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比较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54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均行X线、CT和MRI检查,比较三者的诊断率和影像学表现。结果MRI的诊断率为100.00%,显著高于X线、CT的62.96%、79.63%(P<0.05)。MRI的各项影像学表现显示率均高于X线和CT(P<0.05)。结论MRI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玉学 《现代保健》2011,(14):115-116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所致骶髂关节改变的x线与cT表现,探讨早期影像学特征,比较x线片与CT对早期AS诊断的价值。方法搜集确诊的40例AS患者,摄取骶髂关节正侧位平片,其中30例做骶髂关节至腰椎CT扫描,总结其影像学的表现、病理改变及临床分期,并对X线与CT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s早期骶髂关节改变的影像学表现为:x线I级2例,仅表现为关节面不清,间隙存在;II级(诊断为早期病变)9例,表现为髂骨侧关节中下部关节面下骨质侵蚀破坏。CTI级2例,双侧骶髂关节面骨质疏松及软骨下骨质轻度糜烂;II级12例,软骨下局限性硬化,骨质模糊不清,斑块脱钙侵蚀及微小囊变,骨质硬化。对Ⅲ-Ⅳ级AS病变,x线与CT诊断基本相同,但对AS早期病变CT明显优于X线平片,能够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结论骶髂关节骨质疏松及软骨下骨质糜烂,斑片脱钙侵蚀、小囊变、骨质硬化是As早期征象。CT更能准确清楚的显示早期病变。  相似文献   

3.
吴智玲 《现代保健》2009,(32):159-160
目的通过对22例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影像表现分析,讨论CR平片、CT和MRI对AS诊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对所有22例AS患者骶髂关节的CR、CT、MRI显示对比统计分析。结果骶髂关节:CR平片表现,0级2例,Ⅰ级改变1例,Ⅱ级改变4例,Ⅲ级改变6例,Ⅳ级改变9例。CT表现:Ⅰ级改变3例,Ⅱ级改变5例,Ⅲ级改变5例,Ⅳ级改变9例。本组4例行MRI检查,CR表现正常2例,但2例在MRI上表现为软骨炎性水肿,关节面下周围骨髓在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另外2例为中晚期。结论CR平片、CT、MRI是AS的主要检查方法,对AS的诊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AS的诊断还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病例,骶髂关节的CT,MRI较CR平片能更好地显示细微病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病变大多先从骶髂关节起病,由于实验室指标对AS的诊断缺乏特异性,故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检查足诊断AS的关键,同时也是临床疗效评估以及判断程度的重要依据.传统X线摄片诊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CT检查则更能反映骶髂关节病变的细节,但其影像特点及规律尚不清楚,故熟悉AS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40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征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传举 《中国校医》2007,21(2):213-213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病变大多先从骶髂关节起病。由于实验室指标对AS的诊断缺乏特异性,故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AS的关键,同时也是临床疗效评估以及判断病情程度的重要依据,传统X线摄片诊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CT检查则更能反映骶髂关节病变的细节,但其影像特点及规律尚不清楚,故熟悉AS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X线,CT以及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0月襄阳市某医院收治的58例早期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X线,CT以及MRI检查。观察患者X线,CT,MRI检查结果中是否出现关节间隙异常、关节面下骨质受侵蚀、关节面下骨质硬化、关节软骨肿胀等情况。比较3种检查方法早期AS的检出率。结果 X线早期AS检出率为44.83%,低于CT早期AS检出率(68.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9,P0.05);MRI早期AS检出率为94.83%,高于X线及CT早期AS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4.41,13.08;P0.05)。结论在早期AS的临床诊断中,采用MRI检查能有效弥补X线和CT诊断的不足,其能够清晰地显示骶髂关节的关节间隙异常、关节面下骨质受侵蚀、关节面下骨质囊变、关节面下骨质硬化及关节软骨肿胀等,进而提高早期AS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讨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分析X线、CT和MRI在100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影像学表现和病变分级,并做对比研究。结果:X线、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检出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RI较X线和CT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诊断早期强制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应用X线、CT和MRI影像学检查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都实施X线、CT、MRI检查,对这三种检查方法检出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概率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对关节面异常变化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X线片和CT检查对强制性脊柱炎0级的检出率都是0%,而MRI检查对其0级的检出率为100%,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检查对I级、II级强制性脊柱炎的检出率分别是24.1%、53.5%,CT检查对I级、II级强制性脊柱炎的检出率分别89.7%、82.1%,而MRI检查对其I级、II级检出率都是100%(P0.05);X线片、CT和MRI检查对III、IV级强制性脊柱炎的检出率都是100%(P0.05);X线片检查对于关节面浸润、关节面骨囊变检查率分别为62.0%、34.8%;CT检查对两者的检出率分别为84.8%、68.5%,而MRI检查对两者的检查率分别为96.7%、85.9%(P0.05)。