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了解甘肃阿拉善黄鼠疫源地内鼠疫宿主动物致病性耶尔森菌感染状况,为探索该疫源地鼠疫流行状态提供依据。方法 2016-2018年现场采集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会宁县、平川区鼠疫宿主动物阿拉善黄鼠及花鼠、大仓鼠、沙土鼠、子午沙鼠、中华鼢鼠、小灰鼠、达乌尔鼠兔、小家鼠、灰仓鼠的回盲部及内容物、舌根部、血清标本,分别进行耶尔森菌分离及鼠疫F1抗体的检测。结果 会宁县共采集阿拉善黄鼠及花鼠、大仓鼠、沙土鼠、子午沙鼠、中华鼢鼠舌根部标本274份,未检出耶尔森菌,回盲部及内容物标本275份,检出1株非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其毒力型别为(ail- ystA- ystB+ yadA- virF- rfbc-),检菌率为0.18%;平川区共采集阿拉善黄鼠及沙土鼠、子午沙鼠、中华鼢鼠、小灰鼠、达乌尔鼠兔、小家鼠、灰仓鼠舌根部标本213份,回盲部及内容物标本219份均未检出耶尔森菌。阿拉善黄鼠血清312份,鼠疫F1抗体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甘肃黄鼠疫源地鼠类肠道内可能存在耶尔森菌群,检出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地点与阿拉善黄鼠鼠疫菌的地点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动物中的种间带菌分布情况及其特征,为我国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方法在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内选择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3个不同生态环境,分别采集鼠类、家畜家禽动物的粪便、舌根、咽拭子及肠道内容物等样本,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离、鉴定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共检测各类样本3 260份,检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65株,总检出率为1.99%;猪的带菌率最高,其携带O∶3/3、O∶5/1A、O∶4/4 3个血清生物型;其中O∶3/3型致病性菌株携带ail、ystA、yadA、VirF、rfbc毒力基因;且在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的样本均可检出阳性菌,以农区最高,检出率为9.95%。结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内蒙古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中分布较广,以农区为重;猪是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主要携带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牧羊犬耶尔森菌感染和携带状况,探讨3种致病性耶尔森菌在自然界是否存在替代或拮抗关系,为鼠疫防控提供新方法。方法采集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牧羊犬血清、肛拭子标本进行致病性耶尔森菌的检测与分析。结果检测阿克塞县、肃北县、肃南县、天祝县牧羊犬血清分别为88、94、70、64份,阳性率分别为31.82%(28/88)、32.98%(31/94)、2.86%(2/70)、1.56%(1/64)。采集阿克塞县、肃北县、肃南县、天祝县的牧羊犬肛拭子共171份进行致病性耶尔森菌分离,动物间鼠疫流行猛烈的阿克塞、肃北分别分离出1株克氏耶尔森菌和2株非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结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流行猛烈地区的牧羊犬感染和携带非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云南省金沙江中下游流域鼠疫耶尔森菌、假结核耶尔森菌及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3种致病性耶尔森菌的分布及流行现状。方法 选择云南省金沙江中下游流域5个县,采集鼠盲肠及犬肛门拭子标本,通过冷增菌后提取增菌液DNA并对foxA、ail、inv、caf1等特异基因进行PCR检测,基因阳性可疑标本进行菌株分离纯化后进行菌落PCR鉴定,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采集标本1 631份,其中鼠盲肠段标本985份、犬肛门拭子标本646份。自鼠肠道中共分离到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24株,分离率为2.44%(24/985),自犬肛门拭子中共分离到14株,分离率为2.17%(14/646),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总分离率为2.33%(38/1 631),且38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毒力基因检测均为阴性;自昭通永善县犬肛门拭子中分离到唯一1株假结核耶尔森菌,分离率为0.15%(1/646);未分离到鼠疫耶尔森菌。结论 云南省金沙江中下游流域鼠和家犬中携带非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云南省首次自鼠疫指示动物犬中分离到假结核耶尔森菌,未发现鼠疫耶尔森菌的相关线索。  相似文献   

5.
