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通过磁共振DWI探讨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外周带T2低信号区ADC值的变化特点,定量评价DWI在鉴别前列腺外周带T2低信号区炎症和肿瘤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103例MRI显示为前列腺外周带T2信号减低的初诊患者,根据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结果分为前列腺炎组(50例)和前列腺癌组(53例),测定T2低信号区的平均ADC值和最低ADC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ADC值进行比较。结果 前列腺炎组平均ADC值为(1.33±0.20)×10-3 mm2/s,前列腺癌组平均ADC值为(0.86±0.12)×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0,P<0.05)。前列腺炎组最低ADC值为(1.22±0.19)×10-3 mm2/s,前列腺癌组最低ADC值为(0.68±0.15)×10-3 mm2/s(t=16.45,P<0.05)。结论 应用DWI定量评价和鉴别外周带T2低信号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正常宫颈与宫颈癌表观弥散系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是否可有效地定量区分正常宫颈、正常宫颈腔分泌物和宫颈癌。方法 对经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的34例宫颈癌患者及21名正常健康女性行常规MR及DWI,比较正常宫颈、正常宫颈腔分泌物和宫颈癌的ADC值。结果 正常宫颈DWI表现为内、中、外带三层结构,平均ADC值分别为(1.41±0.26)×10-3 mm2/s、(1.38±0.32)×10-3 mm2/s、(1.40±0.16)×10-3 mm2/s;正常宫颈腔分泌物平均ADC值为(1.45±0.27)×10-3 mm2/s;宫颈癌平均ADC值为(1.05±0.14)×10-3 mm2/s,宫颈癌平均ADC值明显小于宫颈各层及宫颈腔分泌物平均ADC值(P<0.05),宫颈内、中、外带及宫颈腔分泌物平均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DC值可有效地定量区分宫颈癌与正常宫颈、宫颈腔分泌物,但无法有效区分正常宫颈三层结构及宫颈分泌物。  相似文献   

3.
DWI诊断小儿幕下脑肿瘤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评价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诊断及鉴别诊断小儿幕下脑肿瘤的价值。方法 58例经病理证实的幕下脑肿瘤患儿均接受常规MR平扫、增强和DWI扫描,并测量实质病变的ADC值。结果 髓母细胞瘤25例,ADC均值(6.73±1.55)×10-4 mm2/s;星形细胞瘤(Ⅰ~Ⅱ级)24例,ADC均值(14.80±2.61)×10-4 mm2/s;室管膜瘤8例,ADC均值(11.08±1.60)×10-4 mm2/s;少突胶质瘤1例,ADC均值(15.10±2.73)×10-4 mm2/s。对前三种肿瘤实质部分ADC值进行方差分析(F检验)和t检验,其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WI及ADC值可评估小儿幕下脑肿瘤实质病变,是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后颅窝肿瘤的简单可靠的检查方法,对鉴别诊断髓母细胞瘤与星形细胞瘤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MR DWI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价值。方法 对36例经穿刺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在NAC前、后不同疗程末行DWI。依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有效组和无效组化疗前ADC值的差异及化疗前、后不同疗程肿瘤ADC值的差异。结果 36例中,有效组(24例)化疗前肿瘤平均ADC值为(0.98±0.18)×10-3 mm2/s,无效组(12例)化疗前肿瘤平均ADC值为(0.95±0.15)×10-3 mm2/s(t=0.694,P=0.411)。有效组化疗后ADC值升高,化疗前肿瘤ADC值与化疗第2~8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无效组化疗前、后肿瘤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效组化疗前20例患者的对侧正常乳腺组织平均ADC值为(1.98±0.30)×10-3 mm2/s,化疗4个疗程后12例患者的对侧正常乳腺组织平均ADC值为(1.96±0.28)×10-3 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化疗有效组乳腺癌ADC值较化疗前升高;根据ADC值可以早期预测乳腺癌NAC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R DWI的ADC值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40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资料,术前均接受常规MR、脂肪抑制增强扫描明确病变实性部分;单次激发自旋平面回波成像(SS SE-EPI)DWI扫描(b值取0、500 s/mm2),测量实性部分的平均ADC值。