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进门-球囊扩张时间(DTB)及其各时间点的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行急诊PCI的180例STEMI患者的DTB及其各时间点(急诊停留时间、转运时间和介入时间)数据。将患者依据不同标准分为DTB达标组和DTB非达标组,工作时间组和非工作时间组,自费组和非自费组,2018年组和2020年组。比较各组的相关指标。结果 180例STEMI患者平均DTB为(115.0±51.9) min;急诊停留时间为(71.4±50.3) min,其中进门至呼叫心内科时间为(10.9±6.1) min,呼叫心内科至签署知情同意书时间为(31.4±30.4) min,签署知情同意后至离开急诊室时间为(39.5±31.6) min;转运时间为(4.4±1.3) min;介入时间为(35.2±13.1) min。DTB达标组的DTB、急诊停留时间均短于DTB未达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工作时间组与非工作时间组DTB、急诊停留时间、签署同意书至离开急诊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自费组和非自费组DTB及各时间点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20年组的DTB、急诊停留时间均短于2018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获取知情同意、介入导管室准备是急诊STEMI患者DTB延长的主要因素,建立院前、院内的无缝衔接的规范流程,可有效缩短DTB。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我院胸痛中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最佳优化策略。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接诊的所有STEMI患者,根据接诊方式分为:胸痛专车组,病房急救组,绿色通道组。其中胸痛专车组是我院胸痛中心的核心组,该车的设备及人员配备与导管室形成院前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连接,简化了STEMI患者的救治流程,使冠状动脉再灌注时间缩短到最短,从而优化近远期治疗及预后,形成了我院全新的胸痛全流程化救治模式。本研究对比观察该组与病房急救组、绿色通道组发病-首次医疗接触时间(FMC)、FMC至签署知情同意时间、FMC至抗栓溶栓时间、FMC至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时间、血浆NT-pro BNP、Hs CRP浓度、住院天数,住院期间并发症及心源性死亡情况。结果三组患者中胸痛专车组的发病至FMC(2.59±0.74)min、FMC至签署知情同意时间(7.38±0.92)min、FMC至抗栓溶栓时间(6.36±0.91)min、FMC至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时间最短(29.38±0.92)min,与其他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患者血浆NT-pro BNP及Hs CRP浓度与发病至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时间正相关(R~2值分别为0.454、0.290)。结论胸痛全流程化救治模式明显缩短了STEMI患者发病至再灌注时间,优化了抢救流程,有效提高了早期救治率并改善了近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转运模式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入选2013年1月—2014年12月行急诊PCI的268例STEMI患者,其中139例患者的一次性12导联心电图由社区医师或救护车上的急救人员通过手机微信传输到指定的心内科医师手机上(胸痛中心模式探索组),129例患者自行来院就诊(普通就诊组)。比较两组的进门到球囊扩张(D-to-B)时间和达标率(D-to-B低于90 min的概率),住院期间病死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结果:胸痛中心模式探索组和普通就诊组的D-to-B时间[(86.4±4.5)min比(97.4±10.3)min,P0.01]、住院期间病死率(2.9%比9.3%,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4.3%比11.6%,P0.05)、平均住院天数[(8.7±3.2)d比(10.9±4.5)d,P0.05]及住院费用[(50 347±19 310)元比(58 102±41 178)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区域胸痛中心模式能缩短STEMI患者的再灌注时间,降低近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救治流程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4年3月STEMI患者55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75例和对照组27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按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进行护理,比较两组STEMI患者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以及患者满意率、院内死亡率、PCI成功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住院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可提高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成功率,减少死亡率,降低医护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实施临床路径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急诊冠脉介入PC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郏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诊断为STEMI并行急诊PCI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干预前2008年2月至2013年12月STEMI急诊PCI患者50例为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治疗,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诊断为STEMI急诊PCI患者50例为治疗组,按临床路径控制模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就诊至球囊扩张(D-B)时间、心血管事件发生、住院时间、健康教育知晓情况、满意度等.结果 治疗组在D-B时间、住院时间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健康教育内容方面掌握及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STEMI急诊PCI患者实施临床路径可缩短D-B时间,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缩短了住院时间,确保了医疗安全,规范了临床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  相似文献   

6.
