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目的建立丹膝颗粒组成药味的UPLC指纹图谱,并运用总量统计矩、信息熵和信息量及1次投料量数学模型,计算出稳态1次投料量,建立动态中药成分群的稳态性质量提取方法。方法采用UPLC法,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HSS T3(100 mm×2.1 mm,1.8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4 mL/min;240 nm UV检测;柱温为30℃;进样量为3μL。建立丹参、牛膝、川芎等12味丹膝颗粒组成药味的UPLC指纹图谱,采用总量统计矩、信息熵和信息量分析方法获得指纹图谱的动态性参数,并根据遗传统计学原理获得单味药材及全方的1次投料量,指导工业化大生产,获得成分稳态的丹膝颗粒。结果丹膝颗粒12味组成药味的平均总量统计矩零、一、二阶矩、信息熵、信息量分别为6.56×10~4、13.36、50.71、5.75、3.59×10~5;其中以桑寄生药材信息量的RSD最大,以川芎药材的RSD最小,平均为24.51%;按单味药材投料,据全方累积信息量的RSD计算出1次投料量为2.13 kg,按全方的比例投料,全方1次稳态投料量为335.35kg,远远大于《中国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结合总量统计矩及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分析养精种玉汤指纹图谱,探讨经典名方的质量稳定性与质量属性传递规律。方法 采用回流提取得到养精种玉汤单味药与复方提取物,建立养精种玉汤指纹图谱,通过总量统计矩加合性原理、Hardy-Weinberg平衡原理及一次投料量数学模型计算单味药与复方的总量统计矩参数、信息熵、信息量及一次稳态投料量。结果 建立了养精种玉汤指纹图谱,平均加合性为44.24%;不同饮片之间信息量、信息熵的RSD均大于10%。以单味药投料,酒炒白芍、熟地黄、酒洗当归、山萸肉的一次投料量分别为1.38、55.26、5.56、1.73 kg;以复方比例投料,酒洗当归、酒炒白芍、山萸肉的一次投料量均为27.63 kg,熟地黄为55.26 kg,复方共138.15 kg。结论 利用总量统计矩、信息熵及一次稳态投料量可对养精种玉汤指纹图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分析单味药-复方稳定性可为控制药材质量属性提供方法支撑,并为工业化大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建立经典名方芍药甘草汤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芍药甘草汤中单味药材-炮制品-复方制剂过程中质量的传递性和稳定性。方法采用回流提取法制备芍药甘草汤中单味原药材、炮制品和复方提取物,采用HPLC法建立芍药甘草汤指纹图谱,通过总量统计矩加合参数法分析单味药材-炮制品-复方过程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传递性。并通过总量统计矩和信息熵能客观阐述中药及其复方成分中变与不变规律。结果建立了芍药甘草汤高效液相指纹图谱,重复性、稳定性较好;芍药、甘草及全方的一阶矩和信息熵的平均RSD 10%,说明药材及复方整体性质上的不变,峰数、零阶矩、二阶矩、和信息量的平均RSD 10%,说明药材及复方在成分和含量上遵循Hard-Weinberg平衡。芍药甘草汤总量一阶矩(λT,i=1)的加合性为97.65%,总量二阶矩(σ2T,i=1)的加合性为105.6%,平均加合性为81.95%。结论总量统计矩该方法为芍药甘草汤质量控制提供了方法支撑,统计矩的加合性能阐述药材-炮制品-复方的传递性,旨为经典名方质量控制方面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研究身痛逐瘀汤成分群在药材-饮片-复方制备过程中的自主作用规律,阐明其质量属性的量值传递规律。方法 建立身痛逐瘀汤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指纹图谱,流动相0.4%磷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2.5 min,100%A;2.5~6 min,100%~96%A;6~15 min,96%~92%A;15~25 min,92%~88%A;25~35 min,88%~75%A;35~50 min,75%~65%A;50~60 min,65%~50%A;60~65 min,50%~30%A;65~70 min,100%A),检测波长235 nm,计算药材、饮片及基准样品指纹图谱的总量统计矩、信息熵和一次投料量等参数;计算基准样品出膏率及药材-饮片-复方转移率和加合参数。结果 15批药材、饮片UPLC指纹图谱总量统计矩相似度均>0.89,12味药材与饮片UPLC指纹图谱的信息熵相对标准偏差(RSD)均<10%。身痛逐瘀汤(药材)的总量一阶矩(MCRTT)、信息熵的RSD分别为5.5%、2.3%,身痛逐瘀汤(饮片)的则依次为4.8%、2.6%。45批全方的出膏率在17.2%~20.2%。药材-饮片转移率数据在波动范围内,药材-复方、饮片-复方的整体传递率分别为101.8%、83.0%。结论 身痛逐瘀汤基准样品的质量属性可采用总量统计矩分析法、一次投料量分析法等进行研究,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印证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中药遗传多态性出发,结合Hardy-Weinberg群体平衡质量规律,探讨经典名方单味中药指纹图谱信息熵及最小一次投料量。方法收集多个产地的多味中药材及其炮制品,运用信息论、遗传统计学原理及一次投料量数学模型,测定指纹图谱信息熵和一次投料量等参数。结果各药材及炮制指纹图谱的峰数、峰面积、信息量的RSD变化均大于20%;信息熵的RSD均值为8.36%,小于10%,各药材的平衡质量(一次投料量)远大于《中国药典》规定。