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叶欣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0,37(2)
核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转录因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与脑出血后的继发性脑损伤的关系密切。本文从NF-κB的生物学特性出发阐述了NF-κB信号通路在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包括:促进炎性因子IL-1β、ICAM-1等的表达,引发和加重炎症反应;上调MMP-9的表达,破坏血脑屏障,加重血管源性脑水肿;促进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NF-κB和细胞凋亡表达的动态变化,并初步探讨其关系。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6只,将动物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和脑出血组,大鼠尾壳核区注入自体非肝素抗凝动脉血建立脑出血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NF-κB的动态变化;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结果脑出血组各时间点血肿周围组织均有不同程度NF-κB阳性细胞表达,脑出血后3h出血灶周围组织即有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浆,6h出现向细胞核内转移,72h时达最高峰,持续至5d仍有表达;凋亡在脑出血后6h开始增加,12h明显增多,至72~120h仍呈上升趋势。结论脑出血后NF-κB和细胞凋亡的表达均增加,NF-κB的活化可能对凋亡的表达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生物波调控因子(BRF)对实验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BRF治疗组。制备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模型,术后1h以1ml/100g的剂量分别腹腔注射1.25%BRF溶液和生理盐水,此后1次/d。进行行为学评分、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脑组织NF-κB的表达。结果:(1)MCAO模型大鼠术后各时间点BRF治疗组的行为学评分较生理盐水组降低。(2)与假手术组比较,BRF治疗组和生理盐水组缺血脑组织含水量于24h开始明显升高,48h达高峰,持续至72h,7d明显下降。除6h外在各时间点均有显著性差异。BRF治疗组脑组织水肿程度减轻,48h脑含水量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3)缺血区炎细胞浸润和NF-κB阳性细胞表达于梗死后6h开始增多,48h达高峰,持续至7d。假手术组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可见少量散在的NF-κB阳性细胞。BRF治疗组病理损伤减轻,术后48h、72h脑组织NF-κB阳性细胞表达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结论:生物波调控因子可以减轻梗死后脑水肿,降低脑组织NF-κB的表达,对大鼠脑组织的缺血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鼠实验性大脑内出血后脑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自体不凝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区制备不同时间段的大脑内出血模型,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不同出血时间脑组织NF-κB的表达。结果 NF-κB在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足突广泛表达。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在出血后12 h上升,2 d达高峰,之后下降。结论 NF-κB可能参与了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脑外伤所激发的局部炎症反应在伤情的发展和预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局部神经组织的变性坏死、脑血流自身调节功能的改变、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及血管性和细胞毒性脑水肿的发生、损伤区神经组织生化代谢的紊乱和神经递质的变化以及脑组织的修复等都与炎症反应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陈海锋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2,29(1):22-24
核转录因子NF-κB在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抗凋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许多高表达NF-κB的肿瘤细胞表现出对TNF-α、放疗和化疗等介导的凋亡具有抵抗作用。近年研究表明,NF-κB亦存在于胶质瘤细胞中,可以被多种细胞外刺激激活,且与胶质瘤的治疗敏感性有关。抑制NF-kB的活化以提高胶质瘤的治疗敏感性可望成为恶性胶质病基因治疗的有效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7.
