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了解乙肝血清免疫标志物的各种表达模式与乙肝病毒含量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检测乙型肝炎免疫标志物,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定量监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所有检测标本乙肝血清免疫标志物和乙肝病毒含量同时检测.结果 乙肝血清免疫抗原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阳性其HBV-DNA均为阳性,且含量较高;乙肝血清免疫标志物大三阳[HBs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模式中其HBV-DNA阳性率为94.61%;乙肝血清免疫标志物小三阳[HBsAg阳性、HBeAb阳性、HBcAb阳性]模式中其HBV-DNA阳性率为39.26%;乙肝血清免疫抗体标志物HBsAb+、HBcAb+模式中HBV-DNA阳性率显著减少.结论 在乙肝检测中应联合应用两种方法进行检测,提高检出率,避免漏诊,为临床HBV感染、复制及传染性的判断以及疗效分析提供更为可靠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取ELISA法对31200例乙肝五项进行检测,并从结果中选出132例比较少见模式及110例HBsAg弱阳性,采取电化学发光定量对242例标本进行检测。结果110例采取电化学发光进行HBsAg弱阳性的检测结果中,90例一致,符合率为81.7%的;132例采取电化学发光进行少见模式的检测结果中,符合率为10.05%,均为HBsAb阳性与HBsAg阳性。对于HBsAg弱阳性的乙肝五项采取ELISA检测法,需慎重的虑其检测的结果;电化学发光法灵敏度优于ELISA法;HBcAb、HBsAg、HBsAg、HBcAb、HBeAb阳性是HBsAg弱阳性结果中比较主要的指标;HBsAb与HBsAg均为阳性是比较少见的模式,其发生概率较小。  相似文献   

3.
徐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20):1249-125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患者大、小三阳血清与乙肝病毒(HBV)DNA定量的相关性。方法对420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为乙肝大、小三阳的血标本,进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定量检测HBV—DNA。结果大三阳组(HBsAg、HBeAg、抗-HBc阳性)147例,HBV-DNA阳性141例,阳性率为96%;小三阳组(HBsAg、抗-HBe、抗-HBc阳性)273例,HBV-DNA阳性195例,阳性率为71%。结论HBsAg和HBeAg可作为检测HBV感染和复制的量化指标;HBV定性和HBV-DNA同时检测,对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药物疗效观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学标志物(HBV-M)与HBV DNA定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分别对245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HBV-M的定性检测及HBV DNA的定量检测。结果 ELISA检测结果为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共83例(大三阳),其中77例(92.78%)为HBVDNA阳性(HBV DNA>1.0×102copy/mL)。ELISA检测结果为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共150例(小三阳),其中78例(52.00%)为HBV DNA阳性(HBV DNA>1.0×102copy/mL)。大三阳组与小三阳组HBV DNA定量检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结果为HBsAg(+)HBeAg(+)的患者体内HBV DNA阳性率为96.55%,且81.60%的HBV DNA在1.0×105~1.0×108copy/mL。结论 HBV DNA的含量与HBV-M检测结果具有相关性,两者联合,对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ELISA法检测乙肝五项结果中的HBsAg弱阳性结果及乙型肝炎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结果进行分析。方法从35 280例乙肝五项ELISA法检测结果中筛出HBsAg弱阳性115例,HBsAg和HBsAb双阳性结果95例,对筛出的210例标本再进行电化学发光(ECLIA)定量检测。结果 115例HBsAg弱阳性结果用ECLIA检测,结果一致为90例。符合率为78.3%。HBsAg和HBsAb双阳性结果95例用ECLIA检测,结果一致为11例。符合率为11.6%。结论 ELISA法检测乙肝五项对HBsAg弱阳性及HBsAg和HBsAb双阳性结果要慎重。HBsAg弱阳性结果中以HBsAg、HBeAb、HBcAb阳性和HBsAg、HBcAb阳性标本占大多数。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结果可靠性差,要慎重发出报告。  相似文献   

6.
