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究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2018年1至10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行疝囊高位结扎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2组,每组患儿50例。对照组术中给予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观察组术中给予超声引导下TAPB联合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观察2组手术相关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小儿疼痛量表评分(FLACC)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6.27±1.86)min、(13.34±3.17)min及(2.26±0.14)d,与对照组(13.31±2.05)min、(19.86±3.48)及(3.15±1.17)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984、9.259、5.341,P均<0.001)。与T1相比,观察组患儿T2、T3时段HR、SBP、DBP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R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P、DBP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时段HR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时段SBP、D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在苏醒时、术后2 h、4 h及8 h FLACC评分分别为(2.3±0.6)分、(2.0±0.4)分、(1.6±0.5)分、(1.2±0.3)分,均低于对照组(3.0±0.5)分、(2.7±0.6)分、(2.2±0.3)分、(1.7±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70、47.114、57.940、49.999,P均<0.05)。观察组呕吐、咽痛、喉痉挛的发生情况分别为3(6.00%)、3(6.00%)、2(4.00%),均低于对照组10(20.00%)、11(22.00%)、9(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2、5.316、5.005,P=0.037、0.021、0.025)。 结论在疝囊高位结扎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TAPB联合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能够更好地维持患儿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降低疼痛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患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后镇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患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行单侧腹股沟斜疝的患儿50例,年龄1~3岁,ASA Ⅰ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均分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AP组)和对照组.TAP组术前在超声引导下行腹横肌平面阻滞,注入0.25%左旋布比卡因0.3 ml/kg,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术后拔除喉罩时间、麻醉后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PACU期间记录躁动发生情况,采用患儿麻醉苏醒期躁动量化评分表(PAED)评价躁动程度.记录术后1、4、8、12、16和24 h患儿FLACC评分,记录腹横肌平面阻滞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AP组患儿躁动发生率、PAED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TAP组患儿术后1、4、8和12 h的FLACC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儿术后16h和24 h FLACC评分、拔除喉罩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均未见TAP阻滞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患儿腹横肌平面阻滞给予0.25%左旋布比卡因0.3 ml/kg,能提供至少12 h的术后镇痛效果,有效预防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4.
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用于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32例全麻下行结直肠癌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于全麻诱导后手术前在超声引导下双侧TAP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12~15ml(R组)或等量生理盐水(S组)。所有患者术后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比较两组术中切皮反应、芬太尼用量及术后2、6、12、24、48h VAS评分,记录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满意度及相关并发症。结果与S组相比,R组切皮时BP、HR变化明显减小(P〈0.05或P〈0.01)。两组镇痛效果良好,且R组术后2、6、12h的VAS评分均低于S组(P〈0.05)。R组镇痛泵按压次数减少(P〈0.05)。两组均未见TAP穿刺引起的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的TAP阻滞定位准确,操作成功率高,用于结直肠癌手术能有效镇痛,明显减少术中及术后静脉镇痛药的需要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静脉自控镇痛(PICA)与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PICA用于全麻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剖宫产术产妇80例,年龄23~34岁。ASA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PICA,复合组采用PICA联合TAPB。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产妇术后2 h、4 h、12 h、24 h、48 h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的镇痛效果实施评估。同时统计术后24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累积消耗量即不良反应情况等。结果复合组术后静息和活动状态下2 h、4 h、12 h、24 h的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24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累积消耗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PICA联合TAPB用于全麻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显著,且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和镇痛药物的用量,是安全、可行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在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湖北省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腹股沟疝修补术10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63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麻醉方式,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TAP阻滞。比较2组患儿手术应激情况,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躁动情况及自控镇痛情况,并记录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试验组患儿切皮后2 min及10 min HR、SBP及DB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明显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拔管后10 min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评分(PAED)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24 h舒芬太尼自控镇痛用量明显减少,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中采用超声引导TAP阻滞镇痛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风险和手术应激反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患儿术后恢复较快,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对儿童腹腔镜下腹股沟疝手术的效果,以及对患儿苏醒躁动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北省汉川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腹股沟疝患儿8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在进行常规全身麻醉诱导后,观察组患儿在超声引导下注射0.25%盐酸罗哌卡因行双侧TAP阻滞,而对照组患儿在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的氯化钠溶液。 