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颅神经受累为主要表现的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以颅神经受累为主要表现的神经梅毒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及转归,入组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筛查阴性。 结果20例神经梅毒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7.85 ± 12.99)岁,病程中位数为9.5(2.5,33)个月。17例(85%)患者急性起病,临床表现因受累颅神经不同而异。单组颅神经受累(17例,85%)较2组颅神经受累(3例,15%)患者更多见,未发现3组及以上颅神经受累者。单组颅神经受累者中,颅神经受累频率依次为视神经[5例(25%)]、听神经[5例(25%)]、外展神经[4例(20%)]、动眼神经[2例(10%])和三叉神经[1例(5%)]。2组颅神经受累者中动眼神经合并三叉神经受累者2例(10%)、视神经合并听神经受累1例(5%)。入组患者血清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TRUST)均阳性,18例行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验者中脑脊液白细胞升高15例(83.33%),较蛋白升高[9例(50%)]更为常见,脑脊液中白细胞以单核细胞为主。2例患者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可见责任病灶,5例患者头颅MRI正常而五官MRI可见与疾病相关的异常信号。16例患者行诱发电位检查,其中8例(50%)患者诱发电位异常。20例患者中,18例给予青霉素、1例给予头孢曲松、1例给予多西环素治疗后,11例(55%)患者症状好转。 结论以颅神经受累为主要表现的神经梅毒患者临床表现因受累颅神经不同而异,其诊断应结合病史、辅助检查综合分析;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有症状与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对33例确诊为神经梅毒的患者进行血液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检测及脑脊液检测,对其临床及实验室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神经梅毒患者抗-HIV均为阴性,其中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22例(66.7%),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11例(33.3%);有症状神经梅毒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为(25.18±25.47)×106/L,异常率为68.2%(15/22),无症状神经梅毒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为(21.09±21.49)×106/L,异常率为81.8%(9/11),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432,P=0.6808)。有症状神经梅毒组患者脑脊液蛋白为(69.84±28.83)mg/dl,异常率为72.7%(16/22);无症状神经梅毒组患者脑脊液蛋白为(43.75±19.6)mg/dl,异常率为18.2%(2/11),二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0.0040,P=0.0078)。结论脑脊液蛋白异常可能与神经梅毒的发展及相关症状的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而脑脊液白细胞的异常可能贯穿神经梅毒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神经梅毒合并视神经萎缩患者的眼底特征.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眼科于2013年8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8例神经梅毒合并视神经萎缩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入组患者进行梅毒血清学、脑脊液检测及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标准彩色眼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症状性神经梅毒患者强化驱梅治疗前后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变化,及其对疗效评估的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治疗的29例HIV阴性症状性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结束6个月的血清和脑脊液(CSF)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观察血清TRUST(serum-TRUST)和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CSF-WBC)(× 106/L)、脑脊液蛋白水平(CSF-PRO)(mg/dl)以及CSF-TRUST动态变化,分析以上指标的临床意义及对疗效的评估价值。 结果经强化驱梅治疗,于结束治疗6个月时serum-TRUST下降≥ 4倍的患者8例(27.58%),结束治疗2年后增加至15例(51.72%)。治疗前、结束治疗6个月及2年的患者log2serum-TRUST倒数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1.81(1.20,2.11)、1.51(1.20,1.81)和1.20(0.90,1.5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01)。治疗结束6个月时CSF-TRUST滴度下降≥ 4倍或阴转的患者共17例(62.97%);治疗前及治疗结束6个月时患者log2CSF-TRUST倒数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0.60(0.30,0.90)和0.30(0.00,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3.012、P = 0.003)。治疗前及治疗结束6个月时患者CSF-PRO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64.50(52.05,88.55)和50.85(37.28,6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3.238、P = 0.001)。 结论强化驱梅治疗前后CSF-PRO和CSF-TRUST滴度可用来评估神经梅毒患者的疗效;serum-TRUST滴度下降≥ 4倍可预测神经梅毒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总结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46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 结果46例神经梅毒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0.00±10.78)岁。