依据病理结果将结节分为良性组及恶性组,比较其ADC值差异,绘制ROC曲线,确定诊断阈值,评价筛检效能。结果 40个结节中,甲状腺恶性结节15个,平均ADC值为(1.22±0.27)×10-3 mm2/s,95%可信区间(1.07~1.37)×10-3 mm2/s;良性结节25个,平均ADC值为(2.20±0.40)×10-3 mm2/s,95%可信区间(2.04~2.37)×10-3 mm2/s。恶性组平均ADC值显著低于良性组(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98、诊断阈值1.49×10-3 mm2/s时,诊断敏感度为86.70%,特异度为100%,准确率为95.00%。结论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ADC值显著不同,MR DWI可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脏泡型包虫病DWI的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肝脏泡型包虫病患者资料。对所有患者行自由呼吸扩散加权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序列(b值为200、600、800 s/mm2)扫描。评估病变大小、位置、囊性和/或软组织成分,测量病灶ADC值。结果 24例患者平均病变数目为1.6个/例,平均最大径(4.6±1.2) cm。病灶位于肝右叶16例,位于肝左叶8例。b值为800 s/mm2时,病变囊性坏死部分ADC值为(2.98±0.86)×10-3 mm2/s,实性部分ADC值为(1.84±0.52)×10-3 mm2/s。囊性病变DWI呈低信号6例,呈明显高信号16例,呈混杂信号2例;实性病变DWI均低信号病灶。结论 肝脏泡型包虫病DWI可清晰显示病灶结构,对诊断该病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神经血管线圈和体线圈接收信号测量的颈部良性淋巴结的ADC值与指数化ADC(eADC)值是否存在差异。 方法 对15名健康志愿者于同日内分别采用8通道神经血管线圈和体线圈行颈部DWI扫描,b值均取0、800 s/mm2,对比双侧(30个)及左右分侧(各15个)良性淋巴结DWI图、ADC图及eADC图特点,分别测量两种线圈测量出的淋巴结ADC及eADC值,并进行比较。 结果 对15名受检者采用两种线圈扫描均获得可测量ADC的图像。神经血管线圈测量出的淋巴结平均ADC值为(0.892±0.165)×10-3 mm2/s,平均eADC值为(0.425±0.068)×10-3 mm2/s;体线圈测量出的淋巴结的平均ADC值为(0.857±0.142)×10-3 mm2/s,平均eADC值为(0.432±0.057)×10-3 mm2/s。采用两种线圈所获双侧或左右分侧淋巴结的ADC值、eADC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神经血管线圈或体线圈接收信号对颈部良性淋巴结DWI ADC值的测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大范围扩散加权成像鉴别诊断椎体良恶性病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MR大范围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椎体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过病理或临床证实的75例患者的常规MR平扫及大范围DWI资料。良性组42例,其中单纯性骨折24例,血管瘤12例,结核6例;恶性组33例,转移瘤19例,骨髓瘤8例,骨肉瘤3例,白血病2例,骨淋巴瘤1例。分析病变与正常椎体(对照组)大范围DWI信号特点,并测定ADC值,比较良性组、恶性组及对照组之间ADC值的差异。结果 良性组、恶性组及对照组的ADC值分别为(1.58±0.54)×10-3 mm2/s、(0.98±0.35)×10-3 mm2/s、(0.37±0.16)×10-3 mm2/s。病变组的ADC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01);良性组ADC值高于恶性组(P<0.001)。结论 大范围DWI序列可以全面显示椎体病变范围及程度。定量分析ADC值对鉴别脊椎良、恶性病变具有一定价值,大范围DWI成像可作为椎体病变MR常规检查序列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ADC值在评估浸润性乳腺癌肿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经手术后病理学确诊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81例,术前均采用具备双边、四通道乳腺线圈的3.0T MR行DWI,分析浸润性乳腺癌的肿瘤分级、组织学与ADC值的关系。