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针刀干预对膝骨关节炎兔股四头肌肌腱拉伸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刀干预对膝骨关节炎(KOA)兔行为学、形态学及拉伸力学的影响,探讨针刀治疗KOA的生物力学效应。方法:24只新西兰雄兔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针刀组,每组各6只。模型组以改良Videman左后肢伸直位固定制动固定6周建立兔KOA模型。电针组电针左侧梁丘、血海、内膝眼、外膝眼,每周3次,治疗3周。针刀组以针刀松解左侧股四头肌肌腱,每周1次,治疗3周。分别于造模措施解除1周后和治疗结束1周后应用Lequesne MG膝关节评估法进行行为学检测,治疗结束1周后进行HE染色和力学测试。结果:行为学治疗前观察显示:在局部疼痛、步态反应、关节活动和关节肿胀方面,正常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模型组、电针组和针刀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电针组和针刀组在局部疼痛、步态反应、关节活动和关节肿胀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局部疼痛上,电针组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和针刀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步态改变上,模型组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关节活动度方面,电针组、针刀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关节肿胀上,电针组和针刀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电针组和针刀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力学方面: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极限载荷显著降低(P0.01),电针组极限载荷有下降趋势(P0.05),针刀组极限载荷有上升趋势(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极限载荷升高(P0.05),针刀组极限载荷显著升高(P0.01);与电针组相比,针刀组极限载荷有上升趋势(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最大位移显著降低(P0.01),电针组和针刀组最大位移均有下降趋势(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最大位移有升高趋势(P0.05),针刀组最大位移显著升高(P0.05),与电针组相比,针刀组最大位移有上升趋势(P0.05)。在刚度方面各组数据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干预可使行为学及形态学发生明显改变,可显著改善股四头肌肌腱拉伸力学特性,并发挥其生物力学效应从而达到治疗KOA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针刀干预对L3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骨骼肌NOS及NO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L3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损伤局部软组织NOS活性及NO含量与软组织损伤程度的关系,并观察针刀干预后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2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氨基胍组、针刀组,每组32只。建立L3横突综合征动物模型,造模后14d,对造模局部软组织的硬结和条索状物无菌条件下用一次性针刀行纵行切割3刀,横行切割1刀,随即出针刀。氨基胍组从造模14d开始,按50mg/kg剂量经腹膜内给药,2次/d,直至处死前一天为止。通过针刀、氨基胍干预后在1、3、7、14d检测各组L3横突周围软组织NOS活性、NO含量及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①模型组iNOS活性及NO含量比正常组明显升高(F=522.860,P〈0.01),针刀组、AG组比模型组明显降低(FiNOS=28.894,P〈0.01),且各组iNOS活性及NO含量与损伤局部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程度相一致。②模型组、针刀组eNOS阳性表达增强,7d达到峰值,针刀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eNOS=3.454,P〈0.05)。③模型组、氨基胍组、针刀组nNOS阳性表达较高,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nNOS=0.962,P〉0.05)。结论:针刀干预后可明显抑制高浓度NO的生成,减轻损伤软组织炎症反应和损伤程度,改善微循环,防止病理性瘢痕组织的形成,对慢性软组织损伤动物模型有明显的促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岩峰  吕刚  赵宇  金哲  黄涛  于德水  董宝铁 《中国骨伤》2008,21(11):836-838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NSCs提取自新生Wistar大鼠的海马区,经培养、鉴定。制作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于伤后第7天移植NSCs。实验分为3组:NSCs移植组(A组),DMEM填充组(B组),正常对照组(C组)。应用RT—PCR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细胞移植后BDNF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RT—PCR结果分析,移植术后第1、3、5天,A组BDNF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化结果分析,移植术后第7、14、28天BDNF的表达量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Cs在移植后可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的表达,是其修复脊髓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红花注射液对脊髓的保护效果。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脊髓打击损伤组(B组)、红花溶液组(C组),每组6只。观察3组大鼠SCI后1 h、24 h、48 h的脊髓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这3个时间点乳酸(lactic acid,LD)含量、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结果术后C组LD含量、LDH活性比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在术后48 h(P〈0.01);与B组相比较,C组术后24 hMDA含量明显较低,SOD活性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花注射液能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对SCI后的脊髓神经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吗啡对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海马和脊髓μ阿片受体(MOR)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大鼠鞘内注射吗啡免疫功能抑制的机制。