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血清梅毒螺旋体颗粒凝聚试验(TPPA)和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均阳性;脑脊液TPPA均阳性,脑脊液RPR阴性4例,阳性16例,蛋白质均升高,白细胞数正常6例,升高14例。经大剂量水剂青霉素治疗,随访16例,症状消失4例,好转10例,未好转或恶化2例。结论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特点,并结合梅毒血清学、脑脊液检查。神经梅毒的治疗仍首选大剂量水剂青霉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癫痫发作为表现的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表现为癫痫发作的21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影像学资料。 结果入组患者男性占数量优势(20例);14例为局灶起源的发作(其中9例由局灶扩散至双侧强直-阵挛发作),4例为未知起源的强直-阵挛发作,1例为未知起源的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2例仅于脑电图见到痫性波而无临床发作。14例患者为麻痹型痴呆,其余为脑膜脑炎型(4例)、脑膜血管型(2例)及树胶肿型(1例)。患者癫痫发作间期脑电图表现为慢波节律、癫痫波、蝶骨电极位相倒置或正常。共随访16例患者,其中10例无癫痫发作。 结论以癫痫发作及精神症状为表现的患者,需要考虑神经梅毒,早期发现及积极驱梅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6例神经梅毒患者早期诊断、全面的护理,5例治愈或好转出院,1例放弃治疗。提示实施严格的消毒隔离,积极心理疏导.密切观察药物反应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6例神经梅毒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6例神经梅毒患者早期诊断、全面的护理,5例治愈或好转出院,1例放弃治疗。提示实施严格的消毒隔离,积极心理疏导,密切观察药物反应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总结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46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 结果46例神经梅毒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0.00±10.78)岁。分为4组:无症状型神经梅毒8例(8/46,17.4%),头颅磁共振检查均未见异常。间质型神经梅毒9例(9/46,19.6%),头颅磁共振检查正常2例,急性或陈旧性梗死灶4例,颅内多发皮层异常信号2例,脑膜增强1例。脑实质型神经梅毒28例(28/46,60.9%),头颅磁共振检查正常9例,脑萎缩13例,脑积水1例,侧脑室旁缺血灶5例;2例脊髓痨患者头颅及腰椎磁共振检查均正常。梅毒性树胶肿1例(1/46,2.2%),头颅磁共振检查示右侧额叶及右侧小脑结节样强化灶,伴周围水肿。驱梅治疗后复查头颅磁共振检查正常。 结论神经梅毒表现多样,影像学多变,临床中需将梅毒血清学化验作为常规检查以减少误诊几率。  相似文献   

6.
梅毒传染性强,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尤其是近年来不典型病例在临床上增多,极易造成误诊和误治。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河南省商丘市35例被误诊的梅毒患者,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早期梅毒误诊情况,分析误诊原因,提高临床医生对早期梅毒的诊断水平、总结临床经验,从而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09年本院早期梅毒误诊病例23例,对该组临床误诊的早期梅毒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并总结分析其误诊原因。结果早期梅毒的皮疹具有多形性,与许多皮肤病症状相似。因此,一期梅毒容易误诊为软下疳、固定性药疹、生殖器疱疹、白塞病(Behcet)等疾病;二期梅毒容易误诊为玫瑰糠疹、股癣、银屑病、扁平苔藓等疾病。结论早期梅毒误诊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各种主客观因素,应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临床医生应加强业务学习,扩大知识面,工作要认真负责,对临床可疑病例,应详细追问病史,并行梅毒血清学检查以确诊,减少本病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有症状与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对33例确诊为神经梅毒的患者进行血液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检测及脑脊液检测,对其临床及实验室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神经梅毒患者抗-HIV均为阴性,其中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22例(66.7%),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11例(33.3%);有症状神经梅毒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为(25.18±25.47)×106/L,异常率为68.2%(15/22),无症状神经梅毒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为(21.09±21.49)×106/L,异常率为81.8%(9/11),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432,P=0.6808)。有症状神经梅毒组患者脑脊液蛋白为(69.84±28.83)mg/dl,异常率为72.7%(16/22);无症状神经梅毒组患者脑脊液蛋白为(43.75±19.6)mg/dl,异常率为18.2%(2/11),二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0.0040,P=0.0078)。