李然  郭学苹  田丽 《护理研究》2014,(10):1237-1239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流程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病人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的影响及其实施价值,规范急诊护理流程。[方法]入选由急诊进入,发病12h之内的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病人240例,分为优化组131例及常规组109例,主要的研究指标为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次要指标为急诊停留时间。[结果]优化组病人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P0.01)。[结论]优化的急诊流程可显著缩短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为STEMI病人的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院前及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院前→急诊室→导管室→监护室一体化救治模式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对STEMI患者(GroupⅠ,n=16)采用一体化模式救治,再随机选取以往未采用本模式救治者23例(GroupⅡ),对比其进门至球囊扩张(door to balloon,D2B)时间.结果 与以往相比,采用一体化模式救治D2B时间中位数由120 min缩短至67 min,MACE发生率由26.09%降至6.25%(P<0.001).结论 采用一体化模式救治STEMI可显著缩短进门至球囊扩张时间,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时再灌注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 8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时,45例于支架植入前行低流量灌注10min(预处理组),42例直接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对照组)。观察2组支架植入后罪犯血管无复流发生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和心功能变化。结果预处理组支架植入后罪犯血管无复流发生率(6.7%)低于对照组(16.7%)(P<0.01),术中及术后2h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24.4%)低于对照组(40.1%)(P<0.01),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52.5±19.4)μg/L低于对照组(66.8±22.9)μg/L(P<0.05),术后第7天左心室射血分数(55±12)%高于对照组(48±13)%(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时采用低流量灌注进行再灌注预处理可减少心肌再灌注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延误情况及护士和患者、家属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认知情况。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2017年4-10月我院64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延误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对患者或家属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知识的认知调查,对40名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及其他临床科室护士进行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认知调查。结果 64例再灌注延误患者进门—球囊扩张时间为(145.1±61.6)min;进门—心电图时间为(8.2±5.0)min;再灌注决定延迟时间为(47.3±26.0)min;64例患者及家属中,47例不知晓心肌梗死初始症状,无1例知晓再灌注治疗有时间依赖性,仅9例接受过急性心梗相关知识宣教。临床其他科室护士对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如急诊室及心血管内科护士。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前存在时间延误情况。应加强对护士的知识培训及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的80例患者为对照组(经常规流程接受治疗),2014年6-12月的98例患者为观察组(经急诊绿色通道接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入院至首次球囊扩张的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入院至首次球囊扩张的平均时间分别为(58.91±12.75)和(90.17±29.5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8,P0.01);观察组抢救成功率(100%)高于对照组(95%),总并发症发生率及尿潴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急诊绿色通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抢救,能够有效缩短入院至首次球囊扩张的时间,为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1.
Apoptosis, one of the major forms of cell death, has been implicated in differ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many of the different studies that have been performed to address the occurrence of apoptotic cell death associa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definitiv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apoptosis and other forms of cell death is still needed, mainly because of differenc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methods used for detection.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poptosis has been reported at acute stages of evolution in the ischemic area as well as in remote zones. In the ischemic area it might be a determinant of the final size of the infarct and it seems to depend on the presence of post-ischemic reperfusion. However, the incidence of apoptosis reported until now varies widely. In the myocardium remote from the ischemic area it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the progression towards heart failure. At present,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apopto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rather inconclusive.