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树突状细胞(DC)能激发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DC疫苗开发中的两个关键问题是肿瘤抗原的来源和负载方式。Groh等以MHC-Ⅰ链相关蛋白A (MICA)这一几乎稳定表达于所有肿瘤细胞的表面分子,作为体外抗体调理肿瘤细胞的靶分子,观察用经抗-MICA单抗调理的肿瘤细胞负载DC是否能有效促进肿瘤抗原的递呈与特异性T细胞应答。  相似文献   

2.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能将肿瘤抗原提呈给T细胞,是抗肿瘤免疫的启动者。DC疫苗的肿瘤免疫治疗虽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在其临床转化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选择何种抗原负载方式则是其中之一。目前临床试验中常用的有肿瘤细胞裂解物负载DC、重组肿瘤相关抗原负载DC及携带肿瘤相关抗原信息的mRNA转染DC三种方法。本文对此三种方法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做一综述,为树突状细胞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不同形式的肿瘤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C)具有诱导机体产生初次免疫应答的独特功能,是起源于骨髓的最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近年来许多实验证实,用不同形式的肿瘤抗原负载DC,可以在体内外诱导特异性杀伤T细胞(CTL)的生成,激发人体有效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功能,并在恶性肿瘤尝试性治疗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疗效.以DC为完全佐剂的免疫治疗方案中,肿瘤抗原的负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将各种形式的肿瘤抗原负载DC进行比较并就此作综述.  相似文献   

4.
树突状细胞的肿瘤抗原负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在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体外负载肿瘤抗原致敏DC可以有效地增强其抗原提呈能力,所制备的肿瘤抗原DC疫苗回输体内后可促进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和其他抗肿瘤免疫应答机制,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目前已发展了多种针对DC负载肿瘤抗原的方法,有些方法已被应用到了人体肿瘤治疗。  相似文献   

5.
不同形式的肿瘤抗原负载树突细胞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严 《癌症》2000,19(7):724-726
树突状细胞(DC)具有诱导机体产生初次免疫应答的独特功能,是起源于骨髓的最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近年来许多实验证实,用不同形式的肿瘤抗原负载DC,可以在体内外诱导特异性杀伤T细胞(CTL)的生成,激发人体有效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功能,并在恶性肿瘤尝试性治疗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疗效.以DC为完全佐剂的免疫治疗方案中,肿瘤抗原的负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将各种形式的肿瘤抗原负载DC进行比较并就此作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包裹肿瘤特异性抗原MAGE3/HSP70-FITC的纳米脂质体,研究其特性及树突状细胞(DC)对其摄取的情况。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包裹MAGE3/HSP70-FITC的纳米脂质体(简称NEMH—FITC),观察其形态并测量其粒径,凝胶层析法检测纳米脂质体的包裹率和载药量,并检测其稳定性。将人外周血DC与NEMH—FITC共育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DC摄取NEMH—FITC的情况。结果:成功地制备出平均粒径为95nm左右的纳米脂质体,其包裹率为37%,载药量为0.037g/L,于4℃放置6个月后性质稳定。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NEMH—FITC可被DC摄取。结论:纳米脂质体具有良好的包裹率和载药量,可有效地增强抗原递呈细胞对所载药物的摄取,可作为肿瘤抗原疫苗的新型载体。  相似文献   

7.
肿瘤的抗原性是肿瘤免疫学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免疫学家们对肿瘤细胞是否表达与正常组织所不同的抗原及其能否被机体免疫系统所识别,诱发特异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反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一直未能揭示肿瘤抗原的本质问题。关键原因乃是受限于人们对肿瘤的发病学以及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分子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备负载大鼠Walker-256肿瘤细胞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 从大鼠骨髓细胞中利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导素4(IL-4)在体外定向诱导分化出DC,以液氮冻融法制备肿瘤抗原刺激DC制备肿瘤疫苗.ELISA检测培养液中IL-12的浓度.结果 得到大量具备典型光镜和电镜形态特征的DC,表达大鼠DC特异性标志OX62.负载抗原前后DC产生IL-12的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负载Walker-256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制备成功,具有促进Th1极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包裹肿瘤特异性抗原MAGE3/HSP70-FITC的纳米脂质体,研究其特性及树突状细胞(DC)对其摄取的情况。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包裹MAGE3/HSP70-FITC的纳米脂质体(简称NEMH-FITC),观察其形态并测量其粒径,凝胶层析法检测纳米脂质体的包裹率和载药量,并检测其稳定性。将人外周血DC与NEMH-FITC共育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DC摄取NEMH-FITC的情况。结果:成功地制备出平均粒径为95nm左右的纳米脂质体,其包裹率为37%,载药量为0.037g/L,于4℃放置6个月后性质稳定。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NEMH-FITC可被DC摄取。结论:纳米脂质体具有良好的包裹率和载药量,可有效地增强抗原递呈细胞对所载药物的摄取,可作为肿瘤抗原疫苗的新型载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经膀胱肿瘤抗原致敏后的树突状细胞(Dc)对T淋巴细胞的激活、增殖作用及对T24膀胱肿瘤细胞的抑癌效应。方法:分离健康供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T淋巴细胞,联合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白介素-4(IL-4)从单个核细胞中培养出Dc,以人膀胱癌细胞系T24肿瘤细胞裂解物刺激Dc,检测经膀胱肿瘤抗原致敏后的DC对T淋巴细胞的细胞增殖动力学影响并用M1rr显色法测定致敏Dc诱导的T淋巴细胞对T24膀胱肿瘤细胞体外的抗肿瘤效应。结果:膀胱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Dc可诱导T淋巴细胞强烈的增殖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增殖后的T淋巴细胞对T24膀胱肿瘤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结论:经膀胱肿瘤抗原致敏的Dc能诱导产生显著的T淋巴细胞增殖,在体外有明显的抑癌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经膀胱肿瘤抗原致敏后的树突状细胞(Dc)对T淋巴细胞的激活、增殖作用及对T24膀胱肿瘤细胞的抑癌效应。方法:分离健康供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T淋巴细胞,联合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白介素-4(IL-4)从单个核细胞中培养出Dc,以人膀胱癌细胞系T24肿瘤细胞裂解物刺激Dc,检测经膀胱肿瘤抗原致敏后的DC对T淋巴细胞的细胞增殖动力学影响并用M1rr显色法测定致敏Dc诱导的T淋巴细胞对T24膀胱肿瘤细胞体外的抗肿瘤效应。结果:膀胱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Dc可诱导T淋巴细胞强烈的增殖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增殖后的T淋巴细胞对T24膀胱肿瘤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结论:经膀胱肿瘤抗原致敏的Dc能诱导产生显著的T淋巴细胞增殖,在体外有明显的抑癌效应。  相似文献   

