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大肠肿瘤伺机性筛查的临床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际上大肠肿瘤的筛查有两种模式:自然人群筛查和伺机性筛查[1].自然人群筛查也称无症状人群筛查.它是通过标准化方法,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筛查.多数是由国家相关部门或组织出面,以各种手段促使符合筛查条件的全部人群(或社区、单位),在规定的、较短时间内参与筛查.这种筛查的目的不单纯是检出早期癌,提高治疗效果,更主要的是通过筛查发现痛前疾病,经过适当的干预,降低人群的发病率,起到预防大肠癌发生的作用."伺机性筛查"也称机会性筛查或个体筛查或个案筛查,是一种临床筛查、面对面的检查,可以是受检者主动找医生,也可以是医生根据受检者的危险水平决定筛查.这种筛查所针对的是个体,其目的主要在于早期检出大肠肿瘤,提高治疗效果[2].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际上大肠肿瘤的筛查有两种模式:自然人群筛查和伺机性筛查[1].自然人群筛查也称无症状人群筛查.它是通过标准化方法,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筛查.多数是由国家相关部门或组织出面,以各种手段促使符合筛查条件的全部人群(或社区、单位),在规定的、较短时间内参与筛查.这种筛查的目的不单纯是检出早期癌,提高治疗效果,更主要的是通过筛查发现痛前疾病,经过适当的干预,降低人群的发病率,起到预防大肠癌发生的作用."伺机性筛查"也称机会性筛查或个体筛查或个案筛查,是一种临床筛查、面对面的检查,可以是受检者主动找医生,也可以是医生根据受检者的危险水平决定筛查.这种筛查所针对的是个体,其目的主要在于早期检出大肠肿瘤,提高治疗效果[2].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医疗模式转变的高度,分析国内大肠肿瘤早期诊断、筛查的现状以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异,进一步论述大肠肿瘤伺机性筛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收集近35年来我国关于大肠肿瘤早期诊断、筛查的文献以及近年国外大肠肿瘤筛查指南,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975~1990年、1991~2000年、2001~2010年各阶段我国关于大肠肿瘤、早期诊断、筛查的文献呈明显上升趋势,且现阶段我国的大肠肿瘤早期诊断及筛查方法学研究及进展与国外基本同步;包括美国在内的部分发达国家也提出伺机性筛查大肠肿瘤的模式。结论伺机性筛查模式适合我国现行医疗制度特点和国情,也是"价值医学"模式的具体体现,因而更注重医疗行为对公众个体健康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回顾国内外大肠肿瘤筛查的现状以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异;根据近年来我国大肠肿瘤筛查的实践与国外大肠肿瘤筛查指南的比较,分析我国开展大肠肿瘤伺机性筛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于我国现行医疗制度和国家经济状况,推荐伺机性筛查大肠肿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大肠肿瘤机会性筛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粪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的方法,统计分析2011年11月-2012年8月到我院消化门诊就诊患者行大肠肿瘤机会性筛查情况。结果共573例最终进入筛查,其中148例通过宣传教育后进入筛查队伍,占筛查人群的25.83%(148/573),粪隐血试验依从性为80.45%(461/573),阳性率为6.07%(28/461);结肠镜检查的依从性为90.05%(516/573)。粪隐血试验阳性人群接受结肠镜检查的依从性为92.86%(26/28);结肠镜检出大肠肿瘤共194例,检出率为37.60%(194/516),其中检出大肠癌共25例,检出率为4.84%(25/516)。结论机会性筛查人群依从性高,可以更多地检出大肠癌和癌前疾病,医师的推荐是影响筛查依从性的重要因素,开展机会性筛查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适合国情的大肠肿瘤筛查模式。  相似文献   

