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百草枯中毒的急救与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分析影响百草枯中毒预后的因素,探讨提高生存率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百草枯中毒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液灌流前后血浆百草枯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OD活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毒剂量越小、就诊时间越早、首次灌流时间越早,预后越好。结论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是中毒剂量、就诊时间、首次灌流时间。因此,百草枯中毒应强调早期全方位治疗,以争取延长患者生命,为进一步降低死亡率创造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因素以及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生存率,为临床急救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急诊2012年4-12月收治的36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是否生存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2组患者服毒量、服毒至洗胃时间、首次血液净化时间、白细胞计数(WB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进行比较。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在服毒量、WBC、ALT、AST、TBIL、DBIL、PCO2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草枯中毒病情危重,死亡率极高,早期进行全面抢救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命,同时密切关注上述血生化指标,能较好地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现将我院急救中心2002-01~2005-05收治的百草枯31例中毒病例的急救和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百草枯中毒的急救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的有效急救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百草枯中毒的救治。按治疗方法的改进时间分为A、B两组,A组在抢救室先行毒物清除后转入ICU完善综合治疗;B组尽早入住ICU,在毒物清除治疗的同时,完善综合治疗。结果:A组病死率61.76%,B组病死率44.73%,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尽早综合救治是百草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百草枯中毒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刘颖  刘志 《中国急救医学》2005,25(9):679-681
目的了解百草枯中毒的临床过程,分析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探讨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13例百草枯中毒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于院内死亡,2例患者存活出院(平均17.0±1.41岁),经跟踪调查总死亡率达到100%。4例患者接受血液净化治疗,其循环衰竭的发生率为0,无血液净化治疗组循环衰竭及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为55.6%。9例患者给予抗氧化剂及激素治疗,其中8例(88.9%)存活时间明显延长但仍死于肺损伤。结论百草枯中毒病死率极高,中毒后3 d内可死于循环衰竭,经过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可以纠正循环及肾功能衰竭,早期存活,但多于中毒后5~7 d发生明显肺损伤,2~3周达到高峰最终死于呼吸衰竭。并发SIRS、MODS,尤其肺、肾、肝、胃肠道及心肌出现3个以上脏器损伤的死亡率高。应用抗氧化剂及激素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阻滞肺纤维化发生的作用不显著,仍不能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百草枯(paraquat,PQ)又名克无踪,为农作物杂草的除草剂,易溶于水,有腐蚀性,毒性强,除草效果佳。近年来,随着PQ的广泛应用,误服、自服或投毒导致PQ中毒的发生率升高。我院自2006—03/2008—10收治了16例PQ中毒患者,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安静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2):8030-8030
我院自2004—04~2009—05共收住百草枯中毒患者2C例,经积极抢救与护理,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将急救与护理干预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百草枯中毒20例的急救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利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3):5698-5699
目的总结百草枯中毒的急救与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中毒者治愈7例,死亡13例(急性呼吸衰竭7例,急性肾衰竭3例,自动出院3例随访死亡)。结论百草枯中毒无特效解毒药,早期采用减少毒物吸收、促进排泄的方法,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症状,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百草枯中毒21例的急救与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的急救和主要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1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3例,死亡18例。结论:百草枯具有高致死率,对肝脏、肺脏有严重的损害,在急救护理过程中,采取早期反复彻底清除胃肠道毒物、尽早血液灌流、加速毒物排泄、作好口腔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措施,有助于缩短患者救治时间,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服百草枯中毒的急救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急性百草枯中毒21例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经过彻底洗胃,快速大量补液,血液净化治疗,器官保护与支持,周到的心理护理,8例患者出院.结论: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百草枯中毒的综合急救护理,可提高其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入院24 h内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123例,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46例)和死亡组(77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口服百草枯剂量、服毒至洗胃和灌流的时间、灌流次数)、入院时血百草枯浓度、入院后24 h内最差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血气分析、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等生化指标,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服毒量和入院时血百草枯浓度均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两组间服毒至灌流时间、灌流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白细胞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肌酐(Cr)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患者K+水平低于存活组(P<0.05);两组患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肌酸肌酶(CK)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pH、HCO3-、PaO2、PaCO2均低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患者乳酸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百草枯浓度、WBC、乳酸、服毒量、pH、K+均为影响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入院时血浆百草枯浓度、WBC、乳酸、服毒量、pH、K+水平为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对预后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混合细胞型肝癌(cHCC‐CC)临床病理特征及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本院1995年6月至2012年5月经手术切除或由肝穿刺活检并经病理确诊为cHCC‐CC的90例患者,其中86例随访资料完整者被纳入本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86例cHCC‐CC患者中有81例术前误诊为肝细胞癌,术后病理诊断为CHCC‐CC ;男性患者占绝大多数,男女比例约为:5∶1。患者有肝硬化82.6%(71/86),乙肝病毒感染史74.4%(64/86),术前甲胎蛋白(AFP)阳性17.4%(15/86)。随访存活者22例,死亡56例,失访8例,随访率为90.7%,生存时间为3.2~47个月。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3.5%(46/86)、20.9%(18/86)、7.0%(6/86),中位生存期7个月。【结论】CHCC‐CC在临床上罕见,缺乏临床表现特异性,诊断困难,大多数患者就诊已属晚期,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学诊断,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目前,根治性手术治疗是唯一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百草枯中毒死亡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探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的损伤机制。方法对2010年1月一2013年12月涉及百草枯中毒的3例死亡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对比急慢性百草枯中毒死亡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改变。结果百草枯中毒的临床及病理表现主要是以肺为靶器官的多器官损伤,急性中毒死亡者肺损伤主要为肺水肿及肺透明膜形成,慢性中毒死亡者肺损伤主要为肺透明膜形成及广泛肺间质纤维化。结论临床上应加深百草枯中毒表现及损伤机制的认识以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治。而法医学鉴定应结合案情、临床资料、毒物分析及解剖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而得出正确的鉴定结论。  相似文献   

14.
