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脾肾相关理论在不同时代均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本文试将清代医家对脾与肾两脏的关系从脾肾互济、脾肾失济和脾肾同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而总结清代医家对脾肾相关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有极大的区别 ,这种区别不仅体现在两种医学体系在认识疾病上的不同 ,也体现在对人体生理解剖理解上的巨大差别。譬如 ,中医学是按整体 -脏腑 -四肢百骸 -筋肉皮毛的顺序来认识人体结构功能的 ;而现代医学则是按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人体的顺序来认识人体结构功能的。一种理论体系是从整体到局部 ,另一种理论体系是从局部到整体 ,哪种认识更科学 ?如果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人体的很多细微结构及功能可能很难认识 ;但如果按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 ,那么人体的诸多联系又可能不被认知。因为人体的所有结构功能错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脾肾相关理论的发生及其意义。方法:总结历代医家对脾与肾两脏的关系的论述。结论:历代医家对脾肾相关理论始于《内经》,后经《伤寒论》发挥;在隋唐、宋金元时期得到发展,至明清成熟,近现代已成为完备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肺脾肾相关辨治硬皮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硬皮病可分为局限性和系统性两类。前者指病变局限于皮肤,后者指皮肤硬化兼有内脏病变,是一种作身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医多从肾论治膝骨关节炎,我们通过重新审视膝骨关节炎退变过程中的病变特点以及脏腑病机特点,结合传统中医"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肾肝脾相关"理论,提出从肾肝脾相关理论膝骨关节炎论治,并详细阐释补肾柔肝健脾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6.
刘成丽 《国医论坛》2004,19(2):52-54
中医脾肾相关学说是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一个子系统。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是上个世纪80年代由著名中医药学家邓铁涛教授首先提出的。中医五脏相关学说基于中医学阴阳五行学说及脏象学说,是对中医经典理论五行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其依据脏腑在生理功能上彼此相连相通,在病理演变上互相传  相似文献   

7.
肺脾肾相关理论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它是一种全球性患病率高的疾病,也是病死率较高的重要疾病。近年我国北部及中部地区102230成年人调查,COPD约占15岁以上人群3%,估计全国COPD患者约有2500万人,全国每年因COPD死亡的人数达100万,致残人数达500~1000万,已达到惊人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正>慢性肾炎以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为主要临床特点的一类肾小球疾病。其病情缠绵反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若不积极治疗,最终可进展为终末期肾病[1]。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慢性肾炎已成为疾病进入慢性肾衰竭的主导原因[2]。随着中医领域的深入研究,中医药不断发挥独特优势,对慢性肾炎的治疗有着良好疗效,且有价廉、肝肾毒副作用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多见老年患者。脾肾两虚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脾肾两脏分别为人体先天、后天之本,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需要二者维系。肠道菌群的失调能导致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且常与脾肾两脏相互影响。本文将从“脾肾相关”理论出发,探析肠道菌群对于老年功能性便秘的影响,为老年功能性便秘从脾肾论治提出理论依据,为中医药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拓展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认为“脾”所具备的基本生理功能包括主运化、主升、主统血。因此,“脾”主要指的还是胰、脾两脏。“脾主升”是强调“脾主运化”,能为头面和脏器提供水谷精微,使其得到足够的营养并保持位置固定。这其实是中医学对“脾”胰脏功能的描述。“脾主统血”是指脾气具有控制血液在血脉内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这一理论虽然晚至元明时期才明确提出,但相关的认识则早已有之,不再赘述。这其实是中医学对于“脾”脾脏功能的描述。“脾”的结构虽然分属两脏,功能也不相同,但却殊途同归,共同为人体提供物质来源。同时,两脏的部位相邻也反映了人体在结构上的神奇之处。  相似文献   

11.
论调补脾肾在慢性肾脏病4 期治疗中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脏病4 期是由于脾肾不足导致气机失调、血行失畅、水液代谢紊乱,湿、浊、瘀、毒内生的一种疾病。临床已证实脾肾不足是该病的中心病机。笔者从该病特点及调补脾肾内涵2 个角度探讨了运用调补脾肾法治疗慢性肾脏病4 期的必要性,为临床上治疗本病提供简明扼要的辨证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病及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等相关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肌少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骨骼肌肌肉质量减少、强度下降和功能丧失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与多种不良健康结局有关。目前关于肌少症的研究刚刚起步。老年肌少症的病位在筋脉肌肉,其发生发展与脾肾密切相关,故年老脾肾亏虚,精髓萎竭,气血虚弱,肌肉筋脉失养,是老年肌少症发生的主要病机,在治疗上应脾肾并调,气血同补,同时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综合调理,方能奏效。  相似文献   

