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概况食物过敏(food allergy)是指机体通过食入、皮肤接触或吸入某种食物蛋白而引起的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机体过敏性炎症的一组疾病[1]。许多食物可以引起人体过敏,最常见的致敏食物有:牛奶、鸡蛋、花生、坚果、甲壳类和贝类、鱼、小麦和大豆。食物过敏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报道不一[2],成人的发病率接近5%,儿童则可达8%,儿童食物过敏发生率明显高于成年人,我国重庆、珠海、杭州3城市0~2岁儿童食物过敏检出率相5.6%7.3%3  相似文献   

2.
<正>1概况癫痫(epilepsy)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痫性发作为特征。癫痫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是一种可有意识、运动、感觉、精神、行为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脑部疾病~([1])。目前全球约有5000万例癫痫患者,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2]。据国内多次大样本调查显示,我国癫痫的年发病率约为35/10万,累  相似文献   

3.
<正>1概况免疫抑制剂是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抑制免疫反应相关细胞(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的增殖和功能[1],临床上主要用于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移植后排异反应和严重过敏反应。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主要有五类~([1-2]):(1)糖皮质激素类,如可的松和强的松;(2)细胞毒类药物,如硫唑嘌呤、氨甲喋呤、环磷酰胺、霉酚酸酯等;(3)  相似文献   

4.
<正>1概况婴儿黄疸(infantile jaundice)是婴儿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的皮肤、黏膜或其他器官黄染。黄疸只是一种症状学上的诊断,它不是一种疾病。新生儿时期血清胆红素85μmol/L(5mg/dl)出现肉眼所见的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称为新生儿黄疸~([1])。这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约60%的新生2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心脏病(CHD)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发病率为0.5/万~1.0/万。既往研究表明,CHD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1-2]。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对遗传因素的研究发展迅速,也提示遗传在疾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遗传可能是家族性CHD的主要发病因素,因此对家族性CHD的研究有助于发现更多的致病遗传位点,特别是无明显染色体异常及非综合征型的CHD。1各类家族性CHD的研究进展Burn等[3]的CHD研究显示,395例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手术后存活的患者中,3.1%的后代  相似文献   

6.
微创右腋下小切口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 0 2年 1月~ 2 0 0 3年 1月我院经右腋下小切口低温体外循环下修补先天性心脏病 (CHD) 34例 ,效果良好 ,现总结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治疗组CHD患儿 34例 ,男 19例 ,女 15例 ;年龄 2~ 14岁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 18例 ,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 (ASD) 14例 ,法洛四联症 (TOF) 2例。对照组 5 0例 ,为随机抽取同期我院收治CHD患儿 ,男 2 3例 ,女 2 7例 ;年龄 3~ 14岁 ;膜周部VSD 2 2例 ,继发孔中央型ASD 2 4例 ,TOF 4例。所有患者均有相关体征 ,并经心脏超声及胸部X线检查明确诊断[1] 。两组年龄、身高、体重…  相似文献   

7.
正1概况早产儿是指出生时胎龄未满37周的新生儿,其身体各器官构建和生理功能呈不同程度的不成熟,根据不同胎龄分为极早早产儿(28周)、早期早产儿(28~32周)、中晚期早产儿(32~37周)[1]。2010年全球大约有1490万婴儿早产,占所有活产婴儿的11.1%[2]。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妇幼司统计,我国早产发生率约为7%,每年约有120万早产儿出生。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  相似文献   

8.
(接本刊2 0 0 4年第3期第188页)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儿童最常见的心脏疾病,先心病中以非紫绀肺充血类型最为多见,其中又以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房室间隔缺损最为多见。1 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系指在心室间隔上存在1个或数个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心病。通常将室间隔缺损分为:(1)膜部周围型室间隔缺损,该型最为常见。(2 )漏斗部室间隔缺损,该型可并发主动脉瓣脱垂和关闭不全。(3)肌部室间隔缺损,该型在中国人中的发生率较低。室间隔缺损可引起心室水平左向右分流,其分流量与缺损大小,二侧心室压力及体、肺循环阻力有关…  相似文献   

