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Ⅰ期前后方融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Ⅰ期前后方融合、后路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3月至2006年12月,应用Ⅰ期前后方融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17~61岁,平均37.6岁。结核病灶位于胸段4例,胸腰段8例,腰段11例。结果:术后随访9~40个月(平均28.7个月),患者术后2~3周症状基本缓解并下床活动,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16例不完全性截瘫患者Frankel分级平均恢复1.62级。并发症主要有暂时性窦道形成2例,内固定断裂1例,因抗结核化疗周期不足复发1例。结论:Ⅰ期前后方融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能有效地清除病灶、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植骨融合和截瘫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3种不同入路手术治疗老年人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并获有效随访的48例老年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入路分为3组:A组23例,采用前路手术;B组16例,采用后路手术;C组9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obb角及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指标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明显好转,C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长于A、B组,出血量多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术前Cobb角和术前、末次随访ES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Cobb角矫正率小于B、C组,术后Cobb角丢失率大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术后Cobb角矫正率和术后Cobb角丢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恢复,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3种不同入路手术治疗老年人胸腰椎结核均能取得良好疗效,只要适应证选择正确,均能有效清除病灶、重建脊柱稳定性、矫正畸形。 相似文献
3.
单钉-棒固定在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手术内固定的有效方式。方法2002年6月~2004年6月,在手术前有效抗结核化疗的基础上,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单钉-棒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54例。术中在保证彻底清创的基础上注意保留病椎有血供的部分和无明显破坏的椎间盘,以减少切除范围和融合的节段,有神经症状者注意行椎管前侧减压。骨缺损采用自体髂骨、异体髂骨 自体碎骨、或钛网 自体碎骨的方法修复,安置单钉-棒时注意对移植骨块适当加压。患者术后卧床10d左右,然后在支具的保护下下床活动。本组共有41例患者获得随访,手术后随访的时间7~31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患者所有的结核病灶均顺利愈合,植骨稳定,无明显移位和塌陷,内固定器无松脱和折断,其中37例达到骨性愈合标准;脊柱后凸角平均矫正达23°,患者术前伴有的神经症状也大部分消失,绝大部分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工作。结论前路单钉-棒内固定不仅能够维持胸、腰椎结核手术后脊柱的稳定,防止移植骨块的脱位、塌陷和骨不愈合的发生,而且可以最大范围地减少融合节段,减少术中创伤,故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靠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4.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胸、腰椎结核外科治疗中,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对清除结核病灶,对脊髓神经的减压及重建脊柱稳定性的重要性。方法对2000年10月~2004年6月共收治的胸、腰椎结核患者46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38例,异体深冻骨植骨并胸、腰椎前路钛钢板内固定8例。结果经过平均18个月的随访,长达1~1.5年的抗结核治疗,44例患者结核治愈,植骨融合时间平均为5.2个月。术前截瘫、不全瘫或伴有神经症状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1例内固定松动、异体深冻骨植骨未融合;1例复发,但其异体深冻骨植骨块及内固定位置良好,经继续抗结核治疗6个月后结核治愈。结论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钛钢板内固定对胸、腰椎结核疗效肯定,异体深冻骨植骨存在融合慢或不融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腰椎脊柱结核短程化疗以及前路和前后路联合结合植骨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行3个月四联抗结核药物强化治疗,三联药物6个月持续治疗;其中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21例,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17例。观察结核治愈率、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35例获得随访,时间1年2个月~3年。脊柱结核均治愈,无全身及局部并发症,脊髓功能损伤恢复,植骨块愈合,植骨均融合,时间4~7个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论短程化疗结合选择前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方式治疗脊柱结核,可加强脊柱稳定性,改善畸形,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和植骨愈合。 相似文献
6.
