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了解衢州市鼠类携带莱姆病螺旋体状况以及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型。方法 采用针对莱姆病螺旋体5S~23S基因间隔区的巢式PCR方法检测鼠脾标本,对阳性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及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在378份鼠标本中检出莱姆病螺旋体核酸阳性57份,阳性率15.08%。有Borrelia garinii(B.g)基因型、Borrelia valaisiana(B.v)基因型Borrelia spielmanii(B.sp)基因型。结论 衢州境内鼠类存在至少3个型别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应加强该病原体的检测和莱姆病的防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云南省泸西县啮齿动物携带恙虫病东方体、无形体和埃立克体的状况,了解该类病原体在当地自然界中的保存状况和基因特征。方法 用鼠笼和鼠夹在云南省泸西县捕鼠,将捕获的动物种类鉴定后解剖取脾脏,活鼠取血。采用巢式PCR扩增脾脏的恙虫病东方体groEL基因,无形体和埃立克体的16S rRNA基因特异片段;测定PCR扩增阳性产物的DNA序列,对获得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IFA法检测鼠血清中恙虫病东方体IgG抗体。结果 在泸西县共捕获啮齿动物10种225只。其中黄胸鼠36.89%(83/225)、大绒鼠35.11%(79/225)和中华姬鼠13.78%(31/225)为优势鼠种。获得鼠血清85份。鼠脾脏中检测到5株东方体groEL基因阳性标本,带毒鼠种为黄胸鼠2.41%(2/83)和大绒鼠3.80%(3/79)。同源性比较显示,这5株东方体的相似性在99.02%~100%之间,他们分别与GenBank中已知立克次体序列的相似性在98.75%~100%。系统发生树显示,5株OT与来自日本、泰国和中国安徽的菌株位于同一分支。3份16S rRNA阳性标本,其中1份埃立克体阳性,来源于大绒鼠;1份沃尔巴克氏体和1份巴尔通体阳性均来源于黄胸鼠。无形体均为阴性。埃立克体株序列比对显示与来自美国、中国和巴西的埃立克体基因同源性为98.0%~100%,并与分离自美国野外工作者皮肤的伊文氏埃立克体在同一分支。鼠血清恙虫病IgG抗体阳性7份,阳性率8.24%(7/85)。结论 该地区存在以黄胸鼠和大绒鼠为主要宿主的恙虫病自然疫源地。埃立克体、巴尔通体和沃尔巴克氏体在啮齿动物中也存在感染,需注意防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广州市鼠类动物中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情况和遗传特征。方法 笼捕法捕捉鼠类动物,采集脾组织提取总DNA,通过PCR技术检测钩端螺旋体16S rRNA和LipL32基因,测序后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采集褐家鼠170只、板齿鼠4只、黄胸鼠3只、黄毛鼠1只和臭鼩鼱22只,共200只鼠类动物,在褐家鼠中检测到钩端螺旋体阳性样本3个,总阳性率1.5%,系统发育分析显示,3份阳性样本序列与致病性问号钩端螺旋体位于进化树上的同一个分支。结论 广州地区鼠类动物中存在致病性问号钩端螺旋体,本地人群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云南省永善县恙虫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应用胶体金免疫试验对发热患者血清进行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sushi)IgG和IgM抗体检测,采用夜夹法诱捕调查地区鼠类,用巢氏PCR方法对鼠脾脏做groEL基因片段扩增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2015年5-10月在永善县发现恙虫病患者34例,其中实验室确诊病例21例,临床诊断病例13例;主要发病于8月,占总病例数的32.35%;40—49岁年龄组发病最多,占总病例数的32.35%;农民发病数最多,占总病例数的79.41%;有焦痂或溃疡的病例占总病例数的94.12%,其中位于腹股沟最多(占有焦痂或溃疡患者的31.25%);有皮疹的病例占总病例数的50.00%。在捕获的39份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脾组织样品中,恙虫病东方体groEL基因片段扩增阳性9份(阳性率23.08%)。groEL基因片段序列进化树分析显示本次检测到的YSP30株与的HSB1、FAR1、UAP4等Saitama型菌株的遗传进化关系最密切, 检测到的其余8株与UT213、UT221、SH205等Karp型菌株的遗传进化关系最密切。结论 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了永善县存在恙虫病疫源地,当地存在Karp和Saitama相关的2种基因型恙虫病东方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北京市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状况和遗传特征。方法 采用夹夜法在北京市16个区捕获鼠形动物,使用PCR方法检测巴尔通体gltA基因,测序后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 共采集7属9种鼠形动物样本448份,检测到巴尔通体阳性样本46份,总阳性率为10.3%,且阳性率在鼠种间、地区间和生境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鼠种=114.980,X2地区=22.133,X2生境=96.466,P均<0.001)。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40份样本序列位于进化树上的8个不同分支,提示北京市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存在遗传多样性。结论 巴尔通体在北京市鼠形动物中广泛存在,并具有遗传多样性,本地人群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东北林区啮齿动物的查菲埃立克体感染水平。方法 采用巢式PCR检测吉林省集安和辽宁省宽甸林区野鼠脾脏样本的查菲埃立克体16S rRNA DNA;对阳性扩增产物作DNA序列测定,并对测定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和聚类分析。结果 检测两地野鼠132只,阳性19只,阳性率14.39%。其中,集安野鼠阳性率 7.58%(5/66),宽甸野鼠阳性率 21.21%(14/66), 宽甸野鼠阳性率明显高于集安(χ2=3.9348, P=0.0473)。