方法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鞘内置管成功的16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n=8):生理盐水组(NS组)和吗啡组(M组)。M组鞘内持续输注吗啡10μg/h 7 d(生理盐水稀释),NS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输注7 d后断头处死大鼠,取出大鼠PAG、海马和脊髓标本,采用巢式RT-PCR测定MOR mRNA的表达。结果与NS组比较,M组PAG和海马MOR mRNA表达下调(P〈0.05或0.01),脊髓MOR mRNA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PAG和海马MOR表达下调可能是鞘内注射吗啡导致免疫功能抑制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秦梦  王和鸣  娄玉钤 《中国骨伤》2011,24(10):841-844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骨痹舒片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兔关节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获取1月龄兔关节软骨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正常兔血清)及骨痹舒片含药血清组,每组再分5%、10%、15%、20%4个浓度,共8组。分别于培养第1、3、5、7、9天用MTT法检测软骨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骨痹舒片含药血清组细胞呈血清浓度依赖型增殖。同一时间点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20%组最佳;空白血清组中5%、10%组与20%组相比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5%组与20%组相比在第1、3、5、7天各时间点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9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20%组最佳。20%骨痹舒片含药血清组与20%空白血清组相比,在第1、3、5、7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9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的骨痹舒片含药血清能显著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并将细胞的指数增长期提前至第3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学结构的影响。方法:SPF级Wistar大鼠制作中度SCI模型,参照改良Tarlov评分标准分为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金纳多组、正常组;2周后取SCI大鼠脊髓组织HE染色制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模型组出现脊髓组织出血、组织疏松、水肿,细胞胞浆外渗、变性,呈空泡状,神经元细胞核游离、固缩等严重损伤现象;补阳还五汤组和金纳多组上述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以空泡变性减轻,神经细胞形态恢复,细胞核分布排列趋于完整尤为明显,与模型组比较改善明显;脊髓组织修复趋势补阳还五汤组>金纳多组>模型组。Tarlov评分比较,在0~3周内,补阳还五汤组与金纳多组评分随时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及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结果:造模后3 d,模型组大鼠评分显著降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补阳还五汤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能有效改善SCI损伤大鼠脊髓组织的组织结构损伤,营养神经元细胞,促进神经纤维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骼肌受压后初级感觉神经元兴奋性递质(substance P,SP)在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内的合成、脊髓中枢端末梢的释放机制,观察小针刀针刺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股薄肌70kPa受压模型。24只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组、压迫组、针刀组。除空白组6只外,其余18只大鼠左侧设为压迫组,右侧设为针刀组,组内分1、2、3d不同组,每组6只。两组同时进行70kPa压强压迫,每天压迫1次,每次2h。同时于造模后对针刀组股薄肌进行小针刀针刺。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股薄肌受压后及针刺后背根神经节和相应脊髓节段内P物质的表达变化。结果:在DRG中,空白组针刀侧阳性反应明显强于对侧,P0.01;针刀1、2d组SP表达整合光密度(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较压迫组低,P0.05。在脊髓中,与压迫组比较,针刀1、3d组SP阳性表达area和IOD数值较高,P0.01;2d组两指标则低于对侧。结论:小针刀针刺可明显减低骨骼肌受压后DRG内疼痛物质SP的合成,SP在中枢末梢的释放在短期内(3d)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治疗后大鼠行为学变化、脊髓的病理改变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表达变化,探讨BMSCs的最佳移植时间。方法:8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A组为假损伤组,暴露胸10段脊髓但不造成冲击伤,B、C、D、E、F、G、H组以改良Allen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C、D、E、F、G、H组分别于损伤后0h、6h、24h、3d、5d和7d,将lxl0。体外培养的BMSCs用微量注射器注入于脊髓损伤局部,B组为单纯造模组,用等量细胞培养液代替。各组分别于损伤后1、2、4周进行脊髓运动功能BBB(Basso,Beattie,Bresnahan)运动学评分;分别取各组脊髓损伤组织0.5cm,制作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其形态学改变;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BDNF和NGF表达情况。