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大段的骨缺损需要在体外构建大尺寸的组织工程骨,需要解决如何保证支架材料内部的种子细胞充分的物质交换及保持种子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等问题。对组织工程骨体外构建技术进行综述,寻求适合构建大尺寸组织工程骨的方法。资料来源:检索时间为1991-01/2004-09。检索词为组织工程、生物反应器、细胞培养、支架材料等。检索手段包括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等。检索范围:Medline、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数据库)、中期刊数据库(VIP)及sciencedimct数字图书馆中期刊35种。选择关于组织工程骨体外构建的120篇相关献进行分析、总结。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组织工程骨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研究相关献,筛除明显不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献。数据提炼:排除重复的同一研究和Meta分析研究,符合本研究标准21篇。资料综合:对各种组织工程骨的体外构建的技术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并了解其在实验及临床应用中的效果。现有的各种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的方法中,动力性三维培养在提供有利于种子细胞生长的微环境,优化种子细胞在支架材料内部的分布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但各种利用动力性三维培养的实验中,其构建的组织工程骨的尺寸都还比较小,无法满足临床大尺寸骨缺损修复对组织工程骨的要求。结论:改进组织工程骨的体外构建技术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优化支架材料结构,利用生物反应器对成骨样细胞与支架材料的复合物进行动力性三维培养,将成为解决大尺寸组织工程骨体外构建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用于组织工程的生物反应器主要有以下类型: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一般应用于微载体培养细胞或组织构建,但对细胞的剪应力大。灌注反应器克服了机械混合产生的剪应力,可以对细胞的周围环境进行精确的监测和控制。旋转生物反应器是一种水平旋转的、无气泡的膜扩散式气体交换的培养系统,几乎没有破坏性的剪切力,细胞表型表达更充分。生物反应器与微载体相结合,可使细胞培养的数量提高数十倍,可以满足较大体积组织构建对种子细胞数量的需求。生物反应器提供的动态培养可使支架内的氧及营养传质更充分,代谢产物更容易排出,细胞表型更充分地表达,种子细胞可达到远超过被动扩散的深度。生物反应器还能提供很多培养组织所必需的物理信号。  相似文献   

3.
骨组织工程是利用组织工程学的原理进行骨缺损的修复与重建,培养过程中模拟细胞在体内生长的微环境是组织工程发展的方向。电学环境是骨组织生长的重要微环境之一,能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增加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分泌。促进骨的形成与成熟。综述脉冲电磁场刺激对成骨系细胞的影响及在组织工程骨培养过程中的应用,分析其作用机制,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4.
用于组织工程的生物反应器主要有以下类型: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一般应用于微载体培养细胞或组织构建,但对细胞的剪应力大。灌注反应器克服了机械混合产生的剪应力,可以对细胞的周围环境进行精确的监测和控制。旋转生物反应器是一种水平旋转的、无气泡的膜扩散式气体交换的培养系统,几乎没有破坏性的剪切力,细胞表型表达更充分。生物反应器与微载体相结合,可使细胞培养的数量提高数十倍,可以满足较大体积组织构建对种子细胞数量的需求。生物反应器提供的动态培养可使支架内的氧及营养传质更充分,代谢产物更容易排出,细胞表型更充分地表达,种子细胞可达到远超过被动扩散的深度。生物反应器还能提供很多培养组织所必需的物理信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维培养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制备鼠尾胶原.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三维培养,检测细胞的增殖特性. 结果三维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曲线显示细胞增殖缓慢,流式细胞仪检测 7,14 d G0/G1期细胞分别为 (79± 3)% ,(87± 2)%.未见明显细胞凋亡峰. 结论三维培养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种子细胞是组织工程学的基本要素之一,种子细胞体外大规模扩增培养是组织工程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生物反应器体外大规模扩增动物细胞已成为当前最常用、有效的方法,并且越来越多地在组织工程中得到应用。以此为参考,在新型生物反应器中大规模扩增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或体外构建工程化组织,已成为一种全新的研究和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7.
