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泻儿童非伤寒沙门菌血清型和耐药性及毒力基因的情况。方法 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腹泻患儿粪培养标本中分离培养的71株非伤寒沙门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质谱仪鉴定菌株,采用玻片凝集法进行血清学分型,纸片扩散法和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抗生素耐药分析。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非伤寒沙门菌株的21种毒力基因和3种耐药基因。结果 从腹泻患儿粪培养分离71株NTS血清型,以鼠伤寒沙门菌为主(52.11%),其次为肠炎沙门菌(14.08%)。NTS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为88.73%。其次是哌拉西林(54.93%)和复方新诺明(40.85%),对头孢曲松和头孢哌酮的耐药率均为32.39%。亚胺培南耐药和中介各1株。鼠伤寒沙门菌对毒力基因sitC、sseL、sifA、siiE及phoP的携带率为100%。肠炎沙门菌对毒力基因sifA、siiE、phoP、pagN及pagC携带率高达90%。毒力基因spvB和prot6E常成对出现,主要分布在肠炎沙门菌。bapA和pefA的检测存在互补关系,bapA基因阳性则pefA阴性。结论 苏州地区腹泻儿童非伤寒...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探究成都市人源沙门菌的基因组特征, 为监测与预防沙门菌感染提供资料。方法 收集35株成都市人源沙门菌(分离自腹泻患者粪便)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根据测序数据,进行血清型预测、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预测、毒力因子注释及分布分析。结果 35株沙门菌分离株经全基因组测序,共预测到5种血清型,包括15株I 4,[5],12:i:-沙门菌(13株为ST34、2株为新ST型)、12株鼠伤寒沙门菌(ST19)、5株肠炎沙门菌(ST11)、2株德比沙门菌(ST40)与1株火鸡沙门菌(ST463)。35株沙门菌分离株共预测到10类42种不同的耐药基因,其中氨基糖苷类aac(6')-Iaa携带率为100%(35/35)。I 4,[5],12:i:-沙门菌的耐药基因、质粒及插入序列数目及种类多于其他血清型菌株。I 4,[5],12:i:-、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的毒力因子数目大于其他血清型菌株。部分鼠伤寒沙门菌有更高的毒力质粒、质粒编码菌毛和血清抗性毒力因子分布。结论 成都市人源沙门菌不同血清型菌株之间耐药基因、可移动遗传元件、毒力因子分布差异明显,值得在转录组、蛋白组进一步探究其耐药与毒力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了比较不同沙门菌对果蝇致死毒力,建立果蝇沙门菌肠道感染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方法 将鼠伤寒沙门菌SL1344、14028S和肠炎沙门菌C50041及其突变株C50041ΔspiC,以OD600为100的高浓度菌液通过饲喂法和针刺法,分别感染30只CS型果蝇和yw型果蝇,每隔3 h观察活果蝇数,计算存活率,分析沙门菌毒力。结果 肠炎沙门菌C50041和C50041ΔspiC饲喂果蝇,120小时后CS型果蝇存活率0%,yw型果蝇的存活率低于20%,而针刺法感染CS型果蝇和yw型果蝇存活率则高于80%;鼠伤寒沙门菌饲喂法感染CS型果蝇和yw型果蝇,其存活率均高于90%。针刺法存活率均高于60%。比较分析显示,鼠伤寒沙门菌肠道感染耐受和肠炎沙门菌肠道感染敏感,存在明显的差异;肠炎沙门菌对果蝇肠道感染模式的毒力明显高于非肠道感染模式,不同果蝇品系之间则无明显的差异。结论 本研究中,果蝇沙门菌肠道感染模型被成功建立,并能够评价不同沙门菌的毒力,其中肠炎沙门菌C50041果蝇肠道感染呈高度敏感,为后续肠炎沙门菌功能基因鉴定研究奠定基础,便于深入研究沙门菌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安徽地区近期临床分离沙门菌血清型、药物敏感性、毒力基因携带及血清型相同菌株的基因溯源情况。方法 应用血清凝集法检测沙门菌的血清型,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药物敏感性,PCR法扩增毒力基因,PFGE法检测基因同源性并进行溯源。结果 43株沙门菌中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分别占(39.5%/29.6%)。43株菌对四环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萘啶酸和氯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0.5%/39.5%/37.2%/30.2%),43株菌均携带InvA和InvE毒力基因,鼠伤寒沙门菌基因同源性较低,肠炎沙门菌基因同源性较高。结论 本次安徽地区临床分离的沙门菌以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为主,其他血清型散在分布。对常规抗生素呈较高的耐药性,分离菌株均携带毒力基因对人体具有致病性。本地区流行的鼠伤寒沙门菌大部分来源于不同的基因克隆株,亲缘关系较远。而流行的肠炎沙门菌大部分来源于同一克隆株或亲缘关系较近的克隆群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河南省腹泻病例粪便标本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的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耐药情况,并研究其分子学特征。