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及分析55例可疑食管早癌病变的病理结果,探讨卢戈氏碘色素内镜联合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的价值。方法对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所进行的可疑食管早癌病变的病理结果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例病例中,卢戈氏碘色素NBI技术的漏诊率为0%,检出率100%,普通内镜漏诊1例高度异型增生和12例低度恶性倾向性病变,检出率76.3%;单纯NBI对早癌及高度异型增生未漏诊,但漏诊9例低度恶性倾向性病变,检出率83.6%;碘染未漏诊所有病变(检出率100%)。结论卢戈氏碘色素内镜联合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卢戈氏液染色诊断食管乳头状瘤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智  郝玲  熊俊光  丁惠芬 《重庆医学》2005,34(1):116-116
目地为了评价卢戈氏液内镜下食管黏膜染色对诊断食管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食管乳头状瘤患者进行食管黏膜染色及形态观察,并取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食管乳头状瘤碘染色后呈浅染,与早期食管癌不染可相鉴别,结合内镜下形态改变可确诊为食管乳头状瘤.结论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有助于食管乳头状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诊断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对46例食管黏膜病变者行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比较食管病变及着色范围,对黏膜不染色区多点活检,病理诊断为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者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EMR),诊断为鳞状细胞癌者经超声微探头检查证实为黏膜内癌,予以黏膜下剥离切除。结果46例患者中,15例患者存在18处黏膜不染色区,其中上皮单纯增生3处,轻度不典型增生4处,中度不典型增生6处,重度不典型增生4处,鳞状细胞癌1处。结论卢戈氏液染色法是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实用的方法,可提高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卢戈氏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的3924例中检出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食管癌的36例患者(0.92%)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中,男性26例(72.22%),女性10例(27.78%),男女比例为2.6:1.50~60岁24例(66.67%),食管中下段35例(97.22%).充血型及病变面积<2 cm的糜烂型食管癌中,黏膜内癌和黏膜下层癌分别为80.00%和20.00%;病变面积>2 cm的糜烂型食管癌中,黏膜内癌和黏膜下层癌分别为30.76%和69.23%;斑块型食管癌中,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分别为42.86%和57.14%;乳头型食管癌中,黏膜内癌和黏膜下层癌分别为100.00%和0%.结论 内镜下的卢戈氏液染色可明显提高早期食管癌检出率.该方法操作简便、安全,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癌21基因复发风险评分(CRS)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在辅助化疗选择中的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接受21基因检测的Luminal分型乳腺癌患者162例。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1基因的表达并计算其复发风险评分。据复发风险评分分为低危组(n=51)、中危组(n=80)和高危组(n=31)三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21基因复发风险评分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评分等级对辅助化疗选择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块大小(2=11528,P=0001)、Ki67表达水平(2=8273,P=0016)、分子分型(2=8864,P=0003)、CK5/6表达水平(2=30915,P<0001)及组织学分级(2=19513,P<0001)均影响乳腺癌患者复发风险。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块大小(β=1175,SD=0467,Wald=6322,P=0012,OR=3238,95%CI:1296~8093)以及组织学分级(β=0671,SD=0315,Wald=4541,P=0033,OR=1957,95%CI:1055~3629)是21基因复发风险评分危险度分组的影响因素。与低危组比较,中、高危组接受化疗的患者更多(2=46048,P<0001)。相较于21基因检测之前,低危的浸润性癌有较为明显的治疗决策改变。结论 21基因检测可为早期乳腺癌患者辅助化疗的选择提供参考;分子分型与组织学分级是影响21基因RS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卢戈氏液染色诊断食管早期癌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卢戈氏液内镜下食管粘膜染色对食管早期癌的诊断效果。方法 对 990 4例申请胃镜检查而内镜下肉眼未发现食管病灶的患者行食管粘膜染色 ,并对不染区多点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 食管早期癌 7例 (上皮内癌 1例 ,粘膜内癌 4例 ,粘膜下癌 2例 )。不同程度非典型增生 60例 ,不同程度慢性炎症 2 0 5例。并发现有食管症状者碘不染区出现率明显高于无食管症状者 (P <0 .0 5)。结论 卢戈氏液染色能及时诊断食管早期癌  相似文献   

7.
