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评价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血流动力学与不同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符合2010年糖尿病新标准诊断的初诊T2DM患者82例,根据HbA1c水平将其分为A组45例(HbA1c均〈6.5%)和B组37例(HbA1c均≥6.5%).应用高频超声测量两组患者及50例健康成人(C组)双侧颈总动脉IMT、动脉斑块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结果 A、B组颈总动脉IMT均高于C组(P 〈 0.05),且B组IMT高于A组(P 〈 0.05).B组斑块发生率和斑块积分均高于A、C组(P 〈 0.05),且A组斑块发生率和斑块积分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颈总动脉血流参数PI和RI均稍高于C组(P 〈 0.05),且A、B组间PI和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可准确评估初诊T2DM患者颈总动脉IMT、斑块形成及血流动力学特征与HbA1c水平的相关性,对初诊T2DM患者颈动脉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技术检测老年性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的临床意义。方法高频超声检测73例老年性冠心病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数量进行分析。结果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CA IMT)值:C、D组与A、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内动脉分叉处内膜—中膜厚度(CCA B IMT)值:B、C、D三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内径比值(IMT/D),D组与A、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收缩期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和颈总动脉血流速度比值(IC/CC),B、C、D三组均〉A组,且均〉0.8。颈动脉钙化斑发生率:B、C、D明显高于A组(P〈0.05),D组为著。发生部位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结论超声检测CCA、IMT、B IMT、IMT/D、IC/CC可作为鉴别老年性冠心病患者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评价高血压级别、脉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观察8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25例健康老年人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斑块数目;测量颈总动脉(CCA)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内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斑块大小;计算CCA斑块发生率、斑块Crouse积分、僵硬度、扩张性和顺应性等参数。结果高血压组的CCA内径、CCA—IMT、斑块检出率及Crouse积分均大于对照组(P〈0.05),且与高血压分级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内径=0.689,rIMT=0.623,r斑块=0.611,r积分=0.635,P均〈0.05。脉压≤60mmHg者的CCA—IMT、斑块检出率和僵硬度均小于脉压〉60mmHg组(P〈0.05),扩张性和顺应性高于脉压〉60mmHg组(P〈0.05)。结论高血压级别、脉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结构及功能改变有显著影响。高频超声检查能及时准确评价颈动脉结构和功能变化的特征,是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简便、有效、安全、无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超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方法老年患者80例,分为三组:单纯高血压组(EH组)29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EH合并DM组)21例,正常对照组30例。所有病例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血糖及血胰岛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观察指标包括: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的厚度,并计算Crouse积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者颈总动脉IMT、颈动脉分叉处IMT、Crouse积分显著增高;EH合并DM组颈总动脉IMT、Crouse积分显著高于EH组(P〈0.01)。颈动脉斑块积分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重指数(BMI)和空腹血糖呈正相关。结论超声能很好反映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糖尿病和高血压同时存在时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颈总动脉超声与冠脉造影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颈部大动脉超声与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行冠脉造影及颈总动脉超声检查病例946例,根据CAG结果分为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3支病变组及累及左主干(left main artery,LM)组.对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ernal-medial thickness,IMT)、峰值流速(maximum velocity,Vmax)、阻力指数(resistence index,RI)及斑块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AD各组年龄、Vmax及颈部大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P<0.01).单支病变组IMT、RI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双支病变、3支病变及累及LM组IMT、RI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CAD发病与年龄成正相关,颈总动脉IMT、RI、Vmax、斑块发生率与CAD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状况,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在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技术分别检测106例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径(CCA)、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发生率并与29例健康组对照。结果高血压组较对照组颈动脉内径及IMT增加(P〈0.05);高血压病的严重程度与颈动脉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特征。超声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筛选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常规首选检查,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谢宏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22):3147-3148,3150