方法 对河南省腹泻粪便中分离的124株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沙门菌,通过肉汤稀释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并筛选产ESBLs菌株;PCR方法检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携带情况,采用质粒接合试验分析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情况,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 124株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沙门菌耐药严重,其中有16株为产ESBLs菌株。16株产ESBLs菌株均携带CTX-M型耐药基因,并检测出OXA型和TEM型耐药基因;其中9株菌可将CTX-M基因通过质粒转移到大肠埃希菌J53,药敏分析发现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可以发生共转移。16株产ESBLs 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沙门菌经XbaⅠ酶切后共分为14种带型,无明显的优势带型。结论 检出产ESBLs 的鼠伤寒沙门菌单相变异株沙门菌基因型具有多样性,耐药基因可通过接合性质粒在不同菌属间播散。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sifA基因对肠炎沙门菌胞内寄生和增殖的影响,以探索肠炎沙门菌的致病机理。方法 根据同源重组原理,无痕构建肠炎沙门菌C50041的sifA基因缺失株,通过蓝白斑、抗生素耐药性、PCR和基因测序方法对基因缺失株进行鉴定,并从生物学特性、胞内沙门菌增殖、sifA基因在胞内外菌中表达等方面,分析sifA基因对肠炎沙门菌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肠炎沙门菌C50041ΔsifA,蓝白斑、抗生素耐药性、PCR和基因测序方法证明该菌株是正确的。其生长速度和生化特性没有发生改变。ΔsifA株感染巨噬细胞后,其胞内沙门菌量显著少于其野生株。sifA基因在spiC基因缺失株中表达量增加。结论 肠炎沙门菌C50041ΔsifA被成功构建,其在巨噬细胞内的增殖量显著降低,sifA基因表达可能受spiC基因调控,本研究为深入探究肠炎沙门菌在细胞内增殖及sifA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4-2017年深圳地区腹泻患者沙门菌的感染特征和耐药性情况,为沙门菌感染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深圳市3家哨点医院腹泻门诊收集患者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的分离鉴定、血清分型及药敏试验;对7家医院上送的住院病人分离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和药敏试验。结果 4 847份门诊患者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出192株沙门菌,检出率为4.0%。5-10月是沙门菌检出的高峰, 5岁以下儿童和6-17岁是感染的主要人群,检出率分别为6.2%和5.3%。192株沙门菌中鉴定出18种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变种和肠炎沙门氏菌是最常见的3种血清型,另有19株未能分型。77株住院病人分离的沙门菌中鉴定出20种血清型,其中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变种、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占比分别为33.8%、13.0%和11.7%,另有3株未能分型。45株沙门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最为严重,自2015年开始出现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和多重耐药菌株,10株鼠伤寒沙门氏菌中多重耐药率为50.0%。结论 深圳市腹泻患者的沙门菌感染以17岁以下儿童为主,5-10月份为感染的高峰期,沙门菌的血清型分散,其中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变种是主要的血清型,多重耐药自2015年开始日趋严重,临床上应合理规范用药并且加强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佛山及其周边地区水禽沙门菌感染的血清型分布特征,为防控水禽沙门菌病与制定公共卫生安全措施提供参考信息。方法 本试验对发病水禽采用细菌分离纯化、生化特性鉴定、PCR方法鉴定获得30株水禽沙门菌,以玻片凝集反应法作血清型鉴定。结果 30株水禽沙门菌的血清型含4(B、D、C1、E1 )个群别7种血清型,B群有25株沙门菌分离株,包括19株鼠伤寒沙门菌(S.Typhimurium)、3株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Paratyhi)、2株印第安纳沙门菌(S.Indiana)、1株斯坦利沙门菌(S.Stanley);D群有肠炎沙门菌(S.Enteritidis)1株;C1群有2株波茨坦沙门菌(S.Potsdam);E1群有2株明斯特沙门菌(S.Muenster)。