目的 实现荧光定量PCR技术在鼠疫现场和基层的应用。方法 本试验将已建立的基于核酸预混室温储运技术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应用于我国各鼠疫疫源地野生菌株的检测,进行特异性评价。选取分布于我国境内不同鼠疫疫源地野生鼠疫耶尔森氏菌株、鼠疫减毒菌株、耶尔森菌属近缘菌株假结核菌及小肠结肠炎菌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55株鼠疫耶尔森氏菌及鼠疫减毒菌株扩增阳性,假结核耶尔森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无阳性扩增,冻干试剂在室温25 ℃和37 ℃条件下可保存6个月,敏感性与冷冻保存无差异,核酸扩增诊断可在1 h内完成。结论 应用基于核酸预混室温储运技术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我国各鼠疫疫源地55株鼠疫耶尔森氏菌检测呈现高度特异性,本试验冻干试剂具有可室温保存、便于运输、检测结果精准、快速等特点,具有较好的鼠疫现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2018年度六安市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腹泻患者、家禽家畜、苍蝇和冷冻冷藏食品检出的情况,了解小肠结肠炎耶尔森在该地区分布特征,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采集的样本进行分离培养、生化、血清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2018年共采集各类样本617份,检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38株,检出率为6.16%,10类样本中有8类检出该菌,猪的粪便检出率最高为25%;其次为阳性病例对照样本,检出率为11.76%(38/617);鸡粪的检出率(5/60)和狗粪的检出率(1/12)均为8.33%。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的血清学均为O:3型且基因分布均为ail+、ystA+、yadA+、virF+、ystB-,只有猪粪检出。首次在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患者家冰箱内壁和饲养家猪中检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PFGE分子分型显示腹泻患者之间菌株和宿主动物猪的菌株的相似度均为100%。结论 六安市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布特点为:猪为该市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主要带菌者,感染率最高且均为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其它家畜、苍蝇以及冷藏食品也普遍存。更值得注意是首次在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患者家冰箱内壁和饲养家猪中检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提示家庭环境和家畜为其感染高危因素值得高度重视,也为小肠耶尔森菌患者防控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宁夏鼠疫自然疫源地耶尔森氏菌分布调查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查明在宁夏鼠疫自然疫源地是否存在其他2种致病性的耶尔森氏菌分布。方法 将疫源地捕获的啮齿动物取其舌、肠系膜淋巴结、盲肠末端及肠内容物放入PBS缓冲液中,在4℃条件下冷增菌3周,接着经KOH溶液处理后,涂布在IN、VYE培养基上,28℃培养24h。最后在培养基挑选可疑菌落做菌株的鉴定。结果 未检出假结核菌,但检出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菌65株。结论 在宁夏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致病性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分布。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江西省不同宿主动物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布以及病原特征,为该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江西省不同年份的屠宰猪与鼠类标本,对foxA筛检阳性的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对分离到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进行血清型、生物型、毒力基因与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结果 从1 018份标本中分离到79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阳性率为7.76%(79/1018)。猪的阳性率为20.86%(63/302),均为O∶3血清型;鼠的阳性率为2.24%(16/716),血清型为O∶5、O∶8和未分型,生物型均为1A型。79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中,致病性菌株均来自猪,占总分离菌株数的79.75%(63/79),其中59株(ystA+、ystB-、yadA+、virF+、ail+、rfbc+),4株(ystA+、ystB-、yadA-、virF-、ail+、rfbc+);非致病性菌株均来自鼠,占总分离菌株数的20.25%(16/79),其中12株(ystA-、ystB+、yadA-、virF-、ail-、rfbc-)、4株(ystA-、ystB-、yadA-、virF-、ail-、rfbc-)。致病性菌株可分为6种带型,以K6GN11C30021为主要型别,占比80.95%(51/63)。结论 在江西省的不同宿主动物中,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主要携带者为生猪。