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HBeAg阳性高病毒载量的孕妇在孕期是否服用替比夫定以及产后不同的停药时间对其肝功能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生育的HBeAg阳性高病毒载量的妊娠妇女626例,分为替比夫定组(LdT组,267例)和未用抗病毒药物组(对照组,359例);回顾性分析孕中期服用替比夫定与不服抗病毒药物治疗及不同停药时间的孕妇血清HBV DNA、产后肝功能的变化。 结果LdT组母亲服用替比夫定后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 = 55.2413,P = 0.0000),LdT组孕妇产前HBV DNA< 500拷贝/ml的例数显著高于对照组(χ2 = 49.5180,P = 0.0000)。两组母亲产后6个月内最高ALT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 =-0.021,P = 0.9836),对照组母亲产后ALT> 2 × ULN的病例数比LdT组多(χ2 = 9.1562,P = 0.002)。产后0~29 d停药的母亲ALT水平和> 2 × ULN的病例数均高于产后> 30 d停药者。 结论替比夫定用于妊娠第3期加强HBV母婴阻断可以有效降低母亲体内HBV DNA水平,替比夫定治疗未增加产后ALT升高的风险,而产后停药过早可能增加ALT升高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替比夫定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检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和NCBI数据库,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对入选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研究结果,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符合标准的文献8篇,共518例。替比夫定组治疗后孕妇HBV DNA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 =3.95,95%CI:3.61~4.28, P <0.00001)。替比夫定组婴儿在出生时HBsAg阳性率和HBV DNA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0.28,95%CI:0.17~0.46,P <0.00001;OR =0.22,95%CI:0.12~0.40,P<0.00001);随访6个月时婴儿HBsAg阳性率和HBV DNA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 =0.17,95%CI:0.80~0.35,P <0.00001;OR =0.12,95%CI:0.05~0.29,P <0.001);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孕妇在服药期间和婴儿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替比夫定能够安全、有效地阻断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1例婴儿发生HBV母婴传播的原因和时间,为采取措施进一步降低HBV母婴传播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对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409慢性HBV感染母亲分娩的409例婴儿随访观察,所有婴儿均在出生后2 h内、15~30 d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并按0-1-6方案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 μg。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CMI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婴儿出生时外周静脉血的血清学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HBeAb、HBcAb)和HBV DNA,并于婴儿1个月、7个月~3岁随访。409例慢性HBV感染母亲按照血清HBV DNA水平高低分为3组,分别为HBV DNA阴性组147例患者(< 5 × 102拷贝/ml)、低病毒含量组124例患者(≥ 5 × 102~< 1.00 × 106拷贝/ml)、高病毒含量组138例患者(≥ 1.00 × 106拷贝/m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喂养方式、分娩方式、母亲血清HBV DNA和HBVeAg水平对母婴传播的影响。 结果发生母婴传播的11例婴儿中,45.45%(5/11)婴儿从出生至1月龄HBsAg、HBV DNA持续阳性,1月龄时HBsAg均> 250 IU/ml、HBV DNA均> 1.00 × 106拷贝/ml,免疫失败,全部进展为慢性感染,分析为宫内感染;54.55%(6/11)婴儿出生时至1个月龄无明确感染,抗-HBs均阳转,但在7月龄时5例婴儿、12月龄时1例婴儿发生HBsAg、HBV DNA阳转,分析为产后感染。HBV DNA阴性组、低病毒载量组和高病毒载量组婴儿感染率分别为0、0.81%(1/124)和7.25%(10/138),高病毒载量组较低病毒载量组婴儿感染风险高8.98倍(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血清HBV DNA水平是影响母婴传播的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1.28~6.39、P = 0.01)。 结论婴儿出生后经严格主-被动联合免疫,血清高病毒载量母亲分娩婴儿仍有HBV母婴传播风险,母婴传播的原因除宫内感染外,产后感染亦是母婴传播的重要因素,特别在被动免疫消失,主动免疫尚未产生时,婴儿存在较大母婴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病毒载量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孕妇应用替比夫定行母婴阻断疗效,及其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1日至2019年12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产检并分娩的慢性HBV感染202例孕妇及其分娩婴儿,选取孕中期HBV DNA>2.0×105 IU/ml的孕妇,其中132例孕中晚期给予替比夫定行抗病毒治疗者为研究组,未服用抗病毒药物的70例孕妇中剔除3例母婴阻断失败者为对照组(67例)。