前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结核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总结2000年1月~2005年6月期间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51例。所有病例分为:A组(24例)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板(棒)矫形内固定术治疗组,B组(27例)一期后路钉-棒矫形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组;每个组又分为累及单个椎体组(A1,B1)及累及多个椎体组(A2,B2)。分别对比研究A1、B1及A2、B2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矫形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时间、并发症等。结果A1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B1;B2组矫形率、稳定性及并发症发生率优于A2组。结论胸腰段脊柱结核累及单个椎体时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钉-板(棒)矫形内固定术是较佳的选择;累及多个椎体尤其脊柱后凸角度偏大时一期后路钉-棒矫形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2月~2010年8月,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和前路病灶清除、神经减压、自体骨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27例,2个椎体16例,3个椎体8例,4个椎体2例,5个椎体1例。分析术前与术后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情况以及脊柱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9个月~3年,平均16.5个月。脊柱后凸畸形由术前平均46.3°改善到术后平均14.3°(P<0.05)。术后所有病例神经功能均获得改善。结论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脊柱结核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矫正脊柱后凸畸形,促进脊髓及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一期后路手术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1月—2016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骨科采用一期后路手术治疗的13例HIV阳性胸腰椎结核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性别、年龄、手术节段及手术方式相匹配的13例HIV阴性胸腰椎结核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血红蛋白、白蛋白、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资料,记录术后并发症和死亡情况,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神经功能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后凸Cobb角、后凸矫正率、矫正丢失角度、融合时间等指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血红蛋白、白蛋白、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切口感染、慢性窦道形成、脑脊膜感染等并发症,观察组中出现脑脊液漏1例,神经根刺激症状1例,机会感染1例,伤口延迟愈合4例;对照组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1例,伤口延迟愈合1例;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出现术后并发症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血红蛋白及白蛋白与未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31.0±12.1)个月,末次随访时未见结核复发,ESR、CRP恢复正常,2组患者植骨融合时间、末次随访VAS评分、神经功能ASIA分级、后凸矫正率、矫正丢失角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全面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规范化抗病毒及抗结核治疗、术后积极预防并发症,一期后路手术治疗HIV阳性胸腰椎结核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经验。方法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植骨、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19例。结果平均随访15个月,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地恢复,术后平均5.2个月达满意植骨融合,无内固定失败和脊柱结核病灶复发,后凸畸形矫正满意,Cobb角平均23.4°,平均矫正21.3°。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使病变节段在术后即刻重建稳定性,为脊柱融合和结核病灶的静止提供良好的力学环境,是外科治疗脊柱结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7月~2013年9月,对36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后路内固定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病灶清除后采用结构性支撑,自体大块髂骨植骨9例,椎间融合器椎间植骨并自体髂骨骨粒植骨27例。结果平均随访22个月,所有病例植骨均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3例有神经功能障碍者恢复良好。结论脊柱结核手术治疗中,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是安全有效的。后路植骨融合率高,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后路经肋椎关节入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椎多椎体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7月~2011年7月,采用后路经肋椎关节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的胸椎多椎体结核患者43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行Frankel评分,观察随访期间植骨融合率、后凸畸形矫正状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个月~5年,末次随访时1例Frankel A级患者恢复至Frankel D级,3例Frankel B级患者恢复至Frankel D级,其余患者均恢复至Frankel E级.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取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3~12个月.术后1周Cobb角平均为5.1°,末次随访Cobb角平均为9.2°,Cobb角平均丢失约4.1°.结论 经肋椎关节手术入路治疗胸椎多椎体结核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跳跃型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跳跃型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09年7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539例,其中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跳跃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共13例(男9例,女4例)。术前平均后凸角21.5;°Frankel分级为B级1例,C级4例,D级6例,E级2例。入院后经个体化抗结核治疗后手术。记录术前、术后血沉、后凸角、神经功能评估和植骨融合情况。