结果 81例患者中,共检出101个恶性病灶,DWI检测到恶性病灶99个,检出率为98.02%(99/101)。肿瘤Ⅰ、Ⅱ、Ⅲ级的ADC值分别为(1.12±0.19)×10-3 mm2/s、(1.02±0.16)×10-3 mm2/s、(0.89±0.15)×10-3 mm2/s,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078,P<0.001)。ADC值与肿瘤分级呈负相关(r=-0.450,P<0.01)。结论 ADC值与浸润性乳腺癌的肿瘤分级具有相关性,可用于评估其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3.0T MRI采用不同b值DWI扫描,不同ADC值测量方法,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前、后病灶ADC值对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应用3.0T MR对90例经核芯针穿刺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且临床进行NAC的患者在化疗前、后行乳腺扫描,扫描序列包括常规平扫、DWI及VIBRANT动态增强扫描。采用低值法和手绘法分别对不同b值(b=600、1000 s/mm2)时,化疗前、后病灶进行ADC值测量。采用SPSS 17.0进行分析,术后不同MP分级病灶的ADC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组织学显著反应(MHR)为阳性,绘制ROC曲线,计算NAC后病灶ADC值预测MHR的最佳临界值。结果 b=600 s/mm2和b=1000 s/mm2时,低值法和手绘法测得NAC后MHR组病变ADC值均高于NMHR组(P均<0.05)。当b=600 s/mm2和b=1000 s/mm2时,乳腺癌NAC后,低值法、手绘法所得化疗后病灶ADC值最佳临界预测值分别为1.52×10-3 mm2/s、1.58×10-3 mm2/s和1.17×10-3 mm2/s、1.27×10-3 mm2/s;最佳临界点下,两种b值预测术后MP分级的敏感度均为88.90%,特异度b=600 s/mm2(低值法:75.551%;手绘法75.51%)时略优于b=1000 s/mm2(低值法:65.42%;手缓法:71.24%)。结论 对于乳腺癌NAC后病灶,采用不同b值和不同ADC测量方法,所得病灶ADC值均可较好地预测术后疗效MP分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ADC值在区分肌肉骨骼系统肿瘤良恶性中的作用.方法 对33例患有肌肉骨骼系统肿瘤的患者进行MR常规T1加权,T2加权,压脂T2加权检查,以及3D Fast SPGR动态增强成像.MR扩散加权成像采用SS-EPI序列,b值分别取0、700 s/mm2,在动态增强扫描图像上强化明显的区域作为扩散加权成像图上的感兴趣区,测定肿瘤的ADC值.结果 在33例肿瘤中,良性肿瘤为17例,平均ADC值为(1.54±0.35)×10-3mm2/s,恶性肿瘤共有16例,平均ADC值为(1.45±0.45)×10-3mm2/s,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33例病例中,共有6例软骨类肿瘤,平均ADC值(1.945±0.51)X10-3mm2/s;非软骨类肿瘤共有27例,平均ADC值(1.41±0.29)×10-3mm2/s,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除1例软骨类肿瘤外,所有软骨类肿瘤的ADC值均大于2.0×10-3mm2/s.结论 以MR动态增强图像来选取DWI图像上肿瘤的感兴趣区(ROI)而测得的ADC值不能区分肌肉骨骼系统肿瘤的良恶性;但是高ADC值(>2.0×10-3mm2/s)对诊断软骨类肿瘤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双指数表观扩散系数鉴别诊断椎体良、恶性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b值双指数衰减模型的DWI对椎体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椎体疾病患者(共34个病变椎体)行多b值双指数衰减模型的DWI(b值为0、50、100、200、400、600、800、1000s/mm2),其中良性病变13例(21个椎体,良性组),恶性病变9例(13个椎体,恶性组)。以患者自身正常椎体作为对照组(共34个正常椎体)。通过AW 4.3工作站测量并两两比较3组间的Fast ADC及Slow ADC值。结果良性组、恶性组及对照组Fast ADC分别为(4.31±1.48)×10-3 mm2/s、(2.85±1.26)×10-3 mm2/s、(0.86±0.63)×10-3 mm2/s,Slow ADC分别为(0.68±0.08)×10-3 mm2/s、(0.38±0.08)×10-3 mm2/s、(0.23±0.04)×10-3 mm2/s。3组间Fast ADC及Slow AD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多b值双指数衰减模型的DWI可为鉴别诊断椎体良、恶性病变提供有价值的组织学参数(Fast ADC及Slow ADC)。  相似文献   

13.
