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畸形,发生率为1.0% ~ 5.2%[1-2].大部分AIS患者可以进行非手术治疗,对于畸形角度大、进展速度快的患者,则需要手术矫形[3].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和内固定器械的改良,越来越多的医师掌握了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技术,手术量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是住院费用的增长.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术后长期随访时融合区下方邻近节段楔形变相关的术后即刻影像学参数,指导手术治疗。方法 2003年3月~2006年1月连续收治的64名诊断为LenkeⅠ型或Ⅱ型的AIS患者纳入分析,所有患者采用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系统手术治疗。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末次随访(≥术后2年)时记录各项影像学数据,主要包括冠状面指标、矢状面指标、肩平衡指标及融合区平衡指标。分析这些指标与术后末次随访时融合区下方邻近节段成角及楔形变的相关性。结果融合区下方椎间隙成角术前为4.59°±4.75°,术后2周为1.46°±2.82°,末次随访时为2.81°±6.43°。末次随访时的融合区下方椎间隙成角与术后即刻椎间隙成角、矢状面平衡以及融合下终椎偏移相关(r2=0.743 3,P〈0.01)。末次随访时的融合下终椎倾斜与术后即刻的下终椎成角、远端末融合节段前凸、下终椎偏移以及冠状面平衡相关(r2=0.887 9,P〈0.01)。结论应用全椎弓螺钉系统矫形时,当脊柱侧凸矫形术后融合区下方邻近的椎间隙成角、下终椎倾斜或偏移时,极易发生术后远期的邻近节段倾斜或椎间隙楔形变。术前完善的手术策略制定、术中保持融合下终椎水平对于防止术后下方邻近节段退变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Lenke分型中各种脊柱侧凸类型的发病率,检测Lenke分型方法与手术融合节段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54例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Lenke方法对侧凸进行分型,统计各种侧凸类型的发病率,检测Lenke分型方法与手术融合节段的关系.[结果]154例脊柱侧凸的病例均采用Lenke分型方法进行归类,最常见的5种类型是1AN,5CN,1BN,2AN,1CN,有11种类型在本组中未出现.Lenke分型方法定义为结构性的侧凸中95.5%进行了固定融合.[结论]Lenke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分型较过去的分型更为全面,对手术指征的评估、手术方法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结构性侧凸的诊断标准是实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患者行后路融合术后发生尿潴留(postoperative urinary retention, POUR)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后路融合术的137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主弯Cobb角、融合节段数、手术时间、估算失血量(estimated blood loss, EBL)、标准化失血量(normalized blood loss, NBL)、拔导尿管日吗啡等效阿片剂量(简称“吗啡当量剂量”)、累积吗啡当量剂量等资料,观察术后POUR发生率及影响POUR的风险因素。结果 137例患者中,33例发生POUR,POUR发生率为24.09%。单因素分析显示,POUR和非POUR组患者的年龄、术中输液量、EBL、NBL、手术时间、活动状态、步行距离、拔导尿管日吗啡当量剂量、累积吗啡当量剂量、术后拔导尿管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拔导尿管日吗啡当量剂量和术后拔导尿管时间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论证一种新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远端融合椎的选择方法,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 运用新的远端融合椎选择标准,前瞻性研究2005年7月至2008年9月接受诊治且符合人组条件的AIS患者31例,平均年龄15.6岁(12~19岁),平均随访27.5个月(12~49个月).观察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的侧凸Cobb角、远端融合椎倾斜角、远端融合椎椎间角、C_7椎体中心至骶骨中垂线的距离(C_7-CSVL)、胸后凸、腰前凸等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术后即刻冠状面胸弯Cobb角分别为(42±17)°和(12±7)°,侧凸矫形率平均70.6%;冠状面腰弯Cobb角分别为(44±7)°和(9±4)°,侧凸矫形率平均80.2%;C_7-CSVL分别为(13±8)和(9±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端融合椎倾斜角分别为(20.8±5.7)°和(1.5±3.1)°,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0).