12.
自1973年,Steinman和Cohn首次从小鼠淋巴结中分离出一类与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态和功能不同的细胞,具有抗原呈递功能,命名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DC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其刺激T淋巴细胞尤其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较其他抗原递呈细胞强100~1000倍,  相似文献   

13.
树突状细胞靶向捕获乳腺癌细胞后诱发的细胞免疫应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i YJ  Ren HY  Cen XN  Dong YJ  Ma MX  Zhao YL  Zhu Y  Yu JR 《中华肿瘤杂志》2008,30(2):107-111
目的 观察树突状细胞(DC)联合曲妥单抗负载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凋亡乳腺癌细胞抗原后,诱发免疫效应细胞产生的特异性抗乳腺癌免疫应答.方法 用GM-CSF、IL-4和TNFα受体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DC,将DC与包被曲妥单抗的凋亡SKBr3细胞共培养,7 d后获得成熟DC,用成熟DC联合CD3单抗和IL-2等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C-CIK).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DC形态和超微结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达CD14、CD1a、CD64、CD80、CD83、CD86、人类白细胞抗原ABC(HLA-ABC)和HLA-DR的情况.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释放抗原特异性γ受体(IFNγ)的T细胞数.以二甲基溴化四氮唑蓝(MTT)法检测DC-CIK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在曲妥单抗包被的SKBr3凋亡细胞中加入DC(DC2组),5 min即可看到DC特异性结合在SKBr3细胞周围;48 h后,透射电镜下可见DC的胞浆中有多个被膜包裹着的凋亡靶细胞器,靶细胞器呈降解状态,而未加曲妥单抗组(DC0组)DC中这种降解细胞器相对较少.DC0、DC1和DC2组60.0%以上的DC均表达IgG的高亲和力受体(FcγRI或CD64),联合曲妥单抗组DC表达CD14较低,高表达HLA-DR和HLA-ABC,CD1a、CD80、CD83和CD86表达明显高于未成熟DC组(P<0.05),ELISPOT检测证实,联合曲妥单抗组中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斑点数明显高于DC0组(P<0.05).负载SKBr3细胞抗原的DC-CIK细胞对SKBr3的杀伤活性是CIK细胞的1.7倍.结论 DC联合曲妥单抗捕获SKBr3细胞抗原后,可明显提高DC-CIK细胞对SKBr3的细胞毒活性,有利于进一步探讨人源化抗体、DC疫苗和免疫效应细胞等免疫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与肿瘤细胞(SP2/0)融合后在体内的抗肿瘤效应。方法体外分离诱导扩增BALB/C小鼠骨髓DC,然后与SP2/0细胞进行融合,将融合细胞接种于同基因小鼠皮下,观察肿瘤的生长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DC与SP2/0细胞融融后接种于小鼠能抑制肿瘤的生长,肿瘤的发生、生长速度及病理组织学改变的显示出DC-SP2/0融合细胞的抑制效应。结论DC与肿瘤细胞融合后在体内可产生抗肿瘤免疫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目前通过树突状细胞诱导机体抗肿瘤免疫已经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一种重要途径,热休克处理肿瘤细胞可提高肿瘤细胞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增强其体内抗肿瘤作用.本实验研究热休克肿瘤细胞抗原负载的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对结肠癌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20只小鼠随分为4组,将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热休克处理后超声破膜,以其细胞裂解液负载BALB/c小鼠骨髓来源的DC,观察DC诱导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杀伤活性;并将DC接种于荷瘤小鼠皮下,观察其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对荷瘤小鼠生存期的影响.结果:与冻融抗原-DC组、DC组、PBS组相比,热休克抗原-DC诱导的CTL对CT26肿瘤细胞具有显著的杀伤作用,相同效靶比(P=0.00)下其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活性强于前者{(0.99±0.19)g vs.[(1.27±0.28)g、(2.19±0.35)g、(2.14±0.27)g],P均=0.00};用其进行免疫后对小鼠肿瘤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128±18)mm3 vs. (313±52)mm3,P=0.04],并能显著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57±7)d vs. [(40±3)d、(25±3)d、(24±3)d],P均=0.00}.结论:热休克肿瘤细胞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对结肠癌小鼠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肝癌3种不同全细胞抗原负载方式(肿瘤细胞裂解物、融合以及肿瘤细胞总RNA)制备DC瘤苗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分析其体外诱导T细胞反应的异同.