MPTP帕金森病小鼠黑质NF-κB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帕金森病鼠的发病机制是否涉及核因子NFκB的表达目前仍有争议。本研究用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观察MPTP帕金森病小鼠与正常小鼠黑质中NFκB/p65活性及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hydroxylase,TH)阳性神经元数量。探讨MPTP帕金森病小鼠的发病机制是否涉及NFκB的表达及其意义。1资料1.1动物及分组:健康雄性C57/BL小鼠10只,8~12周龄,体重20~23g,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只。实验组小鼠用MPTP(购自Sigma·USA)腹膜内注射,对照组小鼠腹膜内注射等量的0.9%生理盐水。每只小鼠注射MPTP或生理盐…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建立大鼠实验性脑出血(1CH)模型,研究头部局部亚低温对大鼠脑组织炎性细胞因子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头部局部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采用大鼠脑内缓慢注入非肝素化自体血的方法,建立实验性ICH动物模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常温组、假手术组.亚低温组在建立模型后立即应用头部局部亚低温治疗48h.48h后用HE染色法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脑组织的病理变化,用免疫组化法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NF-κB在各组表达的差异.结果 成功地建立了大鼠实验性ICH模型.ICH后48h,亚低温组血肿周围炎细胞较常温组显著减少,脑组织水肿明显轻于常温组,胶质细胞反应较轻,周围小血管出血现象轻于常温组.常温组血肿周围及注血侧皮质、胼胝体、脉络丛内TNF-α、NF-κB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P<0.01),亚低温组的表达较常温组有显著减少(P<0.05).结论 (1)大鼠脑内缓慢注入非肝素化自体血,可建立可靠、重复性好的实验性ICH动物模型.(2)大鼠ICH急性期脑组织内NF-κB和前炎性细胞因子TNF-α显著增加.(3)头部局部亚低温治疗可以抑制大鼠ICH后脑组织TNF-α和NF-κB的表达.(4)头部局部亚低温治疗在抑制实验性ICH炎症反应方面的脑保护作用与它抑制NF-κB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NF-κB蛋白家族作为转录调控因子,参与细胞的增殖、抑制细胞的凋亡,并被证实和许多肿瘤的形成有关,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NF-κB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侵袭性、血管生成密切相关,NF-κB通路介导了肿瘤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从而抑制胶质瘤细胞凋亡,促进胶质瘤血管形成和转移等,直接影响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而降低胶质瘤中NF-κB的活性有可能成为治疗胶质瘤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①解剖39例脑出血后不同时间死亡患者的脑组织,自出血灶边缘向外1~3 cm及出血灶对侧相应部位的脑组织进行取材,出血灶对侧设为对照组.②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不同时间点出血灶周围MMP-9与ICAM-1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和变化规律,实验结果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脑出血2 h后出血灶周围血管内皮细胞即有MMP-9的表达[(1.2±0.8)个/高倍视野],5~10 h后血肿周围MMP-9阳性微血管数明显增高[(4.1±0.8)个/高倍视野],45~48 h达到高峰[(10.6±1.4)个/高倍视野],96~120 h后逐渐减弱[(5.0±1.1)个/高倍视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60~408 h接近零表达.对照组没有MMP-9表达.②脑出血后2 h出血灶周围血管和神经细胞即有ICAM-1的表达[(2.1±0.3)个/高倍视野],17~24 h血肿周围ICAM-1阳性微血管数开始明显增加[(6.0±1.1)个/高倍视野],72 h达到高峰[(11.1±0.9)个/高倍视野],168~312 h后逐渐减弱[(4.1±0.6)个/高倍视野],仍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对侧脑实质内可见少量阳性神经细胞及ICAM-1阳性微血管.③MMP-9和ICAM-1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脑出血后出血灶周围MMP-9及ICAM-1的表达增加,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可能有促进作用;MMP-9与ICAM-1之间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TNF-α、ICAM-1的表达和脑水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TNF-α、ICAM-1在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建立中等 量大鼠自体尾动脉血脑出血模型(50μl),于脑出血后6h、24h、48h、72h处死大鼠,进行脑含水量测定,并于脑出血后3h、 6h、12h、24h、48h、72h、7d处死大鼠,进行TNF-α、IGAM-1的免疫组化染色,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大鼠脑出血 后脑水肿于48h达到高峰;大鼠脑组织表达TNF-α也于48h达到高峰,高于假手术组,分别为58.4±6.19和2±1.12,P <0.01;ICAM-1表达72h达高峰,与假手术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为7.8±0.84和0.8±0.84,P<0.01。结论: TNF-α、ICAM-1在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表达的高峰与脑水肿高峰存在时间上的相关性,提示高表达的TNF-α、ICAM- 1可能参与了脑水肿形成。 相似文献
13.
水通道蛋白-4在脑出血大鼠脑组织的分布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目的 观察脑出血大鼠水通道蛋白-4(AQP4)在脑组织的分布变化及其在出血性脑水肿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定量胶原酶注人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脑出血后不同时间大鼠脑组织AQP4的表达。结果 AQP4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脑出血血肿周围区和大脑皮质的星形胶质细胞、脑室周围、视上核和室旁核。脑出血后6h起,AQP4表达增强,出血后72h达高峰,出血1周后仍高于正常水平。结论 脑出血后,AQP4在与水代谢密切相关的部位表达明显增强,提示AQP4在出血性脑水肿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出血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收集152例幕上性脑出血患者的入院各基线资料及发病24 h时的HMGB1水平和发病后3或4 d复查头颅CT显示的相对水肿体积。结果 初入院的HMGBl水平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24 h患者HMGBl水平与第3或4 d CT复查显示的相对水肿体积呈正相关(r=0.87,P=0.001)。结论 脑出血后HMGBl水平显著升高,且与脑水肿体积进展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UPS抑制剂乳胞素(lactacystin)对SD大鼠脑出血模型神经新生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采用Ⅶ型胶原酶诱导SD大鼠脑出血模型,分为对照组(A组),乳胞素处理组(B组),每组各20只;造模成功后第1~7天B组腹腔注射1 mg/(kg·d)的乳胞素,A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第3周断头处死SD大鼠,以组织化... 相似文献
16.
