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研究发现,高度近视、长眼轴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的保护因素[1],合并高度近视的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几率要小于不合并高度近视的患者.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内皮素(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是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细胞因子.为明确其在伴有高度近视DR发病中的作用,本研究对一组伴有和不伴有高度近视的增生型DR(PDR)患者玻璃体液中ET-1、VEGF、PEDF含量进行了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婴幼儿高度近视(≤-6 D)的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评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和视觉结果。发现高度近视在学龄前儿童中很少见, 患病率低于1%。学龄前儿童近视的病因与年龄较大儿童不同, 较高比例为与早产或遗传原因有关的继发性近视。儿童高度近视诊断后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对近视综合征相关最常见特征的临床评估, 确定是否存在可能对儿童整体健康更为重要的相关医学诊断。生物特征评估(包括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对于区分轴性近视和与眼前节异常发育相关的屈光性近视很重要。其他检查包括眼部照相、电生理检查、基因检测, 并且通常需要儿科医生和临床遗传学家的参与。在检查之后, 光学矫正必不可少, 但这可能比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具挑战性和复杂性。由于婴幼儿高度近视的疗效证据缺乏和具有临床异质性, 这类儿童应用近视控制干预措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结论婴幼儿高度近视是一种罕见疾病, 其病因模式与大龄儿童不同。就检查、光学矫正和应用近视控制措施治疗而言, 此类儿童的临床管理是一个复杂且通常需要多学科一起合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 高度近视是患者视力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高度近视的防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而角膜曲率异常是近视发病的重要因素.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证实多个基因与角膜曲率改变有关,但角膜曲率相关基因与高度近视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尚不十分清楚. 目的 探讨角膜曲率相关基因雷帕霉素靶蛋白基因(MTOR)的rs74225573位点、胞嘧啶核苷磷酸激酶基因1(CMPK1)的rs60078183位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基因(PDGFRA)的rs 1800813位点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基因3(RBP3)的rs11204213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群高度近视发病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于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纳入高度近视患者483例,屈光度右眼为(-10.84±4.69)D,左眼为(-10.35±4.67)D;眼轴长度右眼为(28.15±2.27)mm,左眼为(27.72±2.51) mm.同期纳入年龄和性别匹配的519名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所有受检者均为汉族且无亲缘关系.采集受检者外周静脉血4 ml提取DNA,根据NCBI网站获取的rs74225573、rs60078183、rs1800813和rs11204213位点信息利用primer 3.0在线设计引物,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对4个SNPs位点进行扩增并用遗传分析仪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其与高度近视的关系. 结果 4个SNPs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HWE),证实本研究的资料具有群体代表性.高度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间rs74225573、rs60078183和rs11204213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s74225573:P年龄矫正=0.935,OR=0.98;rs60078183:P年龄矫正=0.782,OR=1.04;rs11204213:P年龄矫正=0.058,OR=1.66),高度近视组rs1800813的MAF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年龄矫正=0.001,OR=0.64).加性模型1(AB与BB比较)、加性模型2(AA与BB比较)、显性模型(AA+AB与BB比较)、隐性模型(AA与AB+BB比较)4种统计学模型分析显示,高度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间rs74225573、rs60078183和rs11204213基因型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加性模型1和显性模型分析显示高度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间rs 1800813位点基因型频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加性模型1:P=0.002,OR=0.59;显性模型:P=0.001,OR=0.58). 结论 rs74225573(MTOR)、rs60078183(CMPK1)和rs11204213(RBP3)SNP与中国汉族人群高度近视无明显关联性,而rs1800813(PDGFRA)SNP与中国汉族人群高度近视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高度近视是导致白内障及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 PCO)的高危因素。高度近视眼中PCO的发生时间更早、程度更重、治疗风险更高。炎性反应在高度近视和PCO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高度近视眼中的炎性微环境与PCO的发生密切相关。高度近视眼中炎性因子如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升高, 参与了上皮间充质转化以及细胞外基质收缩, 促进了PCO的发生发展。(国际眼科纵览, 2023,47:121-12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宁夏地区320例640眼高度近视患者的发病特点。方法:收集2011-01/2012-11就诊于宁夏眼科医院的高度近视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经过详细的眼科检查和相关环境因素的调查,根据患者的性别、民族、发病年龄、屈光状态、眼轴长度、文化程度、生活环境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共收集320例高度近视患者,就诊时年龄3~80(平均42.65±16.51)岁。320例患者中女190例,男130例,男女之比约为1∶1.5;其中汉族250例,回族70例。发病年龄20岁以下者237例,21岁以上者83例,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屈光度与患者的文化程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矫正视力≤0.3的患者随着屈光度的增高而增加,而矫正视力在0.4~0.7和≥0.8的患者随屈光度的增加而减少。屈光度与最佳矫正视力呈显著负相关(r=-0.196,P<0.05),与眼轴长度呈显著正相关(r=0.681,P<0.05)。结论:遗传因素可能是导致本组高度近视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高度近视屈光度越高,眼轴越长,矫正视力越差。  相似文献   