胡海  聂虎 《华西医学》2007,22(3):533-535
目的:对早期评估百草枯中毒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价。方法:随访63例口服百草枯中毒患者,在中毒24小时内统计年龄、口服量、洗胃时间、血液净化时间、口腔溃疡临床分级、白细胞、尿素氮、淀粉酶、心肌酶同工酶(CK-MB)等9项相关因素,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检验各因素与百草枯中毒后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年龄、口服量、血液净化时间、口腔溃疡临床分级、白细胞计数、血清淀粉酶是早期评估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6个主要因素。洗胃时间、血清尿素氮、血清CK-MB对早期评估预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Cox模型能够分析百草枯中毒患者的预后因素。年龄、口服量、血液净化时间、口腔溃疡临床分级、白细胞计数、血清淀粉酶是早期评估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6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1年1月-2003年12月123例确诊结核性脑膜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电话、门诊等随访,改良Rankin评分为结局指标,最终101例患者纳入分析。对影响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和有序多分类累积回归分析。结果:101例患者中,随访时间最短12d,最长22个月,失访9例(8.9%)。单因素及有序多分类累积回归分析显示,预后不良与Glasgow Scale(GCS)评分低(OR:0.757,95%CI:0.632~0.908,P=0.003),有肢体瘫痪(OR:0.317,95%CI:0.109~0.922,P=0.035),异烟肼(INH)用量小(OR:0.113,95%CI:0.019~0.664,P=0.016),联合治疗方案未用吡嗪酰胺(OR:3.386,95%CI:1.480~7.747,P=0.004)、激素(OR:3.383,95%CI:1.507~7.592,P=0.003)及鞘内注射(OR:8.782,95%CI:3.025~25.496,P=0.000)有关,其中鞘内注射和吡嗪酰胺对预后不良的影响最大。结论:GCS评分低,有瘫痪,异烟肼用量小,未用吡嗪酰胺,激素和鞘内注射是预后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的胸部CT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3年2月10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胸部CT资料.结果:10例患者中,2例(20%)轻度中毒患者胸部CT检查为阴性,8例(80%)患者胸部CT检查为阳性.8例胸部CT检查阳性的患者中,4例中中毒患者的早期表现为两肺下叶磨玻璃影,后期逐渐发展为两肺间质纤维化;另4例重度中毒且死亡患者的早期表现为两肺肺纹理增多及磨玻璃影,中期逐渐发展为两肺片状实变影,晚期出现胸腔积液、肺水肿、心包积液.结论:胸部CT检查对百草枯中毒患者的诊断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53例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患儿的临床诊疗过程,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住院治疗的5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诊疗过程,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生存率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本组53例患儿随访周期2~58个月,最短生存2个月,最长至今已生存65个月。至目前共生存36例,其中16例无瘤生存,20例带瘤生存,死亡17例。经KaplanMeier生存分析,53例NB患儿1年生存率86.79%,2年生存率64.15%,5年生存率16.98%。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肿瘤原发部位、有无骨髓转移、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手术方式和病理类型明显影响患儿生存时间,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对发现肿块的患儿应高度怀疑NB的可能性;对确诊病例而言手术、化疗是主的治疗手段,但该病的远期预后仍不理想,并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百草枯中毒与内皮素及氧自由基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内皮素(ET)及氧自由基(OFR)在急性百草枯中毒(APP)发病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硫代巴比妥酸法及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68例APP组、及29例正常对照组血浆ET、血清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结果:APP患者血浆ET、血清MDA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且病死组ET及MDA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或P%0.05);而SOD明显降低(P〈0.01或P〈0.001),病死组与存活组之间亦差异有显著性(P〈0.05);ET含量与MDA呈正相关,而与SOD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OFR损伤是APP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ET水平增高协同OFR参与发病机制,血浆ET、MDA、SOD水平可作为APP患者病情程度的评估、指导治疗与预后判断的临床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联合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对百草枯中毒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急诊科收治的百草枯中毒12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67例,两组均予常规及HP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CVVH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总有效率、死亡病例存活时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45%、73.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死亡病例存活时间延长,ARDS、MODS发生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P联合CVVH治疗百草枯中毒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popular interest in gathering and eating uncultivated mushrooms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incidents of serious mushroom-related poisonings.1 From December 28, 1996, through January 6, 1997, nine persons in northern California required hospitalization after eating Amanita phalloides (i.e., “death caps”) mushrooms; two of these persons died. Risks associated with eating these mushrooms result from a potent hepatotoxin. This report describes four cases of A. Phalloides poisoning in patients admitted to a regional referral hospital in northern California during January 1997 and underscores that wild mushrooms should not be eaten unless identified as nonpoisonous by a mushroom expe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