末次随访时患者胸弯Cobb角为(14±8)°,腰弯cobb角为(9±5)°,C_7-CSVL为(6±5)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远端融合椎倾斜角为(0.8±3.7)°,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远端椎旋转度数和远端椎柔韧性选择远端融合椎的方法手术治疗AIS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选择性胸弯内同定融合术后远端交界性后凸(dis-tal iunctional kyphosis,DJK)的危险因素.方法 行选择性前路或后路胸弯内固定融合术的青少年特发件脊柱侧凸患者59例,女50例,男9例.前路胸腔镜8例、小切口19例,后路远端钩19例、远端钉13例.于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次弯Cobb角、固定节段数、矢状面T5~T12 后凸、T10~L2后凸、L1~S1前凸及DJK.结果 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7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前路两组T5~T12后凸明显增大,T10~L2和远端交界区出现前凸减小、后凸增大的趋势.后路远端钩组T5~T12后凸、T5~T12后凸、交界区后凸均增大,L1~S1前凸出现姿势代偿件增大.远端钉组矢状面变化不明显,远端钩组术后出现T10~L2后凸增大的可能性及DJK阳性率均高于远端钉组.前路患者,无论术后DJK是否正常,其矢状面T5~T12后凸均较术前增大,术前T10~L2前凸在术后均转变为后凸.后路患者,DJK阳件患者的T5~T12及T10~L2后凸较术前增大,L1~S1前凸代偿性增大;DJK阴性患者的矢状面形态与术前比较变化不大.后路术后DJK阳性组T10~L2后凸大于DJK阴性组.结论 胸腔镜及小切口两组DJK阳性率接近,远端矢状面失代偿的危险因素是融合节段过短;后路术后远端钩组DJK阳性率大于远端钉组,矢状面失代偿与远端椎板钩同定小稳定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Lenke 5C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病人行后路脊柱融合术后持续性冠状面失衡(persistent coronal imbalance,PCI)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行后路脊柱融合术且随访2年以上的112例Lenke 5C型AIS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术后2年的冠状面平衡状态分为PCI组和非PCI组。PCI定义为术后冠状面失衡持续时间≥2年。测量并比较两组病人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2年的各项冠状面参数和矢状面参数;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评分量表(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估病人临床疗效。并进一步对上述相关因素进行多元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12例病人中,50例(44.6%)术后发生即刻冠状面失衡,其中12例(10.7%)冠状面失衡持续至术后2年。多元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比值比(odds ratio,OR)=1.84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47~2.132,P=0.001]、术前胸弯柔韧性较差(OR=1.308,95% CI:1.041~2.015,P=0.016)、术前胸腰弯/腰弯顶椎偏移较大(OR=2.291,95% CI:1.120~4.719,P=0.001)、术前下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倾斜角较大(OR=2.141,95% CI:1.491~3.651,P=0.011)、术后即刻冠状面失衡(OR=5.512,95% CI:4.531~6.891,P=0.001)是发生PCI的独立危险因素。PCI组术后2年SRS-22量表满意度和总分均显著低于非PCI组(P<0.05)。结论 年龄较大、术前胸弯柔韧性较差、术前胸腰弯/腰弯顶椎偏移较大、术前LIV倾斜角较大和术后即刻冠状面失衡是预测PCI的重要参数。PCI对Lenke 5C型AIS病人后路脊柱融合术后临床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脊柱侧凸远端融合椎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远端融合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的选择标准.方法 前瞻性分析按LIV标准进行融合的随访2年以上(24~36个月,平均29个月)的AIS患者共33例,男4例,女29例.按照北京协和医学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分型Ⅰ b 2例,Ⅰ c 2例,Ⅱa 3例,Ⅱb2 3例,Ⅱc1 3例,Ⅱd1 17例和Ⅲb 3例.患者手术时年龄11~16岁,平均14.2岁.LIV的选择标准:术前站立前后位像上被骶正中线触及的最近端椎体,即触及椎体,其旋转范围在Ⅰ度以内,并在凹侧Bending像上2/3以上椎体落在Harrington稳定区内,不伴腰段或胸腰段后凸畸形.