结果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睁眼时间以及清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躁动发生率、丙泊酚、芬太尼使用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建立气腹即刻、20 min、40 min时,观察组患儿的血浆皮质醇、血糖浓度、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TAP阻滞可显著降低腹股沟疝手术患儿应激反应,维持其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其镇痛药物的使用以及躁动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小儿腹股沟疝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00例小儿腹股沟疝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00例(腹腔镜手术组)运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另100例(传统开放手术组)使用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比较二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等情况。结果腹腔镜手术组较传统开放手术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均明显减少,但住院费用高于传统开放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切口小,微创,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较传统开放疝囊高位结扎术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用于剖宫产患者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择期行剖宫产患者90例,年龄20~39岁,体重50~80 kg,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对照组(Ⅰ组)、术前TAP阻滞组(Ⅱ组)、术后TAP阻滞组(Ⅲ组).Ⅰ组不实施TAP阻滞,Ⅱ组和Ⅲ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即刻和手术结束时即刻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TAP阻滞.记录术后2、4、12、24 h和48 h时点3组产妇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累积消耗量、镇痛补救率、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24 h内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 Ⅱ组患者术后2、4h和12 h VAS评分[(2.3±0.4)、(2.4±0.4)、(2.2±0.4)分]与Ⅲ组[(3.2±0.8)、(34±0.3)、(3.1±0.5)分]比较,明显降低(P<0.05);Ⅱ组患者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累积消耗量、镇痛补救率及镇痛泵按压次数[(40±5)μg、10%、(5.8±1.4)次]与Ⅲ组[(53±7)μg、20%、(10.3±2.6)次]比较,明显降低(P<0.05);Ⅱ组患者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与Ⅲ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 结论 术前超声引导下TAP阻滞对剖宫产患者具有良好的超前镇痛效应,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体会。方法对56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在氯胺酮静脉全麻下,沿患侧腹横纹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切皮至找到疝囊时间1.5~4.0 min,手术时间8.5~15.4 min。手术均成功完成,住院1~2 d全部顺利康复出院。术后对51例患儿行6~12个月随访,未发现医源性隐睾及术后复发病例。几乎看不到隐蔽在腹横纹内的细小切口瘢痕。结论在氯胺酮静脉全麻下,对小儿腹股沟斜疝采用取患侧腹横纹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切口处无明显瘢痕,疗效满意,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复合右美托咪定(DEX)对老年腹股沟斜疝手术患者麻醉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44例老年腹股沟斜疝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2例),2组均行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其中对照组术中给予局部浸润麻醉,观察组术中给予TAPB复合DEX麻醉。比较2组麻醉效果及麻醉起效、持续时间;对比2组麻醉后2 h的神经阻滞、镇痛及镇静评分;统计2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率。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77.27%(P<0.05)。观察组感觉神经阻滞、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维持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麻醉后2 h,2组Bromage、Ramsay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Prince-Henry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低于对照组的36.36%(P<0.05)。 结论TAPB复合DEX对老年腹股沟斜疝手术患者镇痛作用较好,可提高其麻醉效果,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在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22年6月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50例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阿芬太尼组(50例)采用阿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舒芬太尼组(50例)采用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芬太尼组(50例)采用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对比3组的麻醉效果及不同时刻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水平,记录麻醉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用量、呛咳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麻醉苏醒期躁动(PAED)及苏醒期的儿童疼痛评估量表(CHEOPS)评分。 结果阿芬太尼组、舒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的麻醉总优良率分别为100.00%、98.00%、98.00%,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8.00%、14.00%、16.00%,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维持后1 min,3组的心率、MAP水平较麻醉诱导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维持后30 min,3组的心率、MAP水平较麻醉诱导前明显降低,而阿芬太尼组高于舒芬太尼组及芬太尼组(P<0.05),舒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即刻,3组的心率、MAP水平较麻醉诱导前明显降低,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芬太尼组的麻醉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及丙泊酚用量明显低于舒芬太尼组及芬太尼组(P<0.05),舒芬太尼组及芬太尼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期及苏醒期,阿芬太尼组的呛咳评分及呛咳发生率明显低于舒芬太尼组及芬太尼组(P<0.05),舒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芬太尼组的PAED评分明显低于舒芬太尼组及芬太尼组(P<0.05),CHEOPS评分稍低于舒芬太尼组及芬太尼组(P>0.05),舒芬太尼组及芬太尼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阿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有利于维持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质量良好,并有效降低术中丙泊酚用量,减少呛咳及术后躁动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腹股沟直疝修补术中,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SB)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股沟直疝修补术老年患者46例,均为男性,年龄65~82岁,BMI 20~27 kg/m~2,ASAⅡ或Ⅲ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APB联合RSB组(TR组)和TAPB组(T组),每组23例。