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疗效。方法:135例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6例予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常规治疗。治疗组(他汀组)69例口服阿托伐他汀和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进行脑梗塞的二级预防,随访12个月。结果:他汀组再发暂时性局部脑缺血发作(TIA)、非致死性脑梗死、主要终点发生率分别为5,3,10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4,10,25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可明显降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且安全,患者耐受性高。  相似文献   

2.
王玉华  鲁国  邓立霞 《山东医药》2007,47(19):124-125
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他汀组)进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二级预防,结果显示他汀组再发TIA、非致死性脑梗死、主要终点发生率分别为6.52%、2.17%、10.8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单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的24.44%、17.78%、46.67%(P均〈0.05),死亡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认为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可明显减少脑卒中的复发率,降低1 a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TIA患者82例,随机分为他汀组(辛伐他汀+肠溶阿司匹林)和对照组(肠溶阿司匹林),比较两组LDL—C的变化、发生非致死性脑梗死和再发TIA的情况。结果他汀组LDL-C水平、再发TIA、非致死性脑梗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联合应用辛伐他汀和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治疗TI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孙志国 《山东医药》2011,51(3):82-83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同期收治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及肠溶阿司匹林片口服,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同时口服阿托伐他汀,疗程均为28d。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血脂水平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O.05或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好、安全性高,且可明显改善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5.
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动脉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动脉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给予松龄血脉康胶囊配合肠溶阿司匹林口服;对照组60例,给予曲克芦丁片配合肠溶阿司匹林口服。两组均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统计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变化。结果松龄血脉康胶囊配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曲克芦丁片配合肠溶阿司匹林对照组总有效率60%,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动脉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恢复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王四安 《内科》2014,(1):28-29
目的探究肠溶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脑血栓形成患者20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100例)单纯采用肠溶阿司匹林治疗,联合组患者(100例)采用肠溶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红细胞压积和血浆黏度均明显降低,联合组患者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1);联合组患者1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肠溶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治疗脑血栓形成患者安全有效,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液黏度,减少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糖尿病并发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糖尿病并发首次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及发生出血不良反应统计。结果在糖尿病并发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的早期治疗中,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发生脑出血,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在糖尿病并发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的早期治疗中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肠溶阿司匹林,且不良反应轻,出血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及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方法 将6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和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对照组仅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6月、12月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缩小程度及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6月后2组颈动脉斑块大小及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组稳定性斑块数目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月后2组斑块大小、稳定性斑块数目及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2组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通过调节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抑制血小板活化,缩小或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长时间服用可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长期口服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ASA)对缺血性卒中合并慢性胃炎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50例缺血性卒中合并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肠溶ASA75—100mg、1次/d,对照组给予维生素E100mg、1次/d,连续随访3a,观察缺血性卒中、脑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和胃炎症状活动发生情况,有上消化道出血和胃炎症状活动的患者进行胃镜复查。结果观察组缺血性卒中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脑出血、上消化道出血、胃炎症状活动发生率两组比较均元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胃镜复查显示胃黏膜病损程度相似。结论合并慢性胃炎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长期口服小剂量肠溶ASA能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再发率,且并发脑出血和胃黏膜损伤的风险性不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肠溶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及其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8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治疗3个月后分析临床效果,统计用药期间上消化道出血发生情况,将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者纳入出血组,将未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纳入者未出血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肠溶阿司匹林用药剂量、胃黏膜保护剂、消化道病史、酗酒史、吸烟史)。结果肠溶阿司匹林治疗后患者平均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缺氧发作时间均短于治疗前(P0.05);本组86例冠心病患者,肠溶阿司匹林治疗发生上消化道出血32例,未发生上消化道出血54例;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可知,年龄≥70岁、大剂量、有消化道病史、有酗酒史、有吸烟史、未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是肠溶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采用肠溶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良好,但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结合患者具情况加强上消化道出血的防治,提倡小剂量用药、配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以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 将59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2年跟踪观察.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加他汀类口服,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口服.结果 治疗组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探讨肠溶阿司匹林联合益气化痰活血汤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其医学推广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11月不稳定心绞痛患者90例,根据临床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患者采用的是肠溶阿司匹林联合益气化痰活血汤的综合治疗方法,而对照组45例则给予常规治疗。结果在治疗效果比较上,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DC-C、TG、CRP指标比较上,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溶阿司匹林联合益气化痰活血汤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效果显著,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3.
