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主要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内存在不稳定型粥样斑块,由促发原因造成血管内斑块纤维帽破裂、出血、血小板激活聚集、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易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等),需积极防治[1].临床应用灯盏花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85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异舒吉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急性冠脉综合征,其病理基础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破裂、血栓形成,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如果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很容易演变成急性心肌梗死或发生猝死[1].我科2006年3月~2007年3月使用异舒吉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共同病理基础主要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引起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炎症因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局部炎症在不稳定型斑块的形成及稳定型斑块向不稳定型斑块转变  相似文献   

4.
不稳定型心绞痛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胸痹心痛"的范畴。临床症状不稳定,容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其发病机制为各种原因导致体内血小板聚集形成动脉斑块,斑块不稳定,极易破裂,以及血管痉挛等而形成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病机为各种病因导致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形成胸痹心痛。其治疗通常采用西医对症治疗,包括扩血管、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等。最近几年,临床上加大了对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研究,取得了显著地效果,该文将对近几年关于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的效果进行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5.
近年研究发现,血管内皮损伤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过程中最重要的病理环节。内皮细胞受损,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内皮损伤的持续存在促使不稳定斑块形成、破裂以及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和血管痉挛,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出现心肌缺血。组织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了内皮的损伤,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充分认识血管内皮损伤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的关系,采取有效药物保护血管内皮,以改善心肌供血供氧,是防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在粥样斑块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慢性炎症反应过程,而这一过程的急剧变化可导致冠状动脉内皮损伤、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能够促使稳定型心绞痛向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发展。因此,研究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状态与冠心病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检测冠心病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探讨血清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急性心肌局部缺血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之一,既可以演变成稳定型心绞痛,也可以转化为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脏猝死,其发生有多种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但斑块破裂诱发不全堵塞致血栓形成仍是不稳定心绞痛发生的主要机制,这为抗凝、溶栓治疗提供了理论根据。我院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4例,旨在探索抗凝溶栓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价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angina UA)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一,发病率高、病情重,如不及时治疗易致急性心肌梗死,是发达国家及我国人群致死、致残主要原因之一。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的重要机制,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中又起着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内皮下致血栓形成物质暴露,诱发急性血栓形成,伴有不同程度的表面血栓形成及远端血管栓塞导致心肌供血减少,造成心肌缺血缺氧而产生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9.
不稳定心绞痛发病机制复杂,多数学者认为与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及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内皮细胞损伤、斑块的溃疡、破裂,引起血小板的粘附,并激活血小板导致其功能异常,引起一系列活化反应,最终导致血栓形成。有效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将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急性及慢性缺血性事件的发生。本文对我院急诊科及心血管科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进行临床分析,探讨氯吡格雷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将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统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原因是他们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不稳定、破裂、血栓形成,导致病变血管不同程度的阻塞。所以,临床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应高度重视,积极干预。本文观察56例患者,其中3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研究提示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个急性血栓形成过程,与不稳定脂质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有关。我院2001年10月至2004年9月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并与未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组进行对比,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栓脱落诱发不完全性阻塞所致,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由于病情变化多端,是一种不稳定的临床状态,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他汀类药物无论在降脂药物领域,还是在冠心病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旨在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早期应用辛伐他汀的疗效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斑块的血管内超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斑块特征。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3例和稳定性心绞痛(SAP组)50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通过血管内超声测定斑块偏心指数、钙化、夹层/破裂、血栓、重构、斑块长度及面积等特征。结果:两组患者斑块偏心指数及钙化无显著性差异,但UAP组血栓(16.3%)、夹层/破裂(18.6%)、正性重构(75.6%)、低回声斑块(62.8%)明显高于SAP组(分别为0.0%,4.0%,54.0%,28.0%P<0.05或P<0.01),UAP组斑块长度(15.1±8.4mm)、斑块面积(13.4±6.1mm2)较稳定性心绞痛组(分别为10.3±6.2mm,9.1±4.3mm2,P<0.05或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血栓、夹层/破裂、正性重构、较长斑块长度,较大斑块负荷及低回声斑块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罪犯”斑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综合征。它是临床表现危险层次及临床预后极不均一的一种疾病,其基本病因被认为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继而出血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阻塞所致,我院自2002年10月起,用低分子肝素(LMWH)及常规治疗心绞痛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尚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与斑块破裂,诱恨不全堵塞性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所以抗凝治疗已成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常规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虽常规抗凝治疗仍不可避免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灯盏花素,旨在进一步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他汀类药物在不稳定心绞痛治疗中的药理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郑权秀 《河北医学》2008,14(9):1108-1111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之一,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破裂、出血、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导致血管不完全堵塞引起。是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 ial infarction,AM I)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如不积极防治,很容易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死亡。炎症[1]、  相似文献   

17.
益肾健脾活血化痰法治疗冠心病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一般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稳定性所决定,斑块稳定则不会引发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表现为稳定型心绞痛,而当硬化斑块由于某种原因变得不稳定时,则会由于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裂纹引起冠状动脉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堵塞,最终导致急性冠脉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ACS的常见类型,是不稳定斑块破裂,血小板凝集与黏附,增加冠脉痉挛,血栓形成而引起,可导致冠脉狭窄甚至闭塞,出现急性心梗和死亡。临床除常规治疗外应用有效的抗凝药是当前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基本要求。低分子肝素(LMWN)抗凝因子Ⅹa活性强,生物利用度好,且半衰期较普通肝素长,2006至2007年我们应用LMWN(依诺肝素商品名:克塞法国安万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9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极易发展成AMI或心脏性猝死。其主要病理基础为冠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斑块破裂,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血小板因子,刺激冠状动脉痉挛,激活凝血系统,诱发血栓形成,使血管腔不完全闭塞,导致缺血性心绞痛。早期院内治疗包括抗缺血、抗栓、抗凝治疗。本研究旨在观察氯吡格雷抗栓治疗UA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或糜烂并发血栓形成、血管收缩、微血管栓塞,导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氧的减少。治疗策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抗缺血治疗。②抗血小板治疗。③抗凝治疗。④介入治疗。我科于2006年8月~2008年6月应用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