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经脉包括经(气)络和血(脉)络,清代周学海《读医随笔》将气络末端称为"气之细络",脉络末端称为"血之细络"。心之气络涵盖心脏起搏与传导系统等广泛调控机制,心之脉络涵盖冠状动脉循环系统,心之气络与脉络相互协调,营卫相偕而行,共同维持心脏正常功能。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营卫异常而发为心律失常,基于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损其心者,调其营卫"(《难经·十四难》)治疗原则指导心律失常辨证论治,同时充分结合现代致病因素和致病特点,分别选用调节卫气营血之方药,标本兼治,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以脉络学说提出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为指导,围绕寻找血管病变共性发病机制与病理环节,重视自然社会因素及全身性整体功能状态对血管病变发病的影响,从血管外膜与内膜相互影响中探讨血管病变发病机制,重视微血管功能结构完整性保护在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及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中的治疗作用.在指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难治性疾病治疗等方面,初步证实了营卫承制调平对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将中医传统营卫理论与汲取“气—阴阳—五行”古代哲学思想提出的“承制调平”相结合,在脉络学说理论体系构建中提出其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揭示通过“承”——营卫交会生化的自稳调控机制,或血管病变状态下“制”——机体代偿性自我调节,“调”——“络以通为用”为总则的通络干预,重新恢复“平”之效应目标,反映了人体作为复杂巨系统、血管病变作为复杂性疾病在生理、病理、治疗、转归不同阶段的内在规律.对于血管病变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军芳  魏聪  王宏涛  常丽萍  王磊 《中医杂志》2014,(13):1086-1089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临床疗效难以提高,而脉络学说中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理论,则为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机和有效干预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以此确立心力衰竭治疗的气、血、水同治分消治则和芪苈强心胶囊组方。基础研究证实,该药对慢性心力衰竭具有标本兼治的干预特色,以中医理论指导组方研究与基础实验研究,并与临床循证研究相结合,为创新中药研究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溯源探流,厘清经脉、经络、脉络、络脉等概念,提出经(气)络与(血)脉络共同构成完整的经脉理论。系统构建对于血管病变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脉络学说,提出脉络学说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系统阐述脉络病变发病、病机、辨证与治疗。以"营卫承制调平"为指导,开展"脉络—血管系统病"生理基础与临床循证研究,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相似文献   

6.
以中医脉络学说为指导,基于脉络与现代医学中小血管、微血管、微循环的同一性,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这一新概念,心肌梗死再灌注后的微血管功能障碍导致心肌纤维化,归属于这一病理范畴。基于"脉络-血管系统病"探析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的病机,并应用脉络学说核心理论——"营卫理论"为通络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贾振华 《中医杂志》2023,(7):655-661
心血管事件链呈因果相连、递进发展、事件突发、后果严重的特征。以脉络学说营卫理论为指导,提出心血管事件链包括高危因素引起的血液凝聚、动脉硬化易损斑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关键病理环节,符合脉络病变“凝”→“壅”→“塞”→“不通”传变规律。基于此主张以“治本病,防未病”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即针对各环节均采取控上游因素、治当前病变、防下游传变治疗策略;同时提出以脉络学说为指导研发系列通络代表药物,系列循证及基础研究数据可为通络药物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提供数据支撑,为临床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提供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8.
基于络病证治体系,继承发展中医血脉理论,吴以岭院士系统构建中医脉络学说,提出其核心理论为营卫理论,即营在脉中,卫在脉外(《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营卫不通,血凝不流(《伤寒论·辨脉法》),血脉相传,壅塞不通(《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基于中医脉络作为血液运行的通道...  相似文献   