骨组织工程是利用组织工程学的原理进行骨缺损的修复与重建,培养过程中模拟细胞在体内生长的微环境是组织工程发展的方向。电学环境是骨组织生长的重要微环境之一,能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增加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分泌,促进骨的形成与成熟。综述脉冲电磁场刺激对成骨系细胞的影响及在组织工程骨培养过程中的应用,分析其作用机制,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已经有实验证明可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可注射性软骨,试图应用组织工程技术探索可注射性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方法从兔髂骨骨髓细胞中获取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将骨须基质成骨细胞与2.0%藻酸钠溶液混合形成骨髓基质成骨细胞/藻酸钠复合物,使细胞的终浓度为5×106/ml。将骨髓基质成骨细胞/藻酸钠复合物注射于裸鼠背部皮下,用氯化钙固化为凝胶体。结果注射后4,8周注射物在裸鼠背部皮下形成硬结节,X线片均显示有明显成骨现象。组织学分析显示标本有大量新骨形成,并具有髓腔样结构。结论应用藻酸钠复合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可通过注射方式在动物体内形成骨组织。  相似文献   

9.
种子细胞是组织工程学的基本要素之一,种子细胞体外大规模扩增培养是组织工程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生物反应器中体外大规模扩增动物细胞已成为当前最常用、有效的方法,并且越来越多地在组织工程中得到应用。以此为参考,在新型生物反应器中大规模扩增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或体外构建工程化组织,已成为一种全新的研究和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新型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的体外初步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小军  杨柳  周跃  石宗利 《中国临床康复》2004,8(8):1562-1563,T006
背景:L-聚乳酸可以用于制备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但存在某些缺陷,能否复合聚磷酸钙纤维、Ⅰ型胶原来改善材料性能,从而找到新的组织工程化骨体外构建方法?目的:应用组织工程学技术,体外初步构建有活性的新型组织工程化人工骨。设计:体外构建细胞-材料复合体,自身对照前瞻性研究。地点和对象:本研究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和兰州铁道医学院复合材料研究所完成,对象为5例重庆市健康志愿者的髂骨骨髓。干预:培养、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表型分化,制备性能优越的新型支架材料,再按一定的方法体外构建细胞-材料复合体。主要观察指标: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的阳性率、扫描电镜观察组织工程化骨的微观结构。结果:由L-聚乳酸、聚磷酸钙纤维、Ⅰ型胶原制备出新型的骨组织工程复合支架材料,孔径300~450μm,孔晾率90.1%;细胞接种前碱性磷酸酶阳性率为(55&;#177;8)%,接种后细胞可在材料内良好贴附生长,碱性磷酸酶阳性率为(52&;#177;6)%,两者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经成骨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与由L-聚乳酸、聚磷酸钙纤维、Ⅰ型胶原制备的支架材料复合,在体外构建出组织工程化人工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骨再血管化的方法及其应用效果和前景。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0-01/2004-06期间组织工程骨再血管化方面的相关文章,检索词“Tissueengineeredbone;Revascular-iz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清华同方数据库2000-01/2004-06期间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组织工程骨,再血管化”。资料选择:资料纳入标准①组织工程骨再血管化方法和对照之间的比较研究。②组织工程骨再血管化方法之间的比较研究。资料提炼:共检索到组织工程骨再血管化方面的相关文献31篇,筛除明显不随机试验研究和重复研究8篇,共有23篇文章符合纳入标准。其中有2篇为关于松质骨和羟基磷灰石三维孔隙结构的研究,2篇为在支架材料中种植细胞密度的研究,6篇为在支架材料中复合生长因子的研究,5篇为血管内皮细胞与成骨细胞联合培养方面的研究,2篇为在组织工程骨中植入血管束的研究,3篇为用筋膜包被组织工程骨的研究,3篇为预构组织工程骨的研究。