6.
无症状人群大肠癌普查是防治大肠癌的主要手段,能早期发现大肠癌及癌前病变,通过早期治疗,达到治疗、预防目的[1,3].普查的方法多采用一、二种试剂进行大便筛查高危人群,然后纤维肠镜检查,但效果并不十分满意[2,3 ].mAb作为一种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的试剂,被认为有较高的应用价值[4,5 ].我们应用两种mAb试剂同时对无症状人群进行粪便筛查,结合纤维肠镜检查,评价两种mAb试剂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背景:对结直肠癌(CRC)及其癌前病变结直肠腺瘤(CRA)的筛查是降低CRC发病率的关键。伺机性筛查是适合中国国情的CRC筛查策略,针对高危人群的伺机性筛查可能进一步缩小筛查范围,节省卫生资源。目的:分析高危因素对CRC/CRA的预测价值,探讨针对高危人群的CRC伺机性筛查的可行性。方法:1 862例于2015年2月—2016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281医院接受结肠镜检查的门诊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纳入研究。根据最新《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意见》中高危人群的判定标准,在检查前对受检者进行问卷调查,筛选出高危人群。以结肠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高危因素对CRC/CRA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筛选出CRC/CRA高危个体468例(25.1%),高危人群的CRC检出率显著高于非高危人群(17.5%对0.9%,P=0.000)。高危因素预测CRC的敏感性为87.2%,特异性为78.2%,阳性预测值为17.5%,阴性预测值为99.1%,漏诊率为12.8%;对于CRC/CRA,相应数据分别为83.2%、87.0%、57.3%、96.1%和16.8%。高危因素对CRC和CRC/CRA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20.35和14.78。结论:针对高危人群的CRC伺机性筛查可行性较高,适合目前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8.
克罗恩病(CD)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破坏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常伴有肠管和肠功能损害。CD发病早期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确诊时30%~50%的患者已发生各种并发症,难以治愈。高危人群的伺机性筛查是CD早发现(CD前期)和早诊断(无并发症的CD)的重要策略。结肠镜检查和多种血清、粪便标记物筛查可能成为CD早诊方法。CD的早期治疗有可能改变其自然病程。  相似文献   

9.
开展大肠肿瘤“伺机性筛查”,提高早诊早治水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肠癌在中国呈上升趋势,筛查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最佳手段。粪隐血试验(FOBT)以及肠镜检查是最有效的筛查方法。"伺机性筛查"(一种新的、基于临床的筛查模式)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和政策,有必要制定我国大肠癌"伺机性筛查"的指导方案(或共识意见)。此外,应提高内镜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大肠癌的技术及水平。  相似文献   

10.
来自美国[1],欧洲[2]和亚洲[3]的流行病学资料均证实在自然人群中,已诊糖尿病患者与尚未被诊断的无症状糖尿病患者数量相当.在这些人群中有一部分人是通过筛查空腹血糖确诊的,而更多的人是通过OGTT试验或测试餐后血糖确诊的[4].这是因为葡萄糖刺激后2小时血糖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空腹血糖则无这种改变.大多数无症状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仅表现为负荷后高血糖[5].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餐后高血糖可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5,6].  相似文献   

11.
塔娜  郑建明 《胰腺病学》2013,(6):424-426
胰腺上皮内瘤变(pancre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PanIN)是指胰腺中小导管上皮细胞从不典型增生至原位癌这一系列病变的连续过程,根据其组织学异型性可分为3期,其中PanIN-1、2期为低级别,PanIN-3期为高级别[1-3].目前已经证实PanIN-3期是胰腺癌最直接的癌前病变[4].如果能在该期作出诊断,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胰腺癌的.因此寻找此期的特异性标志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近年研究表明,miRNA不仅在肿瘤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具有显著的肿瘤相关性、组织特异性和表达稳定性[5],而且在外周血中的表达同样具有肿瘤相关性和组织特异性,与RNA比较,其表达稳定性更为显著,因此认为外周血miRNA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肿瘤分子标志物.同样,胰液中miRNAs检测也是早期诊断胰腺疾病的重要途径[6].因此,筛查和鉴定PanIN-3期组织和血或胰液中特异表达的miRNAs,探讨其作为胰腺癌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的潜在可能性,对于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改善其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肠癌早期诊断与治疗存在的几个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典的大肠隆起性肿瘤临床易发现,随着肠镜普及应用不易漏诊,但在我国绝大部分大肠癌在发现时已近中晚期,5年生存率在30%~60%之间.而影响大肠癌患者早期诊断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点:(1)高危人群的筛检;(2)患者能否有意识地在无症状期接受肠镜检查;(3)内镜医师能否恰当地使用内镜将大肠早期癌以及癌前病变准确的检出而不漏诊,尤其是对患者危害甚大但又易漏诊的大肠平坦型肿瘤;(4)病理医师是否能选择恰当手段将全瘤中某一点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癌变的部分准确检出而不漏诊.  相似文献   

13.
学者通过对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研究分析其与癌症的相关性,众多辅助研究也说明了IAP的水平对癌症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重要意义[1].IAP近年来已经逐渐运用于肿瘤患者临床的诊断、治疗效果、预后的评价.但同时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有证明肿瘤患者的免疫能力和其情绪有一定的相关性[2],本文从IAP入手,将观察对象按照晚期、早期及健康人群进行分析,为临床进一步治疗肿瘤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4.
4 感觉运动障碍和活动能力 4.1 吞咽困难筛查、管理和营养支持 卒中后吞咽困难很常见,在卒中发病后3d内会影响42% ~67%的患者.在这些患者中约有半数存在误吸,后者又有1/3会发生肺炎[389].吞咽困难或误吸能导致肺炎、营养不良、脱水、体重减轻以及生活质量全面下降.误吸可能是“无症状”或“隐匿的”,在临床上并不明显.通过筛查早期识别误吸能降低发生上述不良健康后果的风险[389].此外,观察性研究提示吞咽困难筛查能降低肺炎风险[390].  相似文献   