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3个月,全部患者术后后凸角、神经功能改善,血沉正常。术后6~12个月均获得植骨融合。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于胸腰椎跳跃型脊柱结核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纯后正中入路经不同肌窗交叉窗口病灶清除、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超长节段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后路正中切口、最长肌和多裂肌间隙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骶棘肌外缘设计双侧交叉窗口行侧前方病灶清除及植骨融合术治疗4节段以上的初治胸、腰椎结核患者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19~68岁,平均39.8岁。病变累及4节段者6例、5节段者7例、6节段及以上者4例,包括2例跳跃病灶。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3例、D级6例、E级6例。术前均给予营养支持,四联化疗3周以上;术后继续该方案3个月,然后采用三联化疗9~15个月。术后每个月复查尿酸、红细胞沉降率及肝功能。参考马远征脊柱结核病灶治愈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9个月(18~48个月)。植骨融合时间平均6.3个月(4~11个月)。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术后3.8个月(2~7.5个月)。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29.2°(11°~35°)矫正至术后2周时的平均9.6°(5.5°~14.8°)。合并神经损害的11例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正常9例,另2例恢复至Frankel D 级。末次随访CT检查示椎旁脓肿消失,无结核复发, 均骨性融合。结论 单纯后正中入路经不同肌窗交叉窗口病灶清除、内固定术能较好地一次性达到清除病灶、侧前方减压及植骨、病灶外矫形内固定、彻底引流,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后联合应用局部缓释抗结核药物以达到控制病灶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8年10月至2011年1月采用手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1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其中2例为翻修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22~67岁,平均(48.7±13.3)岁。病变累及范围为T8~S1。14例为单纯后路手术,4例为前、后路联合手术。病灶清除后均采用OSTEOSET系列RBK 药物载体型人工骨混合异烟肼、链霉素,联合自体骨植骨内固定。化疗期间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Frankel分级及Cobb角评估术后疼痛、脊髓神经损害和后凸畸形的改善情况,并观察结核治愈情况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29~56个月,平均39.5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围手术期未见明显肝肾功能异常,未发现耳毒性及局部神经刺激症状。1例L2,3结核患者术后18个月局部复发。术后6月,18例患者的植骨均得到融合,无内固定并发症,后凸矫正角度无明显丢失。结论 OSTEOSET RBK 药物载体型人工骨混合链霉素、异烟肼局部应用联合病灶清除治疗胸、腰椎结核,有利于控制病灶感染,术后复发率低;联合应用自体骨植骨有助于骨融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并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31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先经后路行病变节段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再经前路行病灶清除整块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结果全部病例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除4例失访外,27例获得1~4年随访,平均2.1年。除复发病例2例外,其余病例椎体间植骨全部达到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6个月,治愈率达92.6%(25/27)。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1.3°,随访期内无明显丢失。7例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均有一定程度恢复,平均恢复1.3级。结论本术式是目前治疗胸腰椎结核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具有如下优势:内固定物不在病灶内,安全性更高,大大降低了复发的可能性;后路内固定可使病变节段获得即刻稳定,还可以有效纠正后凸畸形和防止后凸畸形加重;满足了脊柱的生物力学要求,可提高植骨融合率;同时具备前路手术病灶显露良好易于处理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椎结核的外科治疗及疗效,探讨手术入路、内固定的选择、术后及远期并发症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1997年4月~2010年4月收治胸椎结核患者107例。病灶位于上段胸椎10例,中段胸椎46例,下段胸椎51例。结核病灶累及单节段64例,2个节段21例,≥3个节段22例。开胸入路65例,胸腹膜外入路22例,单纯后路9例,前后联合入路11例。使用内固定61例,单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46例。从治愈率、内固定并发症及神经功能恢复等方面进行长期随访。结果 89例获得1.0~13.8年随访,平均7.6年,87例达到了临床治愈,复发2例。内固定断裂2例,螺钉松动3例。结论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结合内固定是胸椎结核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段,手术入路、内固定应用应当根据病灶节段、患者年龄、病灶特点及稳定性等因素个性化选择,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前路人工椎体撑开矫正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应用前路人工椎体撑开矫正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1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4例,女9例;年龄38~62岁,平均(53.3±7.6)岁。T12 5例,L1 6例,L2 2例。所有手术均由同组医生完成,采用侧前方入路,术中切除病椎及其上、下椎间盘,保留邻椎骨性终板,置入合适大小的人工椎体,并利用其良好的可延伸性进行主动撑开矫正后凸畸形。随访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后凸Cobb角变化、植骨融合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并发症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12~28个月的随访,平均(18±5.5)个月。随访12个月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后凸Cobb角从术前平均33.9°±7.2°(22°~53°)恢复至末次随访时平均7.3°±4.8°(2°~16°),VAS评分由术前平均(6.4±0.9)分(5~8分)降低至平均(1.5±0.8)分(0~3分),ODI由术前平均50.5%±10.8%(38%~78%)降低至平均10.9%±4.9%(4%~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人工椎体撑开的前路手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具有矫正角度大、对神经干扰少、损伤小、固定节段少等优势,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与临床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