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温疫大家余霖所著<疫疹一得>影响深远.就余霖强调的"疫疹"证治,从他对温疫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方面进行了探讨.余霖所创导的火毒致病参合运气为疫病的病因;辨疫病病机,皆以火毒为本;治疗温疫勇于大剂用药,强调以清为主,且将解毒养阴贯穿始终.在疫证治疗中还应重视辨疹,强调治疹勿忘活血.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湿疫”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结合中医传统理论,目前认为其病因是感受疫戾湿毒,病位主要在肺脾,病性以湿为主,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主要病机为疫戾湿毒犯肺,气机闭阻,肺脾气虚;病机特点突出表现为肺脾相关。中医治疗分为初期、中期、重症期及恢复期4期,应以解毒宣肺健脾化湿贯穿始终,初期以宣肺止咳、芳香化湿为主,中期侧重宣肺平喘、通腑解毒,重症期温阳开闭固脱,恢复期补肺健脾化湿。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疗疫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青霉素被发现和应用之前,中医学在传染病领域的建树一直雄居世界前列,这种建树随着明清时代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完善,达到了高峰.中医学认识传染病病因并不为病原体所困扰,而是着眼于病因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从病因作用于机体后所出现的证候来把握病因--辨证求因,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有力地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近现代以来中医防治疫病没能充分发挥作用,往往是在疫情发生之初被忽视,由情势所迫才想到中医中药的参与,足见党和国家的中医政策尚需进一步落实.回顾对疫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治堪称当代中医诊疗疫病的范例.本文较详细的介绍了中医治疗疫痉的心得体会,同时强调中医治疗疫病的相对优势,希望对今后可能发生的疫情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医将具有强烈传染性、流行性的疾病称之为疫病,病因为感受疫疠邪气所致,归属于温病范畴。根据疫病的临床症候及病因属性,目前主要分为湿热类和温热类疫病。文中归纳整理湿疫的相关文献,认为湿疫为感受湿邪为主的疫疠毒邪,由口鼻而入。因湿疫病因固定,具有明显的传变规律的阶段性,可以分为初期、进展期、极期、恢复期阶段。凝练了湿疫的诊断要点,提出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和常用方证。在治疗的不同阶段始终要围绕湿疫毒邪的祛除,同时湿疫初期,湿疫毒邪伏于膜原,虽有类似表证,但不能给予辛温发汗,必须芳香涤秽化浊、疏利气机,着眼于邪气的透达,促使湿热分消走泄,即吴又可所谓的促邪溃败之意。湿疫临床特点依然不能脱离湿热范畴,临床存在正局、变局之分,湿遏热伏,热得湿则郁遏而不宣,故愈炽,存在极易入营、逆传心包、横逆肝肾等变局,导致病情急剧加重,需要引起临床重视。因此提出治疗上,初期注重芳香涤秽化浊、疏利气机、透邪外达,湿疫化热后,要警惕变局,重视解毒凉血活血法的应用。同时湿疫治肺、着眼于祛邪的治疗思想要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5.
治湿经验谈     
湿为六淫致病因素之一,因湿性重浊黏滞,导致临床多种疾病缠绵难愈,今以中医文献为依据,结合临床经验提出疗时病重湿邪的重要性,祛湿邪健脾胃以取事半功倍之效,祛湿邪通经络等治则.临床以三仁汤化裁应用,在多种病证中都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对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熊立品《治疫全书》的医学思想进行了研究及整理,认为《治疫全书》中辨证论治疫病的思想主要遵从吴又可治疫理论,明辨伤寒与瘟疫;同时对春温的阐述颇具特色。对当今临床辨证治疗研究瘟疫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温病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温疫论》是中医疫病学的奠基之作.挖掘其治疫思想和防治经验对现今疫病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对《温疫论》中治疫思想进行全面梳理,并提出其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具有理论依据和宝贵经验,值得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三仁汤出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原为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湿重于热之证.在临床中应用此方化裁治疗发热疾病,取得较好效果.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凡用西药及清热解毒中药治疗不效者,应用三仁汤加减,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仁汤在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初期的疗效。方法选择在临床上符合中医辨证为湿热蕴脾、寒湿蕴脾、脾肾不足夹湿、肝肾不足夹湿型的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初期78例,给予中药三仁汤(药用:杏仁、白豆蔻、厚朴、通草等)加减治疗。结果 78例中显效率为28.2%,有效率为69.2%,无效率为2.6%,总有效率为97.4%。结论三仁汤治疗以上4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初期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病机为湿、热、毒三邪杂感有关 ,属中医疫病范畴。临证按中医辨证分 5型治疗 ,每型各示基本方。同时探讨中医辨证分型与流行性出血热各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松峰说疫》是清代温疫学派主要医家刘奎的代表著作,在疫病防治方面提出疫病治疗最宜通变,首创了"瘟疫统治八法",提出瘟疫应用药主要以寒凉、温补、解表等为主,并列专篇总结了历代医家防治疫病的有效方剂和自创防治疫病新方,使用方法上除内服法外,还有熏烧、悬挂佩戴等外治法.研究总结疫病防治方法及用方用药特色,可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相似文献   

12.