两组孕妇所产新生儿出生后2 h内均给予乙肝疫苗10μg及100 IU乙肝免疫球蛋白,出生后1个月、6个月常规给予10μg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采用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1岁婴儿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水平,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婴儿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连续校正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入组202例孕妇中,服用替比夫定者与未服用者母婴阻断失败率[0(0/130)vs.4.29%(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P=0.017)。研究组和对照组孕妇年龄(t=-1.62、P=0.110)、孕次(t=0.27、P=0.787)、产次(t=1.325、P=0.187)、体重(t=0.55、P=0.580)、孕中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Z=-0.19、P=0.85)及HBV DNA载量(t=0.49、P=0.620)、剖宫产率(χ^(2)=0.71、P=0.400)及孕产期并发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孕妇分娩前HBV DNA载量[(3.74±0.78)lgIU/ml vs.(7.29±0.71)lgIU/m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1.88、P<0.001)。两组孕妇所产新生儿出生孕周(t=1.72、P=0.090)、身长(t=0.39、P=0.696)、出生体重(t=-0.13、P=0.90)、性别(χ^(2)=0.25、P=0.620)、Apgar评分(t=0.213、P=0.832)、1岁时体重(t=-0.20、P=0.840)、ALT(Z=-0.40、P=0.690)及HBsAb水平(Z=0.76、P=0.4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孕妇所产婴儿1岁时对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率、弱应答率和强应答率分别3.79%(5/132)、22.73%(30/132)和73.48%(97/132);对照组分别为0(0/67)、14.93%(10/67)和85.07%(57/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3、P=0.054)。结论替比夫定可显著降低HBV感染孕妇的HBV DNA载量,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孕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不影响婴儿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母亲血清HBV标志物(HBVM)及HBV DNA对新生儿静脉血HBVM的影响,探讨新生儿血清HBVM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于本院分娩的HBsAg阳性母亲,根据其新生儿出生7个月后HBVM检测,分为HBV感染组和免疫成功组,对两组母亲及其新生儿的血清HBVM、HBV DNA及母婴传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BV感染组和免疫成功组母亲HBeAg阳性率分别为97.1%和43.7%;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97.1%和16.2%。母亲血清HBV DNA水平越高,新生儿HBV感染率也越高(χ2=392.56,P<0.0001)。HBV感染组新生儿出生时血清HBsAg、HBeAg、抗-HBe和HBV D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免疫成功组(P均<0.0001);尤其是HBV DNA,HBV感染组的新生儿出生时HBV DNA 100%为阳性,而410例免疫成功组新生儿仅1例出生时HBV DNA为阳性(3.67&#215;103拷贝/ml)。在免疫成功组的新生儿中,HBsAg阳性率只有11.0%,HBeAg阳性率为34.9%,而免疫成功组和HBV感染组新生儿血清抗-HBc阳性率分别为98.8%和1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17,P =0.663)。结论 HBV母婴阻断失败与母亲HBeAg阳性和HBV DNA水平有关。胎盘对HBV抗原及其抗体有选择的通透性,HBsAg不易透过胎盘,HBeAg可以部分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抗-HBc可以自由从母血中透过胎盘。新生儿出生时静脉血HBV DNA阳性和(或)HBsAg、HBeAg同时阳性可以预测新生儿的宫内感染和HBV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用于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孕妇抗病毒治疗的起始孕周。 方法203年1月1日~2016年4月1日于解放军第302医院妇产中心产检并住院分娩且完成产后1年随访的孕期应用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孕妇共213例。根据开始抗病毒治疗时间分为孕24周组和孕28周组,分析两组患者血清HBV DNA下降、母婴阻断成功率、母婴并发症以及停药后肝功能异常发生率。 结果孕24周组和孕28周组孕妇抗病毒治疗4周时HBV DNA载量分别为(4.53 ± 0.59)log10IU/ml和(4.42 ± 0.43)log10IU/ml(t = 1.58、P = 0.07),较基线水平下降约3.4 log10IU/ml;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8周时HBV DNA载量分别为(3.82 ± 0.43)log10IU/ml和(3.68 ± 0.39)log10IU/ml(t = 0.06、P = 2.44);抗病毒治疗4周至8周两组患者HBV DNA平均下降约0.7 log10IU/ml;两组患者分娩前HBV DNA载量分别为(2.82 ± 0.48)log10IU/ml和(3.30 ± 0.53)log10IU/ml(t = 3.83、P = 0.07)。两组新生儿7月龄和12月龄时HBsAg均为阴性,母婴阻断成功率均为100%。