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结核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结核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患者均有头痛、发热、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6例,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6例。7例患者CSF检查示颅内压增高4例,降低1例;葡萄糖降低5例;氯降低5例;蛋白增高6例。CSF细胞数增高7例,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6例。MRI检查显示病灶多分布于环池、鞍上池,丘脑、基底节、额颞叶。经鞘内注射治疗后,5例患者治愈,1例患者好转,1例患者死亡。结论脑结核瘤发生于结核性脑膜炎病程的各个阶段,可以表现为意识障碍及局灶性体征,需及时行MRI检查。规范的全身抗结核治疗联合鞘内注射异烟肼及地塞米松可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2.
3.
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9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基础用药均为血栓通注射液500mg1/日+阿司匹林0.1g1/晚。其中治疗组46例,除基础用药外,另用尤瑞克林0.15PNAU加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日;对照组45例仅用基础用药。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和残疾指数(mRS Index)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治疗14天后,尤瑞克林治疗组的NIHSS评分、mRS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6.96%vs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高来顺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3)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02—2015-02就诊的8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维脑路通组和丹红组。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奥扎格雷钠注射液静滴。在此基础上,维脑路通组加用维脑路通注射液静滴,丹红组加用丹红注射液静滴。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丹红组较维脑路通组疗效更高,维脑路通组总有效率75.61%,丹红组为95.24%(χ2=8.245,P0.05)。干预前2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丹红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分别为(5.18±0.51)mPa·s、(0.82±0.19)mPa·s、(40.58±2.26)%、2.11±0.12,维脑路通组分别为(7.43±0.59)mPa·s、(1.81±0.34)mPa·s、(44.28±4.22)%、2.45±0.21,丹红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丹红组较维脑路通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更显著,干预后维脑路通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别为(20.43±6.29)分、(57.11±3.94)分,丹红组分别为(13.18±4.71)分、(78.22±3.59)分(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确切,其药物有效成分可发挥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TXB2水平、抗血栓形成、抗氧化损伤和改善微循环、纠正外周循环中TXA2/PG12失衡,预防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作用,有利于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患者预后有益,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是人类常见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但脑梗死急性期治疗方法有限,急性期治疗目的是保护脑细胞.脑保护剂由于可以减少脑组织的损伤,促进机能的恢复而被逐渐重视. 相似文献
6.
我们应用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6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66例入选病例全部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提出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发病72 h内,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排除脑出血、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溶栓后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和常规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血流动力学改变、神经功能、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血流动力学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全血黏度、红细胞电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FAM和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溶栓后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MRI、MRA对急性CO中毒伴发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临床确诊的急性CO中毒伴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头颅MRI、MRA资料。结果15例患者急性脑梗死病变部位:MRI为点状、片状异常信号;DWI表现为高信号;ADC为低信号;ADC值为(0.55±0.14)×10~(-3) mm~2/s;病灶直径(8.62±9.27)mm。病灶部位:10例脑叶,7例基底节及侧脑室旁,2例小脑,2例苍白球,1例脑干。12例侧脑室前后角白质周围片状、云雾状长T_1、长T_2异常信号病灶;11例双侧基底节及侧脑室旁点状长T_1、长T_2异常信号为陈旧性腔隙性梗死;7例脑萎缩。13例MRA表现:8例(61.53%)动脉狭窄,5例(38.46%)动脉管腔僵硬。结论应用头颅MRI、MRA对急性CO中毒伴发急性脑梗死的早期临床诊断、病情程度及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始终成为临床治疗研究的热点问题。依达拉奉作为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对脑缺血时神经细胞膜产生的自由基有清除作用,从而尽可能减少各种代谢毒物对脑组织的损害,起到脑保护作用,并且有可能扩大其他疗法如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以达改善预后的目的。对此,国内外已有诸多报道,为深入体会其疗效,我科也进行了临床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脑微出血与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关系。方法对200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行常规头C T、M RI和SWI序列扫描,根据头SWI序列将其分为脑微出血组(76例)和非脑微出血组(124例),均进行常规溶栓和抗栓治疗。结果2组发病3天、7天、10天和14天发生出血性转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脑微出血是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通脑活络针刺法与常规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通脑活络针刺法与常规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通脑活络针刺法治疗ACI的最佳治疗时间窗.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45例ACI患者(针刺治疗组)按病程分为<6 h、6~48 h、>48 h亚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通脑活络针刺法治疗,每天1次,连续14 d.治疗前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评定;治疗后90 d评定疗效;并与125例常规治疗的ACI患者(常规治疗组)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针刺治疗组各亚组的总有效率(96.4%、90.9%、80.4%)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各亚组(86.7%、75.0%、58.3%)(均P<0.01);针刺治疗组中,<6 h亚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6~48 h亚组和>48 h亚组(P<0.05~0.01).