结论中药作用物质基础存在"印迹模板"的信息熵稳定性规律,指纹图谱信息论及一次投料量可用于经典名方中药质量均一性、稳定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羌活胜湿汤单味药及复方汤剂的HPLC指纹图谱,并采用总量统计矩法进行分析,探讨单味-复方过程中的质量稳定性和传递性规律。方法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水提醇沉对羌活胜湿汤复方及各单味药材进行处理,取复方及单味供试品液分别进行HPLC指纹图谱测定,通过总量统计矩加合参数法分析单味-复方过程中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稳定性与传递性规律。结果按处方中七单味药材指纹图谱数据计算得羌活胜湿汤复方的总量零阶矩、一阶矩、二阶矩分别为5.10×10^4 mAu·s,11.95 min,89.81 min^2,而实际测得的总方指纹图谱的总量零阶矩、一阶矩、二阶矩分别为6.49×10^4 mAu·s,15.23 min,115.79 min^2。结论单味-复方过程中质量属性较为稳定,其总体的传递性为78.20%。羌活胜湿汤复方中总物质基础信息为各单味药材传递而得,且各单味药的有效成分稳定的存在于复方汤剂中,单味-复方的成分群量值稳定且易传递,此规律或可用于中药制剂的质量监控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药复方动力学数学模型-总量统计矩法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建立中药复方的药物动力学总量统计矩分析方法。方法:用统计矩原理阐明并建立中药复方总成分动力学参数体系及其与单个成分的动力学参数的关系。结果:建立了中药复方总量统计矩数学模型,包括总量零阶矩(AUC)、一阶矩(MRT)、二阶矩(VRT)、表观半哀期、表观清除率、生物利用度、平均稳态浓度、达稳时间、平均吸收时间、平均溶解时间、平均崩解时间等动力学参数概念。结论:统计矩原理能建立适应中药复方多成分分析的药物动力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中药复方的药物动力学总量统计矩分析方法。方法:用统计矩原理阐明并建立中药复方总成分动力学参数体系及其与单个成分的动力学参数的关系。结果:建立了中药复方总量统计矩数学模型,包括总量零阶矩(AUC)、一阶矩(MRT)、二阶矩(VRT)、表观半哀期、表观清除率、生物利用度、平均稳态浓度、迭稳时间、平均吸收时间、平均溶解时间、平均崩解时间等动力学参数概念。结论:统计矩原理能建立适应中药复方多成分分析的药物动力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单成分群体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建立中药复方多成分体系的群体药物动力学:总量统计矩数参数测算方法.方法:针对单成分群体药物动力学分析原理,运用统计矩原理阐明并建立中药复方多成分体系药动学总量统计矩参数群体模型及参数计算方法.结果:建立了包括总量零阶矩(AUCT),一阶矩(MRTT),二阶矩(VCRT),总清除率( CLT),总表观体积(VT),总95%成分代谢时间区间,总95%成分累积代谢时间区间等中药复方群体药动学参数数学模型,并关联了单个成分群体药物动力学参数.结论:中药复方多成分体系的群体药物动力学数学模型及参数体系可在单成分群体药物动力学数学模型及参数体系基础上按总量统计矩原理建立;在群体典型值处依泰勒展开可获得总量统计矩参数群体典型、固定效应、生物间变异及实验误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中药复方提取过程中成分变化信息分析方法——指纹图谱段带总量统计矩法。方法运用指纹图谱段带统计矩法分析黄连解毒汤指纹图谱信息,阐述中药复方提取过程中成分变化情况。结果黄连解毒汤煎煮160 min后成分基本趋于稳定。黄连解毒汤合煎与单味药提取过程相比,某些成分被抑制,某些成分被促进,亦可能有新成分的出现。结论指纹图谱段带统计矩法可用于中药复方提取过程中成分变化信息及中药复方提取时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之经典名方。该文对近年来桃红四物汤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与分析。目前,桃红四物汤不同提取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较为系统,其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活血化瘀、调经镇痛、促进骨折愈合等方面,临床可应用于多系统、多脏腑疾病的治疗,例如妇科疾病、内科疾病、骨伤科疾病、皮肤科疾病等。在此基础上,依照质量标志物(Q-marker)有效、特有、传递与溯源、可测和处方配伍的"五原则"对桃红四物汤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提示阿魏酸、芍药苷、苦杏仁苷、芍药内酯苷、梓醇、没食子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可作为该复方的Q-marker,后续可选择这些Q-marker为指标,根据药材、饮片、中间体、对应实物的量值传递进行桃红四物汤全程质量控制并创建其质量可溯源体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四物汤对自然衰老小鼠体内代谢物、代谢通路的影响,分析四物汤干预自然衰老小鼠的相关靶点和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月龄自然哀老模型小鼠(相当于人类60~65岁)作为实验对象,同时设立3月龄小鼠作为青年组。运用UPLC-Q-TOF-MS技术对小鼠血浆进行分析,流动相含0. 1%甲酸的乙腈溶液(A)-0. 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15 min,2%~100%A),选择电喷雾离子源的正离子模式;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研究代谢标志物,并归纳其代谢途径。结果:四物汤对16种衰老相关代谢物的表达水平有明显回调作用,其中9种代谢标志物存在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 0. 01);主要影响了谷胱甘肽代谢、嘧啶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硒氨基酸代谢等代谢途径。结论:四物汤可影响20月龄自然衰老小鼠血浆中的代谢物,通过谷胱甘肽代谢、嘧啶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途径改善小鼠衰老过程中的代谢紊乱,可为该复方后续的干预衰老物质基础研究提供生物学信息。  相似文献   

