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网织血小板、血小板生成素对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意义。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网织血小板所占比值,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小板生成素,血细胞自动检测仪检测血小板和平均血小板容积,骨髓涂片计数巨核细胞。结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组网织血小板所占比值高于其他各组,血小板生成素接近对照组,巨核细胞增多伴平均血小板容积增大和网织血小板所占比值升高。结论联合检测网织血小板和血小板生成素有助于区别不同原因所致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对诊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机采新鲜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制剂临床输注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比较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输注血小板患者200例,分为输注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两组。观察输注后24h的血小板数量,与输注前血小板数量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两组出血情况是否得到改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输注后血小板数量均明显上升,但机采新鲜血小板组疗效优于冰冻血小板组。结论输注机采新鲜血小板比冰冻血小板更能有效控制及预防出血,提升血小板数量,但冰冻血小板可用于紧急情况下抢救由于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3.
左丽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31(10):757-759
目的探讨离心速度对血小板功能及各项指标的影响,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选十例健康志愿者,按血小板聚集试验的标准对其静脉血抗凝处理,分组处理,进行血小板数量(PCL),血小板的平均体积(MPV),分配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压积(PCT),网织血小板数量(RP),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的检查,分析各种因素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结果离心速度与血小板数量,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分配宽度,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压积,网织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聚集率都有相关性,1000转10分钟与3000转10分钟后混匀再1000转10分钟两组无显著差异。血小板的数量与聚集具有相关性。结论浓缩稀释试验使血小板的各项指标发生梯度性变化,在相关的条件下数量在一定的范围时对其功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机采冰冻血小板的临床应用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冰冻血小板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318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04例患者给予冰冻血小板输注,114例患者给予新鲜血小板输注,输注前及输注后18 h~24 h分别测定血小板计数,比较血小板回收率及临床出血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冰冻血小板止血有效率达89%,与新鲜血小板相近,但输注后24 h血小板的回收率与新鲜血小板相比有差异。结论:冰冻血小板有一定的止血效果;可用于急诊血小板输注,但不宜作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新鲜和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12月输注血小板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00例,其中输注新鲜保存机采血小板组59例,输注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组141例,分别计数患者输注前和输注后24小时外周血血小板,计算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ercentage of platelet recovery,PPR)。结果新鲜组输注血小板后24小时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上升明显优于冰冻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新鲜和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后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但在输注新鲜血小板后,24 h外周血血小板恢复效果优于冰冻血小板。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血小板参数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78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儿童78例作为对照组,全自动细胞分析仪测定治疗前后的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数、大血小板比率以及血小板分布宽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在治疗前的血小板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在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以及大血小板比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血小板数上升,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以及大血小板比率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治疗中测定血小板参数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人工及机采二法分离血小板的区别和冰冻保存的效果。方法 :人工分离血小板 ,机采血小板与二甲基亚砜冻存血小板制备后 ,进行平均血小板体积、乳酸脱氢酶比活性 ,血小板冻 -融回收率 ,血小板计数测定。结果 :手工与机采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其他指标差异不明显。冻存血小板 2个月内各项指标差异不明显 (P>0 .0 5 )。结论 :人工分离血小板法完全达到国标要求 ,可以用于无偿献血者全血中血小板的保存。冰冻血小板复融效果良好 ,能够长期保存血小板 ,可节约成本 ,减少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8.
滕本秀  段惠玲  段前碧  赵敏  李忠俊 《重庆医学》2007,36(24):2479-2480
目的探讨机采新鲜冰冻血小板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弥补抢救患者时新鲜血小板难以供应。方法采用机采新鲜血小板与机采新鲜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疗效分析,随机分为两组对照,观察血小板输注前后的临床体征及血小板计数。结果两组疗效分析,机采新鲜血小板组疗效优于新鲜冰冻血小板组疗效。结论机采新鲜冰冻血小板可以用于抢救由于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液分析仪Xs-1000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与手工复检的比较分析。方法测定血液分析仪Xs-1000CD-3700和手工血小板计数的精密度,线性。根据血小板数量将100例静脉血分为血小板数量降低组(PLT≤50&#215;109/L)、血小板数量正常组(50&#215;109/L〈PLT≤350&#215;109/L)、血小板数量增高组(PLT〉350&#215;109/L)。在根据血小板体积大小又分为小血小板组、正常血小板组、大血小板组。使用血液分析仪Xs-1000CD-3700对血小板进行测定,并进行手工血小板显微镜计数。结果 Xs-1000血小板计数的精密度较高,变异系数〈3%,血小板计数有良好的线性。在血小板数量及大小正常时用仪器Xs-1000、CD-3700及手工血小板计数的结果较为接近,当血小板体积较小(MCV〈55fl)及直方图异常时仪器Xi-1000血小板计数与手工血小板计数差异较大,而仪器CD-3700血小板计数与手工血小板计数较为接近。结论仪器Xi-1000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较高,但当血小板体积较小以及血小板直方图异常时需手工复检血小板计数或用光学法检测,已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李瑞珍 《四川医学》2014,(6):698-700