结果:假手术组1、2、4周大鼠脊髓功能BBB评分均明显高于其余7组(P〈0.01);术后l周细胞移植各组评分与单纯造模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和4周细胞移植各组评分高于单纯造模组(P〈0.05);损伤后2周BBB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为F、E、G、D、H、C组,但6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4周BBB评分,F组与其余5组(C,D,E,G,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余5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EUSA检测结果显示,F组BDNF和NGF含量均高于其他7组(P〈0.05)。大鼠脊髓标本切片HE染色,假手术组脊髓组织结构完整清楚,无中性粒细胞浸润;其余7组局部组织水肿明显,灰白质交界处模糊,周围可见不同程度胶质细胞增生及炎细胞浸润。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同种异体BMSCs移植对脊髓功能恢复有一定疗效,损伤后3d可能是BMSCs最佳移植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硬化剂注射法制作法制作椎动脉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大鼠模型进行改良,评价改良硬化剂造模法制作大鼠CSA模型的有效性。方法:健康SPF级SD大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组20只,模型组20只。模型组采用改良硬化剂造模法造模,造模4周后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测大鼠椎动脉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旷场试验检测大鼠精神紧张度。结果:造模后1~2 d,模型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蜷缩喜卧、颤抖、眯眼、眼分泌物增多等情况,实验过程中未出现大鼠脱落及死亡情况。模型组的平均血流速度比空白组低(P<0.05),模型组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比空白组高(P<0.05),模型组大鼠精神紧张度较空白组明显增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硬化剂造模法可成功制备CSA大鼠模型,具有成功率高、稳定性高、死亡率低、操作简单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针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改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取健康成年雄性SPF级SD大鼠60只,体重220~250 g,适应性饲养1周后,将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电针对照组,各15只。假手术组不予任何刺激,模型组、电针组和电针对照组大鼠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脊髓损伤中度损伤SD大鼠模型,模型组不予治疗,电针组给予秩边与水道穴电针治疗,电针对照组给予秩边与水道穴旁开0.5寸电针治疗,频率 2/100 Hz,电流 1 mA,刺激15 min,电针左右隔次交替,每日1次,共7次;分别于术后1、7 d观察大鼠残余尿量、排尿量的变化;术后7 d处死大鼠取伤段脊髓观察各组大鼠凋亡情况,检测Bcl-2、Bax、Bad含量的变化。结果:造模后3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膀胱功能障碍。术后7 d,电针组、电针对照组残余尿量较术后1 d明显降低(P <0.001),且电针组与电针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电针组、电针对照组较模型组在术后7 d排尿量增加,且电针组与电针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 TUNEL发现电针可以抑制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电针组、电针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在术后7 d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P <0.01,P <0.05),且电针组与电针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电针对照组Bax、Bad的阳性表达率降低(P <0.01,P <0.05),而Bcl-2的阳性表达率升高(P <0.01);且电针组与电针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针能明显促进急性脊髓损伤的修复,其机制可能为通过增加Bcl-2、抑制Bax、Bad的表达,从而抑制脊髓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发生作用的。  相似文献   

12.
电针足三里对严重烫伤致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电针足三里对严重烫伤致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5组(n=8):对照组、烫伤组、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和α-银环蛇毒素组(α-BGT组).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l.烫伤组、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和α-BGT组先制备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模型,然后烫伤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l;足三里组于双侧足三里穴垂直进针7 mm,给予脉冲电流(电压3V,电流2ms,频率3 Hz)持续刺激12 mim,间隔8 h刺激1次,持续2 d;非经非穴组于双侧足三里穴旁5mm处给予脉冲刺激,方法同足三里组;α-BGT组尾静脉注射α-BGT 1.0 μg/kg,再于双侧足三里穴给予脉冲刺激,方法同足三里组.各组处理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肺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采用ELISA法测定肺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l)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HMGBl蛋白表达,采用RT-PCR法测定HMGBl mRNA表达.结果 烫伤组肺组织光镜下可见肺泡壁崩解,泡内大量渗出液,间质水肿、肥厚和增生,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电镜下可见细胞核形态不规则,核膜僵硬,部分凸凹不平和核溶解,胞质内板层小体明显减少,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较对照组减轻.