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底动脉闭塞临床上少见,却是预后最差的缺血性卒中亚型。目前,动脉内溶栓治疗几乎成为基底动脉闭塞的常规治疗选择。但因病例数较少,难以获得大宗病例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来自个案报道或小样本系列病例研究的经验又无法得出可靠结论,因此对动脉内溶栓能否作为基底动脉闭塞的首选治疗尚存分歧。  相似文献   

2.
基底动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引言1·1背景基底动脉闭塞通常预后不良。高性能、可靠、无创性影像学技术(如MRI)的出现使得在疾病早期做出诊断成为可能,某些部分闭塞患者的缺血性损伤较轻,因此预后良好。虽然这种疾病的转归仍然很差,但溶栓和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可能会提高存活率和降低致残率。1·2病理生  相似文献   

3.
动脉内局部溶栓对包括心源性栓塞在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均有较好的疗效,动静脉联合溶栓的安全性较高。最近的研究表明,急诊动脉内局部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经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研究经血管内选择性溶栓治疗 49例 8h内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以评估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患者均急诊行头颅CT检查 ,31例经股动脉插管 ,全脑血管造影确认脑梗死 ,再选择性将导管插入患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并注入尿激酶 5 0~ 75万单位行接触性和区域性溶栓治疗。对照组 18例行常规治疗。结果 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 71% ,有效率为 83%。 2 3例颈内动脉系和 4例椎基动脉系梗死在溶栓后 2周内神经损害体征明显改善 ,2例死亡。溶栓组改良爱丁堡 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量表 (MESSS)评分改善 (2 1.6± 13.6 )分 ;对照组改善 (5 .9± 5 .3)分。溶栓组发病时间越短其疗效越好。结论 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5.
作者采用尿激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动脉内局部溶栓(LIT)治疗,以评价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临床和放射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43例患者用尿激酶进行LIT(平均剂量075×106IU)。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平均为18分(范围9~36分)。9例患者为颈内动脉(ICA)闭塞,23例为大脑中动脉(MCA)闭塞,1例为大脑前动脉闭塞,10例为基底动脉(BA)闭塞。3个月后评价结果,Rankin量表(RS)0~3分为预后好;4或5分为预后差;死亡。结果 9例(2…  相似文献   

6.
基底动脉闭塞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底动脉闭塞的临床诊断通常比较困难,预后较差。动脉和静脉溶栓治疗使闭塞的基底动脉再通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临床预后相似,但静脉溶栓技术简单,易于操作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脑梗死发病率、致残率均高,其预后与治疗及时、处理恰当有密切关系。对此类患者内科保守治疗常采用静脉滴注抗凝,疗效差,并发症多。我院2000~2002年采用超选择动脉内注射尿激酶治疗1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作者选择由于大脑中动脉近端闭塞所致急性卒中病人19例,应用尿激酶显示有积极的治疗效果。 病例选择符合以下条件:(1)入院时卒中症状稳定至少4h;(2)Orgogozo卒中指标积分<50,且在血管造影前无改善;(3)由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4)头颅CT无出血,占位效应或腔隙梗塞;(5)血管造影显示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MCA)主干完全闭塞;(6)症状发生距溶栓治疗6h内。造影前给予胶体扩溶和肝素。尿激酶通过导管末端进入血栓。尿激酶500 IU混合在0.2ml盐水球囊中,以2.5·10~4IU/min速度输入,分别于输入3·10~5、6·10~5、9·10~5IU后造影,总剂量不超过9·10~5IU;再通后  相似文献   

9.
后循环缺血患者常有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扩张的动脉可压迫脑干、脑神经,有时使脑室系统发生紊乱。扩张动脉腔内血流异常,引起血栓形成,造成远端动脉栓塞。作者介绍1例以溶栓剂———尿激酶治疗基底动脉延长扩张腔内血栓形成。男性患者,60岁,有轻度高血压史、吸烟史、其父...  相似文献   

10.
11.
由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梭形动脉瘤血栓形成所致的基底动脉闭塞很少见,作者报告一例经6年随 访和尸检确诊的病人。 患者男性,63岁。既往有高血压、高血压性丘脑出血和结肠癌放疗史。因头晕、呕吐、头痛于1984年10月22日住院。经CT检查示桥脑右侧有等密度的占位性损害,脑血管造影示基底动脉近端部的梭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和评价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D)预后的预测因素以及动脉溶栓和支架置人术治疗BAO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BAO患者,在3~48 h内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或尿激酶动脉溶栓,溶栓后血管残余狭窄>50%的部分再通者行支架置入术.术前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3个月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临床资料应用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血管完全再通24例(46.2%),部分再通16例(30.7%),未再通12例(23.1%).mRS评分:转归良好22例(42.3%),生存32例(61.5%),死亡20例(38.5%).BAD预后与NIHSS评分(P<0.01)、治疗时间窗(P<0.05)以及溶栓后血管再通程度(动脉溶栓和支架置入术后)(P<0.01)显著相关;动脉溶栓后血管良好再通与NIHSS评分(P<0.01)和治疗时间窗(P<0.05)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NIHSS评分(P<0.01)和血管再通程度(P<0.01)可独立预测BAO预后.结论:NIHSS评分<14分和血管再通良好是BAO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快速及时地动脉溶栓和支架置人术是治疗BAD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65岁,因"言语不能、左侧肢体无力3 h"于2006年11月4日8:00入院.患者入院前3 h恶心后出现言语不能、左侧肢体无力.2 h后意识不清,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体检:浅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大,右侧直径5 mm,对光反射消失,左侧1.5 mm,对光反射减弱.左眼球呈右下内收位.左侧肢体偏瘫,疼痛刺激可见躲避动作,左侧Babinski征阳性.查体过程中患者曾一度意识恢复,约10min患者又处于昏迷状态.  相似文献   