两组患者母婴并发症、新生儿生长发育指标、出生缺陷率以及停药后ALT升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高HBV载量的免疫耐受期孕妇无需提前抗病毒治疗,可根据需要适当推迟用药,但需保证至少4周抗病毒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酯(TDF)在四川地区感染高载量不同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HBV)妊娠中期孕妇中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高HBV载量乙型肝炎孕妇共258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156例)和对照组(102例),观察组孕妇于妊娠第24周开始口服TDF至分娩当日停药,对照组孕妇不予抗病毒治疗。两组孕妇所生婴儿均接受规范的乙型肝炎免疫接种,对抗病毒治疗后孕妇及婴儿的安全性及母婴阻断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258例孕妇中HBV基因B型213例(82.5%),C型45例(17.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 = 14.616、P < 0.001)。无B/C混合基因型和其他基因型检出。基因B型与基因C型HBV DNA基线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752、P = 0.458)。两组患者的新生儿早产发生率(χ2 = 0.018、P = 0.904)、剖宫产率(χ2 = 0.038、P = 0.813)和产后24 h出血量(t = 0.153、P = 0.70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分娩时HBV DNA水平较抗病毒治疗前显著降低(t = 19.67、P = 0.032),随访至产后7个月,观察组婴儿HBsAg阳性者2例(阳性率为1.28%),HBeAg、HBV DNA均为阴性;对照组婴儿HBsAg阳性者9例(阳性率为8.82%),其中HBeAg阳性者6例(阳性率为5.88%),HBV DNA阳性者6例(阳性率为5.88%)。两组婴儿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956、P = 0.038)。观察组HBV基因B型及C型在抗病毒治疗后HBV DNA载量均显著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043、P = 0.491)。发生母婴传播的11例患者中,8例为基因B型,3例为基因C型,两种基因型母婴传播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527、P = 0.045)。观察组中3例孕妇出现轻微头晕、乏力,1例孕妇出现轻微恶心、食欲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4/156)。治疗期间无血磷和血肌酐异常。两组患者新生儿头围、身长、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 结论四川地区乙型肝炎孕妇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TDF用于高HBV载量的妊娠中期乙型肝炎孕妇安全性好,能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感染HBV的妊娠中晚期孕妇口服替诺福韦酯(TDF)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从已拒绝终止妊娠及接受TDF抗病毒治疗的孕妇中纳入研究对象共计100例,包括分别于妊娠第20周、第24周、第28周、第32周及第36周开始接受TDF抗病毒治疗的5个治疗组的孕妇各20例;从拒绝接受TDF抗病毒治疗的感染HBV的孕妇中纳入20例设为对照组。 结果治疗组孕妇分娩前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8.737、P < 0.001)。治疗组孕妇分娩前HBV DNA水平在孕24周和28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911、P = 0.368)。治疗组胎儿出生后48周检测HBsAg、HBV DNA阳性率均为0%。治疗组孕妇均未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其所产婴幼儿均无出生缺陷及相关并发症。 结论孕28周前口服TDF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且安全地阻断HBV的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评估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采用替比夫定600 mg/日口服治疗75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治疗24周时HBV DNA是否低于检测下限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和B组,根据基线ALT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2~5倍ULN组及>5倍ULN组,根据基线HBD DNA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中低载量组(105拷贝/ml ≤ HBV DNA<107拷贝/ml)及高载量组(≥107拷贝/ml),分别计算治疗24周、48周、96周患者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转换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和B组患者替比夫定治疗48周时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97.2% vs 66.7%、100% vs 33.3%、52.8% vs 12.1%(P <0.05),治疗96周时A组与B组相比分别为94.4% vs 66.7%、97.2%vs 48.7%、55.6%vs 12.1%(P<0.05);基线ALT 2~5倍ULN组和>5倍ULN组治疗96周时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77.8% vs 82.1%、58.3%vs 84.6%、19.4%vs 43.4%;基线HBV DNA中低载量组和高载量组治疗96周时的ALT复常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75%vs 81.4%、87.5%vs 60.5%、53.1%vs 16.3%。