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心肌病,分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和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HNCM),临床以气短、胸痛、心悸和晕厥等为主要表现。其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室间隔介入治疗、室间隔切除术。室间隔介入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手段,尽管目前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但其仍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临床可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特征的心肌病.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又可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梗阻性病例主动脉瓣下部室间隔肥厚明显,过去称为特发性肥厚型主动脉瓣下狭窄.本病常为青年猝死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蒙英英  马振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8):104-107+169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7年9月确诊的76例肥厚型心肌病及76例健康人群分别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其超声心动图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组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比较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与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心律失常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左室舒张末径(LVIDd)、左室收缩末径(LVISd)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房前后径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阻性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在心律失常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阻性较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以房性、室性心律失常常见。结论超声心动图操作简便且无创伤,可以快速地对肥厚型心肌病做出诊断及分型,为临床的诊治提供快速而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 ,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改变的心肌病。近年发现 ,有些肥厚型心肌病患者 ,随年龄增长 ,逐渐呈扩张型心肌病的症状与体征 ,称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扩张型心肌病相[1] 。本文对我院 2 0 0 2年 2月— 2 0 0 4年 1月应用卡维地洛治疗 12例晚期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疗效进行分析 ,以探讨其在肥厚型心肌病治疗中的价值。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12例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 ,男 9例 ,女 3例 ,年龄 39~ 5 7岁 ,平均 4 3.6岁。按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力衰竭诊断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 :心功能Ⅲ级 7例 ,心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结合心电图对临床诊断肥厚型心肌病的价值。方法:47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及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对比分析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的检查结果。结果:在47例患者中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梗阻性与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分别为12例(25.5%)及35例(74.5%)。梗阻性患者中有3例为隐匿性梗阻,非梗阻性患者中6例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检查出现ST-T改变(76.6%)、左心室肥厚(46.8%)及心律失常(38.3%)较为常见,其他还有异常Q波、电轴偏转及T波改变等表现。结论:临床诊断肥厚型心肌病过程中,综合分析超声心动图表现与心电图改变,可以显著提升肥厚型心肌病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限、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特征的心肌病.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本病常为青年猝死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典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及心脏超声特点。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的20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患者是否存在梗阻将其分为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研究1组)100例和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研究2组)100例,同期选取100例典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作为对照组,3组患者均采用心脏超声技术进行检查,对比3组患者的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心脏超声及心电图结果。结果相对于对照组,研究1组和研究2组患者的NT-ProBNP指标水平均较高,另外,3组患者的心脏超声及心电图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心脏超声技术分别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典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检查,患者的NT-ProBNP指标水平均较高,同时可清楚地显示患者的心脏超声及心电图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较好的临床依据,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8.
李莉 《当代医学》2008,14(22):95-96
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根据左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可分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本病常有明显的家族史.常为青年人猝死的原因.部分患者可无自觉症状,只是在体检中发现,大部分患者有心悸,胸痛,劳力性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9.
李惠玲 《基层医学论坛》2016,(26):3690-3691
目的:探讨非梗阻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改变,提高对非梗阻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2例确诊为非梗阻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超声心电图特点进行总结。结果本组42例心尖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均有心电图异常改变,胸前导联 T 波倒置均超过0.05 mV,RV5大于2.6 mV 的有18例(42.9%),ST 段压低程度0.05~0.4 mV 的有20例(47.6%),没有患者出现额面心电轴异常和病理性胸前导联 Q 波,合并心房纤颤3例(7.1%)。结论标准12导联 ECG 显示胸导联 V3~V5R 波振幅增高伴对称性倒置 T 波,要高度考虑非梗阻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可能,心电图异常对非梗阻性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提供了特征性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技术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中的运用。方法观察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60例与无心肌疾病患者60例,用心脏超声技术测量两组患者室间隔厚度,计算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比值,统计左室流出道梗阻及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移征发生情况。结果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组患者室间隔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比值明显高于无心肌疾病组,且存在左室流出道梗阻及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移征。结论心脏超声技术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诊断具特异性,可提高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和典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90例典型肥厚型心肌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为三组进行对比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组患者25例。然后再根据典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是否存在流出道梗阻将剩下的患者分成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25例)以及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40例)两组,对比分析三组患者心脏超声以及临床特点。结果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组患者的家族成员没有发现猝死史,有5例典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存在有家族成员猝死史;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组患者的左室心尖部厚度为(20.1±4.0)mm,没有患者出现梗阻现象,室壁运动出现异常。结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和典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心脏超声检查结果为阳性以及心图联导上典型的深尖倒置可以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确诊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并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例赵士琴,傅月英,李建华,史君莫,刘素娟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261031)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进展,心肌病的诊断率已明显提高,不少学者对各种类型的心肌病已做了较多阐述,但病人同时患有梗阻性心肌病合并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与正常人窦性心律震荡指标有相近。方法共分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和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患者三组,同时测量其窦性心率震荡指标。结果三组受试者窦性心率震荡指标无差异。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指标正常,尚不能以窦性心率震荡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肥厚为特征.典型者左心室肥厚,以室间隔为甚,偶尔可呈同心性肥厚.左心室腔容积正常或减小.偶尔病变发生于右心室.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可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家族性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发生心律失常及早年猝死肥厚型心肌病,一个家族中可有多人发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MTEE)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手术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 应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分别于术前及关胸复跳前监测6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经主动脉行室间隔部分肥厚心肌切除术的患者.以二维、彩色多普勒(CDFI)及频谱多普勒监测各项指标.结果 6例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左室流出道内径增宽,压力阶差下降.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消失.调整手术方式3例.并可指导心腔及大血管排气,观察室壁运动及心功能情况.结论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技术对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随着对肥厚型心肌病(HCM)的研究进展,Coodwin基于血液动力学特点,将HCM又分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与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HNCM)。以往因缺乏简便易行而较特异的诊断方法,常易误诊为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17.
肥厚型心肌病 (HCM )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脏病 ,主要表现以左心室或右心室肥厚为特征 ,通常表现为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型心肌病最大危险是严重心律失常致猝死 ,因此预测其早期危险性非常重要。我们对 2 0 0 0年 3月— 2 0 0 3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 4 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QT离散度 (QTd)进行分析 ,并对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QTd进行比较 ,从而分析预测肥厚型心肌病危险度。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 0例患者 ,男 2 4例 ,女 16例 ,年龄 35~ 6 5岁 ,平均 5 0岁 ,其中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2 2例 (梗阻组 ) ,非梗阻…  相似文献   

18.
董敏莉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5):1941-1941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在临床上常有发现,因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导致动态性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为临床特征,易发生心脏性猝死。近年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将1例HOCM化学消融治疗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对16例患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应用波依定10mg每日1次,研碎后置入舌下观察血压、心率、心电,各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充盈期血流量增加,舒张期顺应性改善。提示波依定对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徐济民 《求医问药》2008,(11):17-17
肥厚型心肌病是原发性心肌病的一种类型。该病是以心肌的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的血液充盈受阻以及舒张期的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根据患者的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可将肥厚型心肌病分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临床实践证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多有明确的患过该病的家族史(约占1/3)。大多数该病患者都在30岁以前发病,其中10%左右的人在婴儿期即被确诊患有该病。该病患者的男女比例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