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双层光谱探测器CT从探测器角度进行技术革新,实现同时、同源、同向和同步能量分离扫描,可降低噪声、优化图像质量,提高病灶检出率,抑制伪影,具有定量定性分析物质、降低辐射剂量和减少对比剂用量等优势,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对双层光谱探测器CT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胆胰管壶腹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胆胰管壶腹部肿瘤28例,包括胰头癌14例,(其中5例位于胰钩突),Vater’s壶腹癌8例,胆总管下端癌6例;另胰头区及胆总管下端炎症4例,进行对照分析,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结果(1)胆胰管壶腹部肿瘤螺旋CT表现为胰头或钩突增大变形、密度改变及十二指肠内侧壁结节,胆总管壁增厚或下端结节;胰头癌突出表现为胰头增大变形及低密度区;Vater’s壶腹部癌、胆总管下端癌密度相对较高,这与肿瘤的病理结构有关;大部分病例有胆胰管扩张,胆胰管扩张与否依据肿瘤生长的位置而定。(2)胰头区及胆总管下端炎症亦表现为胰头增大,胆胰管扩张,但胰头密度较均匀,与周围结构分界欠清、模糊,胆管积气及扩张胆总管末端逐渐变细,这些可作为与肿瘤的鉴别点。结论胆胰管壶腹部肿瘤的螺旋CT诊断虽然还有一定困难,但仍不失为一种临床上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CT对原发性肺癌供血动脉的显示能力。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癌62例及正常对照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增强CT扫描时间为注药后28~30s,后处理进行VR、MIP及MPR重建。结果:肺癌组62例中61例VR可以重建出支气管动脉(BA),正常对照组30例中26例可以重建出BA。肺癌组共重建出161支BA,平均2.6支/人;正常对照组共重建出45支BA,平均1.5支/人,肺癌组VR重建BA数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肺癌组右侧显示1支BA的占69.3%, 左侧显示2支以上BA的占50%,R1L2型占肺癌组总数的35.5%。共发现7支变异的BA,均从锁骨下动脉及分支发出。共发现6例异常体动脉供血,分别为肋间后动脉、内乳动脉和锁骨下动脉。肺癌组肺癌同侧BA行程明显较正常对照组及肺癌对侧长。肺癌组34例可显示肿瘤血管形成。肺癌组肺癌同侧BA直径及截面积较正常对照组增加,肺癌对侧直径及截面积较正常对照组增加(P<0.05);肺癌同侧较肺癌对侧BA直径增粗、截面积明显增加(P<0.05)。肺癌癌肿越大,引起的BA血流量增加越明显。结论:64排CT能定量分析原发性肺癌BA扩张和总供血量增加等病理生理特征,并可显示异常BA的起源及异常体动脉的供血,CTA可以显示肿瘤血管形成,对原发性肺癌血供研究及指导肺癌介入途径的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低剂量腹部和盆腔增强扫描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和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MBIR)与常规剂量下传统的滤波反投影(FBP)重建的图像质量和剂量减低率。方法 31例患者接受腹部和盆腔增强常规剂量CT扫描、FBP重建;复查时,接受增强低剂量扫描、40%ASIR和MBIR。由2名医师通过锐利度、噪声、伪影和诊断接受度对图像进行评分,并测量噪声值和CT值,计算SNR。记录每例患者每次检查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和CT剂量指数(CTDIvol),计算剂量减低率。结果 低剂量扫描的DLP值和CTDI值分别为(328.95±206.35)mGy/cm和(7.96±4.30)mGy,而常规剂量FBP重建的DLP值和CTDI分别为(689.27±339.63) mGy/cm和(16.81±7.19) mGy。对于腹部和盆腔脏器,低剂量MBIR图像比低剂量40%ASIR图像和常规剂量FBP图像有更低噪声值和更高SNR (P均<0.0167)。低剂量40%ASIR图像和常规剂量FBP图像的客观评价结果相似(P>0.0167)。MBIR和40%ASIR可以提高图像的密度分辨力,降低硬化伪影,且MBIR比40%ASIR图像有更低噪声和伪影,主观评价结果更佳。结论 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相比常规剂量扫描、FBP重建,低剂量扫描MBIR和ASIR可以明显降低扫描剂量;相比ASIR法,MBIR法能提供更佳图像质量,具有进一步降低扫描剂量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能谱CT单能图像改善胰腺血管网显示的能力。方法 将47例非胰腺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能谱CT组(27例)和VCT扫描组(20例)。由1名观察者测量11组能谱CT单能图像(40~140 keV,间隔10 keV)及1组VCT混合能量图像的噪声、CNR、信号强度比(SIR)、SNR值,并行VR、MIP重建;2名观察者独立盲法观察,以5分法评价显示胰腺血管网的能力。结果 能谱CT 50~70 keV图像胰腺血管网评分明显高于40 keV、80~140 keV(P均<0.05);2名观察者对各组单能图像评分的一致性为一般或良(0.403~0.843)。70 keV组图像噪声明显低于40~60 keV组(P<0.05)。能谱CT 70 keV图像胰腺血管网评分明显优于120 kVp图像(P<0.05);在噪声、扫描剂量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与120 kVp图像比较,CT 70keV胃十二指肠动脉CT值、CNR、SIR、SNR分别提高了29.06%、58.07%、22.22%、31.28%。结论 与混合能量CT相比,能谱CT单能图像能更好地显示胰腺血管网。 相似文献