资料综合:支架材料适宜的三维孔隙结构、在支架材料上以适宜的密度种植种子细胞、在细胞和支架材料复合物中复合适量的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与成骨细胞以适宜的比例联合培养后与支架材料复合移植、将血管束植入组织工程骨、用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及将组织工程骨预先置于各种带蒂肌瓣中预构均有利于组织工程骨的再血管化。预构组织工程骨是在异位完成血管化,不受骨缺损局部条件的影响,其临床应用前景可观。结论:将组织工程骨置于体内血液供应良好的带蒂组织内预构,是在异位完成组织工程骨的再血管化,形成具有血运的组织工程骨,然后行带蒂或吻合血管的组织工程骨移植修复骨缺损,不受骨缺损局部血液供应条件的影响,理论上可明显提高组织工程骨的成活率和修复骨缺损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骨再血管化的方法及其应用效果和前景。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l 980—01/2004—06期间组织工程骨再血管化方面的相关文章,检索词“Tissue engineered bone;Revaseulariz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清华同方数据库2000—01/2004—06期间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组织工程骨,再血管化”。资料选择:资料纳入标准①组织工程骨再血管化方法和对照之间的比较研究。②组织工程骨再血管化方法之间的比较研究。资料提炼:共检索到组织工程骨再血管化方面的相关文献31篇,筛除明显不随机试验研究和重复研究8篇,共有23篇文章符合纳入标准。其中有2篇为关于松质骨和羟基磷灰石三维孔隙结构的研究,2篇为在支架材料中种植细胞密度的研究,6篇为在支架材料中复合生长因子的研究,5篇为血管内皮细胞与成骨细胞联合培养方面的研究,2篇为在组织工程骨中植入血管束的研究,3篇为用筋膜包被组织工程骨的研究,3篇为预构组织工程骨的研究。资料综合:支架材料适宜的三维孔隙结构、在支架材料上以适宜的密度种植种子细胞、在细胞和支架材料复合物中复合适量的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与成骨细胞以适宜的比例联合培养后与支架材料复合移植、将血管束植入组织工程骨、用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及将组织工程骨预先置于各种带蒂肌瓣中预构均有利于组织工程骨的再血管化。预构组织工程骨是在异位完成血管化,不受骨缺损局部条件的影响,其临床应用前景可观。结论:将组织工程骨置于体内血液供应良好的带蒂组织内预构,是在异位完成组织工程骨的再血管化,形成具有血运的组织工程骨,然后行带蒂或吻合血管的组织工程骨移植修复骨缺损,不受骨缺损局部血液供应条件的影响,理论上可明显提高组织工程骨的成活率和修复骨缺损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低温冷冻保存是活体组织长期保存的一种有效方法,主要通过降低细胞的代谢率来起到保护作用,冻伤是低温保护最大的负反应,其原因可能为冰晶所致的机械性损伤和渗透性损伤,组织与细胞冻伤的防治是低温冷冻保存成功的关键,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降温与复温速率的选择、防冻剂的应用和玻璃化保存等3方面。组织工程化组织是功能细胞与支架材料体外构建的具有生命的组织,同样实用于低温冷冻保存,已证实经过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皮肤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其他组织工程组织在低温保存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特别是防冻剂配方组合和防冻剂含量、降温和复温程序与速率以及降温所至温度的选择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X线、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磁共振灌注成像三种不同方法监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情况,对比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实验于2005-05/08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选用13只成年雄性恒河猴的26条下肢,取1条下肢用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培养,其余25条下肢分为5组:β-磷酸三钙 骨髓基质干细胞 血管束组、β-磷酸三钙 血管束组、β-磷酸三钙 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单纯β-磷酸三钙组、空白对照组,5条/组。β-磷酸三钙直径12mm,长度20mm,横截面呈C型。血管束来源于恒河猴胫骨内侧皮下隐动脉分支,其外径约0.8~1.0mm。②13只恒河猴麻醉后,取胫前直切口,沿胫前肌与胫骨间隙进入。于胫骨外侧放置7孔AO重建钛钢板,除第4孔外其余孔2.5mm钻头钻孔,3.5mm丝攻攻丝后钛螺钉固定。于钢板第3~5孔之间用线锯锯断胫骨,切除该段相应骨膜,造成2cm的段缺性骨与骨膜缺损。