9.
正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mature B-cell NonHodgkin lymphoma,B-NHLs)是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儿童NHL的60%[1],其主要亚型包括伯基特淋巴瘤(BL)约占70%~80%[2],高级别B-NHL (High grade B-cell lymphoma,HGBL)约占8%~10%,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约占10%~20%[2],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 B-cell lymphoma,PMLBL)约占2%~3%[3],滤泡细胞淋巴瘤(FL)约占1%~2%[2-3]。儿童BL、DLBCL是一组高恶性度、高侵袭性的肿瘤,主要国际治疗中心依据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危险因素及不同化疗敏感性而采用不同强度的分层化疗方案,已将其5年EFS提高到80%~90%,使其成为高治愈性肿瘤[4-7]。  相似文献   

10.
正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是由于膈肌缺损导致腹腔脏器疝入胸腔,继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一种先天性疾病,其发病率约为新生儿的1/2 500~1/3 000。病变位于左侧约85%,右侧约13%,双侧不足2%~[1]。CDH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婴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安徽省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FM)诊断为CHD的住院婴儿93例,按是否是新生儿分为2组:Ⅰ组:1h至28d(n=14),Ⅱ组:28d至1岁(n=79),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Ⅰ组CHD以复合畸形为主,共7例(7.5%),以房间隔缺损(ASD)合并室间隔缺损(VSD)最多见(2.2%).Ⅱ组CHD以单纯畸形为主,共66例(71.0%),最常见的CHD类型为VSD(46.2%).两组CHD类型构成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合并心脏外畸形(8.6%).临床表现多样,在Ⅰ组尤其不典型,以呼吸急促、青紫、心脏杂音多见,易反复患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结论婴儿CHD类型较多,临床表现复杂,对可疑的CHD婴儿应及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早期诊断并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先天性心脏病(CHD)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IE)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8年7月住院确诊CHD并发IE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42例CHD并发IE患儿,男20例、女22例;中位年龄7岁1个月,其中学龄期儿童17例(40.5%),婴幼儿15例(35.7%)。术前27例,其中左向右高速分流型19例(70.4%);术后15例。主要CHD类型为室间隔缺损(VSD)19例(45.2%)和复杂型CHD 10例(23.8%)。临床表现为发热37例(88.1%),血培养阳性18例(43.9%)。超声提示赘生物者共24例,术前16例(38.1%),术后8例(19.0%),另术前左心内膜增厚伴回声增强1例,总阳性率59.5%。共发现赘生物38处,最常见位于瓣膜,22处。术前组11例行手术治疗,证实赘生物10例(另1例术前检查赘生物持续缩小),术中发现瓣膜相关损伤5例(45.5%);余转院继续治疗3例,未愈2例。术后组在随访中超声发现赘生物缩小或消失5例,转院治疗2例,未愈1例。超声发现合并心包积液3例,外周血管栓塞1例,均为术前。临床赘生物患儿有效治疗16例,无赘生物患儿有效治疗15例,总有效治疗率73.8%。结论超声对CHD并发IE患儿的诊断、评估病情发展及预后方面可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脂质代谢紊乱在CHD独立危险因素中居首要地位,防治脂质代谢紊乱是防治CHD的重要措施[1]。既往认为高脂血症等对健康的危害很少发生于儿童时期,而目前认为一些在成人期危害健康的危险因素,在儿童期同样危害儿童的健康[2-3]。大量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主要临床表现-CHD虽在中年以后起病,但其AS病灶却在儿童早期即已存在,CHD的一些危险因素如脂质代谢紊乱在儿童期即可存在并且能加剧儿童AS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2-4]。因此应高度重视对儿童…  相似文献   

14.
常见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及时机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按血流动力学即血流方向分为三大类:左向右分流型;右向左分流型;无分流型.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系指血流由体循环通过异常交通流向肺循环;常见的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有动脉导管未闭(PDA)、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除此以外还有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冠状动脉瘘、左室右房通道等.  相似文献   