9.
庞洁  魏聪  高怀林  吴以岭 《中医杂志》2014,(12):1011-1014
以中医脉络学说为指导,探讨"孙络—微血管"相关性及2型糖尿病胰岛微血管病变机制,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功能的组织结构基础为胰腺,脾失健运导致水谷精微代谢分布紊乱及不平衡状态的病理实质为脾络(即胰岛"孙络—微血管")病变所导致的内分泌代谢障碍,据此提出"通脾络,运脾津"治法,探讨以此原则指导2型糖尿病治疗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袁国强  吴以岭  魏聪  贾振华 《中医杂志》2012,53(13):1088-1091
脉络病变病机是指存在于脉络病变中的基本类型及其发展演变规律,是脉络学说的重要研究内容,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和机体反应差异,脉络病变临床表现为络气郁滞(或虚滞)、脉络瘀阻、脉络绌急、脉络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脉络损伤、络虚不荣等不同病机变化,既反映了脉络自身由气到血的病变过程,也包括了脉络病变基础上脏腑组织继发性病理改变,这对阐明脉络病变发生发展规律,提高临床辨证水平及指导处方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脉络学说为指导,基于医案数据挖掘分析结果探讨心血管事件链证治规律。方法 采用多源数据库类研究,系统检索PubMed、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代谢综合征、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介入后、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相关医案,检索时限设置为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月。提取医案中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症状、舌象、脉象、药物、病位等字段,基于脉络学说指导进行药物功效分类及证候分类判定,运用频数解构、系统聚类分析、FP-Growth关联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心血管事件链证治规律。结果 心血管事件链上述5个关键病理环节中均出现营卫失常相关的证候表现;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异常所继发的湿、痰、瘀、水在上述5个关键病理环节所占比重有所差异,相应用药组合所占频次也不相同。结论 营卫失常为心血管事件链发病的始动因素并贯穿全过程,脉络末端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异常可导致气血津液精输布代谢障碍,津聚为湿,湿凝为痰,血滞为瘀,瘀血化水,成为促进心血管事件链发展加重的内在驱动因素,导致“凝-壅-塞-不通”传变规律,构成了心血管事件链5个关键病理环节发展演变的核心病机。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以脉络学说营卫理论为指导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络气虚滞证患者的辨治规律。方法围绕冠心病心绞痛病、证、症、法、方、药等多种要素,应用贝叶斯网络、频数分析、聚类分析、描述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等综合性数据分析方法,客观揭示脉络学说指导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络气虚滞证患者的临床辨治规律。结果贝叶斯网络提取的与络气虚滞证因果关系较强的症状为心胸隐痛、神疲乏力、脉沉细、心悸懒言、舌有齿痕等;利用频数分析方法分析络气虚滞证的症状及药物,结果显示,心胸隐痛、胸闷气短症状出现的频率较高,分别为7.41%、6.79%,药物频率较高的为西洋参、赤芍等,分别为5.83%、5.59%;药物聚类分析得到炒酸枣仁-合欢花、麦冬-五味子、茯苓-泽泻等有意义的聚类组合;运用描述性分析总结常用药对的药物剂量,其中西洋参-生黄芪常用剂量为12 g∶30 g;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了高频药对与症候群之间的关联强度,并且所有组合的关联度均在0.4以上。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病案,进一步阐明以脉络学说指导的冠心病心绞痛络气虚滞证患者的组方用药规律及"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几个方面。治未病理论对许多临床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重点从其基本思想出发,对慢性HBV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脂肪肝等常见慢性肝病的中医诊治思路进行探讨,认为治未病理论在肝病临床具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4.
叶俏波 《辽宁中医杂志》2012,(12):2385-2386
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疗后防复三个方面来讨论防治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思路,指出过敏性体质儿童多属脾阴不足,不宜滥用清热泻火;应多用益气养阴,健脾除湿的药物改善体质;变态反应性疾病急性期重在祛邪,迁延期正邪兼顾,恢复期重在扶正;愈后当视患儿肺、脾、肾三脏虚损之不同,运用中成药、穴位敷贴、膏方等方法,达到扶正固本的目的。强调防治核心在于积极主动地改善过敏性体质,截断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进展,促进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湿疹是临床最常见的皮肤科疾病之一,是一种累及全世界数百万人的慢性炎性疾病,多与变态反应有关。中医中药治疗湿疹具有独特优势,疗效明显,且不易复发。本文从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了运用肤-体相关论指导湿疹防治的重要临床意义,指出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理论对于与体质密切相关的湿疹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中医"治未病"视角探讨健身气功防病治病的理论依据及作用机制。健身气功可调身、调神、调心、舒筋利节、协调脏腑功能,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符合中医理论中"形神合一"的观念。从作用机制看,健身气功可调节大脑功能、提高免疫和代谢功能,促进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   

17.
因邪致瘀 祛邪为先—论脉管病的诊治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回顾近05年诊治脉管病的经验,提出“因邪致瘀、祛邪为先”的学术观点,总结了在诊疗过程中应注意分病辨邪,分期辨证,侧得辨析邪、瘀、损的主次,并据其主邪及邪、瘀、损三者主次指导用药的经验;强调急性期重在祛邪,缓解期重点化瘀补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根据《内经》的"盐胜血"理论,对生山楂饮防治高血压血管病变的机理进行研究。方法:收集并查阅大量研究文献和分析临床研究数据,对生山楂饮防治高血压血管病变的中医机理进行总结。结果:经过整理和总结,发现生山楂饮在防治高血压血管病变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结论:对文献和研究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认识到生山楂饮在防治高血压血管病变方面具有新的用途和药理作用,为以后临床上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