13.
温肾健脾化浊方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3期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温肾健脾化浊方内服及灌肠法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3期(CKD3)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84例CKD3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2例。两组均采用生活干预,对症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温肾健脾化浊方治疗,包括中药内服及在兼证明显时候采用给予化浊方灌肠。疗程均为4个月。记录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酸(UA)、24 h尿蛋白定量(Upr)、血清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的变化情况;记录主要症状、体征评分。 结果: 观察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71.4%,优于对照组的47.6%(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78.6%,优于对照组的57.1%(P<0.05);观察组Scr较治疗前下降,并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Upr继续上升,观察组Upr下降,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UA下降,并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eGFR继续下降,治疗后观察组eGFR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G和TC均较治疗前下降,并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温肾健脾化浊方治疗4个月后改善了CKD3期患者的肾功能,减轻了临床症状,延缓了CKD3期的进展,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4.
脾与肾先后天相互资生,共司津液代谢,二者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肾系疾病病机多见脾气、脾阳亏虚,寒湿、湿热蕴结或湿瘀互结,皆与脾密切相关,故辨证治疗可从脾入手,健脾祛湿治其本、燥湿运脾治其标;辨病治疗亦可着眼于脾,如基于脾主运化水饮、脾气升清、脾肾共司津液代谢治疗水肿、蛋白尿,基于脾主统血治疗血尿,基于"脾胰...  相似文献   

15.
脑主神明论首先由《内经》提出,道家发挥为“脑主元神”。它是人体百神之主,具有统御众神的功能,人体的各种神明活动均由其主宰。文章从脑与脾肾的关系入手,进行文献上的梳理。脾肾为先后天之本,脑与脾肾在生理上息息相关,在病理上相互联系。脏腑不调、影响及脑其中包括肾不藏精,髓不充脑;脾胃素虚,脑失所养;脏腑不调,影响及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法治疗功能性于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补肾健脾中药治疗,对照组予西医常规处理。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2组疗效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补肾健脾法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脑主神明论首先由《内经》提出,道家发挥为"脑主元神"。它是人体百神之主,具有统御众神的功能,人体的各种神明活动均由其主宰。文章从脑与脾肾的关系入手,进行文献上的梳理。脾肾为先后天之本,脑与脾肾在生理上息息相关,在病理上相互联系。脏腑不调、影响及脑其中包括肾不藏精,髓不充脑;脾胃素虚,脑失所养;脏腑不调,影响及脑。  相似文献   

18.
劳淋为久病痼疾,病程缠绵反复、迁延难愈。膀胱湿热乃致病因素,脾肾亏虚为病理基础。脾肾亏虚为本,脾肾二脏的盛衰决定着本病转归。治以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加减。脾气得充,肾气得复,膀胱气化通利,水道通畅,纵有湿热之邪亦不足为患,可正胜邪去,疾病向愈。脾肾安和是治疗劳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对痤疮的认识历史悠久,本文结合西医对痤疮发病的认识,通过"性激素水平变化与中医肾之间的关系"以及"皮脂腺分泌异常与中医脾胃之间的关系"探讨痤疮西医主要发病机制与中医"脾肾"的密切关系,认为"肾阴不足及脾胃运化失常"是痤疮发病关键病机所在;并从中医"五行学说"出发,结合痤疮发病特点,运用"生克制化"原理全面阐述"脾肾"在痤疮发病中的关键作用;最后从中医病机学说入手,强调"疾病病机"的重要性,认为"脾肾同病"是痤疮发病关键病机,并提出从脾肾论治痤疮。  相似文献   

20.
研究结果表明,正常对照组动物均未出现肾虚或脾虚,贫血对照组大鼠近1/3的动物先后出现脾虚,但无肾虚证形成;而在缺铁组大鼠中,实验17天后即见肾虚证形成,许多大鼠先后出现脾虚,其中近43%的动物由脾虚转化为肾虚或脾肾两虚。缺铁大鼠脾虚证与贫血对照组脾虚证的差异在于前者血清铁含量显著低于后者,而肾虚、脾肾两虚大鼠的血清铁更低于脾虚见证者。缺铁诱发肾虚时,红细胞膜蛋白的异常更为明显。结论:铁可能是肾与脾关系至关重要的生化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