6.
多排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与MR胆胰管成像对胰胆管梗阻性疾病诊断的对照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64排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与MR胆胰管成像(MRCP)对胰胆管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胰胆管梗阻性疾病患者36例行常规腹部增强CT及MRCP检查,将CT门静脉期图像分薄至层厚0.625 mm后,对肝内外胆管、胆囊及胰腺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必要时加做曲面重建(CPR).根据手术病理或内镜检查结果,比较MPR(和CPR)与MRCP对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符合率.结果 MPR与MRCP对病变定位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97.22%、94.44%;定性诊断符合率MPR为83.33%,部分病例加做CPR后提高至88.89%,MRCP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0.56%.两者定位、定性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诊断符合率一致性中等(Kappa=0.471).结论 MSCT胰胆管三维成像与MRCP都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而MSCT胰胆管成像更利于临床解读.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国人儿童正常胰腺CT图像,得到不同年龄段国人儿童胰腺不同部位径线CT测量值的参考范围,为判断儿童胰腺形态、大小异常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接受腹部CT增强扫描的无胰腺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儿童200例,按年龄分为婴儿期(<1岁)、幼儿期(1~2岁)、学龄前期(3~6岁)、学龄期(7~12岁)和青春期(13~16岁),测量每组胰头左右径、胰颈前后径和胰体前后径的最大径线长度,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胰头左右径、胰颈前后径和胰体前后径最大径线长度在婴儿期分别为(11.50±3.24)mm、(6.60±2.11)mm、(9.52±3.37)mm,幼儿期分别为(15.28±3.38)mm、(9.16±3.01)mm、(14.67±1.61)mm,学龄前期分别为(17.66±4.99)mm、(11.05±3.48)mm、(17.26±1.98)mm,学龄期分别为(18.87±4.06)mm、(12.04±4.25)mm、(19.83±3.91)mm,青春期分别为(21.71±7.60)mm、(15.76±1.82)mm、(22.93±4.37)mm;不同年龄期胰腺各部位的径线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年龄期不同胰腺部位间径线长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初步得到不同年龄段国人儿童胰腺径线的相关正常值,可作为检测儿童胰腺疾病发生、转归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心肌桥的双源CT四维电影显示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利用双源CT四维电影模式观察心肌桥(MB)在整个心动周期的变化,并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对照,探讨其诊断MB的临床意义。方法2006年12月到2007年3月,共有15例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DSCTCA)显示为MB的患者同时进行了CAG。15例患者的DSCTCA和CAG数据分别以4D电影模式重组和回放,对照分析两者显示MB的价值。在4D影像上分别测量MB处在收缩期(40%)和舒张期(70%)的管径,计算其在收缩期的狭窄率及其与"挤牛奶效应"出现的关系。结果15例MB患者,CAG提示4处MB,DSCTCA显示20处MB,两者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15例MB患者的4D电影显示MB存在不同程度的"挤牛奶效应"。与DSCTCA的MPR显示的χ2检验显示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31);与CAG相比,4D电影更多地检出了MB的这种典型征象,两者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MB在收缩期狭窄的程度与"挤牛奶效应"出现率有关(r=0.640,P=0.006)。结论双源CT四维电影模式可较CAG更生动地再现CAG上的"挤牛奶效应",结合常规的后处理技术可作为MB诊断的有用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宝石能谱成像(GSI)评价痛风患者双膝关节尿酸盐沉积规律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2例痛风患者行双膝关节GSI扫描,分析双膝尿酸盐沉积分布规律,同时统计分析尿酸盐与周围各组织定量分析指标:有效原子序数(Eff-Z)、能谱曲线斜率、尿酸(钙)[UA(ca)]含量、钙(尿酸)[CA(ua)]含量及UA(ca)/CA(ua)值。结果 32例患者均检测到尿酸盐,分布于213处沉积区,且内外侧副韧带处(74/213,21.13%)>交叉韧带(35/213,16.43%)>股四头肌肌腱(18/213,8.45%)。