6.
高度近视患者1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阶段高度近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视力、屈光度、眼底等情况并探讨它们与高度近视发生的风险,视力与屈光状态及眼底情况的关系,为防止高度近视的发生、发展提供一定依据。方法:根据年龄将高度近视患者分为4组:组1,年龄≤29岁的患者;组2,年龄为30 ~49岁;组3,年龄为50 ~69岁;组4,年龄为≥70岁。非睫状肌麻痹状态下自动验光仪验光,取等效球镜进行屈光度计算。用直接眼底镜行眼底检查,结果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男女患者比例有显著性差异,女性显著多于男性(P<0.01),高度近视患者的年龄和病程有相关性,年龄越大的患者其病程越长。随着年龄增加,高度近视患者的视力显著的下降,且眼底出现漆裂纹、黄斑出血、Fuchs斑、脉络膜萎缩灶的比率呈增加趋势。结论:女性可能是高度近视发生的风险因素之一,年龄增加是导致高度近视患者视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对高度近视患者宜进行早期治疗,以防治近视的发展及黄斑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RAB3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与高度近视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及正常人的RAB3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SNP),探讨其与高度近视发病的关系。方法 收集178例高度近视先证者及71例正常人的外周血DNA,对RAB31基因的外显子及临近内含子序列进行PCR扩增,异源双链一单链构象多态性(HA-SSCP)及测序分析。结果 共发现7个SNP,位于内含子,同时出现在高度近视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对照组出现SNP106694C→T频率高于高度近视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RAB31基因的SNP不会导致高度近视发病,SNP106694C→T可能是一个保护因子,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孙小银  徐唐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1):2250-2252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手术年龄、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之间相关性。方法:将319例393眼白内障患者根据眼轴长度分为非高度近视白内障组198例237眼及高度近视白内障组121例156眼,用A型超声生物测量眼轴长度及晶状体厚度。结果:非高度近视白内障组及高度近视白内障组在手术年龄(t=3.614,P=0.000)、晶状体厚度(t=-3.081,P=0.002)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手术年龄小于非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厚度厚于非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非高度近视白内障组手术年龄与眼轴长度无明显相关性(r=-0.081,P=0.214),手术年龄与晶状体厚度呈正相关(r=0.178,P=0.006),眼轴长度与晶状体厚度无明显相关性(r=-0.050,P=0.442)。高度近视白内障组手术年龄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211,P=0.008),手术年龄与晶状体厚度无明显相关性(r=0.078,P=0.332),眼轴长度与晶状体厚度呈正相关(r=0.207,P=0.010)。结论:非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内障逐渐加重,眼轴长度的差异未影响白内障手术年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人群中,年龄的差异并未影响白内障严重程度,眼轴越长,白内障的手术年龄越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脉络膜萎缩及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的影响因素,并根据相关因素构建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340例(680眼)高度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170例340眼)、B组(170例340眼)。比较两组患者脉络膜病变发生率,在A组、B组中,根据是否发生脉络膜病变分为a组、b组两个亚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构建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的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结果 在A组、B组中,a组患者年龄、糖尿病占比、眼轴长度、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均高于b组,屈光度均低于b组(均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眼轴长度、血清TGF-β1水平为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屈光度为其保护因素(均为P<0.05)。年龄、糖尿病、眼轴长度、血清TGF-β1水平均为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病变正相关危险因素,屈光度为其负相关危...  相似文献   