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solve methodological uncertainties and clarify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cell death, which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s a basis for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发展与心肌微循环障碍紧密相关,及时有效地评价微循环灌注情况对AMI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肌声学造影是一种评估心肌微循环灌注的超声新技术,目前已成为临床评价AMI的重要方法。本文就心肌声学造影在AMI再灌注前后的应用、危险分层、疗效评估、存活心肌检测、造影剂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内源性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约22个核苷酸。miRNAs通过调控其靶基因的表达,参与细胞发育、增殖、分化、凋亡等一系列重要的生理学途径。近些年的研究发现,miRNAs在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现就miRNAs在心肌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心肌梗死后心肌活性的诊断是为了评估患者心肌坏死的范围以及进行血运重建后梗死心肌功能恢复的可能性.MR作为心肌活性的诊断方法,日臻完善,最新的研究表明,由于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不断提高,MR技术已成为评价心肌活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并已经应用到临床实践之中.近年来多层螺旋CT(MSCT)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评估心肌活性成为可能.首过灌注显示微血管阻塞,延迟增强可直接显示坏死心肌和瘢痕组织.通过判断坏死心肌延迟增强后的透壁程度,能够提供有关患者心肌活性及预后的信息.多层螺旋CT不仅能够全面提供心肌梗死后心脏解剖、形态及功能综合评价的信息,而且可能提供心肌灌注和心肌活性等信息,因此MSCT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作为一种极具有潜力的评价心肌活件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雷米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长期抗缺血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雷米普利减少心肌梗死后患者心肌缺血及缺血事件的作用。方法 对 4 0例雷米普利组 (治疗组 )和 38例一般治疗组 (对照组 )于出院前 ,出院后 0 .5、1.0年行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总负荷检测 (TIB) ,并观察缺血相关事件。结果 治疗组TIB在出院后 6个月低于对照组 ,但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出院后 1年 ,治疗组TIB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并且治疗组缺血相关事件亦明显少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雷米普利对心肌梗死后患者具有长期的抗心肌缺血和减少缺血事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影响患者心肌存活性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对比研究的方法,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99Tcm-MIBI SPECT静息显像及18F-FDG SPECT心肌代谢显像的检查结果分为梗死区心肌有存活组和无存活组,对比两组患者病史及各项临床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梗死区无存活心肌组相比,梗死区仍有心肌存活组患者ECG表现ST段抬高的导联数较少(4.30±1.63vs5.22±1.97,P=0.025),ST段抬高总数值较低(0.93±0.64vs1.42±1.17,P=0.028),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梗死相关冠脉(IRA)距症状开始时间在6小时以内的患者比例较大(68.9%vs41.2%,P=0.021),PCI前冠脉血流TIMI0或1级的人数比例较低(57.7%vs88.2%,P=0.003),侧支循环0级患者比例较少(44.4%vs70.6%,P=0.024),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电图ST段抬高导联数及ST段抬高总数值、症状距IRA开通时间、PCI前冠脉血流TIMI分级及侧支循环分级是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存活相关的临床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实时心肌声学造影检出犬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 8只开胸犬结扎第一对角支起点以下冠脉左前降支主干,分别于结扎前、结扎后1h和3h静滴全氟显(5ml/min)进行实时心肌声学造影,左室乳头肌水平短轴切面观察造影效果和室壁运动,并与病理染色比较。结果 结扎后1h及3h,实时心肌声学造均能良好显示缺血区的造影剂充盈缺损,包括缺损大小、与形态,同时清楚显示缺血区室壁运动异常。与病理染色比较,充盈缺损区大于心梗区。闪烁显像很好反映出充盈缺损区周围心肌轿流再灌注减慢。结论 与病理染色比较,充盈缺损区大于心梗区。闪烁显像很好反映出充盈缺损区周围心肌血流再灌注减慢。结论 实时心肌声学造影可同时观察心肌灌注和室壁运动,闪烁显有定量评价心肌血流灌注的潜在价值,操作简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心肌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昼夜心率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AMI)对心血管自主神经活动的影响。方法:用24小时动脉心电图检测心肌缺血组34例,ANI组22例,对照组32例健康人的心率变异(HRV)指标。结果:五项HRV昼夜指标中,正常人除全程相邻正常窦性心搏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这一指标外,其余四项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但心肌缺血组和AMI组的昼夜HRV指标无显著性差异,而且,这两组的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无痛型急性心肌梗死(心梗)与低血钠的关系,无痛的机理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比心梗疼痛组与无痛组之间的血钠水平、住院病死率及伴发病,并求取低钠率和无痛率随年龄增长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无痛组入院首次血钠水平明显低于疼痛组(P<0.01);无痛组住院病死率大于疼痛组(P<0.01);无痛组的糖尿病和慢性支气管炎伴发率大于疼痛组(P<0.01和P<0.05);患者低钠率与无痛率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r=0.987(P<0.01)和r=0.996(P<0.01)。结论无痛型心梗与低血钠具有内在联系,受体构象可为此提供解读;纠正低钠血症可挽救更多的生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MRI心肌灌注及延迟增强对心肌梗塞的诊断价值。方法52例疑诊心肌梗塞病例进行心脏MRI检查,男性41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44Y,年龄范围:23-83岁。所有病例先后行FIESTA、心肌首过灌注及心肌延迟扫描检查。结果20例患者表现为首过灌注出现充盈缺损,可见延迟增强;1例患者出现首过充盈缺损,无延迟强化;31例既无首过充盈缺损,也无延迟强化。MRI诊断心肌梗塞的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93.75%,准确性为92.31%。结论MRI首过灌注及延迟增强扫描对心肌梗塞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