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水肿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研究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动态变化。方法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用大鼠自体股动脉血液100μl缓慢注入大鼠尾状核,制成脑出血模型,动态观察脑水肿的时空变化。脑水肿的测定应用干/湿重法。结果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含水量与对照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出血侧脑组织含水量与出血对侧脑组织含水量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以出血后24-72h最明显, 至脑出血后第7d大致恢复正常。24h出血侧基底节脑组织含水量为(77.80±0.53)%,出血对侧为(77.53±0.43)%;72h出血侧基底节为(79.42±0.89)%,出血对侧为(77.64±0.34)%;假手术组手术侧基底节为(76.86±0.88)%,手术对侧为(76.89± 0.87)%。结论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变化是导致疾病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脑出血大鼠脑红蛋白表达与脑含水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内脑红蛋白(Ngb)的表达,探讨其与脑出血后脑水肿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脑出血组。脑出血组和假手术组动物在模型建立后1、6、24、48、72h5个时间点各随机分为5个亚组。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自体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注入生理盐水),用干湿重法测定脑出血后脑含水量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脑出血后不同时间脑组织内Ngb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或正常对照组比较,脑出血组1h时血肿周围脑组织内Ngb表达开始增高(P〈0.05),24h时脑含水量开始升高(P〈0.05),二者均在48h时达到高峰并持续至72h(P〈0.01)。结论:脑出血后脑组织内Ngb表达上调。脑出血后Ngb表达水平的变化与脑水肿的发生、发展在时间上不完全同步。 相似文献
18.
红细胞在实验性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红细胞在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向大鼠尾状核分别注入浓缩红细胞(PRBC)、溶解红细胞(LRBC)及不同浓度的大鼠血红蛋白(Hb),并比较鼠脑不同部位脑水肿形成的特点。结果红细胞对脑水肿的影响要在脑出血后第3d,其水肿的严重程度与Hb的浓度呈正相关。结论红细胞对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影响主要在脑出血后第3d,可能与红细胞溶解释放血红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及铁络合剂的作用。方法将0.3ml自体血和0.3ml自体血 100mg去铁胺分别注入兔的两侧额叶,测定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水含量。结果自体血注射后4h开始出现水肿,72h达高峰;去铁胺可减轻其水肿程度。结论红细胞在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铁络合剂可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无创性脑电阻抗测定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脑水肿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 分别检测200名健康志愿者和78例脑出血患者的脑电阻抗扰动系数及其动态变化,通过多媒体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头颅CT上血肿和血肿周围水肿的体积,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①健康志愿者左、右大脑半球扰动系数分别为(7.98±0.95)和(8.02±0.71),基本对称(P>0.05).性别、年龄及3~6 h连续检测前后对其无明显影响(P>0.05).②脑出血患者的总体检测阳性率为73.1%.血肿位于基底节区时阳性率最高(83.3%),病灶体积大于20 ml者阳性率(80.0%~88.9%)明显高于体积小于20 ml者(48.1%).③脑出血患者血肿侧扰动系数由低于血肿对侧至逐渐升高并超过血肿对侧,这个"交叉"时间平均为起病后(19.67±11.52)h,在该时间点后血肿周围水肿体积较前明显增大(P<0.05),同时扰动系数亦明显升高(P<0.01).④起病24h内的血肿侧扰动系数变化与血肿体积及血肿周围组织水肿体积无相关关系(P>0.05);而病后3 d的血肿侧扰动系数变化与血肿周围组织水肿体积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5977,P<0.01).结论 脑电阻抗测定可较敏感地反映脑出血患者脑水肿的变化,扰动系数越高,则提示脑水肿越重.病灶位于基底节区时检测阳性率最高.该方法为临床上进行动态、床旁连续无创性脑水肿监测提供了新的有意义的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