10.
赵璐  游志鹏 《眼科新进展》2011,31(6):565-567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合并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556例,其中231例合并高度近视为试验组,335例不伴有高度近视的视网膜脱离病例为对照组,对比2组脉络膜脱离发病率、发病年龄、眼轴长度、眼压、黄斑裂孔发生率、视网膜脱离程度、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等情况。结果 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有23例合并脉络膜脱离,占9.96%,对照组则为11例,占3.28%,试验组脉络膜脱离发病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发病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眼压低,眼轴长,黄斑裂孔发生率高。试验组眼压、眼轴长度、黄斑裂孔发生率分别为(2.8±1.4)mmHg(1kPa=7.5mmHg)、(26.7±2.4)mm、15/23,对照组分别为(3.6±2.0)mmHg、(24.3±3.3)mm、6/11,2组间眼压、眼轴长度、黄斑裂孔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高度近视合并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具有低眼压、眼轴长、多合并黄斑裂孔、治愈率较低等临床特点,高度近视是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发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是玻璃体常见的改变,发病机制不清.近年研究发现,PVD除与年龄相关以外,女性、维生素B6摄入过多、高度近视、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视网膜血管阻塞、内眼手术等是玻璃体后脱离高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业已证明多种视网膜病变可能与锌、铜代谢的改变有关,在这些疾病中常可发现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的异常。作者通过比较高度近视与老年性黄斑变性两组病人的锌、铜代谢,以探讨两种疾病与RPE的关系。研究对象包括:(1)高度近视患者25例,年龄范围从20~70岁,屈光度均超过-6.00D,且伴有典型的高度近视改变;(2)高度近视伴有视网膜脱离患者11例,年龄范围从28~70岁,均为屈光度超过-6.00 D的原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陕西省农村人群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03-07/12,采用整体随机分层抽样法在陕西省洋县、靖边县及富平县调查8500人,所有受检人员均进行标准问卷调查及详细的眼科检查,包括应用标准对数视力表(logMAR)视力表检查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晶状体、散瞳后直接检眼镜检查视网膜,若眼底表现有后巩膜葡萄肿、漆纹样裂纹、Fuchs斑、近视眼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和近视弧形斑,则诊断为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结果:在总调查人群中有6815人完成检查,总受检率为80.2%。在此受检人群中共有88例受检者的152眼可见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其中有64例(72.7%)受检者累及双眼。患者年龄范围为15~82(平均57.5)岁。在全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3%(95%CI,1.0,1.6),≥15岁人群患病率为1.7%(95%CI,1.4,2.1),≥40岁人群患病率为2.8%(95%CI,2.2,3.5),≥50岁人群患病率为3.8%(95%CI,3.0,4.9)。通过Mantel-Haenszel分层分析,显示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P<0.001),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P=0.001,OR:2.32,95%CI,1.43,3.76)。61例(69.3%)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存在程度不同的视力损伤,单眼低视力、双眼低视力、单眼盲、双眼盲所占比例分别为36.4%、21.6%、6.8%和4.5%;在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的眼中,有84眼(55.3%)存在视力损伤。年龄较小的患者其视力损伤轻于老年人群。15岁以上人群中,70眼(0.7%)可见后巩膜葡萄肿,18眼(0.2%)表现漆纹样裂纹,6眼(0.06%)出现Fuchs斑,22眼(0.2%)存在近视眼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此人群中除屈光度外,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高度近视家族史、皮质性及核性白内障对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的患病率也有影响。由于没有应用眼底摄像技术,故我们此次调查可能低估了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结论:陕西省农村人群中(尤其是老年人群中)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较高。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是一种严重的导致视功能损害的疾病,严重影响了该地区农村人群的视力健康,有关相适应的、更为有效的治疗措施的应用及眼部卫生保健服务措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实施。在此人群中除屈光度外,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高度近视家族史、皮质性及核性白内障与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T  相似文献   

14.
陈垂海  陈静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2):2297-2300

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学龄前儿童弱视发病率及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为区域弱视预防工作提供可能依据。

方法:选取2017-06/2018-02在深圳市宝安中医院眼科门诊进行视力筛查的学龄前儿童81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弱视诊断标准统计弱视发病患儿,并将其视为观察组,其余作为对照组,且对两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深圳市宝安区学龄前儿童弱视发病率5.7%(47/818)。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最常见(63.8%),其次为屈光参差性弱视(21.3%),再者是斜视性弱视(12.8%),最后系形觉剥夺性弱视(2.1%)。两组在妊娠年龄、孕产次、孕周、近(弱)视家族遗传史相关因素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年龄大、孕产次多、孕周短、有近(弱)视家族遗传史均是导致儿童弱视发病的高危因素(P<0.05)。