结论 30株水禽沙门菌分离株均为人兽共患血清型,其中B群鼠伤寒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对于水禽感染沙门菌病的防控,应优先考虑鼠伤寒沙门菌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石家庄地区不同来源沙门菌毒力基因携带状况,为进一步开展沙门菌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收集石家庄地区2011年至2016年食物中毒、屠宰场鸡肉及市售鸡肉的沙门菌分离株186株,进行血清分型,对8种毒力基因(invA、sopE、agfA、spvR、hilA、stn、pefA、shdA)进行PCR检测。结果石家庄地区不同来源沙门菌中,共检出13种血清型,以肠炎沙门菌为显著优势群,上述8种毒力基因均有检出,其中携带率较高的毒力基因为hilA、stn、invA,分别是90.3%(168/186)、86.6%(161/186)和82.8%(154/186)。结论不同来源沙门菌的毒力基因携带状况不同。生禽食品的终端销售环节出现了较严重的污染,应采取措施加强对石家庄地区各早市流动生禽摊点储存和销售环节的食品卫生监督与防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rfbG基因对肠炎沙门菌毒力的影响,评价肠炎沙门菌缺失rfbG基因后作为减毒活疫苗的潜力。方法 利用自杀质粒介导的同源重组技术,无痕构建肠炎沙门菌Z11ΔrfbG缺失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肠炎沙门菌Z11ΔrfbG缺失株,与野生株相比,缺失株Z11ΔrfbG生化特性没有发生变化,在LB液体培养基中生长速率较慢;缺失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弱于野生株,其感染J774A.1细胞后,产生的细胞毒性亦显著低于野生株。此外,缺失株可与吖啶橙溶液发生凝集,但与O9血清不发生凝集。结论 rfbG基因缺失显著降低了肠炎沙门菌Z11的毒力,且缺失株符合粗糙型菌株的特点,Z11ΔrfbG不仅具有作为沙门菌减毒活疫苗或载体的潜质,也具有作为DIVA疫苗的潜力,为肠炎沙门菌减毒活疫苗的开发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不同来源沙门氏菌的致病力及毒力基因分布的差异性。方法 采用改良寇氏法对7株不同来源的沙门氏菌进行小鼠致病性试验、病理剖检和组织切片观察,应用PCR检测质粒毒力基因和部分毒力岛基因。结果 7株菌株的LD50按表中编号⑥、④、⑤、②、①、③、⑦依次降低,菌株⑦、①、③引致的病理变化最为明显,4株猪源沙门氏菌的致病力均高于3株鸡源菌株。仅菌株⑦菌株检出spvR、spvA、spvB、spvC、spvD质粒毒力基因;毒力岛毒力基因sscA、sseD、sseE 7株菌株全部检出,而sseC基因仅有③、④、⑤和⑦检出。结论 不同来源的沙门氏菌对小鼠的致病力具有明显差异,不同沙门氏菌对小鼠的致病力表型与其毒力基因的分布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2015-2017年聊城地区主动监测哨点医院腹泻患者中分离到的沙门氏菌进行病原学分析,了解沙门氏菌的感染现状及血清型分布、分子分型特征和耐药情况。方法 对2015-2017年分离自腹泻患者的41株沙门氏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药物敏感性测试,并用BioNumerics软件分析菌株之间的相似度,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菌株耐药性检测。结果 腹泻患者中沙门氏菌总分离率为7.16%,且不同年龄段分离率存在差异。分离的沙门氏菌共有8个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分别为18株和7株,为优势血清型;PFGE分析发现41株菌共产生了34种不同的PFGE带型,相同血清型的沙门氏菌的PFGE带型比较相近,不同血清型的PFGE带型具有多态性,未发现菌株成簇存在现象。测试菌株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为73.17%,多重耐药率达68.29%,发现6株携带不同耐药基因类型的产广谱β-内酰胺酶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结论 聊城地区沙门氏菌具有一定的血清型及遗传的多样性,高耐药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应加强病例及环境联合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福建省鼠伤寒沙门菌β-内酰胺耐药状况及其与ESBLs耐药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83 株鼠伤寒沙门菌对β-内酰胺类及ESBLs菌株其他18种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计算耐药率;同时用PCR方法检测菌株ESBLs相关基因blaTEMblaCTX-MblaOXAblaSHV的携带情况,并对blaCTX-M阳性基因进行测序分型。结果 两类不同来源菌株均对氨苄西林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较高,腹泻患者来源株对第三、四代头孢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腹泻患者来源株中检出10株ESBLs阳性菌株,检出率16.39%(10/61),该类菌株全部为多重耐药。腹泻患者来源株blaTEMblaCTX-MblaOXA基因检出率分别为55.74%(34/61)、16.39%(10/61)和19.67%(12/61);健康人员来源株blaTEMblaOXA基因检出率分别为22.73%(5/22)和18.18%(4/22),未检出blaCTX-M基因,两类菌株均未检出blaSHV基因。10株blaCTX-M基因阳性株测序表明blaCTX-M-14基因型4株、blaCTX-M-15blaCTX-M-55基因型各3株。