不同鼠种查菲埃立克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扩增阳性DNA片段测序后与GenBank中注册的埃立克体16S rRNA基因对应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 JA-m51(集安株)、KD-m18(宽甸株)二者基因序列相差4个核苷酸,而JA-m51与查菲埃立克体美国株及我国云南株核苷酸序列完全一致,进化树分析显示JA-m51、KD-m18与查菲埃立克体同属一个分支。结论 辽宁省、吉林省林区野鼠查菲埃立克体感染较普遍,该地区存在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巴尔通体在广东省鼠形动物中的流行分布情况及其基因型特征,为巴尔通体的研究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广东省惠来县、惠东县、潮安县、罗定县和高州市5个地区进行捕鼠,采集鼠肝脏标本提取总核酸,利用聚合酶连反应(PCR)检测巴尔通体病原,并对其进行分离培养,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并根据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统计分析巴尔通体的分布情况和特征。结果在广东省5个地区共捕鼠375只,检出巴尔通体阳性标本73份,阳性率为19.47%。不同鼠种(χ2=6.361)、不同地区(χ2=7.778)、不同性别(χ2=0.292)、不同生境间(χ2=0.621),阳性率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73份样本中,10份成功分离培养出巴尔通体。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广东鼠形动物携带的巴尔通体存在6种基因型:Bartonella elizabethae、 B.phoceensis、 B.japonica、 B.henselae、 B.rochalimae、B.tribocorum。结论 巴尔通体在广东省鼠形动物中广泛存在,且基因型呈多样性,其中4种基因型对人类有致病性,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云南省小型兽类感染无形体的种类及其分布,以掌握该地区小型兽类携带无形体对人、畜健康的危害,为无形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云南省22个县(市)的130个采样点,捕获分属4目9科26属52种的小型兽类2 251只,取其脾脏组织提取DNA后,运用无形体通用引物,巢式PCR检测无形体16S rRNA 660 bp部分片段。阳性产物测序后,通过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确定感染无形体种类,结合样本信息分析流行病学意义。结果 共检出阳性样本27份, 产物序列经比对为23份A.phagocytophilum,4份未分类无形体。总阳性率1.20%;阳性小兽分属3目6科7属12种,分别是:针尾鼹50.00%(1/2)、纹背鼩鼱12.50%(2/16)、珀氏长吻松鼠8.33%(1/12)、藏鼠兔5.66%(3/53)、白尾松田鼠5.41%(2/37)、西南绒鼠4.00%(2/50)、社鼠3.74%(4/107)、大足鼠3.57%(1/28)、斯氏家鼠2.20%(2/91)、大耳姬鼠1.85%(2/108)、中华姬鼠1.30%(4/308)和黄胸鼠0.69%(3/433),分布于5个县(市)。统计学分析表明,无形体的感染率雄性高于雌性,海拔>2 500 m捕获小兽感染率最高。不同生境和年龄的小兽感染率无差异。结论 云南省部分县(市)的多种小型兽类携带A.phagocytophilum,给当地人群的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人群和媒介蜱、其它宿主的感染和分布等情况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齐氏姬鼠-大绒鼠鼠疫疫源地内鼠疫的主要宿主动物(鼠类)和指示动物(家犬)携带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情况,掌握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内的生态学分布特征方法 采集的啮齿动物和犬类标本分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并进行血清分型、生物分型及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从62份啮齿动物标本检出43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携带率35.5%;从171份犬类标本检出96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携带率26.3%;138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为生物1A型;1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为生物3型、血清O∶3型结论 啮齿动物较犬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携带率高。非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菌株为优势菌型。在鼠疫疫源地内研究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布及生物学特征对该病的预防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探讨致病性耶尔森菌在自然界长期保存、变化的机理以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脑脊液 (CSF)中阿拉伯糖甘露糖脂IgG抗体 (LAM-IgG)和TB-DNA指标对结脑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CSF为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LAM-IgG,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TB-DNA。结果 102份结脑病人CSF标本,LAM-IgG阳性率51.0% (52102),TB-DNA阳性率81.4% (83102),LAM-IgG阳性及 或TB-DNA阳性共93例 (91.2%)。40份非结核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病例的CSF标本,均未检出LAM-IgG和TB-DNA.