所有患者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观测指标包括躯干偏移、LIV倾斜度和LIV尾侧椎间盘开角,并分析LIV与稳定椎之间的关系.结果 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躯干偏移由(1.87±1.18)cm矫正至(0.97±0.69)cm(t=3.24,P=0.004);术前和末次随访时LIV倾斜度由20.95°±7.51°矫正至4.57°±2.80°(矫正率为76.2%,t=10.10,P<0.001);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LIV尾侧椎间盘开角分别为4.90°±3.83°和5.43°±2.23°(t=0.14,P=0.626).选择触及椎体作为LIV比选择稳定椎平均节省(1.14±0.73)个椎体.结论 按此触及椎体标准选择LIV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并可保留更多的运动节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生物力学危险因素。方法①自2017-01-2017-03,针对582例青少年学生进行进行体检筛查,最终检出18例AIS患者,将其作为AIS组;另按照1:3的比例,随机挑选出54例与之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特征相匹配的健康学生,作为非AIS组。②对两组学生进行以下生物力学指标检查:高低肩、骨盆侧倾度、骨盆前后倾度、长短腿、足部形态,以及颈椎、胸椎和腰椎的左右侧屈以及左旋和右旋是否对称。③对上述生物力学指标进行组间单因素分析,而后进一步予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逐项剔除。结果①单因素分析:AIS组的高低肩和骨盆侧倾差值均显著高于非AIS组(P0.05),且AIS组的胸旋转、侧屈,腰旋转、侧屈,长短腿,足弓形态等生物力学指标与非AIS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Logistic回归分析:长短腿、扁平足、骨盆侧倾、高低肩、胸旋转不对称,均是导致AIS的生物力学危险因素。结论长短腿、扁平足、骨盆侧倾、高低肩、胸旋转不对称等,均是AI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予以早期干预将有助于减少或延缓AI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前路矫形手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评价前路矫形手术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特发性脊柱侧凸34例,男5例,女29例;年龄8~17.5岁,平均15.7岁。侧凸类型包括PUMCⅠa型1例、Ⅰb型8例、Ⅰc型6例、Ⅱc1型4例、Ⅱd1型15例。采用前路三维矫形手术,内固定器械包括TSRH16例、MossMiami8例、CDH10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躯干偏移、顶椎及下融合椎的旋转度、下融合椎与骶骨夹角,并观察有无假关节形成。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63个月,平均21个月。术中出血量200~1200ml,平均255ml。融合3~7节椎体,平均4.42节。融合弯冠状面畸形矫正率平均为73.4%,矢状面手术前后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7例胸腰段或腰椎后凸患者术前后凸平均11.9°,术后矫正为前凸6.8°。19例双弯患者术后上弯冠状面自动矫正率为39.5%(P<0.01);融合弯顶椎旋转改善率32%(P<0.01),下融合椎旋转亦有明显改善(P<0.05),上弯顶椎旋转无明显改善。凸侧Bending像融合弯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单弯(PUMCⅠb型、Ⅰc型)者术后即刻躯干偏移增加7.3mm,1年后较术前改善7.5mm;双弯者术后躯干偏移持续改善。凹侧Bending像下融合椎与骶骨的夹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前路矫形融合术具有较强的冠状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选择性胸椎融合治疗PUMC Ⅱ型特发性脊柱侧凸(IS)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1年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的PUMC Ⅱ型IS 25例,男2例,女23例;年龄11~18岁,平均14.3岁.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X线片,对侧凸类型、侧凸Cobb角、顶椎旋转度、顶椎偏距、侧凸柔韧性、胸腰段后凸、躯干偏移进行测量和分析.侧凸类型包括Ⅱb1型20例,ⅡC3型5例.其中前路矫形4例,后路矫形21例.结果 手术前后胸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48.0°和14.3°,平均矫正率为70.0%;手术前后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32.2°和11.9°,自动矫正率为62.9%,最终随访时无躯干失平衡发生.全部病例随访12~58月,平均17.4个月.结论 参照PUMC分型的融合范围选择原则,采用选择性胸椎融合治PUMC Ⅱ b1型和部分PUMCⅡC3型IS,可以保留更多脊柱活动度,同时冠状面和矢状面矫形效果满意,无术后失代偿.  相似文献   

12.