《新医学》1999,(12)
管荣斌,韩光红,张司担,等.中毕流行病学杂志,1999,20(8):246133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先用ELISA法筛选,疫苗采用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用0,l,6个月程序,于上图三角朋内接种,剂量为1次5Pg。全程接种后回~3个月来血,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检测血清HBsAb滴度。结果:①HBs^g单项阳性6例中,5例抗原转阴,有3例HBsAb转口性,原HBsAg$度较低者,HBsAb阳转率较高;②免疫前HBcAb单项阳性9例,免疫后HBSAb均转阳性;③免疫前HBsAg和HffeAb同时阳性的7例中,免疫后HBV霞染状况未见改变;④免疫前单项HBSAb阳性114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法进行HBV-DNA定量检测及其与HBV感染不同血清学标志物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HBV血清学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e抗原(hepatitis B virus e antigen,HBeAg)及核心抗体(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body,HBcAb)均阳性(大三阳组)和HBsAg、e抗体(hepatitis B virus e antibody,HBeAb)及HbcAb均阳性(大三阳组)患者血清标本进一步采用PCR-荧光探针法定量检测HBV-DNA。结果 ELISA检测结果显示大三阳组共4 316例,小三阳组共6 458例;大三阳组HBV-DNA定量值(1.28±3.87)×107 u/mL、定量阳性率98.75%;小三阳组HBV-DNA定量值(7.56±2.95)×103 u/mL、定量阳性率63.27%,2组HBV-DNA定量值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V血清学标志物联合HBV-DNA定量检测对评价HBV复制水平、传染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中的结果差异.方法 对182份血清同时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和ELISA法测定.结果 182份血清标本经两种方法测定,HBV DNA阳性率与ELISA检测HBV-M在HBV-M在HBsAg、HBeAg、HBcAb阳性组("大三阳" 组)和HBsAg、HBeAb、HBcAb阳性组("小三阳" 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阳性拷贝数与ELISA检测"大三阳"组和"小三阳"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 DNA定量检测方法灵敏度更高,对临床治疗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胎盘屏障对仅HBsAb阳性孕妇及患乙肝孕妇的胎儿影响,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保护性抗体通过宫内传播的规律,为预防和阻断HBV的宫内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ELISA法检测173例孕妇及新生儿脐血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并随访至6月龄,PCR法对30例乙肝大三阳孕妇的血清HBV-DNA定量检测。结果 52例仅HBsAb阳性孕妇,新生儿脐血86.5%HBsAb阳性;患乙肝孕妇121例,宫内感染率4.1%;大三阳的孕妇30例,宫内感染率13.3%,乙肝小三阳孕妇70例,宫内感染率1.4%,其中30例大三阳孕妇均查DNA滴度,DNA108的孕妇,新生儿宫内感染几率明显升高。结论仅HBsAb阳性孕妇新生儿绝大部分可以通过胎盘获得免疫。患大三阳的孕妇感染新生儿比率明显高于患乙肝小三阳的孕妇,并与DNA滴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肝标志物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FIA)对1139名公务员进行两对半定量检测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对相同的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性检测;日常门诊和住院病人3745人用ELISA进行两对半定性检测。结果公务员TRFIA定量检测HBsAg阳性(〉0.5ng/ml)率6.4%;ELISA定性检测相同标本HBsAg阳性率6.2%;公务员TRFIA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阳性(〉10mIU/m1)率62.3%;日常门诊和住院病人ELISA定性检测HBsAg、HBsAb阳性率分别为11.8%、44.1%。结论乙肝标志物定量检测的灵敏度、准确性更高,临床意义更广泛,尤其是HBsAg和HBsAb。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金标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五项血清标志物的敏感性、特异性.方法 采用ELISA法和金标法对256例血清样本同时进行HBV五项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并且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56例样本中:ELISA法“全阴性”(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均阴性)结果模式,金标法结果相同;ELISA法HBsAg、HBeAb、HBcAb阳性,HBsAb、HBeAg阴性(简称模式1);HBsAg、HBeAg、HBcAb阳性,HBeAb、HBsAb阴性(简称模式2)结果模式,金标法检测样本的结果模式发生改变.256例样本两法各单项指标检测结果经x2检验:HBsAb和HBeAg两项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HBeAb,HBcAb三项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数ELISA法阳性或OD为临界值的样本金标法检测结果为阴性;无ELISA法阴性而金标法为阳性的标本.结论 两种方法对HBV五项血清标志物测定的特异性相近,但是金标法敏感性不如ELISA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乙肝病毒(HBV)五项标志物检测方法的改变,可以随机快速定性或定量的检测。方法将原来的大样本单项布板改变成小样本量纵向五联法布板,进行干扰试验和携带污染试验。结果方便了实验操作,各板单列时高含量的HB sA g ,HB sA b ,HB eA g 在测试时均有一定的携带污染率。HB sA g酶标液可使HB sA b,HB eA b,HB cA b检测孔呈阳性。