尿酸盐Eff-Z、曲线斜率、UA(ca)含量、CA(ua)含量和UA(ca)/CA(ua)值分别为8.10±0.26、1.06±0.55、(1260.30±50.65)mg/cm3、(18.93±6.26)mg/cm3和68.31±24.96,与周围骨皮质、肌肉、骨松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尿酸盐在膝关节周围易沉积于受力较大的肌腱及韧带处。GSI多参数分析有助于尿酸盐的定性诊断,UA(ca)/CA(ua)值对尿酸含量变化可能更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肺部常规增强和CTPA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常规增强CT扫描发现而临床未拟诊肺栓塞病例13例,对原始数据采用MPR技术常规三雏重建;两天内进行肺血管CT血管成像(CTA),对原始数据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T)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肺动脉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常规增强CT发现13例肺栓塞,栓塞动脉107支;CTPA确诊9例,栓塞动脉139支。【结论】CTpA相对常规增强CT灵敏性更高,但后者仍有较高临床价值,CTPA确诊并非必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灌注对胰腺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Siemens双源CT扫描仪,对104例临床怀疑为胰腺癌或经超声检查发现胰腺占位性病变者进行CT灌注检查.比较胰腺癌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间各灌注参数值差异,比较常规增强CT方法及其与CT灌注相结合对于胰腺癌的检出率.结果 经手术病理或临床检查证实73例为胰腺癌.胰腺癌组织的灌注参数值血流量(Flow),血容量(blood volume,BV),通透性(permeability,per)及Patlak血流量(patlak blood volume,pBV)分别为(68.34±30.06) ml·(100 ml)-1·min-1,(112.75 ±39.57)∶ 1000,(64.14±27.28)0.5 ml· (100 ml)-1·min-1,(56.87 ±32.62)∶1000,均较周围正常胰腺组织低(P<0.05).CT灌注方法结合常规增强CT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度(98.6%)、特异度(90.3%)、阳性预测值(96.0%)、阴性预测值(96.5%)及准确度(96.2%).结论 胰腺CT灌注方法能够定量反映胰腺癌低血供的特点,结合常规增强CT可提高胰腺癌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双排螺旋CT检查与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以及双排螺旋CT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检查方法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例在本院手术、并由病理确诊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分析双排螺旋CT的扫描方法和影像表现。结果双排螺旋CT采用第一期延时45s,第二期延时65s扫描,胰腺图像显示清晰;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表现为显著的胰管扩张和囊性病灶。结论双排螺旋CT采用合适的扫描方法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与MRI 对胰头癌的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多层螺旋CT与MRI在胰头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顺序抽取2002年9月-2005年3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壶腹周围病变,且在术前一周之内经本院多层螺旋CT与MRI检查的病例共62例,包括胰头癌27例,壶腹癌25例,胆总管下段癌4例,胰头炎症与胆总管下段结石各3例。将62例病例分为胰头癌组(27例)和非胰头癌组(35例),由两位放射科医师独立进行阅片,其结果分别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和ROC曲线分析。结果①两位医师判读结果经Kappa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828和0.894,P>0.05,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位医师具有良好的一致性。②取其中一位医师的CT与MRI判读结果进行ROC曲线分析,Az值分别为0.880与0.863。结论由于多层螺旋CT可以进行多期扫描,以及各种重建技术,大大提高了其对胰头癌诊断的准确性,其与MRI互相补充,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CT资料,16例中12例为年轻女性,男性4例。均行GEDiscovery Ultra 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然后利用后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结果位于胰头6例,胰体2例,胰尾3例,胰体尾均累及4例,胰头、胰尾多发1例。CT平扫均为混合性肿块,增强后动脉期实性部分不同程度强化,以后逐渐强化明显,部分与增强后正常胰腺一致,可见包膜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2例见斑点状钙化,1例伴肝内外胆管扩张,4例囊内自发性出血。