结论 LAM-IgG和TB-DNA均是诊断结脑的较好的指标,两者联检可进一步提高检测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云南临沧地区蜱虫种类及其自然感染埃立克体的情况。方法 采集耕牛体表寄生的蜱虫,经形态学鉴定和分组后,从蜱虫中提取DNA,应用PCR扩增蜱虫COI基因以及埃立克体16S rRNA和groEL基因,并测序分析。结果 共采集到蜱虫42只,其中微小牛蜱38只占90.48%、血蜱4只占9.52%。将每种蜱的2只为1组,在21组样本中,检出COI片断21份(检出率100%);在相同的4组样本中均检出埃立克体16S rRNA片断和groEL片断4份(检出率19.05%)。基因序列分析,检出的COI片断序列中有2份与澳大利亚pava血蜱(JX573136)的同源性最高(89.3%),其余19份序列与马来西亚微小牛蜱B3的同源性最高(99.5%);检出的4份16S rRNA片断序列完全一致,与美国查菲埃立克体Arkansas和埃文埃立克体Aa2FT349及中国北京查菲埃立克体BY-YQ-HME-O18株的同源性均为100%;检出的4份groEL片断序列也完全一致,与日本埃立克体Yonaguni206 株的同源性最高均为93.9%。结论 经分子检测证实云南临沧地区耕牛体表微小牛蜱中存在一种类似日本Yonaguni206株的埃立克体感染,耕牛体表还可能寄生一种新的血蜱。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国东北部分地区宿主动物携带汉坦病毒状况及其型别。方法采用夹夜法捕鼠,针对不同型别汉坦病毒M片段设计引物,应用RT—PCR检测带毒状况,阳性标本测序,对M片段变异大的标本再进行S片段的扩增测序,获得序列用clustalX(1.83)和Phylip3.63进行分析。结果共捕获鼠类宿主220只,平均阳性率为3.64%,不同鼠种间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从棕背鼠平鼠Jilin-54、Jilin-59检测到汉滩型汉坦病毒,从褐家鼠Jilin-99、Ji—lin-106标本中检测到汉城型汉坦病毒。而从大林姬鼠HU-32、Jilin—AP10和HLJ-47中得到的汉坦病毒M片段均与HTNV原型株76-118同源性最高(95.35%~97.42%);来源吉林(毗邻俄罗斯远东地区)大林姬鼠的Jilin-AP06的汉坦病毒M片段与我国病人分离株B78、H5同源性最高(97.25%~95.33%),与来源俄罗斯远东地区大林姬鼠的Amur类汉坦病毒AP111株同源性为93.48%,与来自吉林大林姬鼠的Jilin93同源性为80.80%,与76-118同源性为80.80%,与朝鲜大林姬鼠分离株Soochong-1同源性为88.24%。Jilin-AP06S片段同其他株的同源性与M片段的结果一致。结论我国东北部分地区宿主动物携带汉坦病毒的型别多样,我国大林姬鼠中存在Amur类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3.
This work is a molecular epidemiologic study to detect the incidence of Coxiella burnetii in rodents on Heixiazi Island at the Sino-Russian border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Liver tissues were extracted and processed to test the incidence of C. burnetii infection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alysis. In total, 18% (66 of 370) of rodents tested positive for infection. The results of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infection with C. burnetii was associated significantly with weight and month of capture, and infection was found in all rodent species that were observe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sex on the infection of C. burnetii. Though phylogenetic analysis disclosed heterogeneity in the nucleotide sequences isolated from the island rodents, the majority of observed strains were among the most common strains found worldwid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n the incidence of C. burnetii in rodents on Heixiazi Island at the Sino-Russian border.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河北省南部和东北部野鼠立克次体感染情况以及感染株的遗传进化特征.方法 采用粘鼠板和鼠笼在河北南部邯郸市及北部承德市进行捕鼠,提取鼠脾脏DNA,采用半巢氏PCR扩增立克次体的16S rRNA、ompA、gltA基因,对扩增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并对获得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生树分析.结果 在邯郸市和承德市共捕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2009-2012年河北省斑疹伤寒高发地区临床报告病例进行实验室调查分析。方法 按我国卫生部《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诊断标准》(WS 215-2008)在临床可疑病例高发地区设立哨点监测医院并收集病例。临床病例进行个案登记并进行发病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液标本的收集。实验室检测按WHO推荐的立克次体血清学诊断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人血清IgM和IgG特异抗体。以急性期血液DNA为模板,采用巢氏PCR扩增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热休克蛋白基因groEL基因并测序。通过NCBI Blast平台同源比较序列并使用DNASTAR软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在辛集市、定州市和迁安市共收集877例临床报告病例,2009年报告病例数最多(441例),迁安市病例数最多(510例)。