DWI联合动态增强MRI鉴别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DWI联合动态增强MRI鉴别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共44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患者MRI和DWI资料。DWI中测量ADC值,绘制ROC曲线,获得鉴别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恶性肿瘤、腮腺腺淋巴瘤与恶性肿瘤ADC阈值;动态增强MRI中分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计算单独ADC和TIC及二者联合诊断腮腺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 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腮腺恶性肿瘤ADC值分别为(1.41±0.06)×10-3 mm2/s、(0.75±0.05)×10-3 mm2/s和(1.01±0.05)×10-3 mm2/s,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结果显示鉴别诊断多形性腺瘤与腮腺恶性肿瘤的ADC阈值为1.12×10-3 mm2/s,鉴别诊断腺淋巴瘤与腮腺恶性肿瘤的ADC阈值为0.70×10-3 mm2/s;ADC、TIC及二者联合诊断腮腺恶性肿瘤的敏感度分别为61.54%(8/13)、76.92%(10/13)、84.62%(11/13),特异度分别为64.52%(20/31)、83.87%(26/31)、90.32%(28/31),准确率分别为63.63%(28/44)、81.81%(36/44)、88.64%(39/44)。结论 DWI联合动态增强鉴别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效能较高,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读出方向分段采样(RESOLVE)DWI对舌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120例舌部病变患者的资料,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MR检查及RESOLVE DWI。测量病变的ADC值,比较舌良恶性病变间ADC值的差异,应用ROC曲线评价ADC值的诊断舌良恶性病变的价值。结果 120例舌部病变均单发,其中良性病变56例,恶性病变64例。良性病变ADC值为(1.81±0.45)×10-3 mm2/s,恶性病变为(1.02±0.24)×10-3 mm2/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1,P<0.001)。以ADC值诊断舌部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AUC为0.976(P<0.001),以ADC值=1.25×10-3 mm2/s为临界值,诊断舌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为94.64%(53/56),特异度为93.75%(60/64)。结论 RESOLVE DWI鉴别诊断舌良恶性病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最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鉴别腮腺肿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7例腮腺肿块患者(共265个肿块),测量并比较MRI所示肿块最小ADC值。结果 167例中,腮腺多形性腺瘤68例、73个肿块,最小ADC值(1.38±0.23)×10-3 mm2/s;腺淋巴瘤43例、54个肿块,最小ADC值(0.69±0.13)×10-3 mm2/s;恶性肿瘤31例、38个肿块,最小ADC值(1.08±0.20)×10-3 mm2/s;良性淋巴上皮病变7例、17个肿块,最小ADC值(0.64±0.10)×10-3 mm2/s;淋巴瘤5例、23个肿块,最小ADC值(0.56±0.12)×10-3 mm2/s;淋巴结炎性肉芽肿6例、28个肿块,最小ADC值(0.78±0.16)×10-3 mm2/s;淋巴结反应性增生7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DWI联合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腮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90例腮腺肿瘤患者共94个病灶,其中良性75个、恶性19个。对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WI和DCE-MRI检查,分析各病灶的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绘制ROC曲线,比较ADC值、TIC及两者联合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恶性肿瘤的ADC值[(1.02±0.25)×10-3 mm2/s]显著低于良性肿瘤的ADC值[(1.38±0.44)×10-3 mm2/s;t=5.170,P<0.001]。将表现为A型(流入型)、B型(廓清型)和D型(平坦型)曲线判为良性肿瘤、C型(平台型)曲线判为恶性肿瘤时,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的敏感度为0.62,特异度为0.92;C型曲线患者中,以ADC<1.36×10-3 mm2/s诊断恶性肿瘤时,敏感度为0.92,特异度为0.95。结论 良恶性腮腺肿瘤间ADC值存在重叠,鉴别诊断时不应单纯依赖DWI;TIC表现为A、B、D型多提示良性肿瘤,C型常提示恶性肿瘤;TIC曲线为C型时,联合ADC值可明显提高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R DWI鉴别诊断鼻腔、鼻窦实性肿块的适宜b值。方法 对61例鼻腔、鼻窦肿块患者术前行常规MR及DWI扫描,选取b值为500、1000 s/mm2,测量病变实性部位ROI的ADC值,将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结果对照。比较良恶性病变ADC值的差异。分别在两种b值下以鼻腔、鼻窦良恶性肿块的ADC值作为临界点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z),确定诊断阈值,评价诊断效能并进行比较。