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士研究生招生以往采用考试的方式,与我国建设一批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和培养一流博士研究生的要求不相符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国内率先采用了考试-申请制,即减少考试科目,更加注重考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具体做法为初试只考外语,综合对考生提交的证明其科研和综合能力的材料的评定,决定复试人员,同时加强复试,以这种比较科学的方式选拔博十研究牛。这种方式克服了博十研究生招生中考试选拔的缺欠,使博士研究生招生更加注重考牛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对此项改革的探索过程和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总结。  相似文献   

2.
2007年和2008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实行了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一申请制.为了总结2年来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实践,上海医学院对2008年博士研究生考生和导师进行了随机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招生制度改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对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研究在医学类研究生视角下调查分析申请-考核制与其他不同招生途径相比,对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聘就业与发展的影响,调查不同类型研究生对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途径的认可度与期望值,旨在评估及优化现有的申请-考核制招生途径。方法 通过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不同阶段和类型医学研究生对申考制相关问题的看法。利用Excel和SPSS进行频数统计、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在完成论文发表方面,申考制博士倾向于在读前两年[38.71%(12/31),35.48%(11/31)]完成博士毕业发表论文的要求,而统招和硕博连读博士生多于第二年[33.33%(10/30)]和第三年[40.54%(15/37)]完成论文发表(P=0.021)。在申请阶段所需材料对博士阶段科研的价值上,74.19%(23/31)申考生和48.65%(18/37)硕博连读生认为科研成果帮助最大,而统招生认为带来最大助力的是外语[26.67%(8/3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申考制招生的公平性认可方面,71.53%(304/425)研究生认为是公平的,硕士阶段所在院校(P=0.001)和硕士学位性质(P=0.001)显著影响研究生对申考制公平性的认可度。结论 申考制博士研究生在科研能力培养与学术成果方面均有优势,对提升我国高水平医学类科研人员的储备作用显著,在医学类研究生群体中的认可度与影响力均较高。未来将优化申考制,打造出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类博士招生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八年制医学博士职业发展潜力现状,探讨以提高职业发展潜力为目标的培养模式发展方向。方法 以某高校附属医院八年制医学博士毕业生、临床学院八年制医学博士生指导教师以及临床学科科主任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形式测评八年制医学博士临床能力、科研能力、综合能力等3项岗位竞争力,采用八年制医学博士毕业生自评和其导师以及所在科室科主任测评的方式分别匿名进行。将八年制医学博士每一类能力分别与传统模式培养的专业学位博士以及科研学位博士相比较。结果 发放八年制医学博士毕业生问卷85份,收回74份,回收率为87%。发放八年制医学博士生导师问卷63份,收回53份,回收率为84%。发放科主任问卷26份,收回21份,回收率为81%。在临床能力方面,43%(32人)的八年制医学博士毕业生自评、94%(50人)的导师和81%(17人)的科室主任评价认为,低于专业学位博士。在科研能力方面,76%(56人)的八年制医学博士毕业生自评、91%(48人)的导师和86%(18人)的科室主任测评认为,低于科学学位博士。结论 该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前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毕业生职业发展潜力不足,反映出当前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建议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可定位为“学术型医生”或“科学家医生”,而培养模式应以科研和临床并举为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招生模式从"统一招生考试"变为"申请-考核"制后的博士招生工作情况,并对招生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方法收集整理2016年按照"统一招生考试"和2017、2018年按照"申请-考核"制两种不同招生方式中的考生信息,进行比较;利用自拟问卷,调查2018级博士对"申请-考核"制工作的看法;使用Excel 2016录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利用SPSS 20.0对定量资料行卡方检验、t检验。结果自2016年以来,报考北京协和医院的学生总量呈下降趋势,考生年龄也呈年轻化趋势。但考生的性别、生源、硕士期毕业学校之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仅2017与2018年报考我院应届生和往届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协和医院的"申请-考核"制工作满意度高(82.54%,52/63);90.00%以上的学生赞同目前设立的招生评价各项指标;有85.71%(54/63)的学生建议专业型和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可采用不同的招生评价指标,以全面反映考生专业素质和培养潜力。结论招生模式从"统一招生考试"转变为"申请-考核"制,对报考协和医院的考生影响不大。在推行"申请-考核"制过程中,北京协和医院教育管理部门在制度建设和规范流程上作了积极探索,并监督整个招生过程;赢得了考生的信赖与认同,该项工作的学生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6.