应加强江西地区以生猪为宿主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陕西省鼠疫耶尔森菌分离株的MLVA基因分型特征,阐明不同疫情年份菌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为今后陕西省鼠疫的监测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MLVA(14+12)方法,对分离自陕西省鼠疫疫源地的66株鼠疫耶尔森菌进行基因分型,利用BioNumerics(Version7.6)软件对分型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66株鼠疫耶尔森菌分为A、B、C群,根据分离时间聚集成为相应群,A群包含42株菌,其中39株菌分离自2000-2001年,B群包含16株菌,其中15株分离自2006年,C群含8株菌,其中6株分离自1987-1988年。基因型分为19种,8个基因型为多菌株基因型,其他型为单菌株基因型。结论 陕西省鼠疫菌MLVA基因型具有多态性,不同疫情年份菌株主导的基因型不同,MLVA分型能够很好区分陕西省不同年代鼠疫菌株,可用于鼠疫菌株的溯源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本地腹泻病人和家畜家禽、昆虫苍蝇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感染及携带情况;通过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来探讨动物带菌与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中国CDC编制《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实验室的病原学分离鉴定手册》第二、三版规定的程序进行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试验、研究。结果近年来自1 521份腹泻病人、家畜家禽等标本中分离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109株,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11%和11.04%;所有菌株均经生物梅里埃API 20E生化试验鉴定确认;不同标本中均检出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其毒力基因分布为ail+、ystA+、yadA+、virF+、rfbC+、ystB-,而非致病性菌株上述毒力因子均为阴性;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PFGE分子分型检测证实腹泻病人,家畜家禽标本中的菌株带型类聚图高度一致。结论本地腹泻病人、家畜家禽和苍蝇标本均检出致病性和非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不同标本中分离的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菌株毒力基因分布相同,均携带毒力质粒,PFGE分子分型检测基因组带型类聚图高度一致,从而可以认为猪是本地人群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的重要传染源之一,牛、犬等在本病传播中的地位尚不能确定,有待进一步的调查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贵州鼠疫疫源地鼠形动物的部分生物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查明鼠疫疫源地的鼠形动物种类、组成、分布和季节消长,为鼠疫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用日夹法和笼捕法捕获野外和住宅内鼠形动物,进行分类鉴定,用粉迹法和日夹法调查鼠形动物密度。捕获的鼠形动物有3目4科10属23种,黄胸鼠和褐家鼠为住宅内优势鼠种;黄胸鼠为野外优势鼠种;住宅内鼠形动物的平均鼠迹阳性率为72.62%,野外鼠形动物的捕获率为4.54%。黄胸鼠、褐家鼠和锡金小鼠的妊娠率分别为24.22%,28.99%和28.13%。家栖鼠类是鼠疫预防控制中的主要防制对象,药物灭鼠的最适时间在3月和11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云南省野鼠疫源地指示动物血清鼠疫F1抗体阳性率的调查,探讨鼠疫指示动物在鼠疫监测中的作用,为鼠疫防治和确定疫区范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云南省野鼠鼠疫疫源调查实施方案>,在玉龙县及其周围地区共10个县所属14个乡(镇)的75个自然村,对鼠疫指示动物(犬和猫)进行调查,同时采用5 m布笼野外捕捉活鼠.取指示动物和活鼠血清,间接血凝试验OHA)法检测动物血清中的鼠疫F1抗体.结果 共采集鼠疫指示动物血清2897份,F1抗体阳性血清202份,阳性率为6.76%,阳性血清样品全部来自于玉龙县和古城区.其中犬抗体阳性率为5.73%(162/2825),猫抗体阳性率为24.69%(40/162).猫血清F1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犬,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32,P<0.01).活鼠血清未检出F1抗体.阳性率为0(0/2363),与指示动物(6.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指示动物血清F1抗体调查,可以判定玉龙县,古城区为鼠疫疫源县(区),指示动物血清学监测对鼠疫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查明平班水电站贵州库区沿岸主要宿主动物和蚤类,了解鼠疫疫源状况,为预防控制鼠疫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库区3个乡(镇)的10个村寨,采集啮齿动物、蚤类、指示动物和正常人血清标本,检测鼠疫菌、鼠疫FI抗原和FI抗体。结果捕获的啮齿动物有3科4属9种,蚤类有4科5属5种,黄胸鼠和印鼠客蚤为优势种。所有标本检验结果阴性。