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作为现代医学科学中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为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分院作为全国最早开办全日制医学影像技术教育的学校之一,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办学历史,为江苏省内外各级医疗机构输送了大批影像技术人才。鉴于该专业医工结合的特色,该院影像系深刻认识到“校院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医学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借鉴理工科院校校企合作方面的经验,积极开展校院合作,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和实践,率先提出并建立起课程结构与工作任务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相对接、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对接、专业课程与岗位工作相对接的“3.5+0.5+0.5+0.5”四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真正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医学影像技术教学之路。  相似文献   

2.
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与医学影像技术的高速发展不相匹配,本文结合互联网+技术,分析学科发展现状及社会对新形势下影像技术教学人员的需求,探讨互联网+医学影像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方式和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我国医学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结合我校多年针对举办五年一贯制"3+2对接模式"的管理经验进行研究与实践,制订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实现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3+2对接模式"的有效衔接,为医学五年一贯制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4.
我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开设时间短,办学依托模式在各高校间存在较大差异。基于大学附属医院建设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模式中,存在课程体系逻辑不合理、教研机构设置不健全、学生创新研究引导不足等问题。在此,探讨缓解上述不利教育教学因素的方案,旨在进一步完善高校附属医院主导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以期输出更优质的专业所需人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教育云+双轨”教学在胸外科继续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选取在空军军医大学参加胸外科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员10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实验组采取“教育云+双轨”教学,对照组采用双轨教学。在学习结束时,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考试;同时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评价两种教学模式满意度。采用SPSS 20.0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 两组基础理论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专业理论成绩(28.6±3.7)分和操作理论成绩(34.9±4.7)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胸腔镜基本操作、开胸关胸基本操作、血管离断缝合操作、食管离断吻合操作、气管离断吻合操作等五项实践操作考核中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教育云+双轨”教学可以有效保证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和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的教学进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在医学公选课中的应用效果,为相关课程混合式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以229名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结课后采用自编问卷及焦点小组访谈评价教学效果。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 98.5%的学生较喜爱“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超过93%的学生认为结合视频案例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对提升其学习兴趣、共情能力及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有促进作用。质性研究结果提炼出“学习自主性提升”“综合素质拓展”两个主题词。结论 “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对促进医学生自主学习、优化学习效果、提升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科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旨在培养高级医学应用型人才,该宗旨的实现依赖于创新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本文结合基础实践、专业实践、职业技能实践、创新实践四大模块,改进传统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3+1”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以期适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医学检验技术隶属医学技术一级学科,注重技术型人才培养。该专业教育目前存在重理论知识教学、轻实践技能培训,部分课程实用性不强,毕业生专业素质欠缺等问题。本研究将“教学”“临床”“科研”三轴结合,通过完善师资队伍,增加实验课程、临床技能和科研实训比例;依托“验证→综合→设计”实验、实验室开放和本科生科研竞赛等抓手,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取得较好教育成效,对检验学科发展也有一定助益。  相似文献   

9.
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行“4+4”模式(4年非医专业本科+4年医学专业培养);在医学专业教育阶段开展了整合式医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旨在培养基础扎实、思维宽广的医学生。在神经、精神与运动模块整合背景下,神经病学临床实习带教中,教学者根据学生特点和自身带教经验,提出重视经典“三基”教育、推广多样化教学、利用云模型尝试新评价方法等措施,以利于医学高级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0.
医学影像技术发展迅速,相应医学图像数量、种类繁多,传统的以典型图像为基础的教学与考试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医学影像教学需要。因此,笔者以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岗位胜任力为导向,进行多学科医学图像资源整合,构建了医学影像人机对话教学与考试系统,并将该系统应用于医学影像教学与考试中,实现了医学影像教学与考试的规范化及模拟临床化,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相似文献   

11.
构建网络虚拟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通过该平台完成临床影像诊疗技术过程仿真模拟训练,是解决目前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训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结合实践,介绍了在校园网内构建高职医学影像技术网络虚拟实践教学平台的技术条件、应用方法、使用效果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如何在高职医学相关类专业实施工学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茂兴 《医学与社会》2008,21(12):63-64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医学相关类高职教育既具有职业教育的普遍特性,又具有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实施工学结合十分必要。在此类专业可以实施工学交替、半工半读、项岗实习、医教一体、订单+冠名培养、前校后厂或前厂后校、技能培训嵌入课程等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政府有效主导、行业积极参与、机制灵活完善、理论实践兼顾是实施工学结合中必须注意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互联网+"时代高职教学评价工作绩效,探讨利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互联网+教学监测与评价"平台,开展基于教学监测大数据的高职教学评价工作创新,主要包括教学监测数据的多元收集、分类统计、纵横分析、反馈协商等,实现通过教学监测大数据评价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际,从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建立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5.
目前,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育与就业市场之间存在诸多矛盾,课程整合是深化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教育的需要。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组织开展行业与典型工作任务研究,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建造牙科义齿加工技术岗位的培养环境,达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课程与课堂教学层面整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院校结合是医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医学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河南职工医学院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院校合作,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国家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达到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对信息素养的新要求,以首都医科大学提出的“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对医学信息素养教育进行变革,即通过建立医学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框架,加强元素养的培养;采用新型教学方法,实行开放教育;建立辅助教学平台,利用各种方式加大网络课及实践教学学时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立德树人”视域下思政元素融入医学超声影像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2017级184名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互联网+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与超声医学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应用医学超声影像学课程思政教学调查问卷、关怀能力评价量表及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量表,测评教学效果。结果教学实施后,90%以上的学生认为有效提高了爱国主义意识、提升了人生观与价值观,增强了专业认同感、治病救人的责任担当、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人文关怀理念及医患沟通技巧等;学生的关怀能力评价量表和批判性思维倾向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教学前(P < 0.05~P < 0.01)。结论“立德树人”视域下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医学超声影像学“混合式教学模式”,可在培养卓越的社会主义医学影像人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医用超声诊断仪器》是高职类医疗器械维护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文章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及4年教学实践,从教学资源建设、课堂模式改革、考核形式探索和课程改革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了这门课程的一些教学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