与对照组比较,烫伤组、非经非穴组和α-BGT组肺组织HMGBl含量升高,HMGBl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上调(P<0.05),足三里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烫伤组比较,足三里组肺组织HMGBl含量降低,HMGBl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下调,非经非穴组和α-BGT组肺组织HMGBl mRNA表达下调(P<0.05);与足三里组比较,非经非穴组和α-BGT组肺组织HMGBl含量升高,HMGBl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上调(P<0.05).结论 电针足三里可减轻严重烫伤致大鼠急性肺损伤,其机制与激活含α7亚基N型胆碱能受体介导的胆碱能抗炎通路,抑制肺组织HMGBl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电针对去卵巢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密度(BMD)、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药物组、电针组,每组12只。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只暴露双侧卵巢但不切除;其余3组行双侧切卵巢法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造模13周后开始治疗,电针组取"肾俞"、"脾俞"、"三阴交"、"足三里",每次电针刺激15 min(断续波,2 Hz,1.0m A)并灌服与药物组相同体积的蒸馏水,每日1次,连续治疗5 d,间隔2 d,20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药物组大鼠以戊酸雌二醇水溶液(0.02 mg/mL,1 mL/100 g体质量)灌胃,疗程同电针组;空白组不予处理,常规饲养;模型组、假手术组大鼠灌服与药物组相同体积的蒸馏水,疗程同电针组。治疗结束后麻醉处死大鼠,分离股骨和第4腰椎,双能X射线骨密度检测仪检测股骨和腰椎BMD;三点弯曲法和压缩法检测股骨和腰椎生物力学。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股骨和第四腰椎离体BMD、股骨和第四腰椎的最大载荷及弹性模量均显著性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药物组大鼠股骨和第四腰椎离体BMD、股骨和第四腰椎的最大载荷及弹性模量均显著性升高(P0.01);电针组、药物组大鼠股骨和第四腰椎离体BMD、股骨和第四腰椎的最大载荷及弹性模量均显著性低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针刺能有效增加大鼠骨密度,阻止骨量降低,减缓骨力学的退变,增强骨强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铍针与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对重心指数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顾力军  张斌  李文华  唐燕  董福慧 《中国骨伤》2017,30(12):1091-1096
目的 :观察铍针松解与针刀松解治疗膝骨关节炎对患者双足负重的影响。方法 :将113例早中期KOA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铍针组(38例)、针刀组(38例)和扶他林组(37例)。其中铍针组男13例,女25例,平均年龄(55.87±7.72)岁,采用铍针治疗,每周治疗1次,2周为1个疗程;针刀组男11例,女27例,平均年龄(57.11±7.07)岁,采用针刀治疗,每周治疗1次,2周为1个疗程;扶他林乳胶剂组男12例,女25例,平均年龄(57.62±8.08)岁,采用扶他林乳胶剂3~5 cm涂抹膝关节疼痛部位,每日3次,2周为1个疗程。另取正常人36例为正常组,男11例,女25例,平均年龄(55.28±7.55)岁,不进行任何治疗。治疗前后分别以重力四格秤测量双足前后四点负重的方法来观察3组患者双足负重情况,测算重心到原点的距离d值,并以d值为观察指标,以JOA膝骨关节炎疗效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5例患者脱落,其中铍针组2例、针刀组2例、扶他林组1例。其余10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8~35 d,平均30 d,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各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与正常组d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d值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较治疗前d值均减小。参照JOA膝骨关节炎疗效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各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铍针松解、针刀松解及扶他林乳胶剂外用治疗早中期KOA患者后,治疗后重心更接近原点、负重情况得到改善。四格秤测试KOA患者治疗前后重心的变化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C形臂X线引导下针刀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治疗腰椎关节突骨关节炎引起的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治疗腰椎关节突骨关节炎的下腰痛患者60例,年龄39~73岁,平均61.9岁;病史6~120个月,平均18.9个月。将患者分为两组,30例采用C形臂X线引导下针刀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治疗(针刀组),30例采用C形臂X线引导下腰椎关节突关节局部封闭治疗(局封组),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12、26周进行JOA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9);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且局封组的改善率优于针刀组,其中针刀组(58.73±18.20)%,局封组(71.10±22.19)%;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9),两组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针刀组(50.09±19.33)%,局封组(48.70±18.36)%);治疗26周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针刀组的改善率优于局封组,其中针刀组(48.56±28.24)%,局封组(15.62±11.23)%。结论:针刀切断脊神经后内侧支比腰椎关节突关节局部封闭治疗腰椎关节突骨关节炎具有更远期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胶质细胞形态的影响,探讨电针足三里穴治疗胃肠疾病的机制。方法:将1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6只。按总血容量的45%放血制备失血性休克模型。电针组于制模完成后10 min电针足三里穴(持续刺激1.5 h,2-100 Hz,2 mA);模型组同样方法电针非经非穴;假手术组只分离股动、静脉不放血。