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0年纵向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省于1983年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4~1993年连续10年对原高,中度流行区的18个村进行纵向监测,人群微丝蚴主经和密度逐年下降,分别由1984年的0.17%的14.2mf/120μl,下降至1991年的0.034%和1.2mf/120μl,1992~1993连续2年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观察32例微丝蚴阳性者均于3~6年内全部自然转阴,10年中蚊虫平均自然感染率0.04%(157/3825 相似文献
2.
历城区地处济南市郊,南依泰山,北临黄河。原为班氏丝虫病低、中度流行区,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丝虫病防治,于1979年基本消灭丝虫病。此后,按照卫生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监测技术方案》的要求,开展了丝虫病监测。 相似文献
3.
1958年将乐县首次开展丝虫病普查,共发现微丝蚴阳性者9218例,人群平均微丝蚴率12.18%,发现体征病人4862例,体征率为8.86%,属丝虫病中度流行区。全县均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经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要防治措施的反复查治后,于1983年经省级考核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1997年达到消除丝虫病标准。现将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22年综合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于1983年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4~1993年连续10年对原高、中度流行区的18个村进行纵向监测,人群微丝蚴率和密度逐年下降,分别由1984年的0.17%和14.2mf/120μl,下降至1991年的0.034%和1.2mf/120μl,1992~1993连续2年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观察32例微丝蚴阳性者,均于3~6年内全部自然转阴。10年中蚊虫平均自然感染率0.04%(157/382549),1988年以来6年中除1991年在病家发现含Ⅰ期幼丝虫蚊3只外,各年均未发现阳性蚊。结果表明,达到基本消灭后,年传播潜势呈明显下降,在1988~1993年间除1991年年传播潜势为0.12外,其余年份均为0。 相似文献
5.
邹城市原为班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 ,据 195 1~ 195 4年调查 ,居民微丝蚴率高达 2 2 .2 %~ 30 .6 % [1 ] 。经 195 8~ 1973年反复查治及 1973年乙胺嗪药盐大面积防治 ,至 1974年对484个自然村 381313人血检 ,微丝蚴率降至 0 .0 8% ,成为全国率先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县 (市 )份 ,经二十多年的监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病原学监测根据往年监测情况 ,每年抽查 2~ 5个乡镇 ,每乡镇抽 3~ 5个村 ,对周岁以上居民按常规血检 ,防治前查出原微丝蚴阳性者及由丝虫病流行地区迁入人口为重点查血对象。2 蚊媒监测从纵向监测村的不同方…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丝虫病基本消灭后流行病学动态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山东省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4~1988年横向监测调查39个县(78个县次)、190乡(镇)、559个自然村,血检420999人,检出微丝蚴血症139人,平均微丝蚴率0.33‰,各年微丝蚴率分别为0.63‰、0.38‰、0.19‰、0.04‰、0.05‰。纵向监测5个县的18个村,经5年血检其中有7个村降至0;有7个村仍各有1例未转阴者;共余4个村一直未发现微丝蚴血症。淡色库蚊自然感染率由1984年的0.13%降至0,血检1~10岁儿童53918人未发现微丝蚴血症。 相似文献
7.
8.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历史上为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 ,防治前人群微丝蚴率 1 7.7% ,经过 30多年的防治 ,1 987年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又经过 1 0多年的监测 ,于 1 999年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为了解本地区慢性丝虫病现状和危害程度 ,为制定切实可行的照料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2 0 0 3年 ,按照《江苏省慢性丝虫病现状调查实施方案》要求 ,开展了慢性丝虫病现状调查 ,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和方法1 .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 1 5岁以上的本地居民。1 .2 调查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和线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1 .2 .1 抽样调查 采用分层整群… 相似文献
9.
严先增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5,18(4)
微山县原为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丝虫病的防治,于1979年通过了省级基本消灭丝虫病的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部颁标准。此后,按照卫生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监测技术方案》[1]和全省防治工作计划的要求,开展了丝虫病的监测。1内容和方法1.1病原学监测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根据原微丝蚴率和防治措施的不同,随机抽取乡镇、村,设置监测点。对1周岁以上居民,于21:00~02:00,取耳垂血6大滴(相当于120μl),涂成均匀整齐的2张厚血膜,常规染色,镜检微丝蚴。每个监测点的血检率应在90%以上。1.2蚊媒监测于丝… 相似文献
10.
11.
张道强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7,15(1):62-63
思南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辖27个乡、镇,570个行政村,计475518人(1984年)。该县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地区,防治前平均微丝蚴率为17.7%(4.7%-34.1%),患病率为1.27%,经采用反复查治微丝蚴血症者加全民普服海群生药盐的防治措施,至1977年,经省、地区两级考核验收的微丝蚴率降至0.13%,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984年卫生部抽查该县8个村,血检8837人,平均微丝蚴率为0.12%(0-0.51%)。为进一步发现和消除残存传染源,掌握流行动态,做好巩固工作,以期最终消灭丝虫病,从1978年起开展了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工作。横向监测1 病原学监测 分两个阶段进行…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丝虫病基本消灭后,为探讨防治后期流行动态及阻断传播,以达到消灭丝虫病,对原丝虫病流行区人群进行了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等后期监测。结果横向监测1—11年均可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率由0.134%降至0.002%,第12—22年共监测714个乡镇,4317个村,血检1430354人,分别占流行乡镇数、村数和人口数的73.8%、11.7%和5.0%,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淡色库蚊274067只,未查出含人体幼丝虫感染蚊;血清学监测IFAT和IgG.阳性率分别为1.4%和0.43%。纵向监测连续10年观察,微丝蚴阳性村于第2—9年降为0,蚊虫自然感染率至第6年降为0,实现了全省消灭丝虫病目标。 相似文献
13.
