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预防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心律失常,对29例病人进行随机双盲试验,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3例)和室安卡因(16例)。有胺类局部麻醉药物过敏、应用起搏器、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实验性药物的病人予以排除。病人入院后处理同其它AMI一样,然后采取随机双盲分组,全部病人均未出现症状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仅1例应用利多卡因的病人发生心律失常而停止治疗。应用利多卡因和室安卡因的方法:是在2分钟内分别给予100毫克和250毫克,随后15分钟内分别再给60毫克和500毫克,然后每6小时分别静脉点滴1000毫克  相似文献   

2.
氟卡胺治疗急性心肌梗塞顽固性心室颤动成功一例报告(反复室颤非同步电复律124次)山东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272111)刘力文,丛培玲,伊长华,杨清明,张文菊急性心肌梗塞重要,并发症心律失常,特别是严重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常危及病人生命。我们用氟卡...  相似文献   

3.
汪吉红  黄玉华 《山东医药》1996,36(11):30-30
QT间期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枣庄市立医院(277138)汪吉红,黄玉华QT离散度(QTd)或QT间期离散度对预测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疾病和慢性心衰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猝死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动态心电图检出的56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时,虽然利多卡因在预防心室颤动或防止梗死区的扩展是一种效果最好、毒性最小的药物,但在急性期,利多卡因常不能有效的控制室性心律失常。本文报告在缺血性心脏病伴有心律失常时使用心得宁的疗效观察,作者分析了134例急性心肌梗死和19例急性心肌缺血伴有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病人应用心得宁的治疗效果。它对控制急性心肌梗死后24小时内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室颤动复苏后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尤其是对已用利多卡因治疗无效的病人更有价值;但对急性  相似文献   

5.
根据猝死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恰在致命性心律失常出现之前有心肌缺血,由流动冠心监护单位抢救的急性心肌梗塞在发生心室颤动(VF)之前确有心率增快。由此可见,交感亢进和急性心肌缺血可引起 VF 反复发作。急性心肌缺血主要通过左侧交感神经传入纤维兴奋心脏交感神经反射,又反射性地抑制迷走神经传向心脏的冲动,这在暂时降低 VF 阈值和冠状动脉闭塞早期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中起主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动物模型判断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6.
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已经成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患者的主要治疗模式。尽管它能够有效终止室性心律失常 ,但对于有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患者 ,抗心律失常药物仍是重要的辅助治疗 ,对于频繁发作的有症状的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更是如此。为达到最大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常需合用ICD和药物治疗。本文根据临床试验的结果 ,综述了抗心律失常药物在ICD患者中使用的趋势、用药的指征、有益和有害的相互作用和用药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前当临床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时,治疗主要集中于预防或处理由心律失常或泵出衰竭所致的并发症。然而,最近的研究提示,在急性冠状动脉阻塞的最初几小时内,减少心脏的工作量和心肌的需氧量,可显著地缩小心肌损伤的范围。为此,认识急性心肌梗塞的前驱症状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冠心监护病房的最早记述提示,所有发生心室颤动或致命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人均有“先兆性心律失常”,例如频繁室性过早搏动,R落在T波上的室性过早搏动,成对或多源性室性过早搏动,短程室性心动过速。进而又指出,此种所谓先兆性心律失常能够在发现后加以抑制,从而完全防止原发性心室颤动。由此产生了应用利多卡因的治疗方案,并广泛应用于冠心监护病房。其后,一些医疗中心对先兆性心律失常的概念进行了研究。虽然许多心室颤动发作可能先有这种心律失常,但25~50%的冠心监护病房患者在首次发作心室颤动前,并无明确的先兆性心  相似文献   