周传坤  夏晓枫  邹凯  高书涛  王欢  方煌 《骨科》2017,8(6):493-496
【】 选择性胸椎融合是主胸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融合策略中比较经典而始终存在争议的话题。随着内固定系统的不断创新与临床分型系统的不断发展,选择性胸椎融合的指征也不断在更新,但目前尚无公认一致的标准,故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Risser征的胸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行前路矫形术后胸椎及远端腰椎矢状面的重建模式。
方法 分析2002年6月至2006年11月行胸弯前路矫形内固定术且有2年完整随访资料的L enke 1型AIS患者43例,男3例,女40例;年龄11~18岁,平均(14.1±1.7)岁;胸弯Cobb角39°~ 65°,平均46.0°±7.5°。按照患者Risser征评分分为:A组(Risser 0)、B组(Risser 1~3)和C组(Risser 4~5)。分别测量这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历次随访时的胸弯Cobb角、腰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内固定远端交界性后凸角、胸腰椎交界性后凸及骶骨后上缘与C 7铅垂线的距离。
结果 三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60个月,平均27.4个月。末次随访时,A组胸腰椎交界性后凸角为6.6°,较术前的- 1.7°增大8.3°;B组为0.6°,较术前的- 7.3°增大7.9°;C组术后历次随访与术前均无显著性差异。三组患者胸椎后凸角分别为21.2°、18.4°和14.7°,胸椎后凸角历次随访时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的内固定远端交界性后凸角均表现为前凸丢失,后凸增大。
结论 低Risser征的Lenke 1型AIS患者行前路矫形内固定术后胸椎后凸角及胸腰椎交界性后凸增加,可能与胸椎后份生长后矢状面重建引起的胸腰椎交界区失代偿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朱锋  邱勇 《脊柱外科杂志》2003,1(4):237-239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IdiopathicScoliosis ,以下简称AIS)是以脊柱在冠状面上的侧凸、矢状面上的胸椎后凸减少甚至前凸和脊椎在水平面上的旋转为特征的三维畸形,它是最常见的青少年脊柱畸形之一。如果将诊断标准定为Cobb角大于10°,其发病率是3%左右[1] ,邱勇等[1] 发现AIS占整个脊柱侧凸病因学诊断的80 %。目前AIS的发病机理以及进展机制还不明确,有各种不同的假设。由于AIS的发生发展和脊柱生长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拟就AIS患者生长发育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1AIS的生长发育AIS的出现及加重均在青春期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躯干失平衡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62例行后路矫形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前及术后躯干平衡情况进行回顾性观察,探讨术后躯干失平衡的可能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至2001年连续收治施行三维矫形手术的62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平均年龄14.4岁,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5月(12月~57月)。进行CD、TSRH及CD Horizon系统的矫形内固定脊柱融合术,观察各型脊柱侧凸术后的躯干平衡情况。结果 有53例(85.5%)患者术前X线片检查提示冠状面有1cm以上的失平衡。失平衡以向左侧多见(占95%),范围在-3.4cm到 4.3cm之间,平均为 3.1cm。48%的患者术后X线片检查仍有失平衡存在,但平均偏离距离为 1.2cm,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结论 三维矫形术后躯干失代偿的发生可能主要与融合节段尤其是下方融合节段选择不当有关。骨骼成熟度较低的患者,术后发生躯干失平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6.