结论平班水电站贵州库区沿岸具备形成黄胸鼠鼠疫疫源地的条件,开展鼠疫监测和灭杀家栖鼠类是预防控制鼠疫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云南省西北地区野鼠鼠疫与人类的关系,提出野鼠鼠疫传播给人类的作用机制假设.方法 收集1985-1995年滇西北野鼠鼠疫不同生境宿主动物和蚤类相关监测资料,并于2007年调查疫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和饲养猫、狗等动物情况,以及体外寄生蚤、室内游离蚤分布情况,并采集猫、狗血清检测F1抗体.结果 1985-1995年监测资料表明,大绒鼠是耕地和灌丛的优势鼠种,构成比分别为48.00%(4753/9902)和54.50%(4282/7857);齐氏姬鼠为园地的优势鼠种,构成比为50.47%(1332/2639).特新蚤指名亚种主要分布在园地、耕地和灌丛中,构成比分别为13.31%(229/1720)、12.31%(1678/13 739)和10.87%(957/8802),棕形额蚤主要分布在园地,构成比为39.88%(686/1720).2007年调查显示,32%(32/100)的村民家中养猫,其中63%(20/32)的猫身上带有跳蚤,而68%(68/100)的村民家中养狗,其中76%(52/68)的狗身上带有跳蚤.在居民饲养的43条狗体外收集到寄生蚤18匹,蚤指数为0.119,染蚤率为11.63%,另收集17户室内游离蚤,共捕获7匹,25匹蚤均系人蚤.采集到的43份狗血清,其中有3份F1抗体检测阳性.结论 居民在生产生活中有机会接触到染疫动物及媒介.野鼠鼠疫存在传播给人的可能性.其主要路径可能为:野鼠鼠疫-,媒介蚤或捕食→家养动物鼠疫(猫、狗等)→接触或呼吸→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外膜蛋白A(OmpA)对大鼠的免疫保护作用,为研制疫苗提供技术基础。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通过腹股沟注射方式对大鼠进行免疫,包括OmpA免疫组(OmpA+弗氏不完全佐剂)、对照组(PBS+弗氏不完全佐剂)和空白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经首次免疫(0.58 mg/只)和加强免疫(1 mg/只)后,用两个浓度的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92010(106 CFU、108 CFU)对OmpA免疫组和对照组进行攻毒,观察攻毒后各组大鼠的体征、排菌情况以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攻毒后OmpA免疫组与对照组大鼠均出现厌食、被毛杂乱、粪便呈松软非颗粒状等症状。OmpA免疫组大鼠粪便排菌时间均为14 d,对照组大鼠粪便排菌时间分别为17 d(低剂量攻毒)和21 d(高剂量攻毒)。OmpA免疫组的肝、脾、肠组织病变程度相对较轻,组织变性及坏死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结合各组大鼠粪便排菌时间和大体观察结果,表明实验大鼠经OmpA免疫后可有效抵御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肠道定植,且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提示OmpA对SD大鼠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蜡样芽胞杆菌毒力基因在不同标本中的分布特征。方法 分离自环境监测标本(米粉、奶粉、土壤)和疾病相关标本(米饭、凉皮、眼内炎和肿瘤患者)的蜡样杆菌333株,PCR扩增蜡样杆菌11个毒力基因,包括溶血性BL基因(hblC、hblD、hblA、hblB)、非溶血性基因(nheA、nheB、nheC)、肠毒素FM基因和T基因(entFM、bceT)、细胞毒素K基因(cytK)和呕吐毒素相关基因(ces),统计不同标本菌株中毒力基因的携带数目和各毒力基因的携带率,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比较毒力基因在不同标本中,尤其是在疾病相关标本与环境监测标本中的携带差异。结果 研究菌株携带毒力基因平均数目为5.97个,88.29%的菌株携带至少3个毒力基因,12.31%的菌株携带除ces外的所有基因。标本携带毒力基因数目从高到低依次为患者(8.75)、凉皮(8.20)、米饭(7.13)、土壤(6.22)、米粉(5.78)和奶粉(5.71)。患者、凉皮分别与奶粉的基因数目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显著性。菌株各毒力基因的携带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非溶血性基因(89.19%)、entFM基因(79.88%)、bceT基因(49.85%)、溶血性BL基因(48.35%)、ctyK基因(47.75%)和ces基因(1.50%)。溶血性基因在疾病相关标本中的携带率比环境监测标本高(χ2=8.230,P<0.01),其余基因携带率则在两类标本中无统计学差异。环境监测标本中,土壤的溶血性基因携带率高于米粉和奶粉(χ2=15.071,P<0.01),非溶血性基因和entFM基因的携带率则低于后两者,检验值分别为(χ2=9.603,P<0.05)和(χ2=21.634,P<0.01)。结论 蜡样杆菌毒力基因在不同标本中的分布,尤其是毒力基因数目和溶血性基因在疾病相关标本中较高的携带特点,为研究蜡样杆菌的致病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静息期人和指示动物血清鼠疫F1抗体情况,分析鼠疫发生和流行的风险。方法 2019年7——8月,课题组选择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弥勒市、芒市和梁河县作为研究区域,对8个曾经报告2次及以上鼠疫的自然村和8个从未报告鼠疫的自然村的人群及指示动物进行血清采集,每个自然村采集人血清不少于20份,指示动物血清不少于10份。用间接血凝法检测鼠疫F1抗体,并用上转发光法对阳性样本进行再次检测确认。结果 368份人血清中仅有1份鼠疫F1抗体阳性,307份犬血清和12份猫血清鼠疫F1抗体均为阴性。结论 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人群鼠疫F1抗体阳性率非常低,但鼠疫F1抗体阳性的自然村需要加强鼠疫监测。指示动物未检测出鼠疫F1抗体,当地发生鼠疫的风险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