目的:探讨血小板系列参数对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XE-5000血液分析仪分别对200例健康体检者及200例血小板减少性患者的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大血小板比率( P-LCR)及血小板比容( PCT)进行测定。结果血小板减少性患者与血小板正常人群比较,其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大血小板比率( P-LCR)及血小板比容( PCT)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轻度降低或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系列参数分析可作为某些血小板减少性疾病鉴别诊断的初筛指标,对某些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西宁地区手工(离心)白膜法制备的血小板制品(以下简称浓缩血小板)与采用美国mcs+采集的血小板制品(以下简称机采血小板)的质量差异,选择理想的血小板制备方法,提高临床血小板输注质量。方法:采用抽检方式对中心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及机采血小板进行质量检测,其中包括红细胞沾染量、白细胞沾染量、血小板含量,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从2010年1月—2013年12月笔者对中心血小板制品的抽检结果显示:机采血小板红细胞沾染量、白细胞沾染量明显低于浓缩血小板,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有效成份血小板含量,机采血小板明显高于浓缩血小板,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浓缩血小板质量低于机采血小板,其制备工艺有待改进和优化,以降低红细胞、白细胞残留量,提高血小板含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型解决免疲性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作用。方法对80例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采用固相凝集法筛查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进一步对有免疫性抗体的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找到配合型或适合型的供者血小板输给患者。结果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血小板抗体的总检出率为45%(36/80),血小板抗体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36例患者与供者做血小板配型,并输注配合型血小板悬液后,有效率为89%(32/36)。1例脾肿大、2例发烧,1例原因不明的PTR患者,输用配合型或适合型血小板后,而再次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无效率为11%(4/36)。结论血小板交叉配型在血小板抗体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作用明里,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开展血小板交叉配型,但对有脾肿大.DIC、发烧情况下的血小板输注无效(免疫性引起的PTR患者)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相容性血小板输注前后的效果,评估配型血小板在血液输注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对血小板筛查阳性患者行血小板抗体配型,根据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或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比较相容性血小板输注前后的效果。结果本组30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血小板筛查阳性8例;8例患者经血小板抗体配型后,其输注的1h和24h CCI、PPR均显著高于配型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血小板配型输注,可为患者提供适用血小板,提高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液疾病患者血小板抗体形成状况以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具体影响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血液病患者80例进行分析,对患者外周血小板进行单采血小板输注前后数量检测,筛查血小板抗体。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相比较,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增多,血小板阳性检出率的升高,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也出现上升趋势。结论:血液病患者临床治疗中,导致无效血小板输注的基本原因就是血小板抗体的形成,要及时检测血小板抗体的形成,提高血液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机采双份血小板质量的因素,以提高机采血小板的制品质量。方法收集本站2014年3月—9月机采双份血小板献血者资料,观察分析其一般情况,血细胞分离机运行参数及采前血常规对血小板采集质量的影响。结果采集前血小板计数是影响机采双份血小板质量的重要因素,与血小板采集量成正相关(P<0.05)。而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大血小板比率则与血小板采集量成负相关(P<0.05)。结论需正确分析献血者采前血常规,作出最优选择,保证机采双份血小板质量。  相似文献   

16.
韩金玉 《医学综述》2011,17(18):2857-2858
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筛检对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将96例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分为输血小板3次以上组(A组)和首次输血小板患者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抗体阳性率。输注血小板1 h和24 h分别计算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数量,纠正校正增值计数,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血小板输注前进行交叉配型。结果 A组患者中,检出抗体阳性者30例。B组患者中,检出抗体阳性者4例,两组血小板抗体阳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型后血小板输注效果明显提高。结论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明显上升。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并进行配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许多文献均有报道,MCV和血小板体积异质性样本会对血小板计数造成影响,方法不同MCV对血小板体积异质性样本的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分析及影响程度。结果 MCV和大血小板都会对血小板计数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但大血小板与MCV的偏小同时存在时将严重影响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甚至导致血小板假性危急值。结论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能够方便快速地对血液中血小板进行计数,但实际工作中会出现多种因素影响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如血小板聚集、卫星现象、血小板大小不一、小红细胞、红细胞碎片[1];荧光染色和手工镜检相结合能相互弥补不足,纠正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电阻抗法血小板计数的假性减低,尤其是因MCV减低、P-LCR增大导致的血小板假性危急值,从而得出最为准确的血小板计数。  相似文献   

18.
台虹 《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6):24-29
血小板是一个多功能的细胞,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止血与血栓的形成。血小板疾病依据血小板质和量异常被分为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PlateletFunctionDisorder)和血小板数量异常性疾病(PlateletQuantityDisorder)。血小板数量异常包括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和血小板增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以提高输注疗效。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随机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分别输注随机单采血小板和配型血小板,计算1 h和24 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对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5%和1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中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65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和52例阳性患者输注配型血小板后1 h和24 h CC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次输血导致血小板同种抗体的产生,血小板交叉配型能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临床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多次输血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对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32.6%;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1%和1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r2=0.853),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45次后CCI值和输注配型血小板30次后CCI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抗体类型的确认,配合性地输注血小板,有利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