食管癌切除术中卢戈氏液染色判断食管切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才  章五一 《中原医刊》2006,33(15):28-29
目的评估食管癌切除术中卢戈氏液染色判断食管切缘有否残留癌的临床意义。方法食管癌切除术中,用卢戈氏液染色,观察切除食管切缘粘膜之染色结果,对比病理检查之结果;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8例中,2例食管切缘粘膜卢戈氏液染色阴性,病理检查食管切缘癌浸润1例,食管切缘部分上皮高度不典型增生1例;16例食管切缘粘膜卢戈氏液染色阳性,病理检查食管切缘均未见癌。结论食管切缘卢戈氏液染色判断有否残留癌,其方法简便直观,快速实用,且准确率较高,可作为食管癌切除术中一种常规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林志刚  俞力 《新疆医学》2012,42(7):78-80
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国家,年平均死亡率为14.59/10万。有研究证实早期食管癌经治疗5年生存率90%以上;中晚期仅为10%左右[1],新疆的南疆和田地区是食管癌的高发区,故对早期食管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应用窄带成像(Narrow-band Imaging,NBI)联合普通内镜下,卢戈氏碘染色来探讨其对早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指导治疗中的作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3月~2011年5月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应用NBI行胃镜检查的患  相似文献   

9.
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卢戈氏液染色对食管表浅病变的临床及病理诊断价值.方法 对普通胃镜下发现的食管可疑病变,用2%卢戈氏液染色,观察病变染色程度,并进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将病理结果与染色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普通胃镜检查发现178例食管表浅病变,其中食管鳞癌39例,食管重度不典型增生7例,食管中度不典型增生31例,食管轻度不典型增生14例,慢性食管炎57例,鳞状上皮增生30例.(2)卢戈氏液染色后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主要表现为卢戈氏液不染和淡染,其准确性为61.5%;卢戈氏液不染诊断食管癌和食管重度不典型增生准确性高达95.6%.结论 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结合活检对判断食管表浅病灶的性质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管癌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对289例受检者进行内镜检查及组织病理活检,对食管黏膜颜色、形态和黏膜下血管纹理轻微改变的患者,内镜下先给予卢戈氏液染色,再观察其颜色变化,并进行组织活检。结果食管癌多发于50岁以上,60~69岁为发病高峰期,临床表现为咽部不适,吞咽不适,胸骨后灼热不适,进食哽噎感,进行性吞咽困难。食管癌以食管中段最多(38.1%)。发现原位癌12例。碘染色前后发现早期食管癌分别为2例和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检查及组织活检是诊断食管癌的重要方法,内镜检查中卢戈氏液可显著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窄带成像技术(NBI)放大内镜、染色内镜及白光内镜在结直肠微小息肉中的诊断差异。方法选择结直肠微小息肉患者126例,分别行NBI放大内镜(46例)、染色内镜(40例)和白光内镜(40例)。比较各组结直肠微小息肉检出率、病理结果、微小息肉的诊断效能。结果NBI组对微小息肉的检出显著高于染色内镜组和白光内镜组(P=0.031);各组微小息肉病理诊断结果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NBI放大内镜对于微小息肉的诊断灵敏度和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诊断方法。结论NBI放大内镜在结直肠微小息肉中的诊断灵敏度明显高于染色内镜和白光内镜,便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已设定的本地区40-69岁符合条件的普通居民1000人,用1.2%卢戈氏碘液10-15ml进行胃镜下食管粘膜喷洒染色,在阳性部位进行组织粘膜活检.结果 常规胃镜检查发现中晚期食管癌6例,早期食管癌0例,非典型增生8例.镜下经卢戈氏碘液染色后显示:食管粘膜正常着色者626例,呈深棕色染色者32例,342例表现为对碘不染或染色不良.经病理活检证实,中晚期食管癌6例,早期食管癌10例,轻度非典型增生36例,重度不典型增生4例,食管炎286例.染色后早期食管癌和非典型增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染色前P<0.05.结论 内镜筛查结合卢戈氏碘液染色可显著提高早期食管癌及非典型增生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NBI)技术联合卢戈氏染色对食道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宝丰县人民医院164例经胃镜检查疑似食道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NBI技术及卢戈氏染色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NBI技术、卢戈氏染色单独及联合检查对食道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结果、诊断效能,并分析NBI检查内镜下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分型与NBI检查结果的关系。