针刺治疗组各亚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BI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各亚组(均P<0.01);针刺治疗组中,<6 h亚组明显优于6~48 h亚组和>48 h亚组(P<0.05~0.01).结论 通脑活络针刺法治疗ACI的疗效显著,并且在发病6 h内开始治疗为最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临床疗效考评和短期预后判断的相关性,以期对脑梗死干预治疗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方法测定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以此结果将患者分为病例组(Hhcy组)和对照组(非Hhcy组),然后对2组患者住院期间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临床分析比较。结果将急性脑梗死中Hhcy组和非Hhcy组发病第1、7、14d神经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在发病2周之内高同型半胱氨酸对疗效考评和短期预后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尼莫地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自由基和临床转归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在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中抑制自由基生成的作用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5 1例急性脑梗死 ( ACI)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分别检测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丙二醛 ( MDA)、谷胱甘肽 ( GSH)值并观察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疗效出现时间显著提前 ,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 ,自由基生成明显减少。结论 尼莫地平治疗 ACI可显示早期疗效 ,可能与抑制自由基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个体化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个体化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对108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进行个体化早期康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Fugl-Meyer值与Barthel指数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个体化早期康复治疗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个体化早期康复治疗能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杜婧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21):113-114
目的探讨对脑苷肌肽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n=182),对照组采取注射用纤溶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脑苷肌肽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7%(P0.05);观察组血液流变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P0.05)。结论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脑苷肌肽联合注射用纤溶酶,能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血液流变指标,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是急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类型,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60%~80%,好发于中老年患者,其急性期的病死率为5%~15%,存活的患者中致残率约为50%。患者的致残程度决定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治疗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重要目标。本科自2011年 相似文献
17.
司维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5)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与维脑路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2015-06—2016-06收治的1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维脑路通组和丹红组.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奥扎格雷钠注射液静滴.在此基础上,维脑路通组加用维脑路通注射液静滴,丹红组加用丹红注射液静滴.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结果 干预后维脑路通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别为(20.43±6.29)分、(57.11±3.94)分,丹红组分别为(13.18±4.71)分、(78.22±3.59)分,干预后丹红组较维脑路通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更显著(P<0.05).维脑路通组总有效率75.60%,丹红组为95.23%,2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45,P<0.05).干预后丹红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分别为(5.18±0.51)mPa·s、(0.82±0.19)mPa·s、(40.58±2.26)%、2.11±0.12,维脑路通组分别为(7.43±0.59)mPa·s、(1.81±0.34)mPa·s、(44.28±4.22)%、2.45±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预防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作用.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梗死的血管非闭塞率和自发再通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发现,脑梗死急性期脑血管造影显示的动脉血栓可以在重复造影或尸解时消失[1]。以后的研究进一步证实,脑梗死闭塞后的血管发生自发再开通(完全或部分性开通)十分常见,因此目前认为脑梗死急性期血管自发再通(spontaneous recanalization)是疾病发展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人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单用尿激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7、14、21d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21d后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后7、14、21d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d后治疗组显效率和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肯定,应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20.
陈万中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22(20)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I)和脑转移瘤(BM)的磁共振特征,分析磁共振在两者影像学诊断中的鉴别价值。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46例,脑转移瘤患者30例。行头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检查,对二者进行鉴别诊断。结果 BM组较ACI组的多发病灶病例数明显增多。2组新发病灶在分布部位上比较,分布无明显差异。脑转移瘤组患者的周围水肿程度显著高于急性脑梗死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组4例有轻微强化病灶,脑转移瘤组有程度不同的环状或实质性强化。ACI组有2例符合ACI的诊断标准,但在DWI上未显示。其余患者均可在DWI上呈现出高信号影。,明显多于BM组。结论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病的急性脑梗死和脑转移瘤在磁共振表现上存在诸多差异。通过观察分析,其特征表现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