然后根据动物分组填入各自相应材料,制备动物模型。③各组术后4,8,12周行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并计算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的最大线性斜率(SSmax)及基线值(SIbaseline),拍摄恒河猴胫骨X线片并计算其透光度,同时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并计算摄取比值。结果:实验选用13只成年雄性恒河猴的25条下肢,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术后骨缺损区X线检查结果:各组骨缺损区透光度随着术后周数的延长均呈现不同的下降趋势。与术后4周比较,术后8,12周β-磷酸三钙 骨髓基质干细胞 血管束组均明显下降(P=0.001);与术后8周比较,术后12周β-磷酸三钙 血管束组、β-磷酸三钙 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均明显下降(P=0.002,P=0.021)。②各组术后骨缺损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结果:β-磷酸三钙 骨髓基质干细胞 血管束组、β-磷酸三钙 血管束组、β-磷酸三钙 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单纯β-磷酸三钙组感兴趣区同位素计数比值均为术后8周最高,术后12周最低。③各组术后骨缺损区磁共振灌注成像情况:术后4,8,12周β-磷酸三钙 骨髓基质干细胞 血管束组的SSmax值最高,且术后8周与4周相比SSmax有较大幅度的提高(P=0.003)。术后12周β-磷酸三钙 骨髓基质干细胞 血管束组5个样本的SSmax与同期X线透光度呈负相关(r=-1.0,P=0.000)。结论: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的SSmax能够准确反映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情况,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具有无创、无辐射、高灵敏度和定量分析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X线、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磁共振灌注成像三种不同方法监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的情况,对比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方法:实验于2005—05/08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选用13只成年雄性恒河猴的26条下肢,取1条下肢用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培养,其余25条下肢分为5组:β-磷酸三钙+骨髓基质干细胞+血管束组、β-磷酸三钙+血管束组、β-磷酸三钙+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单纯β-磷酸三钙组、空白对照组,5条/组。β-磷酸三钙直径12mm,长度20mm,横截面呈C型。血管束来源于恒河猴胫骨内侧皮下隐动脉分支,其外径约0.8-1.0mm。②13只恒河猴麻醉后,取胫前直切口,沿胫前肌与胫骨间隙进入。于胫骨外侧放置7孔AO重建钛钢板.除第4孔外其余孔2.5mm钻头钻孔,3.5mm丝攻攻丝后钛螺钉固定。于钢板第3-5孔之间用线锯锯断胫骨,切除该段相应骨膜,造成2cm的段缺性骨与骨膜缺损。然后根据动物分组填入各自相应材料,制备动物模型。③各组术后4,8,12周行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并计算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的最大线性斜率(SSmax)及基线值(SIbaseline),拍摄恒河猴胫骨X线片并计算其透光度,同时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并计算摄取比值。 结果:实验选用13只成年雄性恒河猴的25条下肢,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术后骨缺损区X线检查结果:各组骨缺损区透光度随着术后周数的延长均呈现不同的下降趋势。与术后4周比较,术后8,12周β-磷酸三钙+骨髓基质干细胞+血管束组均明显下降(P=-0.001);与术后8周比较,术后12周β-磷酸三钙+血管束组、β-磷酸三钙+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均明显下降(P=-0.002,P=-0.021)。②各组术后骨缺损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结果:β-磷酸三钙+骨髓基质干细胞+血管束组、β-磷酸三钙+血管束组、β-磷酸三钙+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单纯β-磷酸三钙组感兴趣区同位素计数比值均为术后8周最高,术后12周最低。