海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人群血清流行病学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南省是班氏丝虫病流行区,1979-1986年全省19个市、县先后实现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用传统的血检方法查找残存的传染源和新发病例已较困难。为了解人群抗丝虫抗体水平的变化,我们于1990-1995年,应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对海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的不同时间、不同人群进行了监测。材料和方法抗原 采用广西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制备的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低温保存备用。诊断血清 采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冻干羊抗人IgG荧光抗体血清。调查对象 各调查点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学调查同步进行。以村… 相似文献
14.
苏州市消灭丝虫病后慢性丝虫病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州市各市、区历史上均有丝虫病流行,其中吴江和原吴县的南中部属中度流行区,其他各地均属低度流行区。经过几十年防治,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了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又经10余年监测后,于1998年达到了部颁《消灭丝虫病标准》。为了解本市慢性丝虫病现状和危害程度,为今后制定切实可行的照料计划提供科学依据,2003年,我们按照《江苏省慢性丝虫病现状调查实施方案》要求,对慢性丝虫病现状开展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温岭市系浙江省3个班氏丝虫病流行县市之一。1988年通过基本消灭丝虫病的验收,其中消灭后,温岭市丝虫病的监测结果主要表现在:1、病原学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血清学监测(IFAT)显示抗体阳性率有较大幅度下降;3、1998年后蚊媒监测未发现阳性蚊;4、ICT监测均为阳性,通过多方位监测证实温岭市班氏丝虫病的传播被阻断。 相似文献
16.
广东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于1988~1993年进行丝虫病的纵向监测和横向监测,结果,9个纵向监测县1988,1990和1992年人群微丝蚴率分别为0.12%,0.10%和0.06%,5年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07%,0.02%,0.03%,0.01%和0.01%,1991年和1992年未发现感染期幼虫,中华按蚊均未发现幼丝虫感染,人群微丝蚴率及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1990年和199 相似文献
17.
常州市属以班氏丝虫病为主的轻度流行区。1984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995年达到卫生部《消灭丝虫病标准》,1996年开始丝虫病消灭后监测。 相似文献
18.
储金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0,12(2):116-117
吴江市历史上属马来丝虫病严重流行区,1958年全市平均微丝蚴率达 11. 35%。经过 30年的反复防治,于1987年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为了解达到基本消灭标准后丝虫病的传播趋势及防治成果的巩固情况,于1988~1997年进行了丝虫病监测。1方法1.1监测地区选择选择历史上流行较重的地区开展多点监测,对流行较轻的地区及几十年来未血检的地区进行抽查监测。1.2监测方法被监测的单位对1周岁以上的全体人群采用单耳双片法,每片采取60mm耳垂末梢血液,采血时间在晚上9时至次晨2时进行。所采血片由市防… 相似文献
19.
广西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监测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远期效果及流行动态,为消灭丝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常规进行血检微丝蚴、蚊媒个体解剖检查幼丝虫和IFAT检测人群丝虫抗体水平。结果:病原学监测11—20年,微丝蚴率由基本消灭后第1年的0.021%,逐年下降至第9年的0.001%,第10—20年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10年内监测覆盖率分别占乡、村和流行区人口的71.4%、29.9%和14.6%,11年以后覆盖率分别为37.0%、8.5%和3.8%,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蚊媒监测,每县、市3个以上村,共解剖人房致倦库蚊711823只、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13007只,未发现人体幼丝虫感染。IFAT检测259934人(次),年平均抗体阳性率为1.69—3.90%,与非丝虫病流行区抗体水平2.47%相近。结论:广西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如何巩固丝虫病防治成果,观察丝虫病的消长规律,达到消灭丝虫病。方法:从1977—1995年47个原流行县开展病原学、媒介和血清学纵、横向监测。结果:贵州省47个县连续12—18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已连续4—18年未发现微丝蚴阳性者,6—16年蚊媒监测无人体幼丝虫感染,血清学(IFAT)监测,平均人群抗体阳性率从1985年的23.5%降至1992年的5.7%,与非流行区人群水平相似。分析认为,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只需对薄弱环节及时补课,不必再进行大面积查治,一般残存的马来和班氏微丝蚴血症者分别于1—3年及3—14年转阴,达到消灭丝虫病。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时间,马来丝虫病地区5年即可,而班氏丝虫病地区以10年以上为宜。作者将单克隆抗体和DNA探针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用于现场血清学和媒介监测,由于方法准确,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强,具有实用价值。结论:1995年经省内、外丝虫病防治专家组审评,贵州省已实现全省消灭丝虫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