结果 b=500 s/mm2时,21例恶性肿块和40例良性肿块的平均ADC值为(1.07±0.32)×10-3 mm2/s、(1.90±0.62)×10-3 mm2/s(P<0.001),Az为0.929,以ADC值=1.31×10-3 mm2/s作为预测鼻腔、鼻窦良恶性病变的诊断阈值,其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95.0%,准确率为91.8%。b=1000 s/mm2时,21例恶性肿块和40例良性肿块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86±0.25)×10-3 mm2/s、(1.55±0.41)×10-3 mm2/s(P<0.001),Az为0.963,以ADC值=1.10×10-3 mm2/s作为预测鼻腔鼻窦良恶性病变的诊断阈值,其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97.5%,准确率为93.4%。两组b值的Az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500 s/mm2时的图像信噪比明显高于b=1000 s/mm2的信噪比。结论 b=500 s/mm2时在保证更好图像质量的同时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更适宜鼻腔、鼻窦肿块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多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DWI鉴别乳腺良恶病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基于多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rs-EPI)技术的DWI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乳腺占位性病变患者20例,分别行基于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s-EPI)技术的DWI和rs-EPI DWI,比较两种采集方法及不同病变组织间ADC值差异,绘制ROC曲线,比较两种DWI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效能。结果 ss-EPI DWI和rs-EPI DWI中正常腺体组织、良性病灶及恶性病灶ADC均值分别为(1.89±0.15)×10-3 mm2/s、(1.36±0.26)×10-3 mm2/s、(1.10±0.27)×10-3 mm2/s和(1.89±0.16)×10-3 mm2/s、(1.41±0.23)×10-3 mm2/s、(0.96±0.25)×10-3 mm2/s。相同方法不同组织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种方法所获得各组织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s-EPI DWI中以1.25×10-3 mm2/s、rs-EPI DWI中以1.20×10-3 mm2/s为ADC诊断乳腺恶性病变阈值,敏感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0%、69%、0.775和90%、84%、0.925。结论 与ss-EPI DWI相比,rs-EPI DWI可提高鉴别乳腺良恶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9.
不同b值下DWI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不同b值下DWI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71例肺部肿块或结节行常规MRI和DWI检查,分别测量b值为300、500、800s/mm2时的病变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比较同一b值下良、恶性病变及不同b值下良、恶性病变的ADC值的差异。根据ROC曲线确定各个b值下的ROC曲线下面积及诊断阈值,并计算各个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71例中,恶性病变47例,良性病变24例。不同b值下恶性病变的平均ADC值均明显小于良性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恶性、良性病变的平均ADC值在不同b值时各不相同,随着b值的增大而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值取300、500、800s/mm2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0.84、0.83;其中b=500s/mm2时诊断效能最高,ADC阈值为1.50×10-3 mm2/s,鉴别诊断肺部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49%、75.00%、85.92%、87.76%、81.82%。结论 b值取300、500、800s/mm2,ADC值均有助于肺部良、恶病变的鉴别诊断,其中b值取500s/mm2时诊断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在颈部淋巴结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使用GE 1.5T磁共振扫描仪及颈部相控阵线圈对30例单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行常规SE序列扫描,其中16例为恶性肿瘤,14例为良性病变,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全部病例使用体线圈行SE-EPI DWI序列扫描,采用全方位扩散梯度及6个b值扫描。DWI扫描时间40~52 s。分析30例病例的DWI与ADC值特点。结果在DWI序列扫描中,良性和恶性淋巴结均呈高信号,恶性淋巴结组的平均ADC值为(0.849±0.197)×10-3mm2/s,良性淋巴结组为(1.598±0.218)×10-3mm2/s,恶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明显小于良性淋巴结组(P<0.05),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DWI对于鉴别颈部良恶性淋巴结病变是一种快速可行的技术,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