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血压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病人进行降压治疗的临床试验表明,在开始治疗后几年内与血压变化相关的卒中可以大多数或全部得以避免。在这点上,利尿剂和β-阻滞剂没有显示明显差异。在未来卒中预防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是:(1)有脑血管病病史的个体中降压治疗的预防效果;(2)高血压病人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脑微出血(CMBs)增加了抗栓治疗后脑出血及缺血性卒中(IS)的发生风险,因此对于伴有CMBs的IS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需平衡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药物的风险与获益.目前尚无针对该类患者卒中二级预防的明确指南.该文总结了近年来伴有CMBs的IS或TIA患者的卒中二级预防研究,并提出对该类患者卒中二级预防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抗血小板治疗高血压患者的有效方法,分析其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04月-2012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称该组为观察组,采取两种方式对该组患者进行治疗;同时选取同期65例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降血压治疗,观察和分析发生缺血性脑病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联合抗血小板药物预防ICVD效果更佳。结论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有助于降低ICVD的发生率,同时有针对性的联合用药,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栓药物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栓药物的应用情况,为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抗栓治疗的依从性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共582例,出院6个月完成随访者515例,调查住院期间及出院6个月患者抗栓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影响抗栓药物使用的因素。结果住院期间服用阿司匹林者519例,服用氯吡格雷者11例,服用华法林者29例;出院6个月时服用阿司匹林者共436例,服用氯吡格雷者3例,服用华法林者2例。TIA、生活能力低下、服用非阿司匹林抗栓药物及未接受脑卒中健康教育可明显降低脑卒中患者使用抗栓药物的依从性。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抗栓药物的应用比例较高,但随访至6个月时依从性下降,专科医师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二级预防抗栓药物的依从性给予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抗血小板药是指南推荐的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长期治疗及二级预防的基石, 用于降低复发性卒中及其他心血管事件风险。然而, 某些缺血性卒中/TIA患者在抗血小板治疗期间仍会出现缺血性事件, 称为治疗期间血小板高反应性(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 HTPR), 通常发生在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患者中。文章阐述了缺血性卒中/TIA患者中HTPR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常用评价方法, 阐述HTPR在缺血性卒中/TIA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并探讨HTPR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降低血压在卒中一级和二级预防中的益处已得到公认,但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进行抗高血压治疗的效果尚不确定。最近在JAMA发表的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抗高血压治疗试验(China Antihypertensive Trialin Acute Ischemic Stroke,CATIS)显示,在卒中发病后最初48h给予患者药物降低血压并不能降低死亡或严重残疾风险。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7年国际卒中会议(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ISC)上提交的一项研究,与基于现行指南进行的治疗相比,对急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进行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不能提供任何更多的益处. 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减少缺血性卒中生活依赖(Triple Antiplatelets for Reducing Dependency in Ischemic Stroke,TARDIS)试验包括来自英国、丹麦、格鲁吉亚和新西兰的3 096例非心源性卒中或TIA患者,其中2 143例被诊断为缺血性卒中,953例被诊断为TIA.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是指对已出现脑缺血症状的患者采取的预防措施,其中抗栓治疗是一项很重要的措施。本文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间住院的复发性缺血性卒中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分析其应用抗栓药物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内科》2016,(1)
目的总结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门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30例在门诊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用药情况分为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及对照组(未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每组110例,三组患者均于门诊接受内科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氯吡格雷组及阿司匹林组患者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3个月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达到90.91%、8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阿司匹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组及阿司匹林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APTT、PT、FIB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有利于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卒中患者抗栓药依从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起病1年后使用抗栓药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由住院病历中获取连续出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是否应用抗栓药及其种类,对其中应用抗栓药的患者在出院后1年进行电话随访,调查卒中后1年时抗栓治疗的依从性,同时对影响抗栓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连续出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25例,应用抗栓药患者201例(其中95.0%使用阿司匹林)。完成出院1年时随访176例,其中67.0%继续抗栓治疗。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应用阿司匹林(OR7.028,95%CI1.241~39.784)、卒中门诊随访(OR2.257,95%CI1.050~4.764)、功能预后好(MRS评分〈2分)(ORl.337,95%C10.997~1.793)为依从性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抗栓治疗的依从性尚不能令人满意,应用阿司匹林、卒中门诊随访、功能预后较好有助于提高长期抗栓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
本指南旨在为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存活患者的卒中预防提供全面和及时的循证推荐,包括危险因素的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干预、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以及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另外,还对其他许多特殊情况下的复发性卒中预防提供了推荐意见,包括动脉夹层分离、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镰状细胞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北京某社区老年人口服抗栓药物进行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应用现状。方法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期间在北京市翠微西里由社区医师通过标准问卷调查老年人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梗塞、心房颤动等系统性疾病的患病情况和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APA)与抗凝(AC)药物治疗情况。结果328例老年人参与调查,其中158例(48.2%)长期口服抗栓药物治疗,144例(43.9%)口服APA药物,20例(6.1%)口服AC药物。罹患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冠心病的老年人仍未抗栓治疗比例分别为44.9%、45.0%、36.7%、8.1%。心房颤动患者AC治疗比例仅为50%,而与APA治疗患者的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无差异。合并1或2种疾病的老年人占大多数(约占26.2%或28.7%),但其抗栓治疗比例仅为29.3%~61.7%。结论社区医师仍需加强对老年人抗栓治疗的教育,特别是罹患疾病较少的患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13.
他汀类药物与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抗高血压和抗栓治疗为代表的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措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但脑血管疾病仍具有很高的复发率。已有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在冠心病或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使用他汀类药物(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能降低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生,但其在卒中及TIA人群中的二级预防作用却才被证实。  相似文献   