目的:应用超声技术评价单纯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的颈动脉病变情况,为早期诊断和治疗糖尿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随机选取于该院接收治疗的68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102例糖尿病前期患者,对照组5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糖尿病前期组和对照组。对以上被试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的影像学分析,测量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的大小、位置和斑块回声强度、测量动脉内血流动力学数据、管径狭窄及闭塞情况。结果糖尿病前期组和单纯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及IMT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增加。此外,单纯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CCA、BIF及IMT较糖尿病前期组患者有显著增加;糖尿病前期组和单纯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IMT增厚、斑块检出情况、血流阻力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增加(P<0.05)。此外,单纯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IMT增厚、斑块检出情况、血流阻力指数较糖尿病前期组患者有显著增加(P<0.05);糖尿病前期组和单纯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动脉狭窄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增加。此外,单纯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动脉狭窄总发生率较糖尿病前期组患者有显著增加(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对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患者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凤平 《临床荟萃》2011,26(5):391-394
目的探讨老年人糖代谢异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影响IMT的因素及阿卡波糖干预效果。方法选择150例60岁以上无明确糖尿病病史但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行标准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按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NGT,n=42)、糖调节受损(IGR,n=64)和糖尿病(DM,n=44)3组,同时测定各组生化指标,采用超声检查测定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IMT并了解血管壁情况。其中IGR组经生活干预半个月后随机分为两组:单纯生活干预组(n=32);生活干预+阿卡波糖组(n=32);各组随访半年。半年后颈动脉超声复查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内IMT。结果 IGR及DM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动脉分叉处IMT值、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NGT组(P〈0.05);IGR药物干预组较IGR单纯生活干预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动脉分叉处IMT值、斑块检出率降低(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NGT组比较,IGR组存在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表现,其程度与DM患者接近,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早在糖耐量低减阶段就已开始,早期药物干预有助于延缓动脉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采用高频探头对临床确诊高血压病患者183例及对照组非高血压患者120例,分组进行对比分析,观察颈部动脉内有无动脉斑块形成,管腔有无狭窄,测量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结果:高血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颈部血管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高于正常组。颈部动脉超声可以直接显示动脉病变程度和斑块性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动态心电图诊断老年冠心病(CHD)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接受诊治的566例老年CHD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相同时期入院诊治的400例非CHD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动态心电图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及CAG检查,观察不同诊断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单支、双支、三支病变患者的IMT增厚发生率及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颈总动脉IMT、颈动脉分叉处IMT、颈动脉斑块等级积分及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三支病变患者的颈总动脉IMT、颈动脉分叉处IMT、颈动脉斑块等级积分及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均高于单支病变和双支病变,且双支病变高于单支病变(P<0.05)。颈动脉超声联合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老年CHD的灵敏度均高于颈动脉超声、动态心电图单独检测(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联合动态心电图诊断老年CHD的灵敏度更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回声跟踪(ET)技术联合高频超声评价不同血脂水平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颈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 选取47例符合2010年ACR/EULAR新分类标准的RA患者,根据血脂水平分为高血脂组20例和血脂旨正常组27例.应用高频超声及ET技术对RA高血脂组、RA正常组及47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斑块情况及动脉血管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ρ)及硬度指数(β)僵硬度参数的测量.结果 RA高血脂组颈总动脉IMT异常及斑块发生率均高于RA血脂正常组及对照组(均P<0.05);而RA血脂正常组与对照组间IMT异常及斑块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RA高血脂组颈总动脉僵硬度参数Eρ及β均高于RA血脂正常组及对照组(均P<0.05),而RA血脂正常组颈总动脉Eρ及β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ρ、β均与IMT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679及0.706(均P<0.001).结论 高频超声及ET技术均能够准确反映不同血脂水平对RA患者颈总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及僵硬度的影响,为临床中RA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志翔  周全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248-225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炎症因子及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1例及血压正常者42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高血压组分为伴颈动脉硬化组(IMT≥0.9mm)40例和无颈动脉硬化组(IMT〈0.9mm)51例。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脂。【结果】①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TC、LDL-C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高血压组hs—CRP、IL—1、TNFa、颈动脉IMT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硬化组hs—CRP、IL-1、TNF-α、颈动脉IMT值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P〈O.05),③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hs—CRP(r=0.426;P〈0.05)、IL-1(r=0.327;P〈0.05)、TNF-α(r=0.284;P〈0.05)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高血压患者中,收缩压、hsCRP及LDL-C是影响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形成与血压增高、炎症因子及血脂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3.