结论:相比较于X线片和CT检查,MRI检查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螺旋CT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0年8月---2013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86例,对其展开X线平片与CT扫描检查,并对这两种检查方法对骶髂关节病变的检出率、特异性、敏感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比较发现,针对骶髂关节面模糊的诊断X线平片检出率较 CT高(P<0.05),针对关节软骨以及骨侵蚀的诊断则表现出CT检出率较X线高(P<0.05)。结论 CT检查在骶髂关节轻微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优于X线检查,因此可知 CT扫描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影像学检查手段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早期AS患者4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CT、MRI检查。观察影像学诊断结果中关节病变特征的检出情况。结果:早期强制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CT关节侵袭、关节面硬化增生检出率高于MRI,关节面下骨质囊变、腰5骶1节突病变、骨髓水肿检出率低于MRI,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关节间隙狭窄检出率与MRI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早期AS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特征的检查,MRI检出优于CT,但CT在关节侵袭、关节面硬化增生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应将两种检查手段联合应用,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骼关节早期改变应用X线、CT、MRI检查意义。方法本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43例早期受累骶骼关节采用X线、CT、MRI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X线检出病变关节25侧,CT检出病变关节61侧,MRI检查病变关节76侧;MRI和CT骶骼关节数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RI骶骼关节数检出率显著高于CT,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者结合能够准确反映强直性脊柱炎骶骼关节早期改变,MRI可显示X线和CT检查观察不到的细微病变,且可进行准确分级。  相似文献   

12.
李敬哲 《现代保健》2014,(32):49-5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腕骨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36例腕关节损伤患者分别进行了DR平片、16排螺旋CT检查,将CT扫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曲面重建(curved-planar reformation,CPR)、容积重建(volume reformation)后处理;将多排螺旋CT轴位、后处理图像及X线平片三者所显示的腕关节骨折和脱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36例患者中,多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发现全部93个腕骨骨折,显示率100%;CT轴位发现78个,显示率83.87%;DR平片发现61个,显示率65.59%,三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45,P=0.000)。结论:多排螺旋CT后处理图像在显示腕骨骨折方面具有优势,尤其对隐匿性骨折的确诊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滑膜软骨瘤病的MR影像表现,评价MR对滑膜软骨瘤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滑膜软骨瘤病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X线平片、MR平扫和增强检查。肩关节2例,髋关节4例,膝关节8例(2例为双膝关节),踝关节2例。结果X线平片正确诊断11例(13个关节),表现为关节间隙内及关节周围多发大小相似或不等的高密度结节影,呈中心低周边高的同心圆状改变。MR正确诊断14例(16个关节),表现为滑膜结节样增厚、明显强化,关节内多发软骨性或骨性结节,结节表面可有强化,部分结节与滑膜相连,关节积液和关节退行性改变。MR可以显示X线平片不能显示的滑膜异常,有助于区分关节内游离体的性质,对病变细节的显示明显优于X线平片。结论MR可以清晰显示滑膜病变和关节内游离体,对于滑膜软骨瘤病的诊断、范围的确定和明确游离体性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放射平片与CT在诊断脊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2月在本院经手术确诊为脊椎骨折的患者70例,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将行放射平片检查作对照组,行CT检查作研究组,记录并分析相关数据。结果CT检查的椎管狭窄、骨折片移位、椎管容积改变与骨折片突入椎管诊断符合率均比对照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的中柱与后柱骨折诊断符合率、中度与重度骨折评分均比对照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的脊柱曲度改变、前柱骨折诊断符合率以及轻度骨折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扫描可清晰显示三柱受累与骨折损伤程度,联合放射平片可提高脊椎骨折确诊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骨样骨瘤的X线及CT影像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点。