9.
以往的研究证实增加迷走神经张力能防止实验性急性心肌梗塞时发生心律失常。在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时,迷走神经刺激能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高心室颤动阈和降低自发性心室颤动的发生率。迷走神经刺激对心室电稳定性的有益作用,设想是由于胆碱能神经末稍释放乙酰胆碱所致。由此,作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因心血管疾病而引起死亡是一严重问题。从1981年以来每年大约有150万人患急性心肌梗塞,其中约40%即65万人死亡,有一半病人在到达医院前已告死亡。及时心肺复苏有助于减少入院前的病死率。这一积极急救措施应及早进行。如果心肺复苏在心搏停止后3~4分钟内进行,以及心脏病人生命支持措施在心搏停止后8分钟内开始进行,则患者存活率将大为改观。在进一步的心肺复苏过程中的关键内容是应用药物以纠正心室颤动这一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目前用于治疗心室颤动的药物是利多卡因,普鲁卡因酰胺和溴苄铵,并在继续探索这三种药中那一种最为有效。60年代开始利多卡因即作为一有力的抗心律失常药用于临床,现已被广泛地作为入院前病人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急梗)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其主要死因之一是并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尤其是心室颤动更为常见。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心律失常,使其对血液动力学的不利影响和导致严重心律失常的倾向降至最小程度,对急梗的预后有重要意义。一、窦性心律失常1.窦性心动过速(窦速)窦速在急梗中常见。其原因有左心衰、发热,反应性心包炎、合并肺部感染、肺栓塞、焦虑及低血容  相似文献   

12.
他汀类药物非调脂作用及其机制(续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3 他汀类药物治疗心律失常 Mitchell等[9]评价了他汀类药物在预防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复发方面的作用.所有病人随即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植入自动复律除颤器(ICD)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与未服用降脂药组比较,ICD组联合应用他汀类降脂药后VT/VF复发减少了40%,全因死亡下降36%,心脏死亡减少39%,提示他汀类药物具有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13.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离散度与临床的关系王汉林,孙风春近来已有资料发现QT离散度(QTd)与急性心肌梗塞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病人的QTd明显增加。本文分析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QTd与临床心律失常和心功能的...  相似文献   

14.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和心室颤动(室颤).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主要为:终止急性发作或减慢心室率,预防复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迷走神经对缺血心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概念认为,迷走神经紧张性增强能减慢心率,增加邻近心肌细胞间复极化差异,加剧心电不稳,在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可促进心室颤动(VF)的发生。然而,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传统观念提出了争议,认为迷走神经紧张对正常和局部缺血心脏具有保护作用。迷走神经紧张性增强时可延长心肌不应期,提高正常和局部缺血心脏的心室颤动阈值(VFT),降低心室易颤性,具有抗VF作用。因此,了解迷走神经对缺血心脏的影响,对临床防治心律失常具有重要意义。一、迷走神经对缺血心脏保护作用的证据迷走神经对缺血心脏的影响及其在AMI  相似文献   

16.
钾与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接受利尿剂治疗的高血压病人和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中,低血钾和室早增多的关系,各家报道不一。尽管低血钾与单纯室早的关系尚未确定,但是在急性心肌缺血时低血钾同持续性室速和室颤强相关。低血钾可以影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效果。肾上腺素刺激β_2肾上腺能受体从而降低血钾,这可能是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预防新近心肌梗塞病人猝死的部分原因。纠正低血钾(<4.0mEq/L)的措施,则需个体化。  相似文献   

17.
溴苄铵是有效的抗心律失常和抗心室颤动药物,适用于预防和治疗心室颤动以及其它足量第一线药物如利多卡因治疗无效的致命性室性心律失  相似文献   

18.
心律失常治疗的现代进展(3)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续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性心律失常(VA)包括室性早博(VPB),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心室颤动和快室率的VT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心脏性猝死.VA的治疗目的为终止严重的VA发作,预防心脏性猝死.VA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与非药物治疗,前者为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非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者包括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和导管消融等治疗.本文就VA的治疗策略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9.
硫酸镁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陆续报道了静脉应用硫酸镁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可预防心律失常、降低病死率。而QT离散度和急性心肌梗塞的心律失常发生率、猝死率有较高的相关性。现初步探讨了硫酸镁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时对QT离散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是引起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若能采取积极防治室颤的有效措施,则可能使患者幸存。本文综述1976年以来国内外对室颤的防治研究进展,旨在提高医务工作者对室颤的乐观认识,采取积极有效地防治措施,以减少室颤的发生,提高室颤转复率。心室颤动的预防室颤常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严重威胁着病人的生命。采取有效地预防室颤的措施甚为重要。一、“先兆性”心律失常:室颤发生之前常有某些“先兆性”心律失常,如室早>5次/分,R落在T波上现象,二联律,多形性室早及连续2次或2次以上的室早。Adgey等研究提示:诱发室颤最重要的因素是R落在T波上的现象,见于60%的病例,晚期室早或室性自主心律则很少诱发,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