结论脑脊液蛋白异常可能与神经梅毒的发展及相关症状的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而脑脊液白细胞的异常可能贯穿神经梅毒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神经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感染后出现大脑、脑膜或脊髓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晚期梅毒全身性损害的重要表现.神经梅毒多发生在苍白密螺旋体感染后3~20年,大部分患者为早期梅毒未彻底治疗者[1].根据病理类型不同,梅毒可以分为无症状型(隐性)、间质型(脑膜及血管)、主质型(脊髓痨及麻痹性痴呆)[2-3].梅毒早期侵犯皮肤黏膜,晚期以侵犯心血管和神经系统为主,并可侵犯全身组织和器官而产生多种多样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亦可感染后多年无任何临床症状.有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神经梅毒发病呈逐渐增多趋势,而神经梅毒发病隐袭,临床表现多样,极易造成误诊、漏诊,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4].现将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自2009年收治的4例梅毒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护理作一总结分析,旨在加深对该疾病认识,提高广大临床工作者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VEP)在神经梅毒所致视神经损伤患者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完善P-VEP检查且P100波潜伏期异常的21例神经梅毒患者,分析其P-VEP结果、临床表现、脑脊液及血清指标的特点。 结果21例P-VEP异常的神经梅毒患者中以男性患者多见(76%、16/21),平均年龄为(45.0 ± 11.5)岁。17例患者眼部症状阳性,4例患者眼部症状阴性。17例眼部症状阳性的患者均被诊断为视神经炎。P-VEP异常主要表现为P100波潜伏期延长或P100波缺失。患眼P100波潜伏期(135.16 ± 22.21)ms较正常眼潜伏期(92.75 ± 8.26)ms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813、P = 0.007)。眼部症状阳性的神经梅毒患者较症状阴性患者的P100波潜伏期更长[(137.94 ± 23.12)ms vs.(120.33 ± 5.5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28、P = 0.217)。P100波潜伏期和脑脊液白细胞(r = 0.349、P = 0.155)及蛋白(r = 0.240、P = 0.323)间无显著相关性。追踪分析8例治疗后复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治疗前后P100波潜伏期变化与血清及脑脊液常规、生化指标间无显著相关性(P均> 0.05)。有5只患眼表现为P100波缺失,其在治疗后6个月内P100波仍缺失。 结论神经梅毒患者P-VEP检查P100波潜伏期延长或波形缺失提示视神经损害;P100波波形缺失可能提示视神经损伤较为严重或不可逆转;在神经梅毒患者未出现视神经受损症状前即可通过检查P-VEP发现视神经受损,为明确神经梅毒患者是否存在视神经损伤及损伤程度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抗-HIV阴性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以提高对神经梅毒患者的认知和诊疗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20例抗-HIV阴性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MRI、CT)检查等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数据资料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 结果20例神经梅毒患者中男女比例4︰1,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52.6±12.4)岁。其中梅毒性脑膜炎型患者1例(5%),脑膜血管型患者8例(40%),麻痹性痴呆型患者8例(40%),脊髓痨型患者2例(10%),麻痹性痴呆合并脊髓痨型患者1例(5%);有明确梅毒史患者6例(30%),首诊误诊率高达70%。所有患者梅毒血清学检测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RPR)均为阳性(1:2~1:128),脑脊液TPPA均阳性,RPR阳性17例(85%)(1:2~1:16)。脑脊液白细胞> 10 × 106/L患者18例(90%),均为单核细胞升高;蛋白升高患者17例(85%),葡萄糖异常患者15例(75%),氯化物水平和脑脊液压力均正常;17例行脑脊液IgG检测16例患者升高(94.12%);15例患者脑脊液IgG寡克隆带检测13例阳性(86.67%);13例患者中CSF-24 h IgG合成率升高者12例(92.31%)。各临床型患者脑脊液实验室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63、P = 0.95)。 结论神经梅毒以壮年男性多见,临床表现多样,是易误诊的可治性疾病,血清及脑脊液梅毒检查对指导早期诊疗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调查本院2005~2007年收治的119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分布情况。结果重型肝炎患者中以慢性重型肝炎所占的比例最大,为81.5%,常见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腹水(68.1%)、电解质紊乱(65.5%)、肝性脑病(51.3%)、原发性腹膜炎(48.7%)、肝肾综合征(29.4%)、脾功能亢进(24.4%)、上消化道出血(16.8%)、胸水(10.1%),重型肝炎病死率达12.6%。结论重视肝病患者的定期复查,及早发现重型肝炎倾向,早期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福慧 《中国骨伤》2003,16(3):183-186