方法:整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12例,男8例,女4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CT检查,分析骨样骨瘤在X线、CT上的表现及其对瘤巢及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总结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2例病灶均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透亮区,直径0.5~1.5 cm,平均0.9 cm,其周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12例X线平片仅8例显示瘤巢,12例行CT检查者均清楚显示瘤巢,X线和CT对瘤巢显示率分别为66.7%(8/12)和100%(12/12)。结论:瘤巢是确诊骨样骨瘤的关键,X线平片仍然是诊断骨样骨瘤的重要方法,CT是显示瘤巢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早期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临床确诊的21个强直性脊柱炎早期病例,回顾分析其骶髂关节DR、CT及MRI表现.结果 DR仅发现5例骶髂关节可疑异常.CT显示19例骶髂关节病变,主要表现有关节面皮质白线中断(17例),局部骨质硬化(14例),骨皮质下小囊样改变(8例).MRI显示21例关节均为异常,主要表现有关节面下骨髓水肿(21例),关节软骨破坏(20例);9例行增强扫描,关节面下骨髓(9例)、滑膜(6例)、关节软骨(8例)及关节韧带(5例)呈现不同程度强化.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影像学诊断,X线检查最为基本,但诊断意义有限;CT对分级较为客观,且能较好地显示骨质病变情况;MRI具有明显优势,结合临床,可做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MRI动态增强与18F-FDG-PET/CT在鼻咽癌放疗后早期鉴别诊断复发以及纤维化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5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鼻咽癌患者中,放疗后疑出现复发的患者37例,均分别行MRI动态增强与18F-FDG-PET/CT检查,对比两种检测方式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以及检测费用。结果:MRI检测敏感性93.8%,特异性95.5%,准确性94.9%;PET/CT检测敏感性87.5%,特异性91.3%,准确性90.2%;MRI检测敏感性更高(P〈0.05);在特异性和准确性上差别不显著,且在检测费用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动态增强与18F-FDG-PET/CT在鼻咽癌放疗后早期鉴别诊断复发以及纤维化中均有一定价值,但同时均有局限性;联合应用利于诊断价值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骶髂关节CT扫描检查骶管囊肿的检出率及漏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86例骶髂关节CT扫描患者的骶管改变情况.CT扫描包括骨算法重建及标准算法重建.结果 骶髂关节CT扫描阴性的1 025例患者中发现骶管囊肿36例,检出率为3.5%(36/1 025).其中单发囊肿34例,多发囊肿2例.囊肿位于S1水平5例,S1~2水平4例,S2水平22例,S2~3水平4例,S3水平3例.囊肿最小短径0.5 cm,最大长径3.2 cm,平均1.2 cm.CT表现为类圆形密度均匀的囊性低密度影,伴有骶管扩大19例.CT扫描采用骨算法重建29例,采用标准算法和骨算法重建7例.临床发现并正确诊断11例,仅占30.6%(11/36),约69.4%(25/36)病例出现漏诊.结论 骶髂关节CT扫描阴性患者骶管囊肿检出率约为3.5%,CT扫描宜同时采用标准算法和骨算法重建,以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19.
卢昕 《现代保健》2013,(23):81-82
目的:进一步研究和比较X线平片技术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外伤性脊椎骨折诊断中的效果差异,为临床外伤性脊椎骨折诊断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外伤性脊椎骨折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采用X线平片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的解剖学改变情况显示率显著高于采用X线平片检查方法的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诊断外伤性脊椎骨折的过程中,与传统X线平片诊断方法相比较,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诊断的临床效果较好,是临床诊断外伤性脊椎骨折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与DR平片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72例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分别行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DR平片检查。统计患者骨折部位,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肋骨骨折确诊率及骨折合并症检出情况。结果:肋骨骨折多发高于单发,且多发生于第4~10肋骨及腋段,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肋骨骨折诊断准确率为97.2%,DR平片诊断准确率为80.3%,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率明显高于DR(x2=19.15,P<0.01);DR平片漏诊的肋骨骨折主要位于肋软骨(占58.1%),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发现其他部位骨折19处及肺部合并症16例。结论:16层螺旋CT薄层诊断肋骨骨折极大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在隐匿性肋骨骨折及并发症方面其临床价值明显优于DR平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