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临床研究模式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临床研究过程中加强临床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此外,循证医学临床研究模式也有助于导师更新知识体系,保持旺盛的临床创新思维和持续的研究能力。将循证医学临床研究模式应用于血液病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通过立题、申请新技术、获得伦理号、注册临床研究号、病例入组和统计分析数据,有助于研究生掌握临床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实施流程,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学员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军事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小型专家会议,建立结构体系初步方案。采用德尔菲法组织两轮专家函询,汇总专家意见,确定指标命名及权重。结果 研制了一套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学员岗位胜任力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赋分不同,如一级指标学习效果涵盖的3个二级指标中,临床医疗服务能力权重最高(0.458);一级指标工作效率涵盖的4个二级指标,创新科研能力权重最高(0.321);二级指标内在素质涵盖的6个三级指标中,有事业心、坚持医疗与国防事业权重最高(0.224)等。结论 军医大学临床医学学员岗位胜任力评估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能够为军事医疗卫生领域人才的选拔、考核提供参考,为军医大学学员的成长指引方向。对权重的解读也可以明确军事医学人才培养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视光医师教育已经超过百年历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视光高等教育体系。包括采用全美统一的标准化考试(optometry admission test,OAT)选拔申请者;四年的教育课程包括医学基础课、视光学专业课和大量的医院实习课;毕业生需参加全美统一的视光医师执照考试才能获得行医资格;毕业后可选择申请为期1年的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获得在某个领域的专长;每年参加继续教育才能定期更新注册视光医师执照等。通过分析比较中美眼视光教育在生源、培养时间、毕业要求和工作上的差异,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眼视光教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在带来一系列优势的同时,也使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面临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降低,自主学习和科研能力不足,导师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主导作用有待增强及职业精神培养面临更高要求等问题。文章通过调查详细分析了这些挑战,提出建立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强化行为引导;创新研究生管理方式和活动载体,强化科研能力训练;加强“双天职”教育,强化教师引领;注重职业精神养成,强化医学终极价值观教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七年制临床医学生培养第三阶段实行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的制度。通过对现有七年制临床医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弊端进行分析调查发现,导师的科研、教学、临床能力与个人魅力是重要影响因素;学生的性别、性格、兴趣爱好及专业熟悉度是次要影响因素;就业情况、收入情况及父母朋友意见等其他因素,也影响着七年制临床医学生与导师的双向选择工作的顺利开展。为进一步完善七年制医学生导师选择工作,提出包括提前介绍学科专业特点及导师的科研方向、鼓励学生与导师的面对面交流,鼓励多志愿选择及加强对七年制临床医学生选择导师的培训指导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联合导师制教学在培养辅助生殖技术(ART)专科护士的科研论文检索及写作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7至2018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接受培训的61名ART专科护士学员作为研究对象,在ART专科护士培养期间应用PBL教学法和导师科研指导相结合,最后根据科研能力自评量表及自制问卷调查表,比较培训前后学员的论文检索能力及论文、课题撰写情况。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培训后学员的科研能力自评总分显著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专科护士培训后中英文期刊数据库检索能力、护理科研论文撰写及课题申请数均较培训前有较大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BL教学法联合导师制有助于提高ART专科护士的论文撰写与课题申报率,提高了专科护士的论文检索及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基于导师制的病历书写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方法 导师和规培医师使用评分表,对病历进行双评分,观察指标包括:两个版本评分表在评分时间方面的差异;导师和规培医生评分数值的差异;病历书写扣分分布;实施1年后病历评分的变化趋势。结果 评分数值导师明显低于规培医师(t=8.919,P<0.05);病历扣分主要在现病史、体格检查、诊断分析、诊疗计划等方面;实施1年后导师评分呈上升趋势,规培医师评分呈下降趋势。结论 该方法有效提高了病历书写教学质量,提高了规培医师辨识病历书写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课题为中心的学术工作坊(简称学术工作坊)教学方式在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2022年5月, 选取2021年1至9月参加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举办的学术工作坊的101名医学生为研究对象, 调查其对学术工作坊教学的满意率以及学术工作坊对提升其科研能力培养的效果, 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93名(92.1%)医学生对学术工作坊教学方式表示满意。在提升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实验操作水平、提高科研兴趣4个一级指标的评价方面, 分别有76名(75.2%)、62名(61.4%)、72名(71.3%)、70名(69.3%)医学生表示满意。在"与导师经常进行学术探讨"等6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中, 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与导师经常学术探讨":(2.53±0.72)分比(3.12±0.71)分比(3.64±0.50)分, P<0.001];本科生在"与导师经常进行学术探讨""有更高的热情与导师实现共同的科研目标"2个二级指标的评分均低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如"...  相似文献   