结论:深圳市宝安区学龄前儿童弱视发病率较高,应予以重视,同时影响因素颇多,而全面开展学龄前视力筛查是实现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高度近视患者进行ABO血型相关性分析,了解各血型与高度近视发病的关系,指导高度近视的治疗与预防。方法:对70例高度近视患者与72例体检者(对照组)采用试管凝集法进行ABO血型检测,分别进行男女性别及血型分布比较。结果:高度近视血型分布为O>B>A>AB,女性多于男性,A血型抗原与O血型抗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9510,P<0.05),其它各血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高度近视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A型抗原的遗传因子与防止高度近视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也揭示对于O型血女性应更加重视近视的预防与治疗,将对预防高度近视的发生可能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兰晓燕  商宏莉  鲁芳  石毅 《眼科研究》2012,30(5):454-457
背景 高度近视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迄今尚未找到明确的致病基因,最近报道了一个新加坡人高度近视新的易感位点,CTNND2基因的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rs12716080和rs6885224)位点,但其与汉族高度近视的发病是否有关尚不清楚.目的 研究CTNND2基因SNPs位点与中国汉族高度近视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关联研究设计方法.收集933例高度近视患者(高度近视组)和年龄及性别匹配的1227名屈光状态和眼轴长度在正常范围的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各5 ml,并提取基因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目的DNA,采用单碱基延伸(SNaPshot)法进行DNA纯化.选取CTNND2基因的4个标签SNPs,包括已有报道的rs12716080位点和rs6885224位点,分析其与高度近视的相关性.结果 CTNND2基因4个标签SNPs,rs6885224、rs12716080、rs917012、rs16901340的基因型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HWE) (P=0.181、0.085、0.732、0.313、0.264、0.663、0.084、0.196),高度近视组和正常对照组rs12716080、rs917012、rs6885224、rs16901340 SNPs的基因型频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54、0.406、0.828、0.403),其等位基因频率在高度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77、0.209、0.743、0.198).通过Haploview单体型分析发现,rg12716080和rs917012位于同一个连锁不平衡区域,高度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单体型TA的频率(0.784 vs.0.719)和GA的频率(0.087 vs.0.13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115,P=0.013;x2 =6.634,P=0.010),而两组间单体型GG的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23vs.0.143,x2 =0.889,P=0.346).结论 CTNND2基因rs12716080、rs917012、rs6885224、rs16901340 SNPs与高度近视不相关,但rs12716080位点和rs917012位点的单体型与高度近视相关.  相似文献   

17.
高度近视因严重的并发症及低龄化已经成为我国的公共问题,多项研究表明随着高度近视的发展,眼部生物学参数可发生改变,为进一步探索高度近视的发病机制,笔者就高度近视与眼部生物学参数的关系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中精确化和具体化地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性弱视儿童脉络膜厚度变化,并探讨其脉络膜厚度与眼轴、年龄的关系。方法:2014-01/07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儿童50例65眼,年龄4~15(平均9.91±3.41)岁,所有受检眼排除眼底疾病和眼前节病变。根据扩瞳验光的结果,分成高度近视性弱视组(24眼)、高度近视组(19眼)、正视眼组(22眼),运用海德堡EDI-OCT技术对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及距中心凹0.5,1.0,1.5,2.0,2.5,3.0mm处上方( S,12:00方位)、颞侧( T,9:00方位)、下方( I,6:00方位)、鼻侧( N,3:00方位)的脉络膜厚度进行测量,并通过A超测量出所有受检者眼轴长度。结果:高度近视性弱视组中心凹下及各方位脉络膜厚度与高度近视组、正视眼组相比最薄,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弱视组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与眼轴长度有显著负相关性(r=-0.531, R2=0.282, F=7.476, P=0.013);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 r=-0.292, R2=0.085, F=2.044, P=0.167)。结论:高度近视性弱视儿童的脉络膜厚度变薄,眼轴长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内外不同人种、不同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均显示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是青光眼独立于眼压之外的危险因素.虽然开角型青光眼是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的主要类型,但是近些年却不断有高度近视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报道.本文对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的类型以及高度近视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进行讨论分析,目的是提醒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重视高度近视合并闭角型青光眼,以免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20.
高度近视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如何在高度近视人群中发现POAG患者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高度近视患者并发POAG的概率明显高于非高度近视患者。高度近视本身就可能发生眼部一系列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当高度近视合并POAG时,复杂的眼底改变造成近视与早期开角型青光眼相互混淆,使早期青光眼的诊断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将回顾高度近视合并POAG的相关文献,从流行病学、视盘、视神经节细胞层、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血管密度等眼底结构特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