15.
<正>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是婴幼儿期常见的肝内外胆管进行性闭塞性病变,该病进展迅速,很快引起肝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硬化[1-2]。若不进行有效治疗,患儿将在1岁左右死亡[3]。患儿Kasai手术后2年生存率约为60%,5年存活率仅30%,75%以上的患儿最终进展为肝功能衰竭[4]。尽快明确B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并给予针对性的预防  相似文献   

16.
1概况细菌性脑膜炎是由各种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1.1流行病学细菌性脑膜炎多见于5岁以内,尤其是婴幼儿。我国4省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2006—2009年人群总体发病率为(1.84~2.93)/100000,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6.95~22.30)/100000[1];本病病死率为5%~30%、致残率约50%[2-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CHD)临床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出生的330例疑似CHD新生儿的心脏超声心动图筛查结果进行分析,应用心脏彩超对新生儿经胸行多切面扫查,了解心脏及大血管位置关系、内径比例,测量房室大小、室壁厚度、运动幅度,测量心功能。观察瓣膜厚度、活动度、房室间隔是否完整。测量瓣口血流速度,观察瓣口有无返流,心腔及大血管间是否存在分流。结果 330例新生儿中单纯卵圆孔未闭96例(29.0%),单纯PDA 45例(13.6%)。CHD 116例(35.1%),其中单纯VSD 16例(13.8%),VSD并卵圆孔未闭15例(12.9%),单纯ASD 13例(11.2%),ASD并卵圆孔未闭13例(11.2%),ASD并VSD 8例(6.9%),ASD并VSD并卵圆孔未闭7例(6.0%),ASD并PDA 17例(14.7%),法洛四联症14例(4.2%),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6例(1.8%),右心室双出口3例(0.9%),大动脉转位、三尖瓣下移畸形各2例(各占0.6%)。结论新生儿期较为多见的心内分流为卵圆孔未闭,其与PDA在未来均有闭合的可能。目前绝大多数常见的CHD可通过超声检查得到确诊,可取代大部分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对于CHD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居出生缺陷首位,发病率为6‰~8‰[1],据此推算,我国每年新增CHD患儿约15万~20万,其中约半数以上先天性心脏缺损可通过经导管介入方式进行治疗,但仍有30%~40%的CHD(包括复杂畸形及部分单纯、复合畸形)需要通过外科开胸手术治疗.随着CHD介入治疗技术、心脏外科直视手术及体外循环技术不断进步,CHD患儿长期生存数量明显提高,学者们也逐步认识到这些患儿可能会发生多种因素导致的脑损伤,尤其在复杂型CHD患儿中脑损伤出现相对频繁[2].对CHD相关脑损伤的早期认识、评价及预防对提高患儿生存质量密切相关,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9.
赵乃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12(23):1630-163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复合畸形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CHD复合畸形患儿10例施行联合介入治疗,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并肺动脉瓣狭窄(PS)2例,室间隔缺损(VSD)并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PDA并PS 2例,ASD并PDA 2例。结果7例1次治疗成功,余3例中2例分2次治疗,1例8个月患儿,因其在最初0.5年随访中发现VSD明显缩小,故先封堵了PDA,目前正在随访中。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经1个月-3年随访,患儿心脏缩小,心脏功能改善。结论在病例选择恰当情况下,对小儿CHD复合畸形进行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三维超声诊断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新兴的三维超声心动图 (3DE)技术因具有任意剖切、立体三维显示及模拟手术观察等功能 ,已能为心血管疾病诊断提供病理解剖、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等方面的时空信息 ,从而开辟了先天性心脏病 (CHD)诊断的新视野[1] ,而先天性心脏病间隔缺损始终是 3DE研究最为活跃的课题之一。本文就 3DE在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诊断中的进展综述如下。1 解剖形态学诊断虽然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 (2DE)结合彩色多普勒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先天性心脏病间隔缺损以及相应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但是随着微创心外科和心内介入性治疗的发展 ,具有立体三维显示等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