分为4组:无症状型神经梅毒8例(8/46,17.4%),头颅磁共振检查均未见异常。间质型神经梅毒9例(9/46,19.6%),头颅磁共振检查正常2例,急性或陈旧性梗死灶4例,颅内多发皮层异常信号2例,脑膜增强1例。脑实质型神经梅毒28例(28/46,60.9%),头颅磁共振检查正常9例,脑萎缩13例,脑积水1例,侧脑室旁缺血灶5例;2例脊髓痨患者头颅及腰椎磁共振检查均正常。梅毒性树胶肿1例(1/46,2.2%),头颅磁共振检查示右侧额叶及右侧小脑结节样强化灶,伴周围水肿。驱梅治疗后复查头颅磁共振检查正常。 结论神经梅毒表现多样,影像学多变,临床中需将梅毒血清学化验作为常规检查以减少误诊几率。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6例神经梅毒患者早期诊断、全面的护理,5例治愈或好转出院,1例放弃治疗。提示实施严格的消毒隔离,积极心理疏导.密切观察药物反应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6例神经梅毒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6例神经梅毒患者早期诊断、全面的护理,5例治愈或好转出院,1例放弃治疗。提示实施严格的消毒隔离,积极心理疏导,密切观察药物反应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表现为频繁癫痫发作的非酮症高血糖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是由苍白密螺旋体感染人体后出现的脑脊膜、血管或脑脊髓实质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症状复杂多变,无特征性,而以精神症状起病者较为少见,而常被误诊。当神经梅毒合并HIV 感染时,则患者的临床特征变得更为复杂,为神经梅毒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增加了难度,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将1例神经梅毒合并HIV 感染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儿童癫痫发作变化多样,现将所见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神经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感染后出现大脑、脑膜或脊髓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晚期梅毒全身性损害的重要表现.神经梅毒多发生在苍白密螺旋体感染后3~20年,大部分患者为早期梅毒未彻底治疗者[1].根据病理类型不同,梅毒可以分为无症状型(隐性)、间质型(脑膜及血管)、主质型(脊髓痨及麻痹性痴呆)[2-3].梅毒早期侵犯皮肤黏膜,晚期以侵犯心血管和神经系统为主,并可侵犯全身组织和器官而产生多种多样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亦可感染后多年无任何临床症状.有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神经梅毒发病呈逐渐增多趋势,而神经梅毒发病隐袭,临床表现多样,极易造成误诊、漏诊,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4].现将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自2009年收治的4例梅毒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护理作一总结分析,旨在加深对该疾病认识,提高广大临床工作者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抗-HIV阴性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以提高对神经梅毒患者的认知和诊疗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20例抗-HIV阴性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MRI、CT)检查等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数据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 结果20例神经梅毒患者中男女比例4︰1,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52.6±12.4)岁。其中梅毒性脑膜炎型患者1例(5%),脑膜血管型患者8例(40%),麻痹性痴呆型患者8例(40%),脊髓痨型患者2例(10%),麻痹性痴呆合并脊髓痨型患者1例(5%);有明确梅毒史患者6例(30%),首诊误诊率高达70%。所有患者梅毒血清学检测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RPR)均为阳性(1:2~1:128),脑脊液TPPA均阳性,RPR阳性17例(85%)(1:2~1:16)。脑脊液白细胞> 10 × 106/L患者18例(90%),均为单核细胞升高;蛋白升高患者17例(85%),葡萄糖异常患者15例(75%),氯化物水平和脑脊液压力均正常;17例行脑脊液IgG检测16例患者升高(94.12%);15例患者脑脊液IgG寡克隆带检测13例阳性(86.67%);13例患者中CSF-24 h IgG合成率升高者12例(92.31%)。各临床型患者脑脊液实验室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63、P = 0.95)。 结论神经梅毒以壮年男性多见,临床表现多样,是易误诊的可治性疾病,血清及脑脊液梅毒检查对指导早期诊疗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stablish a treatment strategy for patients with cavernous angiomas and have seizures. METHODS: W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31 patients with cavernous angiomas presenting with seizures. Of the 31 patients, 15 (11 men, 4 women) had been treated medically (the medical group) and 16 (11 men, 5 women) had been treated surgically (the surgical group). The percentage of patients who became seizure-free and the number of anticonvulsants used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se 2 groups.