结论替比夫定可迅速抑制HBV DNA复制,患者发生ALT复常、HBeAg血清学转换的比率较高,治疗24周HBV DNA下降幅度能较好预测治疗第48周、96周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替诺福韦酯(TDF)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高HBV DNA载量孕妇分娩后不同停药时间对母婴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招募2015年1月至2017月12月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免疫耐受期HBsAg阳性孕妇109例,均于孕24~28周开始服用TDF治疗,根据简单随机化方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分娩时停药组(58例)和分娩后4~12周停药组(51例)。定量检测两组孕妇抗病毒治疗后4周、8周、12周、停药时与停药后4周、8周、12周、24周的HBV DNA载量和ALT水平,并定量检测新生儿产后4周HBsAg和HBsAb水平。 结果所有孕妇分娩前HBV DNA载量均显著降低,较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娩时停药组:Z = 8.459、P < 0.001;分娩后4~12周停药组:Z = 7.760、P < 0.001)。停药时两组产妇HBV 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2.242、P = 0.025)。停药后4周两组产妇HBV DNA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1.041、P = 0.298),且较基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娩时停药组:Z = 0.155、P = 0.877;分娩后4~12周停药组:Z = 0.376、P = 0.707)。随访至停药后24周,两组产妇产后ALT升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319、P = 0.251),两组产妇ALT升高的中位时间点均在停药后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0.196、P = 0.844)。孕期ALT升高可能引起分娩停药后ALT升高,但并非独立危险因素。20例新生儿在产后4周行外周血HBsAg、HBsAb定量检测,HBsAg均为阴性,均产生保护性抗体。 结论妊娠中晚期使用替诺福韦酯能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随访24周发现分娩后停药与延后停药对产后安全性的无显著影响,新生儿4周龄即能产生保护性抗体并有效发挥作用,母乳喂养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对恩替卡韦停药后复发乙型肝炎的诊断效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海南省东方市东方医院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达到停药指征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两年内是否发生病毒学复发,分为复发组(60例)和未复发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停药后的病毒学指标(HBV DNA载量、HBeAg转阴率和HBsAg定量等),应用Cox回归模型探究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以ROC曲线评价治疗后HBsAg定量检测在预测恩替卡韦停药后病情复发中的价值。 结果入组患者于24个月随访中共发生病毒学复发60例(75.00%),中位复发时间为9.5(5~24)个月。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体质指数、乙型肝炎病史和甲胎蛋白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854、χ2 = 1.077、t= 0.749、t = 1.354、t = 1.499,P= 0.396、0.299、0.456、0.180、0.138)。复发组患者的HBeAg阳性率、肝硬化、乙型肝炎家族史、治疗前HBV DNA载量、治疗后HBsAg定量和HBsAg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χ2= 4.364、6.667、4.689,t= 4.096、2.040、8.219、5.760,P= 0.037、0.010、0.030、0.043,< 0.001,0.016),而用药时间显著低于未复发组(t= 2.006、P= 0.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HR= 1.587、P= 0.041)、HBeAg阳性(HR= 1.742、P = 0.044)和治疗后HBsAg定量(HR= 2.606、P= 0.008)均为影响恩替卡韦停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应用HBsAg定量(AUC= 0.902,P < 0.001)预测恩替卡韦停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半定量检测(AUC= 0.650、P= 0.046),HBsAg定量最佳截点为2.03 log10IU/ml,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25%、91.67%、90.00%、96.49%和78.26%。 结论肝硬化、HBeAg阳性和HBsAg高水平均为恩替卡韦停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HBsAg定量检测预测恩替卡韦停药后乙型肝炎复发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乙型和丙型肝炎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为了评价血液透析(血透)患者乙型和丙型肝炎(HBV、HCV)感染状态及对临床情况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2例血透患者应用ELISA法和RT-PCR法检测抗-HCV和HCVRNA,采用斑点杂交法和固相放免法检测HBV标志,并检测肝功能和血浆蛋白电泳。结果62例患者中,抗-HCVIgM阳性27例(43.6%),抗-HCVIgG阳性29例(46.8%),HCVRNA阳性34例(54.8%),三项任一项阳性37例(59.7%),5例(8.1%)HBsAg阳性,其中HBeAg和HBVDNA阳性3例。