以期选择更好的DC瘤苗。[方法]分离肝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DC;以上述3种抗原负载方式制备DC瘤苗(Lys—DC、Fus—DC、RNA—DC).刺激肝癌患者淋巴细胞作为效应细胞.肝癌细胞株HepG2为靶细胞,MTT法测定效应细胞对各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分离CD8^+和CD4^+ t细胞,瘤苗刺激后,应用IFN-γ 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CD8^+T 细胞IFN-γ分泌.MTT法检测各种瘤苗刺激自体CD4^+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三种瘤苗刺激的淋巴细胞均显示对HepG2高效特异的杀伤活性,但Fus-DC-L、RNA-DC—L对HepG2的杀伤率明显高于Lys—DC—L组:Lys—DC、Fus—DC、RNA—DC刺激的CD8^+ T细胞组IFN—γ分泌显著高于DC刺激的CD8^+ T细胞组和单纯CD8^+ T细胞组;但Fus—DC、RNA—DC刺激组IFN-γ分泌显著高于Lys—DC刺激组:Lys—DC、Fus—DC、RNA—DC组刺激自体CD4^+ T细胞增殖功能显著高于DC组;但Lys—DC、Fus—DC、RNA—DC刺激自体CD4^+ T细胞增殖功能无明显差异。[结论]肿瘤总RNA转染的DC以及融合瘤苗能更有效地诱导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是更为有效的DC免疫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H22小鼠肝癌细胞(H22细胞)全细胞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激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抗小鼠肝癌细胞活性。方法取得小鼠骨髓细胞并诱导生成树突状细胞,由冻融法制备的H22细胞全细胞抗原致敏,然后用已致敏的树突状细胞激活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测定致敏前后的DC表面抗原CD11c、CD80、CD86、CD40、MHCⅡ,并评估激活前后的TIL对H22细胞的杀伤活性,同时脾淋巴细胞作为杀伤对照。结果CD11c阳性细胞中CD80、CD86、CD40、MHCⅡ阳性细胞所占比例在致敏后的DC表现为明显上调。经致敏后成熟DC激活的TIL对H22细胞杀伤活性明显高于未激活的TIL,并高于激活或未激活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结论在H22细胞全抗原致敏后,小鼠成熟DC中CD80、CD86、CD40、MHCⅡ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未成熟DC。经H22细胞全细胞抗原致敏的DC能诱导活化TIL,明显提高其在体外对H22细胞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18.
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及其在肿瘤生物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3年Steinman和Cohn首次分离出一类与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态和功能不同的细胞,因其形态具有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命名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以后很长时期,由于其体内含量少及对其来源和分化发育途径缺乏了解,导致获得细胞数量极少,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对其功能特点的研究。90年代,人们在体外应用细胞因子大量扩增DC获得成功.随之大量的研究显示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是抗原特异性免疫的始动者.在调控机体的免疫应答以及抗肿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人们对DC的来源、生物学特性、体外扩增、DC与肿瘤免疫的关系及其在肿瘤治疗的作用和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以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诱导抗肝瘤免疫。方法 自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分离DC;以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白介素-4(IL-4)联合刺激DC;以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和BEL-7402细胞的肿瘤相关抗原(TAA)激活DC;DC诱导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细胞毒素性T细胞(CTL);检测CTL对epG2细胞,BEL-7402细胞、SGC-7901细胞、LOVO细胞及HOS-  相似文献   

20.
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 cell,CAR-T)治疗和卡控点(check point)阻断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和临床应用表明,自体或移植的特异T细胞可以清除已发生的肿瘤,标志着肿瘤免疫治疗进入了新的阶段.近期研究发现,借助于新一代测序、蛋白质组学及生物信息技术,可以鉴别出肿瘤细胞通过MHC提呈的突变特异性的新抗原,这些抗原或抗原组合具有高度的个体和肿瘤特异性.实验表明,新抗原能通过主动免疫在动物模型中产生抗肿瘤的作用,也可作为过继转移抗原特异性T细胞、TCR转染T细胞和CAR-T所识别的目标.这些重要进展为进一步开展肿瘤临床的精准免疫治疗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