HB sA b酶标液可使HB sA g,HB eA b,HB cA b检测孔呈阳性。HB cA b酶标液可使HB cA b检测孔呈阳性。HB eA b,HB eA b的酶标液对各检测孔均无干扰。由于HB sA g,HB sA b的酶标液对HB sA b,HB sA g的包被孔可以相互干扰,而HB eA g的酶标液对两者均无干扰。高含量的HB sA g ,HB sA b ,HB eA g 血清在测试时均有一定的携带污染率。纵向五联排列每列为同一样本不存在携带污染问题。结论可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抗干扰能力,提高实验方法的精密度,方便结果的报告,加强批间质量控制,可以随机快速定性或定量的检测HBV五项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TRF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的准确性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就诊的乙型肝炎(乙肝)或疑似乙肝患者180例,分别采用TRFIA定量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性两种方法检测患者的临床血清标本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5个指标,将TRFIA设为治疗组,ELISA设为对照组,通过κ检验对两种方法间的一致程度进行评价。结果采用TRFI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的阳性率分别为47.1%、41.1%、44.4%、58.9%、48.9%,采用ELISA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48.3%、42.2%、42.2%、57.8%、52.2%,两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检测5个指标的效率均表现高度的一致,其中HBsAb指标表现为极强的一致性,其他指标表现为高度一致。结论在检测HBV血清标志物方面,传统的ELISA可靠性也较高,与TRFIA一致性较高,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含量与血清标记物HBeAg、谷丙转氨酶(ALT)的相关性及其对肝病患者诊断、预后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523例乙肝患者血清学标记物(HBV-M),其血清学模型包括以下四种组合,A组:HBsAg(+)、HBeAg(+)、HBcAb(+)(大三阳);B组:HBsAg(+)、HBeAb(+)、HBcAb(+)(小三阳);C组HBsAg(+)、HBcAb(+);D组:HBsAb(+)、HBeAb(+)、HBcAb(+);并选取65例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正常人(E组)作为对照.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血清中HBV-DNA含量,同时采用酶法测定血清ALT水平.结果 A组HBV-DNA阳性率为92.55%,明显高于B组78.97%(x2=189.60,P〈0.001)和C组50.98%(x2=234.15,P〈0.001),A、D、C三组A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01,P〈0.001,P〈0.001);Log HBV-DNA与HBeAg S/CO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418,P〈0.001),而ALT与Log HBV-DNA及HBeAg S/CO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 HBV-DNA含量与乙肝病毒e抗原具有显著相关性,HBV-M和HBV-DNA定量检测并联合ALT水平对于临床乙肝病毒感染、复制及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静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8):706-707,70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在感染者不同模式血清标志物(HBV-M)中的阳性表达情况,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386例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标本的乙肝病毒前S1抗原和HBsAg、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抗-HBe、抗-HBc,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前S1抗原在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和HBsAg阳性、HBeAg阳性组的阳性率显著增高,分别为87.1%和84.6%;在HBsAg阳性、抗-HBc阳性、和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以及HBsAg阳性组前S1抗原的阳性率依次为60.0%、49.8%和33.3%;HBeAg阳性组的前S1抗原阳性率86.7%,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51.0%(P0.01);386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60.1%,HBeAg阳性率为25.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前S1抗原作为HBV感染、复制的指标较HBeAg更敏感,可补充和完善乙肝五项检测的不足,尤其对HBeAg阴性的血清,检测前S1抗原,能更好地反映病毒的复制状态和传染性,同时对病情的预后和疗效的判断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血清前S1蛋白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前S1蛋白与其他HBV检测指标的关系 ,并探讨其相应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对住院患者进行血清前S1蛋白检测 ,比较不同HBV指标组合模式中的前S1蛋白变化。结果 HBV高复制组 (HBeAg、HBVDNA、HBcAbIgM阳性各组 )中血清前S1蛋白阳性高 ,低复制组相对低。HBsAg、HBsAb阳性 (1 8)及HBsAg、HBsAb、HBeAb阳性 (7)和仅HBsAg阳性 (2 1 )患者中 ,其前S1蛋白均阴性。前S1蛋白阳性亦见于HBsAb阳性的大三阳 (3/ 1 2 )、HBsAb阳性的小三阳 (5 / 2 0 )、HBsAg、HBsAb、HBcAb阳性 (1 / 3)和仅HBsAb阳性 (1 / 4 39)及仅HBcAb阳性(1 / 3)患者中。结论 血清前S1蛋白不仅是一反映HBV复制状态和传染性的指标 ,而且还可能反映HBV颗粒状态和隐匿性HBV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sAg阳性的血清学标志物少见模式与HBV-DNA和体液免疫的关系。