15.
Wilson’s病(WD)或称肝-豆状核变性,其少见性、多系统受累和临床异质性使得单凭临床经验很难诊断和治疗[1],但它又是少数可以治疗的遗传性疾病之一。若能早期诊断并给予有效的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除了临床熟知的常见症状、诊断技术和常用药物外,期望临床医生更多地、更准确地关注临床前的人群和特殊WD患者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丙型肝炎,因临床症状不明显,易造成漏诊或误诊,延误治疗;因此,临床医生将HCV实验室检测结果作为主要的诊断依据,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有利于疾病诊断、治疗和阻断HCV传播;血站通过HCV检测筛查献血员可以有效阻断血液传播这一途径,保障血液及血液制品安全; HCV检测也为公共卫生人员进行人群监测,掌握人群HCV感染情况提供依据[1].各国HCV感染情况有差别,且HCV检测的目的不同,因此,制定的HCV检测策略既需能达到预期目标,又需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相似文献   

17.
正心血管疾病和肿瘤是全世界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提高预防和治疗水平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主要工作重点。近年来,肿瘤早期筛查和治疗有了显著进步,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肿瘤的发病率正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肿瘤患者接受抗肿瘤治疗后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更多地被关注,除了肿瘤复发或转移的风险外,心血管疾病、全身功能衰退和心理障碍也是肿瘤科医生、心血管医生和老年科医生更加关注  相似文献   

18.
微小平坦及凹陷型大肠肿瘤近年来受到消化内镜医师的重视。日本学于1977年报告了早期凹陷型大肠癌。嗣后,日本及欧美国家有关平坦及凹陷型病变的研究不断深入。从临床角度讲,此类肿瘤易浸润并易恶变,因此早期识别及检出并进行治疗非常重要。本目的旨在回顾性分析我院自开展纤维结肠镜检查以来所检出的平坦及凹陷性大肠肿瘤的内镜下所见的特点及组织学特征,以使国内同道对该类病变有进一步了解,从而提高内镜下大肠肿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前瞻性地对具有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高危条件的人群进行伺机性筛查,发现"亚临床CD"患者,给予干预性治疗,为CD的干预性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8月至2016年5月在我科就诊的所有CD高危患者进行结肠镜筛查。对发现回肠末端或结肠浅表小溃疡患者进行排查。疑似肠道结核者予以抗结核治疗(抗结核组),其余患者予对症治疗(对症治疗组)。3个月后复查结肠镜。抗结核治疗有效,诊断肠结核,继续抗结核治疗;无效者,考虑为"亚临床CD"。对症治疗组有效,诊断为非特异性炎性肠病;无效者,考虑为"亚临床CD"。给予5-ASA 4 g/d,3个月后复查结肠镜,如有效,继续5-ASA治疗;如无效,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之后每3~6个月随访1次。记录临床表现、内镜表现和病理特征,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符合CD高危人群条件者31 233例接受肠镜筛查,发现回肠或结肠浅表小溃疡者151例。4例失访,147例患者接受连续性随访。最终判断为"亚临床CD"的患者52例,肠结核32例,非特异性炎性肠病63例。52例亚临床CD患者经5-ASA治疗,40例好转,12例无效,分别占76. 92%和23. 08%。采用SPSS 20. 0软件对是否为"亚临床CD"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肠外表现、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T-SPOT)、多发病变、病理见隐窝炎或脓肿/腺体和杯状细胞减少是亚临床CD的相关因素。结论通过对CD患者自然病史观察,发现在确诊前确实存在"亚临床CD"阶段,且此阶段的治疗效果优于CD。CD高危人群筛查、对回肠末端和/或结肠溃疡患者进行干预随访是发现亚临床CD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所建立的"CD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流程"对回肠末端和/或结肠浅表溃疡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有助于CD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澳门无症状人群通过肠镜筛查的结直肠癌及腺瘤检出率及其临床特征。 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12月于我院进行肠镜检查的无症状人群20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和病理活检结果,并分析肠癌及腺瘤患者的高危因素。 结果203例受检者中检出结肠癌3例(1.48%),腺瘤70例(34.48%),其中高危腺瘤30例(14.78%)。60岁以上受检者腺瘤检出率高于50岁以下受检者(P=0.013),有吸烟史人群高危腺瘤检出率高于无吸烟史者(P=0.037)。 结论对无症状人群的全结肠镜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肠癌及腺瘤。年龄大于60岁是结肠腺瘤的高危因素,吸烟史是结肠高危腺瘤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