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肠平滑肌肉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小肠平滑肌肉瘤的X线钡剂造影表现、B超及CT的特征。方法 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小肠平滑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其中26例行钡餐造影检查,11例行钡灌肠检查,25例行B超检查,17例行CT扫描。结果 8例腔内型钡餐造影见肠腔内肿物。黏膜展平呈弧形,管腔增宽,管壁不整,3例有小溃疡龛影。7例腔外型X线钡剂造影可见肠道受压移位改变,局部肠壁不整,13例腔内外型钡餐造影表现为腔内充缺,黏膜紊乱,管腔狭窄,6例有溃疡穿孔。B超22例发现腹部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内部回声不均,10例肿物内有肠气反射。CT扫描发现腹内肿物12例,4例肿物内见有造影剂渗入。结论 X线钡剂造影仍是小肠平滑肌肉瘤简便的首选检查方法,B超、CT亦为重要的补充检查,特别是对于腔外型和腔内外型病变,恰当地结合应用可以提高小肠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结肠恶性肿瘤继发肠套叠CT诊断: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恶性肿瘤继发肠套叠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5例结肠恶性肿瘤继发肠套叠CT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平扫5例患者肠套叠近头端为偏心性靶征,头端为结肠实质肿块。4例伴有肠管壁不规则增厚。增强扫描肿块均明显强化,4例结肠腺癌呈不均匀强化,1例恶性淋巴瘤呈均匀性强化。套叠肠管内均见肠系膜脂肪及肠系膜血管,增强扫描肠系膜血管明显强化。结论:肠套叠近头端偏心性靶征及套叠肠管内见系膜脂肪和血管是结肠恶性肿瘤继发肠套叠的特征性CT表现。CT检查是结肠恶性肿瘤继发肠套叠较理想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对猫抓病性结肠淋巴结炎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二例猫抓病性结肠淋巴结炎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 二例均有猫接触史,除体表引流区域淋巴结肿大外,主要表现为结肠淋巴结炎并呈肿块样改变,CT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肠腔无狭窄改变及结肠黏膜无破坏。结论 结合病史,CT扫描对猫抓病性结肠淋巴结炎的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肠道黏膜下脂肪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道黏膜下脂肪瘤的CT诊断价值,提高该病的早期检出率。方法3例肠道黏膜下脂肪瘤患者均被病理学证实;螺旋CT平扫1例、平扫加增强2例,并行图像后处理;并文献复习。结果3例病变分别位于回肠、升结肠及乙状结肠腔。CT示:病灶呈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区,CT值-72~-102Hu,增强后无强化;瘤蒂挤压肿瘤于内壁呈结节状、乳头状软组织突起,邻近肠壁无增厚;其中1例瘤蒂及脂肪灶内有纡曲的血管走行,1例并发回-回肠型肠套叠及小肠扭转。多层面重组及三维重建可全面、直观的了解肿瘤本身及其邻近关系。结论CT对肠道黏膜下脂肪瘤具有特征性改变,是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年人肠套叠CT表现及CT检查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的成年人肠套叠49例的CT表现,并分析CT检查的意义。结果小肠套叠型12例,回-回-结肠型13例,回-结肠型9例,回-结-结肠型9例,结-结肠型6例。CT判断肠套叠正确45例,提示性诊断4例,套叠部位判断正确39例(79.6%);特发性肠套叠9例,继发性肠套叠40例,对原发病变判断正确14例;47例套叠头体部发现肿块状改变,分别呈“靶征“37例,“肾征“38例,不规则肿块改变9例,同时可见“靶征“及“肾征“29例,套叠体尾部双肠管征39例;套叠部远端肠腔内见造影剂30例;增强扫描41例,肿块状影与正常肠壁同步强化35例,肿块状影无强化或轻微强化6例,胃次全手术史8例。结论CT对成人肠套叠诊断准确,套叠部位判断有一定价值,但对病因判断意义不大,同时可提示套叠肠管坏死的可能性以及估计是否为完全性肠梗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SCT三期扫描对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提高相关病理学认识。方法:对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例,女2例,均行腹部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在CT图像上,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其特征性表现:①平扫时多呈低密度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界较清楚;②肿块内部或边缘可见畸形血管影;③动脉大多明显强化,强化特征有快进快出或延迟强化。④病灶强化方式与病理特征关系密切。结论: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于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术前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结肠嗜酸性细胞肉芽肿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材料和方法:选择经手术和病理证实7例并有B超、双重造影和CT扫描检查资料完整的病例,回顾分析B超、双重造影和CT等表现。结果:B超检查的7例中,3例表现为均匀性回声增强实质性肿块,2例为不规则形混合回声块影;结肠双重造影有4例显示腔内充盈缺损并管腔狭窄,2例粘膜破坏,2例显示多病灶跳跃性病变;CT扫描中5例显示出病变,2例增强扫描后,见轻度强化。上述各项检查无1例诊断本病。结论:本病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应以双重造影为主,B超和CT扫描为辅,如密切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完全有可能提高其诊断率,但最后确诊仍需经结肠镜活俭或手术后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8.
结肠嗜酸性肉芽肿影像学诊断:附7例B超,双重造影 …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结肠嗜酸性细胞肉芽肿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材料和方法:选择经手术和病理证实7例并有B超、双重造影和CT扫描检查资料完整的病例,回顾分析B超、双重造影CT等表现。结果:B超检查的7例中,3例表现烟均匀性回声增强实质性肿块,2例不规则形混合回声块影;结肠双重造影有4例显示腔内充盈缺损并管腔狭窄,2例粘膜破坏,2例显示多病灶跳跃性病变;CT扫描中5例显示出病变,2例增强扫描后,见轻度强化。上述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脂肪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胃肠道脂肪瘤患者的CT检查资料。结果27例胃肠道脂肪瘤患者的CT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类圆形、卵圆形脂肪密度肿块,边缘光滑,最大径为1~5.6 cm,增强扫描后肿瘤无强化,包膜强化;肿瘤内见龛影3例;前端并发肠套叠7例,套入部与鞘部呈同心圆4例、靶征样2例、香蕉状改变1例。结论绝大多数胃肠道脂肪瘤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少数出现合并症缺乏特异性表现,需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内脂肪瘤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相应病理组织学基础。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脂肪瘤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各3例和5例。其中7例作平扫和动、门双期螺旋CT增强扫描,1例只作平扫和平衡期增强CT扫描,2例同时加作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影像表现与病理组织学所见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3例肝脂肪瘤CT平扫低密度,CT值-79~-92HU,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其中1例作MRI扫描,表现为T1、T2均呈均匀高信号;T1脂肪抑制呈低信号。光镜见肿瘤由丰富的脂肪组成。5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4例为单发肝内瘤灶,1例为肝内多发并双肾病灶。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平扫,表现为病灶存在不同程度的脂肪密度和低于肝组织密度的软组织区域,CT值由-83~ 41HU;动、门双期CT扫描,病灶非脂肪密度部分明显强化,高于周围肝组织,延迟期则等于或低于肝实质密度,其中2例见动脉期病灶周围肝静脉“早显”。脂肪密度区域则无明显强化。1例同时作MRI扫描,对应CT脂肪密度部分表现为T1、T2不均匀高信号,用脂肪抑制序列扫描T1高信号变为低信号。光镜见肿瘤由丰富的脂肪、血管和不同程度的平滑肌组织组成。结论 肝脂肪瘤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表现具明显特征性,CT、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能在术前对其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