14.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VBIS)较少见,病情凶险,常规抗凝和降纤治疗预后差,病死率与致残率高。目前早期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疗效最佳,而对VBIS采用溶栓治疗的经验不多。本文就VBIS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适应证、给药途径、疗效和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溶栓并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解放军第三○六医院采用腔内介入治疗的糖尿病合并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例,女38例,平均年龄(68±16)岁,急性下肢缺血病程平均(7±4)d,平均糖尿病病程(8±6)年。根据下肢动脉血栓部位与腹股沟韧带关系,将患者分为中央型(8例)、周围型(22例)及混合型(16例)共3组,分析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比较组间导管溶栓治疗的差异,并观察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的变化。多组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检验。结果周围型血栓患者导管溶栓尿激酶用量明显小于中央型和混合型患者[分别为(280±40)、(350±60)、(360±40)万U,F=184.47,P〈0.05],周围型血栓患者溶栓持续时间明显小于中央型和混合型患者[分别为(52±12)、(76±20)、(72±14)h,F=1203.39,P〈0.05];而中央型与混合型患者之间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所有患者溶栓后的残余狭窄均予以腔内介入治疗。治疗完成后踝肱指数(ABI)较术前明显升高[分别为(0.31±0.15)、(0.95±0.31),t=15.312,P〈0.05]。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栓范围越广,导管溶栓药量越大,溶栓周期越长;导管溶栓结合腔内治疗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临床上较少见,但病情进展迅速且凶险,病死率高达40%~85%.对于这一疾病的紧急治疗是否应采取动脉溶栓,抑或静脉溶栓,甚至保守治疗,目前尚存在争论.有人认为,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应采取动脉溶栓;也有人认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采用动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目前尚缺乏有力的证据,让患者承担动脉溶栓带来的操作风险和经济负担并不值得.因此主张在有条件的医疗中心开展随机对照试验,以获得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基底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基底动脉不同形态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1月-2006年11月59例患者的59个动脉瘤,其中单纯微弹簧圈栓塞14例、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栓塞8例、使用球囊辅助技术栓塞动脉瘤5例。将动脉瘤及近端载瘤动脉闭塞的动脉瘤3例,单纯支架植入11例,手术失败3例,未治疗动脉瘤15例。结果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完全栓塞5个,近全栓塞19个,部分栓塞17个。结论基底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对于小动脉瘤或大动脉瘤但瘤颈与瘤体之比≤1:3者,单纯弹簧圈栓塞即可达到动脉瘤完全栓塞;对于瘤颈与瘤体之比≥1:3者,最好采用其他辅助技术如球囊再塑型技术及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脉内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6 h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6年4月—2012年2月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间〈6 h)患者21例,根据所用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单纯动脉内溶栓组(10例)和动脉内溶栓联合血管成形术组(联合治疗组,11例)。联合治疗组中4例行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1例行支架置入术,6例仅行球囊扩张术。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标准(TIMI)判定血管再通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评价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溶栓后3个月的疗效。结果①单纯溶栓组6例患者的血管再通,其中1例(10.0%)为完全再通,联合治疗组有7例血管再通,其中6例(54.5%)为完全再通,完全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经治疗后,单纯溶栓组和联合治疗组的NIHSS评分均下降,但是两组患者的术后即刻、术后24h和术后2周的NIHS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两组均有3例患者死亡。治疗3个月后,存活的患者中,单纯溶栓组疗效良好的有4例,疗效差的有3例;联合治疗组分别为5例和3例。两组比较,病死率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成功施行支架置入术的5例患者,血管均得到完全再通,术后随访未见再狭窄。而动脉溶栓联合单纯球囊扩张的6例患者中,仅2例获再通(1例为完全再通),其中1例术后3个月发生再狭窄。结论对于行单纯动脉内溶栓血管不能再通的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联合血管内成形术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支架置入术较单纯球囊扩张术疗效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磁共振所见脑梗死灶分布情况。方法对17例经磁共振检查和临床表现证实为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了磁共振影像研究,所有患者都接受了磁共振T2加权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患者不同区域的梗死灶数目行数据分析并对梗死区域行叠合处理。结果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后患者的梗死灶常呈多发散在分布,脑桥基底部、中脑基底部、小脑半球为梗死好发区,而丘脑、延髓和枕叶受累相对较少。结论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有独特的梗死好发分布范围和形态,这种特征可能与基底动脉的血供解剖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进一步提高下肢股浅动脉以下动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1例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行导管溶栓治疗。结果10例成功溶解血栓;1例无效者行截肢处理。未发生继发血栓形成。结论导管溶栓治疗下肢股浅动脉以下动脉血栓形成效果确切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