③各组术后骨缺损区磁共振灌注成像情况:术后4,8,12周β-磷酸三钙+骨髓基质干细胞+血管束组的SSmax值最高,且术后8周与4周相比SSmax有较大幅度的提高(P=0.003)。术后12周β-磷酸三钙+骨髓基质干细胞+血管束组5个样本的SSmax与同期X线透光度呈负相关(r=-1.0,P=-0.000)。 结论: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的SSmax能够准确反映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情况,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具有无创、无辐射、高灵敏度和定量分析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组织工程骨构建及修复负重长骨缺损的研究提供标准化的实验性骨缺损动物模型。方法:本实验于2004-10/2005-04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组织工程实验室和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完成。①测量成年新西兰大白兔5只10具股骨干标本相关解剖数据并据此改进兔股骨固定方法。②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制备10mm,15mm,20mm的股骨干中段骨和骨膜缺损,普通钢板螺丝钉及钢丝固定。③术后4,8,12周分别摄X射线侧位片进行定性分析、双能量X射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测量骨密度进行定量分析,各时间点每组各取2只标本做组织学检查。结果:23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股骨测量结果:股骨长度(94.1±3.0)mm;股骨干中点横径(7.4±0.4)mm,矢状径(5.8±0.4)mm;骨皮质平均厚度(1.2±0.1)mm;髓腔平均直径(4.1±0.2)mm。②大体观察:4周时各组骨缺损均为纤维组织填充;8周时10mm骨缺损组已经见到骨痂连接;12周时10mm骨缺损组骨痂坚实,无异常活动,而15mm,20mm骨缺损组均为纤维瘢痕组织填充,去除内固定后有异常活动度。③X射线观察缺损区骨生长情况:10mm骨缺损组第12周时骨缺损区图像与4周时相比有明显的新骨形成;而15mm,20mm骨缺损组各时间段均无骨性填充影像;DEXA测量结果显示10mm骨缺损组在12周时新生骨已达临近骨组织密度的一半,而15mm,20mm骨缺损组各时间段的骨密度均为零。④组织学检查:12周时10mm缺损组由新生骨和软骨组织填充,部分髓腔再通;15mm,20mm骨缺损组在12周的观察期内只有骨断端和钢板螺丝钉周围有少量骨痂生长。以上各项检查显示:10mm骨缺损组均于8~12周出现骨性愈合;15mm和20mm骨缺损组直到12周仍未见骨愈合现象。结论:钢板螺丝钉固定的兔股骨干15mm以上的实验性骨缺损不能自行愈合,可用于组织工程骨的血管神经同步构建研究。  相似文献   

17.
王永刚  裴国献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5):90-92,i0004
目的:为组织工程骨构建及修复负重长骨缺损的研究提供标准化的实验性骨缺损动物模型。方法:本实验于2004-10/2005-04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组织工程实验室和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完成。①测量成年新西兰大白兔5只10具股骨干标本相关解剖数据并据此改进兔股骨固定方法。②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制备10mm,15mm,20mm的股骨干中段骨和骨膜缺损,普通钢板螺丝钉及钢丝固定。③术后4,8,12周分别摄X射线侧位片进行定性分析、双能量X射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测量骨密度进行定量分析,各时间点每组各取2只标本做组织学检查。结果:23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股骨测量结果:股骨长度(94.1&;#177;3.01mm;股骨干中点横径(7.4&;#177;0.4)mm,矢状径(5.8&;#177;0.41mm;骨皮质平均厚度(1.2&;#177;0.1)mm;髓腔平均直径(4.1&;#177;0.2)mm。②大体观察:4周时各组骨缺损均为纤维组织填充;8周时10mm骨缺损组已经见到骨痂连接;12周时10mm骨缺损组骨痂坚实,无异常活动,而15mm,20mm骨缺损组均为纤维瘢痕组织填充,去除内固定后有异常活动度。③X射线观察缺损区骨生长情况:10mm骨缺损组第12周时骨缺损区图像与4周时相比有明显的新骨形成;而15mm,20mm骨缺损组各时间段均无骨性填充影像;DEXA测量结果显示10mm骨缺损组在12周时新生骨已达临近骨组织密度的一半,而15mm,20mm骨缺损组各时间段的骨密度均为零。④组织学检查:12周时10mm缺损组由新生骨和软骨组织填充,部分髓腔再通;15mm,20mm骨缺损组在12周的观察期内只有骨断端和钢板螺丝钉周围有少量骨痂生长。以上各项检查显示:10mm骨缺损组均于8~12周出现骨性愈合;15mm和20mm骨缺损组直到12周仍未见骨愈合现象。结论:钢板螺丝钉固定的兔股骨干15mm以上的实验性骨缺损不能自行愈合,可用于组织工程骨的血管神经同步构建研究。  相似文献   

18.