失血后6 h后处死大鼠,取肠道组织制作肠肌间神经丛全层铺片,采用免疫荧光法进行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肠胶质细胞形态,同时对肠道GFAP蛋白含量进行WesternBlot测定。结果:失血后6 h,肠胶质细胞出现形态学异常,细胞变形并且荧光增强,突触模糊、中断;电针足三里穴能减轻肠胶质细胞形态学异常,增加荧光强度。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GFAP表达量增加,但电针足三里穴后GFAP的表达量增加更为显著(P〈0.05)。结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后电针足三里穴能激活并保护肠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保留全胃不同区段小肠转流的胃转流手术(GBP)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动物模型。方法3月龄自发性T2DMGK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实施保留全胃的GBP:Ⅰ组为对照组,Ⅱ组为十二指肠转流组,Ⅲ组为空肠转流组,Ⅳ组为回肠转流组。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1、4、8周检测比较空腹血糖及测量大鼠体质量。结果全组大鼠手术存活率95%,Ⅳ组有2只大鼠于术后第1天死亡。4组大鼠术前空腹血糖依次为(13.80±1.86)mmol/L、(12.02±1.97)mmol/L、(13.42±1.66)mmol/L和(14.32±2.82)mmol/L:转流术后4周,Ⅱ、Ⅲ、Ⅳ组大鼠空腹血糖分别降至(6.36±0.50)mmol/L、(5.96±0.53)mmol/L和(5.18±0.49)mmol/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同期[(14.16±2.26)mmol/L]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各转流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大鼠术前体质量依次为(253.6±9.37)g、(268.2±7.95)g、(253.0±6.20)g和(262.0±13.47)g,术后4周则分别为(367.0±23.70)g、(384.8±16.12)g、(323.0±16.40)g、和(185.8±11.56)g,除Ⅳ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1)外。其他组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保留全胃的GBP对GK大鼠有明显降糖作用,但降糖效果并不随转流肠袢长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与大鼠的体质量增减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fMRI技术探讨电针神门、三阴交穴治疗失眠的机制。方法对7名失眠患者(失眠组)及6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分别在无任何刺激状态下行静息扫描、电针刺激双侧神门和三阴交穴下行BOLD-fMRI扫描,观察两组受试者的激活脑功能区。采用SPM基本模式中的单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受试者均可见脑岛(BA13)明显激活。但在失眠组,右侧丘脑腹前核、右侧壳核、左内侧苍白球、左侧中央前回(BA9)、双侧尾状核头部被特异性地激活。结论电针神门、三阴交穴治疗失眠的机制可能是电针刺激激活了丘脑腹前核、尾状核、壳核、内侧苍白球、丘脑网状核以及其他睡眠中枢,整合传入和传出的信息,调节睡眠;并可通过不同的通路调畅情志,舒缓压力,达到助眠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结合小针刀松解与单纯脊柱定点旋转手法治疗腰椎小关节紊乱症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匹配、配对设计方法研究,共纳入 78 例,其中脊柱定点旋转复位结合针刀松解 42 例(手法 + 针刀组),单纯脊柱定点旋转手法组 36 例(手法组),于治疗前后分别观察压痛值、ODI 评分及责任椎体病理性位移值的变化,并进行组间、组内比较统计学分析,从而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针刀 + 手法组总有效率(95.23%)、人均治疗次数(1.85次)优于单纯手法组(83.33%、2.77 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痛值,ODI 评分及责任椎体病理性位移,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时,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手法加针刀组均显著优于单纯手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加针刀组在缓解腰部疼痛,改善责任椎体位移,改善腰椎功能方面效优于单纯手法组,且可明显缩短治疗周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脊髓减压联合电针对急性上颈段重度脊髓压迫损伤大鼠的治疗效果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SPF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A、B,实验组C、D、E),每组6只,采用经寰枕间隙置入球囊导管加压造成脊髓压迫损伤的方法构建脊髓损伤模型。A组无任何干预,空白对照,B组置入球囊导管后不加压,做假手术对照,C、D、E组加压48 h后松球囊脊髓减压,C组取百会、大椎穴进行电针干预,连续波,频率2 Hz,治疗时间15 min,持续治疗14 d,D组于大鼠尾静脉注射甲强龙进行甲强龙冲击治疗,E组不再行任何治疗干预。14 d后5组大鼠全部行腹主动脉取血和脊髓损伤组织取材,采用BBB评分法对5组大鼠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ELISA法检测损伤组织及血清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activating factor,PAF)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损伤组织中Caspase-9的表达。结果:BBB评分:对照组A、B在实验组压迫后1、48 h,实验组治疗后24 h,3、7、14 d等6个时间点上均为(21.000±0.000)分,实验组评分始终低于对照组,C、D组评分显著高于E组(P0.05),C、D组评分相近(P0.05)。ELISA法测PAF结果显示:A、B、D、E组血清中PAF浓度相近(P0.05),C组血清中PAF浓度较其余4组低(P0.05),A、B组组织中PAF浓度结果相近(P0.05),C组组织中PAF浓度较A、B组高(P0.05),D组组织中PAF浓度较A、B、C组高(P0.05),E组组织中PAF浓度较其余4组高(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A、B组Caspase-9的表达量相近(P0.05),C组表达较A、B组高(P0.05),D组表达量较A、B、C组高(P0.05),E组表达较A、B、C、D组高(P0.05)。结论:脊髓减压联合电针治疗急性上颈段重度脊髓压迫损伤较脊髓减压联合甲强龙和单纯脊髓减压效果更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脊髓损伤组织中PAF的含量与下调其Caspase-9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