结论结合临床特点MSCT增强扫描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主动脉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主动脉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及不同体重条件下满足诊断的最低mA量。方法研究分两步,初步筛选58例扫描70例次各种可疑主动脉病变或术后随访病例,随机抽取10例为常规剂量350mA扫描,低剂量组按体重分为〈65kg,65~75kg,〉75kg三组,分别采用管电流为50、100、150mA,其余扫描参数同常规剂量组;记录单次加权CT剂量指数(weighted CT dose index,CTDIvol)、扫描长度和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e,DLP)。对不同低剂量组的主动脉图像满足诊断率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第二步筛选60例各种夹层动脉瘤,针对不同体重组采用高一个50mA等级的低剂量扫描(100、150、200mA),记录并分析相应CTDIvol和DLP,评价图像质量及满足诊断率。结果初步研究采用50、100、150mA的CTDIvol仅为常规剂量350mA的11.3%、29.0%和42.7%,各组DLP值与常规剂量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50mA组的诊断符合率仅为60%。第二步研究采用100、150、200mA的CTDIvol为常规剂量的29.0%、42.7%和57.3%,各低剂量组DLP与常规剂量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各组满足诊断率均达到100%。轴位及各种三维重建图像显示良好。结论适当的主动脉低剂量扫描可以替代常规剂量扫描。夹层动脉瘤应采用略高于其他主动脉病变的管电流。低剂量200mA可普遍适用于各主动脉病变的扫描成像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36岁.一月前胸腹部外伤.查体:左腹膨隆,扪及一巨大质软包块,轻度压痛,无反跳痛.实验室检查:血淀粉酶45.1 U/L.CT表现:左腹腔及盆腔内见一巨大液性密度包块,大小约15 cm×12 cm×36 cm,密度均匀,CT值约10 Hu,范围上至膈下,下至髂窝,形态不规则,有一定张力,推压胰体、尾部变形向后移位,推压肝左叶向右移位(图1),MPR显示液性包块自膈顶至髂窝(图2).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及影像表现在诊断胰腺癌的临床意义及进展。方法:34例经病理证实胰腺癌,团注法以3~4mL/s速度注入对比剂行动态三期增强扫描,时间分别是20s、40s、65s,层厚层距3~5mm,分析其影像改变,并分析和比较正常胰腺和肿瘤在三期扫描的增强情况,研究其诊断及可切除性评估准确性。结果:34例胰腺癌中胰头癌22例,胰体癌7例,胰尾癌2例,弥漫性分布3例。病灶大小2~11.5cm不等,肿瘤-胰腺对比在动脉期、胰腺期及门脉期分别为(23.25±11.31)、(63.58±26.34)、(43.15±22.53)。根据胰腺癌影像表现,34例中有30例被正确诊断,术前认为可切除14例。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技术在胰腺癌的诊断和可切除性评估上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晚期胰体癌HIFU消融效果与CT靶皮距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晚期胰体癌HIFU消融效果与CT靶皮距的相关性。方法将HIFU消融体积比>30%定为A组,即存在与HIFU相关的消融;≤30%定为B组,即不明确存在与HIFU相关的消融。根据上述分组,对20例晚期胰体癌肿物消融效果与CT靶皮距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A组与B组之间CT靶皮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T靶皮距每增加1cm,消融效果降低0.31倍;ROC曲线显示,当CT靶皮距为7.15cm时,其预测消融效果的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70.00%,曲线下面积为0.81(P=0.02)。结合临床,将7cm作为CT靶皮距的分界值,预测消融效果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80%和72.70%,OR值为9.33。结论晚期胰体癌HIFU消融效果与CT靶皮距呈负相关;CT靶皮距等于7cm可作为胰体癌HIFU治疗的适应证选择界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小胰腺癌CT误诊或漏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初次CT误诊或漏诊、后经病理或随访证实小胰腺癌病例,男性10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3岁。分别对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及强化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评估胰管和胆管扩张、胰腺萎缩和转移的情况。结果17例病变中胰头10例、胰体4例、胰尾3例。病变的平均直径为1.8cm(1.2~2cm)。平扫14例表现为等密度,3例为低密度;动脉期11例为低密度,6例为等密度;门脉期8例为低密度,9例为等密度。5例显示胆管扩张,6例胰管扩张。5例出现肝脏转移。结论单层螺旋CT对早期小胰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难度,漏诊和误诊的原因主要包括病变较小,对比较差,扫描层厚太厚,扫描时机欠妥当,对病变的主观认识不足等。优化扫描技术,提高认识是提高诊断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