14.
以问卷调研方式,评价了研究生导师群体对现行研究生复试组织管理模式的主观认同度,并分析了不同的复试组织管理模式对优质生源选拔的影响。结果显示,导师群体对现行的复试组织管理模式还是基本认同的,但也暴露出在复试组织形式、复试评价指标、按专业或方向的招生方式方面不利于优质生源选拔的问题,为此建议推行"院所+专业"的招生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药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尝试引入“导师+团队”制。并从学术团队的组建与运行、“导师+团队”制的保障性措施、培养药学研究生的监控机制、药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导师+团队”制的和谐发展等方面探讨该制度的实施措施。从药学研究生的科研培养过程和师生反馈结果可见,“导师+团队”制在培养药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表现出了较大的优势,但仍需要继续总结与完善。  相似文献   

16.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核心内容是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同时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内容。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考核体系应纳入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质量指标。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咨询等方法合理设置指标结构、考核内容,确定权重,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考核细则,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加强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我院基于国际麻醉护理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Nurse Anesthetists,简称IFNA)教育培训基地,从麻醉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的申请、学员资质审核、带教教师资质与审核、培训课程设置、考核内容与方式设定及培训后效果评价等方面,建设了南京地区麻醉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本文就这方面的基地建设和体会进行总结并为麻醉护理专科护士培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我区医学硕士生教育的简单回顾 我区的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随着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和1981年实施中国学位制度而同时诞生。当时只有一所医药院校4个学科的7名导师试招了4名研究生,而且招生、培养和学位管理等方面还很不健全,处于研究生教育的初创和试办阶段。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81~1998年7次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截至现在,我区两所医药院校具有硕士学位授予资格、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点已居室17个,约占全区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点的16.83%。  相似文献   

19.
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之一,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因素包括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和热情,优化研究生合理知识结构,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强化研究生的科研实践,完善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制度以及加强导师作用等。  相似文献   

20.
李树人,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1936年2月生于辽宁丹东。1961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 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兼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常务委员、北京分会主任委员, 全国麻醉疼痛治疗学组组长, 国家基本药物评定麻醉专业委员,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医师协会理事, 首都医科大学麻醉中心教研室主任。擅长慢性疼痛、癌性疼痛的治疗, 在急救、心肺脑复苏、临床麻醉等方面造诣颇深, 是具有丰富经验的麻醉专家。担任《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国麻醉与镇痛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首都医科大学学报》、《麻醉与复苏分册》、《首都医药杂志》等杂志常务编委或编委, 并任《中华医学杂志》与《中华外科学杂志》编审, 是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