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5.3 years (range, 7 months-10 year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2 groups with regard to the number of patients, sex, age, and follow-up period. RESULTS: The percentage of patients who became seizure-free was higher in the surgical group than in the medical group (80% vs 19%, P < .01). The number of anticonvulsants required was reduced in the surgical group after surgery (from 1.5 +/- 0.7 to 1.1 +/- 0.8, P < .01) and was not reduced after in the medical group. CONCLUSIONS: Surgical intervention may have greater benefits than medical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cavernous angiomas presenting with epileptic seizur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脊液寡克隆区带(OB)检测在神经梅毒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初诊、未经治疗的HIV阴性梅毒患者共163例。入组患者跟根据诊断结果分为隐性梅毒组(39例)、无症状神经梅毒组(43例)和有症状神经梅毒组(81例)。应用等电聚焦电泳联合免疫固定法检测入组患者脑脊液及血清OB,并判定脑脊液OB阳性结果。比较隐性梅毒和神经梅毒患者OB阳性率的差异,同时分析OB阳性和阴性神经梅毒患者的脑脊液生化、常规指标的差异,并通过ROC曲线评估脑脊液OB诊断神经梅毒的效能。 结果入组163例梅毒患者中97例脑脊液OB阳性。隐性梅毒组、无症状神经梅毒组和有症状神经梅毒组患者脑脊液OB阳性率分别为12.8%(5/39)、65.1%(28/43)和79.0%(64/81)。有症状[64(79.0%)]及无症状神经梅毒[28(65.1%)]患者脑脊液OB阳性率显著高于隐性梅毒患者[5(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校正,P < 0.0167)。有症状神经梅毒亚型的OB阳性率分别为脊髓痨93.3%(14/15),麻痹性痴呆89.5%(34/38),脑膜血管型81.8%(9/11)和眼梅毒41.2%(7/17)。以眼梅毒OB阳性率最低,且与麻痹性痴呆、脊髓痨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校正,P < 0.008)。晚期神经梅毒患者OB阳性率(90.6%、48/53)显著高于早期神经梅毒(68.5%、37/54)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96、P = 0.005)。OB阳性神经梅毒患者IgG指数及脑脊液白细胞、IgG、IgG合成率、总蛋白较OB阴性患者显著升高。脑脊液OB阳性诊断神经梅毒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为87.2%和74.2%,与本研究采用的神经梅毒诊断"金标准"一致率为78.6%,ROC曲线下面积为0.81。 结论与隐性梅毒相比,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OB阳性率显著升高,提示脑脊液OB可能对神经梅毒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脑脊液OB能够反映中枢神经系统体液免疫,为脑脊液OB检测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甲型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儿科83例重症甲型流行性感冒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性别、年龄、持续发热时间、并发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描述分析。结果83例重症甲型流行性感冒患儿中,男43例(51.81%)、女40例(48.19%),平均发病年龄(2.43±1.5)岁。83例患儿均伴有发热,平均发热最高峰为(39.72±0.77)℃,平均发热时间为(3.02±2.35)d。并发症:呼吸系统51例(61.45%),神经系统31例(37.35%),循环系统23例(27.71%),消化系统14例(16.87%),血液系统29例(34.94%);伴其他并发症(电解质紊乱)患者15例(18.07%)。合并感染:细菌感染者24例(28.91%),支原体感染者22例(26.50%),其他病毒感染者16例(19.28%),真菌感染者1例(1.20%)。入组患儿均给予神经氨酶抑制剂及对症支持治疗的综合治疗,其中2例患儿自动出院(病情好转),81例均治愈出院。入组患儿平均住院天数为(5.80±3.12)d,其中非合并肺炎患儿平均住院天数为(5.45±2.87)d,而合并肺炎患儿平均住院天数为(7.31±2.85)d,最长者达23 d。结论儿童重症甲型流行性感冒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以3~4岁多见,以呼吸系统并发症多见,且住院时间长的病例亦多见于合并肺炎并发症者,易并发多种、多重病原体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对儿童健康危害大,但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应加强对重症甲型流行性感冒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尽量减少疾病危害,提高早期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成人肾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方法肾母细胞瘤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1~58岁,平均31岁.临床表现为腰腹痛4例,其中伴肉眼血尿1例,伴发热1例;腰腹部肿块2例.查体腹部能触及肿块者4例,有肾区叩击痛5例,下腹部压痛1例.6例尿常规检查2例红细胞(++).6例B超检查发现5.0 cm×5.0 cm~22.0 cm×25.0 cm的低回声团块,边界尚清.4例CT检查均发现密度不均、边界不清的实质性肿块,其中1例增强后肿物不均匀强化,中心有出血坏死;CT值11~40 HU,平均22.5 HU,增强后CT值35~78 HU,平均63.5 HU.2例MRI检查,提示实性占位性病变.3例IVU检查提示肾影增大,肾盏受压变细,肾盂积水1例.术前诊断肾肿瘤5例、盆腔包块1例.6例均手术治疗.根治性肾切除术5例,卵巢切除术1例,均同时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术中见肿瘤侵犯胰尾1例,侵犯侧腹壁1例,侵犯下腔静脉1例;2例肾门淋巴结>1.5 cm×1.5 cm.剖开肿物见切面灰黄或灰白色,4例包膜完整,3例肿瘤中心出血坏死.术后接受化疗加放疗4例,单纯化疗2例.结果 按美国国家肾母细胞瘤研究组(NWTS)分期:Ⅰ期1例、Ⅱ期2例、Ⅲ期2例、Ⅳ期1例.6例均顺利手术切除肿瘤.肿瘤直径4.5 cm~25.0 cm,平均11.8 cm.术后病理确诊,其中组织学分型显示分化良好型5例,分化不良型1例.有淋巴结转移者2例,局部浸润者3例,肺转移者1例(同时存在局部浸润).术后随访1~7年,平均3.5年.5例无瘤生存,1例术后2年死于肺转移. 结论 成人肾母细胞瘤患者就诊时大多已有肿瘤转移或浸润,发生血行转移者也明显多于其他肾肿瘤,早期诊断、根治性手术及术后放化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