结论向透患者中HCV感染严重,临床情况及预后差,检测血浆蛋白和电泳较肝功能酶学能更好地作为肝炎诊断和反映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内HBcAg分布规律与血清病毒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9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学、病毒学、免疫组织化学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肝细胞内HBcAg不同分布类型之间,血清HBe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364.01和417.41,P〈0.001)。其中,此两项指标以HBcAg核型和混合型分布组最高,HBcAg阴性组最低,而HBcAg浆型分布组的HBe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则介于上述两组之间。结论 HBcAg在受染肝细胞内的分布与血清病毒学指标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随着HBcAg分布态势由受染肝细胞核向细胞浆漂移到最终不能检测到,HBeAg阳性率及HBV DNA载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期间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43例接受IFN-α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3和6个月时定量检测患者血清HBsAg水平;并同时监测其HBV DNA、HBeAg、HBcAb及ALT的水平。 结果43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血清HBsAg水平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29);治疗1个月时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12、P = 0.304);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2.71、P = 0.015,t =-2.71、P = 0.010);其他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FN-α治疗6个月时患者血清HBsAg下降> 0.5 log10IU/ml组患者ALT复常率高于下降< 0.5 log10IU/m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5.536、P = 0.019);下降> 0.5 log10IU/ml组HBeAg阴转率高于下降< 0.5 log10IU/m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4.226、P = 0.040);下降> 0.5 log10IU/ml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下降< 0.5 log10IU/m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4.226、P = 0.040)。 结论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FN-α治疗早期呈下降趋势。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IFN-α治疗早期下降迅速的患者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下降缓慢者。  相似文献   

15.
随着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自动化定量检测技术的发展,HBsAg定量检测在慢性HBV感染管理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HBsAg定量检测联合HBV DNA水平不仅可以监测慢性HBV感染自然史的不同阶段,而且可以预测干扰素疗效。但是,对于核苷(酸)类药物,HBsAg定量检测在评估抗病毒疗效方面的作用尚不一致。此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分析血清HBsAg水平定量检测在慢性HBV感染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Lu MQ  Cai CJ  Zhao H  Yang Y  Chen GH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1):742-744
目的探讨预防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综合策略.方法对术前存在HBV感染的130例肝移植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肌肉注射剂型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IMHBIg)联合口服拉米夫定(lamivudine)作为预防术后HBV再感染的治疗方案;术后监测HBV再感染的情况.结果在130例患者中,128例术后HBsAg转为阴性,检测血清HBsAb呈阳性.平均随访12.2个月,8例出现HBV再感染,再感染率为6.3%;术前HBeAg阳性者再感染率为14.3%,阴性者4.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天HBsAg阳性者再感染率为21.1%,阴性者3.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肌肉注射剂型的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预防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术前血清HBeAg阳性以及术后第一天HBsAg者是术后HBV复发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7.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标志,而HBsAg清除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最接近临床治愈的一个指标。HBsAg清除受宿主、病毒及抗病毒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该文就近年来关于CHB患者HBsAg清除的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