背景:长期以来,因预防或治疗需要而长期服用小剂量肠溶型阿司匹林的安全性一直受到关注。目的:观察长期服用小剂量(≤100mg/d)肠溶型阿司匹林对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害情况。方法:纳入5年中服用小剂量肠溶型阿司匹林超过3个月且既往无消化性溃疡和消化道出血史、胃镜检查前2周未服用其他非甾体抗炎药(NSAID)、抑酸剂、抗生素、铋剂等药物、未接受过幽门螺杆菌(H.pytori)根除治疗而具有上消化道症状者行内镜检查。结果:92例人选患者中,40例(43.5%)发现轻度胃十二指肠黏膜损害,但无一例形成黏膜溃疡。黏膜损害组和无黏膜损害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阿司匹林日平均用量和常见消化不良症状均无显著差异(P〉0.05)。黏膜损害组的H.pylori感染率显著高于无黏膜损害组(P〈0.05)。尽管吸烟、年龄的分层分析未能证实H.pytori感染在黏膜损害中的重要作用,但H.pylori的感染程度与黏膜损害程度呈正相关(rs=0.308,P〈0.05)。结论:长期服用小剂量肠溶型阿司匹林可引起轻度胃十二指肠黏膜损害,H.pytori感染、吸烟和年龄均是危险因素,但H.pytori感染的危险性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在年龄≥75岁老年患者中使用的不良反应及有效性。方法选择长期服用肠溶阿司匹林100mg/d的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患者,年龄≥75岁226例(老年组),年龄<75岁270例(成年组),比较2组在服用阿司匹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另对坚持服用阿司匹林的老年组患者178例,成年组患者249例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老年组阿司匹林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成年组(43.8%vs 23.7%,P<0.01)。老年组与成年组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3%vs 12.7%,P>0.05)。结论年龄≥75岁老年人长期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与成年人同样有效,但不良反应明显增加,需要仔细评价风险并密切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钙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NO)、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的影响,探讨瑞舒伐他汀钙对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15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2例)与对照组(53例),研究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mg,每日1次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仅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口服。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血清VEGF、NO、TNF-α、IL-1、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脂、血管内皮功能、炎症因子及颈动脉斑块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NF-α、IL-1、IMT、斑块面积明显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VEGF、NO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能明显改善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升高VEGF、NO的表达,减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抑制机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平降汤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平降汤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肠溶阿司匹林与尼莫地平治疗,治疗组予平降汤与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平降汤治疗TIA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组、阿托伐他汀组及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组,对照组仅给予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其余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6个月,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血清CRP、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和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阿司匹林组、阿托伐他汀组及联合组治疗后血清CRP水平、CIMT和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治疗后联合组CRP、CIMT及斑块面积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均〈0.05)。结论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CRP水平,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且两者联合应用效果好于单一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高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UA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0.1g,1次/d)等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氯吡格雷(50mg,1次/d),观察用药12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能降低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P〈0.05),而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在高龄老年UA患者中的疗效肯定且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以及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4年1月在该院入住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观察组66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连续给药6个月。动物试验:将左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大鼠分为模型组、阿司匹林组、阿伐他汀组与阿司匹林联合阿伐他汀组,每组20只。对照组20只,仅接受假手术。结果临床试验:两个组别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个组别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NIHSS显著降低(P<0.05)。治疗6个月内,对照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6例,病死2例;观察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1例,病死1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动物试验: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脑梗死面积显著增高(P<0.05),阿司匹林组、阿伐他汀组和阿司匹林联合阿伐他汀组均可降低MCAO大鼠脑内GAP43、VEGF表达和脑梗死面积(P<0.05);阿伐他汀组与阿司匹林组GAP43、VEGF表达和脑梗死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与阿司匹林组和阿伐他汀组比较,阿司匹林联合阿伐他汀组可显著降低MCAO大鼠脑内GAP43和VEGF表达与MACO大鼠脑内梗死面积(P<0.01或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良好,可能与降低患者脑内GAP43与VEGF表达、增强脑皮质功能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的影响及别嘌醇的作用。方法入选15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治疗情况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组和别嘌醇组。3组均采用氨氯地平降压治疗,阿司匹林组在氨氯地平治疗基础上加用肠溶阿司匹林100mg/d,别嘌醇组在氨氯地平和阿司匹林组基础上再加用别嘌醇100mg/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月及6月后测量各组患者的血压和血尿酸的变化。结果治疗3月后,与对照组比较,阿司匹林组和别嘌醇组血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月后,阿司匹林组血尿酸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468.2±31.4)比(371.6±26.1)μmol/L,P<0.05],别嘌醇组血尿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可引起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