13.
右归饮,四君子汤,桃红四物汤调节肾虚,脾虚,血瘀证患?…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右归饮、四君子汤、桃红四物汤对肾虚、脾虚、血瘀证患者免疫调节的不同作用。方法:用用右归饮、四君子汤、桃红四物汤分别治疗肾虚、脾虚、血瘀证患者各40例,另分别设备证型20例子安慰剂作对照,观察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情况。结果:四君子汤使脾虚患者,右归饮使肾虚患者的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水平下降,淋巴细胞转化主(淋转率)和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提高,四君子汤还使脾虚2的IL-2水平和嗜中性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对痰瘀互结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状硬化患者心率变异性、血脂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收集广东省中医院内科收治的痰瘀互结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状硬化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二甲双胍0.25 g·d-1,阿卡波糖50 mg·d~(-1)或注射胰岛素。对照组予以消心痛及复方丹参滴丸,10粒/次,每日1次口服;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桃红四物汤加减,200 m L·d~(-1),分早晚2次温热后口服,每4周为1个疗程。2组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比较患者心率变异性,血脂,血糖,CRP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24 h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50 ms比率(PNN50)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SDNN,RMSSD,PNN50水平较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B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降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FPG,PB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低(P0.05)。治疗后2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CRP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TC,LDL-C,TG水平较低,CRP,HDL-C水平较高(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对痰瘀互结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状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调节心率变异性,下调CRP水平,安全性高,适宜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实验性脑缺血损伤大鼠血清中内皮素1(ET-1),血管形成素1(Ang-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及桃红四物汤(TSD)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48只,以线栓法构建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致局灶性缺血损伤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桃红四物汤3个剂量组(18,9,4.5 g·kg~(-1))和尼莫地平组(0.02 g·kg~(-1))。连续ig 7 d,采用TTC染色法对脑梗死体积进行检测,通过测定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观察桃红四物汤对脑缺血损伤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ET-1,Ang-1和VEGF水平。结果:桃红四物汤高剂量组能显著减小脑缺血梗死体积。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全血黏度高、中、低切及血浆黏度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桃红四物汤高、中剂量组可显著降低高、中、低3个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桃红四物汤低剂量组可显著降低脑缺血大鼠的血浆黏度;与模型组比较,桃红四物汤能显著降低血清中ET-1含量,显著升高血清中Ang-1和VEGF含量。