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是一个慢性渐进性的临床过程 ,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或感觉异常 ,局部肌肉紧张但不影响躯体运动 ,虽然有时临床症状复杂但病变部位表浅。1 疼痛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疼痛是一种慢痛 ,其特点是疼痛缓慢的产生 ,呈烧灼感 ,定位较差 ,持续时间久 ,有时呈难以忍受的疼痛。在临床上对皮神经卡压引起的疼痛进行分析时要注意疼痛的部位、时间、性质及组织特征 ,在纷杂的临床征状中理出一个清晰的诊断治疗思路 ,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 1 疼痛的部位 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疼痛的好发部位多见于颈、肩、腰、背、臀或四肢关节的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脊液寡克隆区带(OB)检测在神经梅毒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初诊、未经治疗的HIV阴性梅毒患者共163例。入组患者跟根据诊断结果分为隐性梅毒组(39例)、无症状神经梅毒组(43例)和有症状神经梅毒组(81例)。应用等电聚焦电泳联合免疫固定法检测入组患者脑脊液及血清OB,并判定脑脊液OB阳性结果。比较隐性梅毒和神经梅毒患者OB阳性率的差异,同时分析OB阳性和阴性神经梅毒患者的脑脊液生化、常规指标的差异,并通过ROC曲线评估脑脊液OB诊断神经梅毒的效能。 结果入组163例梅毒患者中97例脑脊液OB阳性。隐性梅毒组、无症状神经梅毒组和有症状神经梅毒组患者脑脊液OB阳性率分别为12.8%(5/39)、65.1%(28/43)和79.0%(64/81)。有症状[64(79.0%)]及无症状神经梅毒[28(65.1%)]患者脑脊液OB阳性率显著高于隐性梅毒患者[5(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校正,P < 0.0167)。有症状神经梅毒亚型的OB阳性率分别为脊髓痨93.3%(14/15),麻痹性痴呆89.5%(34/38),脑膜血管型81.8%(9/11)和眼梅毒41.2%(7/17)。以眼梅毒OB阳性率最低,且与麻痹性痴呆、脊髓痨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校正,P < 0.008)。晚期神经梅毒患者OB阳性率(90.6%、48/53)显著高于早期神经梅毒(68.5%、37/54)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96、P = 0.005)。OB阳性神经梅毒患者IgG指数及脑脊液白细胞、IgG、IgG合成率、总蛋白较OB阴性患者显著升高。脑脊液OB阳性诊断神经梅毒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为87.2%和74.2%,与本研究采用的神经梅毒诊断"金标准"一致率为78.6%,ROC曲线下面积为0.81。 结论与隐性梅毒相比,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OB阳性率显著升高,提示脑脊液OB可能对神经梅毒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脑脊液OB能够反映中枢神经系统体液免疫,为脑脊液OB检测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52例胆囊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对常规胆囊切除术困难病例行胆囊部分切除手术的适应症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院1998.6—2006.6年间行胆囊部分切除术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47例效果良好。手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胆囊残株炎2例,膈下脓肿1例,胆漏1例,继发胆总管结石1例;这5例术后并发症经治疗均获痊愈。结论 对胆囊坏疽、囊壁质脆、胆囊三角区水肿粘连严重,解剖不清的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行胆囊部分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2012至2013年四川地区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及临床特征,为防治该病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治疗的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179例患儿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及临床特征。结果本组病病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年龄(1.39±0.34)岁,以婴幼儿(〈3岁)最多见(132/179,73.74%),且男:女(1.75:1);发病高峰在4~8月份(132/179,73.74%);患儿多有手足口病患儿接触史(48/179,26.82%)、饭前少洗手或不洗手(56/179,31.28%)、经常咬手指或玩具(89/179,49.72%)等危险因素。早期临床表现为皮疹(100%)、发热(169/179,94.41%)及易惊(134/179,74.86%)、肢体抖动(53/179,29.61%)、嗜睡(46/179,25.70%)、呕吐(36/179,20.11%)、易激惹(27/179,15.08%)、抽搐(21/179,11.73%)以及饮水呛咳(6/179,3.35%)等神经系统受损表现。病原学以EV71为主(85/121,70.25%),可有白细胞增多(72/179,40.22%)、C-反应蛋白升高(59/179,32.96%)、心肌酶谱升高(16/179,8.94%)及血糖升高(10/179,5.59%)等。对152例患儿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均为无色透明,部分患儿脑脊液压力升高(65/179,42.76%)、白细胞计数增高(57/179,31.84%);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葡萄糖和氯化物改变。经治疗后,治愈123例(123/179,68.72%),好转51例(51/179,28.49%),死亡5例(5/179,2.79%),均死于脑干脑炎。结论四川地区手足口病的疫情发生有明显的性别、年龄和季节等差异。不良的卫生习惯、早期非特异性的临床症状、生化学异常及脑脊液改变是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受损的警示信号,应早期识别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