吴有性《温疫论》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传染病有不断新生趋势,面对众多新生传染病,运用中医疫病理论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古代温疫著作更具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文中对中医疫病学的奠基之作<温疫论>从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剖析了吴有性温疫理论及其医学思想.希望这些理论能为新生传染病提供新的有效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疾病特点与中医温病特点进行比较,认为该病当属于中医“瘟疫”范畴,为“湿毒疫”.新型冠状病毒即为疫疠病邪之源,本病以“湿、热、毒、瘀、虚”为病机特点,初期为寒湿犯表、寒湿郁肺证,进展期为疫毒闭肺证,重症期为内闭外脱之证,恢复期以肺脾气虚、气阴两伤证.治疗上当以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为治则,以审因论治...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是中国疫病爆发的最高峰,期间有关疫病的名家论著繁冗复杂,从各个论著中可以探析出有关疫病的理论脉络.从明代《伤暑全书》始见温热病类专书与《温疫论》创疫病学专书之始,至清代温疫学派发展到温病学派的演变,当中还夹杂着疫病理论归于伤寒与温病的争鸣,结于温病学派形成独立辨证体系而被后世不断地扩充发扬.  相似文献   

15.
三仁汤验案四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良英  高杰 《中外医疗》2011,30(27):144-144
了解治疗湿瘟病的经典方剂三仁汤的药物组成及病因病机;笔者谨遵三仁汤病机要点,巧妙治疗了上焦老年患者夏季咳喘病,中焦中年妇女功能性胃肠功能紊乱以及下焦青春期女性经期发热病案-病症属湿邪为患的三则,疗效显著;由此我们得出中医药不能机械套用,辨证施治才是中医治病的精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析明末清初时期浙江医家陈士铎诊治疫疠的学术思想。[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法,筛选陈士铎著述中涉及疫、疠之条文并进行研读,从病名、病因、病机、症状、鉴别、治法、方药等方面归纳其诊治疫疠的学术思想。[结果] 陈氏详细阐述了瘟疫、疠风、瘴疠等疾病的辨治方式。火热成毒、闭而不宣所致瘟疫以全身症状乃至神志异常为主要表现,具有传染性,且病死率高;热毒、湿蒸之气所致疠风、瘴疠均具传染之性,疠风以皮生斑点、破而成疮乃至腐烂及须眉掉落为临床特点,瘴疠则以头痛、腹满为核心表现,而由酒湿所致疠风则不具可传染性。陈氏在多部医籍中针对各类疫疠之疾创设了多种治法方药,并提出疫病与伤寒可通过是否于冬月得病及传经与否进行鉴别,春疫与春温则在病邪性质与预后方面有所差别。[结论] 陈士铎身处疫灾频发之时空,关于疫疠证治的论述丰富、零散而颇具特色。其防治疫疠的理法方药可为当今传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提供借鉴,也提示在中医疫病学经典传承内容建设中,除应重视传统中医典籍与温病学家专著外,其他学派医家著作与综合性医书中相关内容的整理亦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病机为湿、热、毒三邪杂感有关,属中医疫病范畴。临证按中医辨证分5型治疗,每型各示基本方。同时探讨中医辨证分型与流行性出血热各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三仁汤出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由杏仁、生薏仁、白蔻仁、飞滑石、白通草、竹叶、厚朴、半夏组成.专为湿温初起,邪在气分而设,笔者将其化裁治疗临床杂病,每获良效,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9.
温疫病的防治重在把握其发病特点和发病机制,清代温病学家余师愚对此有独到之处,值得现今防治温疫类传染病借鉴,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余师愚生平经历多次温疫流行,他结合病状,深究<黄帝内经>,深入系统研究温疫,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疫经验,在<疫疹一得>[1]一书中详论温疫,对温疫病的辨证论治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吴又可《温疫论》论治疫病提出"杂气致疫"的观点,杂气致病特点可归纳为:其来无时,其着无方;来而不知,感而不觉;某气专入,专发某病.疫病治疗大法以逐邪为第一要义,顾护正气、攻补兼施为主要治疗特点,同时注重生活起居、养护正气.在疫病调护方面,吴又可以安养调神、顾护阴液为主,并依据患者现有身体状况和平素体质实施个性化调护.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