相关性分析表明blaTEM基因与氨苄西林耐药表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P<0.001, Ka=0.546),blaCTX-M基因与头孢噻肟和头孢吡肟耐药表型高度一致(P<0.001, Ka=1.000),与头孢他定(P<0.001, Ka=0.626)和氨曲南(P<0.001, Ka=0.668)一致性较好。结论 福建省鼠伤寒沙门菌对头孢菌素及ESBLs耐药主要由blaCTX-M基因介导且ESBLs菌株多重耐药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肉鸭屠宰生产链中沙门氏菌的污染、耐药状况以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方法 参照GB 4789.4-2010,从肉鸭屠宰链中分离疑似沙门氏菌,采用双重PCR对疑似菌株进行准确鉴定,并进行血清分型;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株进行10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根据CLSI标准判定结果;通过PCR检测与沙门氏菌致病性相关的9个基因。结果 343份样品共分离鉴定出99株沙门氏菌,总体分离率为28.86%,宰前、脱毛、掏膛、分割、宰后样品沙门氏菌分离率分别为45.71%、22.68%、24.72%、38.33%、25.81%;分离株共产生了7种血清型,以印第安纳、纽兰和鸭沙门氏菌为优势血清型;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沙门氏菌对NAL(91.92%)的耐药率最高,对TET(43.43%)、AMP(42.42%)、SXT(34.34%)、CIP(29.29%)、CRO(27.27%)、GEN(24.24%)、KAN(22.22%)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对AMC(9.09%)和MH(6.06%)的耐药率最低,多重耐药率为47.47%,其中印第安纳、伤寒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耐药性较突出;沙门氏菌分离株spvR(94.95%)、avrA(93.94%)、ssaQ(90.91%)、mgtC(87.88%)、sopB(83.84%)、bcfC(80.81%)、siiD(77.78%)毒力基因的携带率较高,spvB(29.29%)和spvC(11.11%)的携带率较低。结论 肉鸭屠宰生产链容易受到不同血清型、不同耐药特征,且毒力基因携带率高的沙门氏菌污染,相关企业和部门应当在卫生和抗菌药物的使用上加强监督和管理,保障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并分析肉鸭屠宰环节中弯曲菌分离株的9种毒力基因分布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利用特异性引物对弯曲菌9种与致病力相关的毒力基因进行PCR检测;参照美国PulseNet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标准方法,对68株鸭源弯曲菌分离株进行PFGE分型。结果 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显示空肠弯曲菌中cadF、iamA和cheY毒力基因携带率均为100%,flaA(97.1%)、cdtB(94.3%)、cdtC(94.3%)和ciaB(80%)毒力基因的携带率也较高,其余毒力基因cdtA(25.7%),virB11(2.9%)较低;结肠弯曲菌中除cadF(100%)毒力基因外,高于50%携带率的毒力基因有cheY(84.8%)、cdtB(72.7%)、iamA(66.7%)和cdtA(54.5%),另外4个毒力基因flaA(48.5%)、virB11(18.2%)、cdtC(36.4%)和ciaB(18.2%)携带率均较低。利用PFGE方法对弯曲菌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显示35株空肠弯曲菌和33株结肠弯曲菌可分为15个和11个谱型,表现为较低的遗传多样性。结论 弯曲菌毒力基因分布广泛,且空肠弯曲菌携带率较高;PFGE基因谱型相似性表明该肉鸭屠宰场存在交叉感染和弯曲菌沿屠宰链传播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生猪屠宰加工过程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状况、分离菌株的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其溯源性追踪。方法 应用液相芯片法对分离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分型,并对分离菌株进行毒力基因筛查,通过基因间重复序列为引物的聚合酶链式反应(ERIC—PCR)分型技术对代表性沙门氏菌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并用NTSYS-pc2.1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 480份样品共得到298株沙门氏菌菌株,分离率为20.14%;98.32%的分离菌株携带肠毒素stn基因;96%以上的分离菌株携带毒力岛SPI1、SPI5核心蛋白基因mogA、araB以及菌毛基因;选择实验的沙门氏菌遗传相似性在70%~100%之间,共分为 9个基因型。结论 山东地区屠宰环节猪肉中分离沙门氏菌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德尔卑、鼠伤寒沙门氏菌占试验菌株的45.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