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语出《难经·六十九难》,它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来确定的重要治疗原则。历代医家多将此句释为:对某脏(经)的虚证,可以采用补其母脏(经)或母穴的方法治疗;对某脏(经)的实证,可以采用泻其子脏(经)或子穴的方法治疗。笔者认为,在“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一句中,“母”与“子”当是古汉语“互文”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所谓互文,是指上下文各言一语而其义互  相似文献   

2.
本文详细剖析了补母泻子法在中医处方遣药中的运用,指出在五行学说指导下确立的五脏母子关系是补母泻子法产生的理论基础。同时母子关系的简单化又把这一原则限制在狭小的范围中,使其丧失了普遍指导意义。经络与脏腑在五行归类上的总体同一性,为补母泻子法从针刺范围引入药治提供了依据,但其差异性又使这一法则在运用中似是而非。脾肾的特殊地位和药物的多脏腑作用为该法则提供了立足之地,同时也引出“虚者补其子,实者泻其母”的悖论,使其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医立法处方中,切忌机械地看待五脏母子关系,盲目推崇运用“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这一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3.
4.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治则的发生学原理主要有五行相生规律、虚实补泻理论、经络学说与五腧穴理论、五行五腧穴配属与五行相生的人伦化说理(推理)5个方面。五行相生的人伦化说理(推理)是该治则赖以发生的肯綮所在,它将“母子”双向关系塞到五行相生这一单向不可逆的过程中,从而成为该治则理论诸般混乱的始作俑者。摒弃“母子”双向说理,以“‘我’病及‘我生’”“虚者补‘生我’,实者泻‘我生’”取而代之,还五行相生以单向不可逆性特征,乃该治则理论重建的出路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贵刊1981年1期刊登了杨秀民同志撰写的《实则未必阳明,虚则未必太阴》一文,(以下简称“杨文”)读后很受启发。笔者对文中某些观点,尚有不同见解,故呈管见进一步探讨之。“杨文”认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对于《伤寒论》阳明病和太阴病是适用的,但对于阳明,太阴所相应的脏腑病证则欠妥,提出“实则未必阳明,虚则未必太阴”的质疑。前者适用,后者“未必”,其理由有三。1.六经病和脏腑病两  相似文献   

6.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弥漫 《中医杂志》1996,(3):185-186
<正>历来医家论虚实,每奉《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圭臬,现代论者亦每以此作为虚实病机的概括。如何理解该经文的含义?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十六注:“风寒暑湿客身盛满为实,五脏  相似文献   

7.
案1 自汗 患者,男,39岁,2012年7月3日就诊.自述近来全身汗多,头汗尤甚,稍动则汗湿衣裤.刻诊:面色(咣)白,说话声低气微,乏力嗜睡,舌淡苔薄白,脉沉缓.辨为心气不足,取少冲穴和足临泣穴,用15 mm长毫针直刺5~13 mm,留针20 min,5 min行针1次,每日1次.治疗1次后汗出明显缓解,治疗5次后患者自诉无异常出汗,随访半月,无复发.  相似文献   

8.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是清代医家柯韵伯提出的。言简意骸,高度地概括了阳明、太阴的病变规律。在中医学中,将脾胃提到人体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这样重要的位置,并弄清楚其实质,对于在临床中正确掌握脾胃病的证治,有一定的帮助。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中的阳明、太阴,主要是指二经的相应脏腑,也就是说阳明之胃与大肠,太阴之脾与肺,尤其是指足阳明胃腑,足太阴脾脏。至于  相似文献   

9.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正>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出自《灵枢·本神篇》。此节经文系《内经》有关脏腑失调所致精神障碍的典型论述之一。笔者以此为指导,辨治“恐”与“怒”类精神疾病,收效尚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认为,肝脏与脾脏、胃腑,在生理上互相为用、互相协调;病理上互相影响、互相传变,肝脏疾病的病位在肝,还涉及脾胃,历代医家持此观点和论述的数不胜数。《金匮要略》首条便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而后“肝病实脾”理论即为历代医家传承,并得以发掘创新。清代医家柯韵伯提出的“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理论,在肝脏疾病辨治过程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缓中补虚”,语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不难看出,  相似文献   

12.
正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临床诊治,并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深刻影响。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即根据五行中的相生关系提出,临床常用的滋水涵木、培土生金、补火生土等是这一原则的具体运用,对中医临床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但在临  相似文献   

13.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是清代医家柯韵伯所提出的。这是对清代和清代前的医家关于阳明、太阴病变规律认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在中医临床上对阳明、太阴病证的辨证施治曾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腹满可见于多种疾病,病机复杂多变,涉及胃肠、脾、肝、肺等多个脏腑,虚实错杂、寒热迥异,为临证治疗带来困惑。本案患者外感起病,初期腹满、触痛、腹硬伴汗出、舌红苔黄干、脉滑有力,证属阳明腑实,予峻下热结,大承气汤攻之;二诊时现腹软、压之不痛、恶心、易汗出、喜覆被及舌红、左脉关部滑而有力之象,证属肺脾气虚、土虚木乘,治以益气健脾、降泄肝气,方予旋覆代赭汤、四逆汤等。该病案体现了“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学术思想,尤其二诊时患者虽有舌红、左脉有力的“热象”,但腹满证候已现虚寒之象,需仔细鉴别,万不可继予寒凉攻伐之品损耗中阳。本案从六经传变的角度论治腹满,随患者实证转虚、阳证入阴而随方治之,腹胀明显好转,呼吸功能恢复,成功脱机拔除插管,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是中医治疗原则之一,亦是“子午流注”中纳子法的另一取穴方式,它以人体一日中气血阴阳消长变化的节律来进行推算,一天十二时辰配脏腑的十二经脉按时开穴,以本经经脉的五行属性(木、火、土、金、水)和五输穴(井、荥、输、经、合)的五行属性为基础,再以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理论角度探讨了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与痰浊瘀血的关系,认为本病以脾虚胃盛为本,痰浊、瘀血与脂膜互结为标,致冲任胞宫闭塞,卵子发育闭锁而发病,通过运脾和胃、祛湿化瘀,配合调整生活习惯,对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典籍中对腹痛的认识与论述,从脏腑、归经角度剖析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病关键,围绕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疾病传变特点,确立了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的疾病本质。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提出应结合小儿个人体质及感触病因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8.
根据脾胃病的证治规律,分析和论证了“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一理论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说明掌握阳明胃与太阴脾之间相互制约和转化的规律,临床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常达变,以变求常,才能体现出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精神,取得临床效应。  相似文献   

19.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最早记载于《难经·六十九难》,后世针灸医家应用五输穴对该理论进行了临床发挥.目前,五输穴“补母泻子”的临床运用也是《针灸治疗学》总论讲授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历来的教材都仅就“肺虚、肺实,肝虚、肝实”加以阐述,给学生理解带来不小的歧义,笔者现将个人理解陈述如下,以做引玉之用.  相似文献   

20.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有效指导原则之但五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将其囊括为:“凡母病及子。……子病犯母……或单纯一脏的疾病,均可按照‘补母泻子”的原则来论治”。此提法与临床实际运用颇有不符之处,“补母泻子”原则并非能指导上述诸病的治疗,它不带有普遍的指导性,只有在特定的病例治疗中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