TR组患者接受TAPB联合RSB,T组患者接受单纯TAPB,所有神经阻滞采取的局麻药均为0.25%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0.7μg/kg。记录麻醉诱导前(T_0)、手术开始时(T_1)、手术开始后20 min(T_2)、手术结束时(T_3)、术后12 h(T_4)、术后24 h(T_5)两组HR、SBP、DBP,并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记录T_1—T_3时静息时VAS评分,T_4—T_5时活动时VAS评分。记录围术期补救镇痛情况和神经阻滞失败、恶心呕吐、血压升高或降低幅度基础值30%、心脑血管意外、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_0时比较,T_1—T_3时两组HR均明显增快(P0.05),SBP、DBP、RPP均明显升高(P0.05)。T_1—T_3时TR组HR明显慢于T组,SBP、DBP、RPP明显低于T组(P0.05)。T_1—T_3时TR组静息时VAS评分明显低于T组(P0.05),T_4—T_5时TR组活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T组(P0.05)。TR组术中补救镇痛和围术期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明显低于T组(P0.05)。两组术后均不需要补救镇痛,围术期均未发生血压升高或降低幅度基础值30%、心脑血管意外、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腹股沟直疝修补术,麻醉效果确切,术后镇痛完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肋缘下入路腹横肌平面(oblique subcostal 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OSTAP)阻滞在上腹部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上腹部手术患者147例,男85例,女62例,年龄18~8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成四组。四组术前双侧肋缘下入路,A组(n=41)、B组(n=55)、C组(n=37)分别给予0.375%、0.5%、0.75%罗哌卡因共2.5 mg/kg,D组(n=14)双侧各给予生理盐水20 ml。术中静-吸复合麻醉,七氟醚0.8~1.0 MAC维持,右美托咪定0.5μg/kg,并瑞芬太尼0.1μg·kg-1·min-1持续微泵。术后使用酒石酸布托啡诺与氟比洛芬酯静脉镇痛48 h。观察患者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用量、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出血量。并记录患者术后12、24 h VAS评分、术后12 h芬太尼用量、术后肠道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A、B、C组舒芬太尼用量分别为(30.5±9.4)、(27.4±7.4)和(30.9±8.8)μg,均明显少于D组的(47.1±9.3)μg(P0.05)。四组术中瑞芬太尼、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术中出血量、术后12、24 h VAS评分、术后12 h芬太尼用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吸复合麻醉下,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OSTAP阻滞可以明显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的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阻滞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对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11月安徽省儿童医院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患儿3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观察组患儿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联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观察并比较2组患儿术后疼痛评分、镇静评分、复苏质量、麻醉诱导药物用量、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术后2、6、24 h,观察组FLACC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镇静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除喉罩时间、离开恢复室时间、术前麻醉诱导丙泊酚、舒芬太尼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6.66%)显著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在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中具有复苏效果好,可减少全身麻醉用药,降低患儿的疼痛程度,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两种麻醉方法对儿童腹腔镜疝高位结扎术(lapamscopic hernia sac high ligation)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股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60例,年龄6—12岁,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组)和单纯气管内全麻组(G组)各30例。检测术中不同时点血浆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并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结果E组各时点Cor、NE、E、ACHT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G组气腹后上述各指标较气腹前明显增高(P〈0.05)且显著高于E组同时点(P〈0.05)(见表2);E组气腹后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G组的则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儿气腹10min后PaC02均显著增加(P〈0.05),停气腹后渐恢复至正常,血PH值则变化不明显。结论硬膜外麻醉复合基础麻醉相对于单纯气管内全麻更能有效抑制儿童腹股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收治的腹股沟疝患儿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2组患儿均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照组围手术期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围手术期采用优质护理。比较2组手术相关临床参数、术后第2天腹胀程度、住院期间护理质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自主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38、6.060、2.874,P均<0.001)。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7,P=0.029)。观察组腹胀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38,P<0.001)。观察组病房管理、病情观察、护理操作及并发症预防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46、7.237、13.106、7.014,P均<0.001)。 结论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围手术期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提升住院期间护理质量,缓解患儿术后腹胀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利于患儿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