沈建江  王瑜敏  陈洁 《检验医学》2010,25(10):765-76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将207例脑梗死患者按其IMT分成3个亚组(Ⅰ组:IMT≤0.92 mm;Ⅱ组:0.92 mm〈IMT≤2.00 mm;Ⅲ组:IMT〉2.00 mm);根据是否存在颈总动脉硬化分为颈动脉硬化组和非颈动脉硬化组。将101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空腹血清hs-CRP,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患者不同IMT组的hs-CRP水平存在差异,并随着IMT的增加而升高(P〈0.05、P〈0.01);颈动脉硬化组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颈动脉硬化组(P=0.003)。hs-CRP与IMT呈正相关(r=0.239,P=0.028)。结论 hs-CRP可作为反映颈动脉硬化发生和脑梗死危险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T2DM)视网膜病变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方法将141例T2DM患者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三组: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A组(50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B组(50例),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C组(41例)。50例正常人为D组。眼底镜检查眼底改变。利用高频超声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血管重构情况。结果 C组颈总动脉干IMT、颈总动脉分叉处IMT、颈内动脉IMT、颈动脉平均IMT、斑块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B、D组(P<0.05);A、B组均高于D组(P<0.05);B组高于A组(P<0.05)。C组有多枚斑块的血管受累条数明显高于A、B、D组(P<0.05);B组均高于A、D组(P<0.05)。C组的重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B、D组(P<0.05);A、B组重构发生率均高于D组(P<0.05);B组的重构发生率高于A组(P<0.05)。B、C组的负性重构发生率均高于A、D组(P<0.05);B组与C组、A组与D组的重构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组正性重构发生率均高于负性重构发生率(P<0.05);B、C组负性重构率均高于正性重构发生率(P<0.05)。结论应用高频超声能够准确、快速地评价T2DM视网膜病变患者的颈动脉IMT及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高频超声在糖尿病动脉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ATL HDI-5000型高频超声对57例糖尿病患者及43例非糖尿病患者进行对照,观察其颈动脉内径、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形成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糖尿病组颈总动脉最大IMT、阻力指数及斑块发生率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血流PSV、EDV速度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有合并症的糖尿病组最大IMT及斑块检出率大于无合并症糖尿病组。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颈动脉有无形态学改变(IMT、狭窄、阻塞及斑块的形态、结构)、观察血流状态,对判断糖尿病动脉硬化的病情进展、治疗效果、了解预后及对并发症的预防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早期诊断颅内颈内动脉系统远端阻塞性病变。方法:对三组(正常组、无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共120例患者行超声检查颈动脉,观察动脉硬化情况,记录血流值。对三组同侧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血流收缩期血流速度比值(ICA/CCA)进行统计学F检验。结果:正常组、无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与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IcA/CCA比值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正常组与无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ICA/CCA比值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结论:同侧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血流收缩期血流速度比值(ICA/CCA)有助于早期诊断颅内颈内动脉系统远端阻塞性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Ⅱ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采用高频探头对临床确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73例及对照组非糖尿病患者70例,分别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双下肢动脉内有无动脉斑块形成,管腔有无狭窄,测量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结果:糖尿病患者与对照组相比,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Ⅱ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生率高于正常组。下肢动脉超声可以直接显示动脉病变程度和斑块性质,早期发现病变,提高下肢血管病变检出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检查糖耐量低减(IGT)患者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及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对IGT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行评估。方法高频超声检查50例IGT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组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EDD)及非内皮依赖性(EID)舒张功能,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IGT患者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GT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较正常对照组减低(P〈0.01);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两组间无差异(P〉0.05)。IGT组颈动脉IMT与年龄,体重指数及2h血糖、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与EDD呈负相关(P〈0.01);经多元逐步回归,年龄和EDD是颈动脉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频超声检查IGT患者颈动脉IMT和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可提供干预治疗及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糖尿病(DM)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5例DM患者和50例非DM患者进行下肢动脉彩超检查对照,观察其管壁、管腔及彩色血流特点。结果:DM患者下肢动脉硬化斑块、狭窄、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斑块以股动脉最常见,而管腔狭窄、闭塞以腘动脉远侧动脉多见。结论:CDFI对DM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评估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9月在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就诊的T2DM患者98例作为观察A组,同期就诊的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98例作为观察B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98名作为对照组,三组均行颈部超声检查,比较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 median thickness,IMT)以及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包括收缩期最大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以及血管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计算并比较斑块检出率。结果:观察组IMT显著大于对照组,其中观察B组IMT显著大于观察A组(P <0.01)。观察组PSV和EDV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及观察A组,PI和R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观察A组(P <0.01)。观察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B组斑块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