经椎弓根固定三维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经后路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三维旋转矫正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可行性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月~2004年1月应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三维旋转矫正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2例,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11~15岁,平均13岁,通过比较术前术后的Cobb角、顶椎移位、顶椎旋转及身高的变化进行疗效的评价。结果术后所有病例经6~36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术前冠状面Cobb角平均66°,术后平均22°,平均矫正率为67.8%;顶椎移位术前平均4.16 cm,术后平均1.28 cm,平均矫正54.8%;旋转畸形(Nash~Moe法)术前为Ⅰ~Ⅲ度,平均矫正Ⅰ度。身高平均增加8 cm。所有病例术中、术后均无脊髓神经根损伤,浅表感染1例经清洁换药后痊愈。术后1年均获得满意的脊柱融合,并保留一定的脊柱活动度,术后并发症少。结论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具有三维矫正能力,效果可靠、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固定节段椎弓根平面术前CT扫描有助于选择好进针点、方向及深度,便于椎弓根螺钉安全准确植入;精心准备植骨床、充足的植骨材料、熟练的三维矫正技术是取得良好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是最常见的脊柱侧凸畸形。远端叠加(distal addingon)现象是AIS患者后路选择性胸弯融合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远端叠加现象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既往文献报道的主要危险因素有下固定椎的选择、生长潜能、胸弯和腰弯相关因素、L4椎体倾斜方向、肩平衡、冠状面平衡等。但目前关于远端叠加现象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尚存在争议。本文对远端叠加现象的定义、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防治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认识此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指青春期或骨骼成熟前发生的结构性脊柱侧弯畸形(在冠状面上Cobb角〉10°,且合并有脊柱的旋转),而无其他器质性疾病。AIS在小儿肌肉骨骼系统中是发病率较高的畸形之一,占整个脊柱侧凸的70%~80%。尽管脊柱侧凸临床上已治疗多年,但是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就其遗传、生长发育、神经肌肉、激素、结缔组织等方向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其病因学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胸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AIS) 患者选择性胸椎融合术前胸椎矢状面 形态对术后矢状面代偿模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至2005年12月行前路或后路 选择性胸椎融合术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90例 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75例;年龄 11-18岁,平均(14.5±1.9)岁;前路手术41例,后路手术49例.根据术前胸椎后凸角(TK)大小,再 将前后路手术患者分别分为TK<10°组和TK≥10°组.对这四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的胸弯侧凸 角、腰弯侧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内固定远端交界性后凸角(DJK)、胸腰段交界性后凸(TJK)及 骶骨后上缘与C_7,铅垂线的距离 (SVA) 等指标进行测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末次随访时,前路 TK<10°组TK、TJK和 DJK均较术前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上由前凸变成后凸; 前路TK≥10°组TK 较术前无明显变化,DJK虽有增大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 TJK 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TK<10°组TK、TJK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DJK虽有增大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TK≥10°组TK、TJK 和DJK在随访过程中均无明显变化.末次随访时全部TK<10°患者LL与术前相比差异虽无统计学 意义,但总体上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而四组患者术后的SVA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且均保持在正 常范围.结论 术前TK减少的胸弯型AIS患者行选择性胸椎融合术后,TK、LL均获良好蕈建.但 术后随访过程中DJK和TJK有后凸增大趋势,可能与前路内固定节段短及术后矢状面的重建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脊柱柔韧性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12月~2008年4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204例AIS患者,男性36例,女性168例,平均年龄15.0岁;平均Cobb角50.1°;平均Risser征3.4度;主弯跨度平均6.8个椎体;主弯顶椎旋转度平均2.0度.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及仰卧左右侧屈位X线片,计算主弯柔韧性.采用相关分析研究各临床指标与主弯柔韧性的相关性.结果:女性AIS患者的脊柱柔韧性明显高于男性(P<0.05);胸腰弯组和腰弯组AIS患者的脊柱柔韧性显著大于胸弯组(P<0.05),胸腰弯和腰弯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AIS患者中的年龄及主弯Cobb角(站立位与侧屈位)均与脊柱柔韧性显著负相关(P<0.05),且胸弯女性AIS患者的月经初潮至手术时间及顶椎旋转度也与脊柱柔韧性显著负相关(P<0.05).男性胸弯AIS患者中侧屈位主弯Cobb角、胸腰弯/腰弯组中主弯Cobb角(站立位与侧屈位)均与脊柱柔韧性显著负相关(P<0.05).主弯跨度及Risser征与脊柱柔韧性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女性AIS患者脊住柔韧性受年龄、月经初潮至手术时间、主弯Cobb角(站立位与侧屈位)、弯型及顶椎旋转度等因素影响;男性AIS患者的脊柱侧凸柔韧性主要受主弯Cobb角及弯型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