结果 与NBI技术、卢戈氏染色单独诊断比较,联合检查对食道癌诊断灵敏度90.79%(69/76)、准确度93.29%(153/164)较高,漏诊率9.21%(7/76)较低(P<0.05);与NBI技术、卢戈氏染色单独诊断比较,联合检查对癌前病变诊断灵敏度89.06%(57/64)、准确度93.90%(154/164)较高,漏诊率10.94%(7/64)较低(P<0.05);NBI检查食道癌中IPCLⅤ型占83.64%,轻中度非典型增生中IPCLⅢ型占66.67%,重度非典型增生中IPCLⅣ型占81.2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IPCLⅣ型占75.00%,炎症中IP...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食管黏膜微血管改变与组织学的关系,以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68例常规内镜下食管黏膜病变患者用窄带成像技术(NBI)、卢戈氏碘染色法观察其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的形态学改变,并活检组织做病理学分析;30例正常者做对照组。结果:NBI和碘染色内镜显示食管病变程度及范围明显优于常规内镜,但碘染色内镜存在不良反应(15.65%);正常对照、食管炎、低级别瘤变、高级别瘤变及食管癌IPCL主要形态分类分别为Ⅰ型(100%)、Ⅱ型(84.45%)、Ⅲ型(52.00%)、Ⅲ型(69.23%)、Ⅳ型(64.29%)。结论:NBI内镜可以替代碘染色内镜;亦可根据食管黏膜IPCL形态判定组织学类型,提高了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色素胃镜在食管早癌及异型增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70例胃镜检查发现可疑食管黏膜病变者,用2.0%卢戈氏碘液染色后取活检,结合病理分析,探讨内镜下病变部位碘染色改变与活检病理结果的关系。结果:170例患者中有139例呈现碘不染色,活检病理诊断食管癌36例,异型增生39例;碘淡染及碘不染色者仅有6例异型增生,余均为慢性炎症。内镜下碘不染区异型增生及食管癌共75例,检出率高于碘淡染及碘正常染色区(χ2=16.283,P<0.05)。结论:色素胃镜能鉴别食管黏膜病变,指导活检可提高食管早癌及异型增生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窄带成像(NBI)及碘染色法在早期食管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35例疑似早期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理检查前均接受普通内镜、NBI与碘染色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式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准确性.结果:早期食管癌118处、非早期食管癌130处;普通内镜对早期食管癌诊断灵敏度82.20%、特异度72.31%、准确性77.02%、Kappa值0.54;NBI诊断灵敏度91.53%、特异度86.92%、准确性89.11%、Kappa值0.78;碘染色诊断灵敏度96.61%、特异度95.38%、准确性95.97%、Kappa值0.92;NBI与碘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高于普通内镜(P<0.05);碘染色诊断特异度与准确性高于NBI(P<0.05);NBI和碘染色诊断灵敏度无显著差异(P>0.05);NBI与碘染色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早期癌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NBI与碘染色方法均对早期食管癌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其中碘染色诊断特异性更高,更有利于LGIN的检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在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患者分别在普通内镜和NBI模式下观察食管,记录病变的部位、大小、黏膜形态等,同时进行NBl分级,然后应用Lugol氏碘液进行食管染色,记录碘染色阳性部位、大小、黏膜形态等,并进行碘染色分级。对所有NBI阳性及碘染色阳性部位均取活检,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标准,比较3种检查方法对食管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65例患者应用普通内镜、NBI模式及碘染色检查中共发现89个病变,其中76处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其中普通内镜病变检出率为76.32%(58/76),应用NBI检出率为86.84%(66/76),碘染色为90.79%(69/76)。与NBI和碘染色相比,常规内镜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较易漏诊,尤其是平坦型病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癌主要表现为NBIⅠ级86.05%(37/43),碘染色Ⅰ级90.70%(39/43),两种方法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癌的判断相似(P〉0.05)。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在NBI模式下主要表现为Ⅱ、Ⅲ级69.70%(23/33),碘染色主要表现为Ⅱ、Ⅲ级75.76%(25/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内镜相比,NBI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有较高的检出率;与碘染色相比,NBI操作方便,检查时间短,是理想的内镜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8.