结论:桃红四物汤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情况以及促进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的血管新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脑缺血大鼠血清中ET-1,Ang-1,VEGF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溶度参数的溶剂对中药复方成分溶出规律,为谱效学制样提供新思路及理论依据。方法:用不同溶度参数溶媒溶解补阳还五汤浸膏,所得溶解物通过HPLC获得其成分的指纹图谱,结合总量统计矩原理,采用总量统计矩相似度法评价不同溶解度参数的溶剂对总方成分溶出液指纹图谱的差异性。结果:样品的零阶矩AUCT、一阶矩λT、二阶矩珚σ2T的RSD分别为58.2%,12.8%,24.8%,说明不同溶度参数溶媒溶解所得的化学成分及总量存在明显差异,其总量统计矩标准相似度介于0.370~0.998。S4,S5,S6(溶度参数18.33~20.60 J1/2.cm-3/2)与其他样品的相似度,以及S7,S8(溶度参数21.73~22.87 J1/2.cm-3/2)与除了相邻样品之外的样品相似度均<0.9,说明其溶媒对总方溶出成分构成比不同。结论:溶度参数制样法能得到具有显著差异性的中药复方成分组成比,不同溶度参数的溶剂对总方的溶出具有明显规律,可为谱效学体外制样提供一种全新的、可借鉴的思路,为谱效学制样建立完整的理论指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药经典名方开发已成为当下中医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其中经典名方物质基准的成功研制对于整个中药经典名方的申报极为关键。经典名方物质基准既是检测经典名方制剂质量的基准,同时又需反映整方的物质基础。中药成分众多而复杂,单成分的、化药式的研发与质量控制模式难以适用于整体药用的中药制剂的开发,亟需开辟一条中药专属的研发模式。以目前已有的现代科学技术,笔者建议将中药的遗传多态性、提取动力学、指纹图谱总量统计矩(相似度)法、超分子"印迹模板"等结合应用于经典名方物质基准的研制,探讨中药经典名方物质基准的质量控制技术,以期全面、准确地阐明药材-饮片-物质基准的成分群量值的传递规律,为推进中药经典名方的研制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促进中药现代化。方法: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若干原则入手,分析了文献中关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两种错误观点,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与单味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关系、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其特征、系统学原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结果与结论:中药复方中能实现该复方功用并起主治作用的所有化学成分构成了该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有效系统,复方有效系统中的化学成分相互联系,具有不可分离性、相互制约性,表现出整体取效的特征,故在研究复方药效物质基础时,必须结合系统学原理,在建立中医学证候模型的基础上,以功用和主治为判别依据,逐一排除非有效系统成分。  相似文献   

19.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促进中药现代化。方法: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若干原则入手,分析了文献中关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两种错误观点,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与单味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关系、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其特征、系统学原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结果与结论:中药复方中能实现该复方功用并起主治作用的所有化学成分构成了该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有效系统,复方有效系统中的化学成分相互联系,具有不可分离性、相互制约性,表现出整体取效的特征,故在研究复方药效物质基础时,必须结合系统学原理,在建立中医学证候模型的基础上,以功用和主治为判别依据,逐一排除非有效系统成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α-糖苷酶、L-肉毒碱在精索静脉曲张大鼠附睾的表达情况,探讨前列安通片提高生育力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通过缩窄左肾静脉制备精索静脉曲张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前列安通片组、桃红四物汤组。连续药物干预4周后,观察精子密度、活力,检测附睾α-糖苷酶、L-肉毒碱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精子活力与密度低下,附睾α-糖苷酶、L-肉毒碱呈弱表达;前列安通片组、桃红四物汤组大鼠精子活力与密度明显增高,前列安通片组较桃红四物汤组增高明显(P均<0.05)。结论前列安通片可提高精索静脉曲张大鼠精子密度和活力,提高附睾α-糖苷酶、L-肉毒碱含量,并可能通过此作用而达到提高生育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