方法:选择63例HBsAg阳性患者其血清中检出同一种抗原抗体同时存在(HBsAg与HBsAb同时阳性或 HBeAg与HBeAb同时阳性),以HBeAg是否阳性为标准分为2组:HBeAg阳性组(n=26)与HBeAg阴性组(n=37)。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FIA)定量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HBV-DNA含量;采用Olympus AU6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 、IgM)和补体(C3、C4)。结果:63例HBsAg阳性的血清学标志物少见模式表现为5种模式,以HBsAg(+) HBsAb(+)HBeAb(+)HBcAb(+)模式检出率最高,占52.38%(33/63);各少见模式均不同程度地检出HBV-DNA;HBeAg阳性组HBV-DNA、IgG、IgM和C4与HBeAg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和C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在慢性HBV感染过程中,血清出现抗原与抗体共存这一个特殊阶段,虽然有HBsAb的出现,但并不意味着HBV-DNA停止复制或传染性消失;不同血清学模式,其HBV复制和体液免疫水平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近5年来甘肃省陇东地区人群 HBV血清标志物检出率变化情况。方法对2008~2012年甘肃省平凉市人民医院、甘肃省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进行门诊体检的27908例患者的血清标本,采用 ELISA 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包括 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对各项标志物及感染模式检出率的变化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HBV血清标志物5项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 HBcAb、HBsAb、HBeAb、HBsAg、HBeAg,且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HBsAg的检出率由2008年的9.78%降至2012年的8.35%;各年份1992年后出生人群的 HBsAg 检出率均明显低于1992年前出生人群的检出率,且前者逐年下降趋势明显;男性5项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的检出率依次为13.45%、66.39%、54.68%、3.42%、42.69%,均高于女性(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 的检出率依次为8.30%、48.20%、52.27%、2.06%、29.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犘<0.01)。在27908例患者中,HBV血清标志物共出现13种模式,其中连续5年检出率最高的均为“全阴性”模式,“仅 HBsAb、HBcAb阳性”模式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仅 HBsAb 阳性”模式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2008~2012年甘肃省陇东地区人群 HBV血清标志物检出率呈缓慢下降趋势,低龄人群 HBsAg检出率明显下降,总人群 HBV携带率依然较高。巩固乙型肝炎免疫接种成效,加强对低龄人群保护,不断提高 HBV 检测水平,有利于降低总人群 HBV携带率,有利于提高乙型肝炎的诊疗及防控水平。  相似文献   

19.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乙型肝炎病毒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目的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准确地定量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数量和免疫指标,以指导临床。方法设计合成了HBVFQPCR诊断试剂盒,以一种完全闭管式的PCR和荧光探针杂交技术相结合所产生的实时检测定量PCR方法,检测了532份临床血清标本。结果经FQPCR检测,158份HBV的s抗原、e抗原、c抗体(HBsAg、HBeAg、HBcAb)都阳性的标本,其血清标本HBVDNA也全部阳性,平均HBVDNA拷贝数为1.1×108/ml;98例HBsAg、HBeAb、HBcAb都阳性的标本,其阳性率为73%(71例),平均拷贝数为8.6×105/ml,而常规PCR只有33%的阳性率;67例HBsAb、HBeAb、HBcAb都阳性标本的平均拷贝数为2.3×105/ml。结论能够避免PCR后处理导致的假阳性污染,并实现准确定量。FQPCR可以检测HBV的真实感染和复制情况,对于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考察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BV—DNA的检测结果与乙肝两对半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25例疑似乙肝患者血清中的HBV—DNA含量,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乙肝两对半标志物,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BsAg(+)HBeAg(+)HBcAb(+)组(大三阳组)患者血清中HBVDNA的阳性率为85%(51/60),平均拷贝数为2.24×10^7 copies/mt;HBsAg(+)HBeAb(+)HBcAb(+)组(小三阳组)患者血清中HBVDNA的阳性率为31%(31/98),平均拷贝数为3.86×10^5copies/ml;HBsAg(+)HBcAb(+)组患者血清中HBVDNA的阳性率为38%(5/13),平均拷贝数为6.93×10^5copies/ml。[结论]大三阳组和小三阳组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458,P〈0.005);大三阳组和HBsAg(+)HBcAb(+)组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54,P〈0.005);HBVDNA病毒含量检测更能准确反映患者HBV感染情况,因此在检测中应该联合使用两种方法,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指导临床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指导治疗和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