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登革病毒有4个血清型,可引起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病毒包括5'和3'非编码区(UTR)及一个单一的开放阅读框(ORF),该ORF编码一个聚蛋白前体,经蛋白酶裂解加工成3种结构蛋白(C、PrM和E)和7种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1].  相似文献   

2.
登革病毒有4个血清型,可引起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病毒包括5'和3'非编码区(UTR)及一个单一的开放阅读框(ORF),该ORF编码一个聚蛋白前体,经蛋白酶裂解加工成3种结构蛋白(C、PrM和E)和7种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1].  相似文献   

3.
宿主蛋白在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复制、翻译以及致肝脏病变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宿主蛋白与HCV 5′非编码区、3′编码区以及结构蛋白(核心蛋白C、包膜蛋白E1、E2)、非结构蛋白(NS3、NS4、NS5A和NS5B)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抗Ⅱ型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type 2,DENV2)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al protein 1,NS1)多克隆抗体,分析该抗体的免疫特性。方法采用NS1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血分离血清,纯化获得抗NS1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析抗NS1抗体与NS1蛋白和DENV2结合特性。免疫荧光法测定抗NS1抗体与人微血管内皮细胞株1(huma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1,HMEC-1)的交叉反应性。ELISA法分析抗NS1抗体、HMEC-1和新鲜同系小鼠血清共培养体系中活化补体的含量。结果抗NS1抗体能与NS1和DENV2特异性结合,抗体最高滴度分别为1∶1 280和1∶640。抗NS1抗体能与HMEC-1细胞交叉结合,抗NS1抗体、HMEC-1和新鲜同系小鼠血清共培养上清液中C3a、C4a、C5a和s C5b-9含量均显著高于HMEC-1和新鲜同系小鼠血清共培养(均P<0.05),以及PBS、HMEC-1和新鲜同系小鼠血清共培养(均P<0.05)。结论抗DENV2 NS1抗体能交叉结合于血管内皮细胞并激活补体系统,可能在登革出血热的免疫病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克隆表达Ⅱ型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2,DV2)非结构蛋白1(DV2-NS1)基因,并制备其单克隆抗体。方法 提取Ⅱ型登革病毒的RNA,扩增其NS1全长基因片段,经TA克隆将NS1基因克隆至pQE30载体中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变性处理后用Ni柱亲和层析纯化并复性,经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鉴定抗原性。用复性后的NS1蛋白和灭活Ⅱ型登革病毒交替免疫Balb/c小鼠,取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经间接ELISA法、间接免疫荧光法(IFA)进行单抗亚类、特异性的筛选与鉴定。结果 携带重组质粒pQE30/DV2-NS1的菌株经诱导,可高效表达重组DV2-NS1蛋白,经复性获得可溶性蛋白,Western Blot证实重组的DV2-NS1蛋白具有抗原性;用重组蛋白和病毒混合免疫,共获得10株抗NS1蛋白的单抗,其中3株为特异性抗DV2-NS1蛋白,与其他3型登革病毒无交叉,另7株为混合交叉型;亚类分析一株为IgG2b,余为IgG1。结论 获得重组Ⅱ型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NS1,并得到10株抗DV2-NS1蛋白的杂交瘤细胞株,为进一步研究NS1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诊断试剂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构建登革2型病毒B株E基因区1~476 bp的原核表达载体,进行原核表达,并制备单克隆抗体,为研制登革病毒诊断试剂奠定基础.方法 将登革2型病毒B株E基因序列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原核表达重组体pET28a(+)-E,将重组表达载体转化BL21(DE3)菌株进行原核表达.纯化后的蛋白免疫B...  相似文献   

7.
登革出血热的定义是什么? 人感染登革病毒后可引起一系列的疾病,从轻微的非典型病毒症候群到严重的出血性疾病和死亡,疾病的严重出血形式就称为登革出血热(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SS)。 目前已知的病毒种类有哪些? 病毒有4种血清型,分别称为DEN-1、DEN—2、DEN—3、DEN—4。  相似文献   

8.
提要登革病毒是虫媒病毒B组的一个成员,其RNA编码3种结构蛋白和7种非结构蛋白。研究发现,病毒抗原中既存在有中和性抗原表位,又有免疫增强抗原表位。本文阐述了登革病毒主要抗原E蛋白的表位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宿主蛋白在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复制,翻译以及致肝脏病变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宿主蛋白与HCV5′非编码区,3′非编码区以及结构蛋白(核心蛋白C,包膜蛋白E1,E2),非结构蛋白(NS3,NS4,NS5A和NS5B)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登革病毒E蛋白是病毒主要毒力蛋白,带有型特异及属特异抗原决定簇,既能诱导宿主产生保护性的中和抗体,又能诱导产生血凝抑制抗体,与登革出血热(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SS)的致病机制有关[1].有学者已经利用包括大肠埃希菌、毕赤酵母、昆虫细胞等多种表达系统对其表达条件进行了探讨,由于受未知因素的影响,登革病毒E蛋白的原核重组表达一直不理想[2~4].本研究对登革病毒E蛋白不同区域的原核表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探讨疏水性区域及稀有密码子登革病毒E蛋白表达的影响,并对部分区域进行了高效原核表达.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06836008005);全军医药卫生科研基金资助课题(06MA1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