14.
<正> 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统称为抗栓治疗,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h/Ⅲa受体拮抗剂,常用抗凝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肝素以及华法林。高血压是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抗栓治疗是冠心病预防中的主要手段。多年来,对于哪些高血压患者应该应用抗栓药物一直存在争议。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后发生血小板高反应性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后者与卒中复发风险增高密切相关.糖尿病或胰岛素抵抗患者血小板反应性增高的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一些血液循环分子可作为预测血小板反应性增高的标记物.监测新型抗血小板药治疗后的血小板反应性,可为合并糖尿病或胰岛素抵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个体化抗栓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更新版指南旨在为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存活者的卒中预防提供全面和及时的循证推荐.本指南适用于所有为上述患者提供二级预防的临床医生.这些循证推荐包括危险因素的控制、血管闭塞的干预、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以及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还对各种特殊情况下复发性卒中的预防提供了推荐意见,包括主动脉弓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分离、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以及妊娠.此外,还有专门的章节对颅内出血后抗栓和抗凝治疗的应用以及指南的实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是防止卒中复发的重要手段。大量研究证实,抗凝治疗在心源性栓塞(特别是心房颤动所致)的二级预防中有效。抗血小板治疗对其他类型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降压和降脂治疗对预防缺血性卒中有积极的意义。控制血糖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尚不确定。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对狭窄超过70%的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有益,对无症状患者是否有益仍存在争议。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逐渐成为CEA的有效替代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脑出血后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脑出血的许多危险因素,如高龄、高血压和既往缺血性卒中史,也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有许多脑出血存活者同时具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复发性脑出血的高危风险。尽管在非脑出血人群中抗血小板治疗的卒中预防作用已得到证实,但对于脑出血存活者,临床医生通常因  相似文献   

19.
尽管高血压病已得到广泛治疗,但卒中仍然是美国的第三大死亡原因.降压治疗预防出血性卒中要比缺血性卒中更有效.为什么降压治疗预防缺血性卒中仅有部分是成功的?要理解这一点,必须对各种卒中亚型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的差异加以分析.缺血性卒中主要有3种亚型小血管动脉病变性(腔隙性)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卒中和心源性卒中.高血压是导致腔隙性卒中的主要原因,而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卒中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则较小.因此,降压治疗能预防大部分腔隙性卒中,但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卒中的发生却没有大太的影响.由于过度降压可影响大脑自动调节功能,尤其是对老年和有卒中史的高血压患者,过度降压反而会导致卒中(J型曲线).假定有效的降压治疗可预防大部分腔隙性卒中,那么未来治疗的重点就应该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卒中和心源性栓塞的预防.在这方面,外科技术的改进、以稳定斑块为目的药物治疗方法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心源性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以及对可能发生的栓子源进行抗凝治疗均是有希望的方法.除了依从性差和治疗不充分等显而易见的原因外,对老年和卒中机制与血压无关的患者进行过度降压治疗,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努力治疗高血压后仍有卒中发生.  相似文献   

20.
这份新声明旨在为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存活者的缺血性卒中预防提供全面和及时的循证推荐.循证推荐包括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干预措施、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以及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抗血小板药的应用.另外,还为其他多种特殊情况下复发性卒中的预防提供了推荐,包括动脉夹层分离、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女性卒中(特别是与妊娠和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相关卒中)、脑出血后抗凝药的应用,以及该指南在高危人群中执行和应用的特殊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