张姝越  刘吉文  蒋鑫  黄婷  文杨 《西部医学》2021,33(2):240-243+248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VEGF、CXCL5和MMP 9水平对浸润性肌层膀胱癌(MIBC)根治术后生存率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2012年11月~2015年11月在本院行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术的82例MIBC患者,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T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采用ELISA检测血清样品中VEGF、CXCL5和MMP 9表达水平;采用单因素生存分析Kaplan Meier绘制生存曲线;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VEGF、CXCL5与MMP 9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MIBC患者术前血清中VEGF、CXCL5和MMP 9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术前血清VEGF、CXCL5和MMP 9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直径、分化程度、T分期以及是否合并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生存分〖JP2〗析显示,VEGF低表达患者生3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显著高于VEGF高表达患者(7317% vs 5122%,Log rank2=〖JP〗4548,P=0033;5610% vs 3415%,Log rank2=4701,P=0030);CXCL5低表达患者3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显著高于CXCL5高表达患者(7561% vs 4878%,Log rank2=6639,P=0010;5854% vs 3171%,Log rank2=7212,P=0007);MMP 9高表达患者生3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显著低于MMP 9低表达患者(7561% vs 4878%,Log rank2=6340,P=0012;5610% vs 3415%,Log rank2=5037,P=002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VEGF、CXCL5水平均与MMP 9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94,P<0001;r=0658,P<0001)。 结论 术前血清VEGF、CXCL5或MMP 9高表达MIBC患者3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明显降低,有望应用于临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窄带成像技术(NBI)联合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及超声内镜在指导食管早癌治疗的价值。方法:2012年7月至2016年1月行普通白光胃镜检查怀疑食管黏膜病变的可疑患者为研究对象,共96例,分别行NBI检查、碘染色及在NBI褐色区、碘染色淡染区或不染区行病理检查,检测三种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对病理示癌变或癌前病变者在NBI或碘染色定位后行超声内镜检查,根据超声内镜病变浸润程度选择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外科手术治疗,切除病变整体送检,比较病变浸润深度与超声判断的浸润深度的符合率。结果:早期食管癌检出率NBI为100%(10/10),碘染色为100%(10/1O),先NBI后碘染色亦为100%(10/10),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NBI、碘染色及联合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47/50)、100%(50/50)和100%(50/50),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上皮内瘤变NBI、碘染色的检出率分别为75%(27/36)、83.3%(30/36)及94.4%(34/36),联合两种方法活检率明显高于NBI及碘染色法(P0.01)。超声提示局限于粘膜层及侵及粘膜下层而无淋巴结转移者或虽病变突破粘膜下层但有其他基础病无法手术或不愿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行ESD或EMR,对于病变已侵及肌层及有转移者,行外科手术治疗,切除病变整体送检,病理病变浸润深度与超声判断的浸润深度的符合率为91.4%。结论:NBI、碘染色内镜及联合两种方法对早期食管癌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对于癌前病变中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三者诊断价值相近,但对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NBI联合碘染色诊断价值高于NBI及碘染色。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探讨PBK基因表达对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并寻找膀胱癌诊治的新靶点。方法 在GEO数据库中下载膀胱癌样本资料GSE13507及相关临床信息。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PBK在膀胱癌组织和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差异,运用2检验研究PBK的表达与膀胱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应用Kaplan Meier法和对数秩检验进行生存分析,最后运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寻找PBK调控膀胱癌细胞的相关通路。结果 与正常膀胱组织比较,PBK在膀胱癌细胞中高表达(P<0001);PBK的高表达与膀胱癌患者性别(P<0001),年龄(P=0027),侵袭性(P<0001),高分级(P <0001),T分期(P=0001),N分期(P=0015),M分期(P<0001),疾病进展(P<0001)和疾病复发(P<0001)显著相关。PBK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P=00023)和肿瘤特异性生存期(P=00003)显著低于低表达患者。GSEA的结果显示PBK可能通过调节MYC信号通路、G2M检查点、精子发生、E2F转录因子、未折叠蛋白反应等影响膀胱癌的发生发展。结论 PBK在膀胱癌中高表达,与膀胱癌的多个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可能成为膀胱癌新型肿瘤标志物或者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