急性期血清莫氏立克次体IgM抗体阳性率为 72.8%(73/101),IgG阳性率为 78.2%(79/101)。12人通过血清IgG抗体4倍升高或降低明确诊断。PCR扩增阳性率为21.7%(22/101),成功测序的17人groEL(209 bp)基因100%同源,与其他地区序列存在较大变异,与标准株R.typhi Wilmington (AY191590)核苷酸97.0%,氨基酸只有93.9%同源,进化分析与其他菌株遗传关系较远。结论 河北省辛集、定州和迁安地区存在鼠型斑疹伤寒流行。进一步调查传播媒介及宿主对该病的预防控制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加强该病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鼠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福建省鼠类自然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情况,为开展预防控制该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笼捕法。每d将捕获的鼠类,以村为单位,进行逐一编号、鉴定鼠种、♀、♂和成、幼鼠后,取出心、肺,置生理盐水玻皿内将其撕碎,发现虫体再逐条取出置另一生理盐水玻皿内,计算成虫条数和鉴别♀♂。结果共调查9个地、市23个县(市、区)35乡(镇)67个村,除龙岩市的上杭县和福州市辖平潭(海岛县)未发现鼠类感染外,其余21个县(市、区)均发现感染。共检查鼠类4890只,发现感染鼠434只,感染率为8.90%。其中,以褐家鼠感染率最高,为17.75%(315/1775);黄胸鼠其次为6.21%(49/789);臭鼩鼱和小家鼠较低仅为2.81%(29/1032)与2.52%(3/119)(χ2=185.06,P<0.001)。不同鼠龄的感染率,成鼠为21.37%(222/1039),远远高于幼鼠的11.11%(30/270)(χ2=14.50,P<0.05)。结论福建鼠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已遍及全省9个市和绝大多数的县、市、区的农村和城镇周围。其感染鼠的分布与当地福寿螺的分布一致。  相似文献   

17.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ntegrated with sequenc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natural 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 infection in ticks and rodents from a forest area of Jilin Province, China. Four (4.0%) of 100 Ixodes persulcatus and 2 (0.7%) of 286 Dermacentor silvarum ticks collected by flagging vegetation were positive. Nine (8.8%) of 102 rodents were infected, as well as 2 (2.8%) of 71 I. persulcatus parasitizing on 25 rodents. The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1442-bp A. phagocytophilum 16S rRNA gene amplified from rodents and ticks were identical to each other and to that previously reporte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of China (GenBank accession no. AF205140), but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other countries. The sequences of 357-bp partial citrate synthase gene from the above specimens were homologic, and varied from known A. phagocytophilum agents. These findings add new information on the ecologic features of A. phagocytophilum and indicate the threat of anaplasmosis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青海省玉树市人群定居点周围小型啮齿类动物种群动态及其棘球蚴感染情况。方法 2018年5、8月和10月,在青海省玉树市巴塘乡和隆宝镇牧场布置鼠夹捕捉啮齿类动物,测量捕获的动物体质量和头体长并根据形态学进行种类鉴定。提取动物肝脏组织和病灶组织DNA,PCR扩增棘球绦虫线粒体cox1基因进行虫种鉴定,PCR检测阳性组织样本进行病理观察。计算啮齿类动物棘球蚴感染率,基于棘球绦虫cox1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累计捕获小型啮齿类动物285只,其中高原鼠兔143只(50.2%)、青海田鼠141只(49.5%)、高原松田鼠1只(0.3%),高原鼠兔和田鼠在栖息地选择上表现出明显分离。青海田鼠数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r = 0.350,P = 0.264),在8月达到最高水平;高原鼠兔数量与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r = –0.371,P = 0.235),在8月活动频率最低、5月活动频率最高。高原鼠兔雌雄性别比例为1∶0.96,田鼠雌雄性别比例为0.82∶1;高原鼠兔体质量(r = 0.519,P < 0.01)和头体长(r = 0.578,P < 0.01)随月份呈逐渐增大趋势,田鼠体质量(r = –0.401,P < 0.01)和头体长(r = –0.570,P < 0.01)随月份呈逐渐下降趋势;田鼠中未发现棘球绦虫感染,高原鼠兔石渠棘球绦虫感染率为2.1%。系统进化树显示,青海省玉树市石渠棘球绦虫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境内发现的石渠棘球绦虫cox1基因序列一致。结论 青海省玉树市人群定居点周围小型啮齿类动物主要为高原鼠兔和青海田鼠,高原鼠兔和青海田鼠分别在5月和8月达到最大种群数量;随着玉树市棘球蚴病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人群定居点周围小型啮齿类动物棘球蚴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但仍然存在棘球蚴病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