背景:作为体内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场所,非骨组织的选择至关重要.早期研究大多选用肌肉作为异位骨移植物的构建区域,但其位置较深,可利用面积小、手术操作复杂,不利于临床推广.目的:采用体内骨组织工程的方法,探索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支架在不同非骨组织中构建骨移植物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家犬的背部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为构建区,分别植入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支架以构建体内组织工程骨移植物.于移植后4,8,12,16周取样进行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及组织学检测,观察其构建过程,比较各个观测时间内,不同构建区的骨移植物中新骨组织的形成情况,评价不同非骨构建区域对体内骨组织骨移植物形成的影响.结果与结论: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支架在肌肉组织和脂肪两处非骨组织中均可形成体内组织工程骨移植物,在构建初期,肌肉组中新骨形成的时间比脂肪组早,骨量也较多,但随着构建时间的延长,两组的新生骨量差异逐渐减小.提示,应用体内骨组织工程的方法在肌肉和脂肪组织均可构建出具有生命活性的自体骨移植物.与肌肉组织比较,脂肪组织面积宽广,位置浅表,因此在脂肪组织中构建体内组织工程骨移植物更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磷酸三钙(TCP)、珊瑚羟磷灰石(CHA)两种生物材料作为牙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为用组织工程方法修复牙周组织缺损提供依据。方法:将骨髓基质细胞分别接种到TCP,CHA两种支架材料上,体外培养后进行细胞增殖、矿化能力测定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骨髓基质细胞能在TCP,CHA上贴附、生长,其增殖、功能不受影响,矿化能力亦无明显变化。结论:TCP,CHA均可作为骨髓基质细胞的载体应用于牙周组织工程研究。  相似文献   

20.
背景:作为体内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场所,非骨组织的选择至关重要。早期研究大多选用肌肉作为异位骨移植物的构建区域,但其位置较深,可利用面积小、手术操作复杂,不利于临床推广。目的:采用体内骨组织工程的方法,探索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支架在不同非骨组织中构建骨移植物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家犬的背部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为构建区,分别植入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支架以构建体内组织工程骨移植物。于移植后4,8,12,16周取样进行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及组织学检测,观察其构建过程,比较各个观测时间内,不同构建区的骨移植物中新骨组织的形成情况,评价不同非骨构建区域对体内骨组织骨移植物形成的影响。结果与结论:骨诱导性磷酸钙陶瓷支架在肌肉组织和脂肪两处非骨组织中均可形成体内组织工程骨移植物,在构建初期,肌肉组中新骨形成的时间比脂肪组早,骨量也较多,但随着构建时间的延长,两组的新生骨量差异逐渐减小。提示,应用体内骨组织工程的方法在肌肉和脂肪组织均可构建出具有生命活性的自体骨移植物。与肌肉组织比较,脂肪组织面积宽广,位置浅表,因此在脂肪组织中构建体内组织工程骨移植物更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