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其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尤其是肝转移是一种涉及多种肿瘤相关基因、蛋白质和酶等分子标志物,通过各自特殊信号传导通路相互诱导和调节的多步骤且错综复杂的渐进性过程。结直肠癌发病早期症状隐匿,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并已发生远处转移,其远处转移尤其肝转移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深入研究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的发病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并针对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临床及其分子基础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的早期预防、合理诊治等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联合开放肝转移灶切除术治疗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效果。方法90例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联合开放肝转移灶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完全开放性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及术后指标、并发症。结果两组的手术指标、治疗总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联合开放肝转移灶切除术治疗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可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是临床中常见的恶性肿瘤,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器官,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是目前临床诊治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手术仍然是最有效的手段,且是临床首选方案。除了手术治疗以外,非手术治疗方式如化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等方式在临床上疗效显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远期预后。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CRLM的治疗策略及进展进行综述,以为外科医师制定CRLM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杨科 《中国卫生产业》2014,(24):105-106
目的探究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外科手术疗效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收集自2007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行同时性手术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共37例的临床及预后资料,另选取同期内行异时性手术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手术效果和术后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肝转移瘤直径、转移瘤数目、转移瘤分布、原发肿瘤部位等临床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性手术组1、3、5年累积生存率为78.4%、37.8%和10.8%;异时性手术组患者1、3、5年累积生存率为76.0%、36.0%和12.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行同期手术与分期手术术后生存率相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增加,对于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尽量考虑同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使用全身伽玛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在结直肠癌单发肝转移中的疗效及其放射反应。方法收集我科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结直肠癌单发肝转移病患28例,使用全身伽玛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评价患者近期疗效,观察其6、12和18个月(或随访至患者死亡)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结果全部28例病患均随访18个月以上(或随访至患者死亡),6、12和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9%(22/28)、64%(18/28)、46%(13/28),病例中生存超过3年的有4例。治疗前10例患者血AFP>400 ng/m L,最高≥61 000 ng/m L,平均约为1 800 ng/m L;治疗3个月后,8例患者血AFP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5例恢复正常。治疗前20例患者血CEA异常升高;治疗3个月后,有18例患者血CEA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10例恢复正常。治疗过程中发生的放疗反应主要为早期放疗反应,其中15例出现一般性全身反应(表现为乏力、纳差、恶心、呕吐),2例出现放射性胃溃疡,经对症治疗后均缓解,未发现有其他严重副反应。结论采用全身伽玛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治疗单发结直肠癌肝转移有近期疗效好、放射反应轻特点,但其晚期放射损伤及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评价。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癌在西方国家占肿瘤患者死亡的第2位,发病率为56.1/10万。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约为20.6/10万,占肿瘤患者死亡的第5位。Parkin等报道,2002年,全世界新诊断结直肠癌为102万例,占发病率第3位,死亡52.9万例,占死亡率第4位。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工程》2017,(12):1689-1690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感染对不同部位结直肠癌肝转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78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HBV感染对不同部位结直肠癌肝转移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HBV阳性患者和HBV阴性患者的结直肠癌肝转移发生率分别为17.9%(10/56)和25.6%(185/7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0)。在左半结直肠癌患者中,HBV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的结直肠癌肝转移发生率分别为9.1%(4/44)和25.9%(136/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右半结直肠癌患者中,HBV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的结直肠癌肝转移发生率分别为50.0%(6/12)和24.7%(49/1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结论 HBV感染主要降低了左半结直肠癌患者肝转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张勇 《职业与健康》2002,18(6):132-134
结直肠癌肝转移十分常见,约有50%的结直肠癌病人最终死于肝转移。在结直肠癌初次确诊癌时已有20%~40%病人发生肝转移,而在原发肿瘤切除后5a内尚有约50%病人发生肝转移。有学者报告,结直肠癌病例死亡后尸检时发现的肝转移高达36%~81%。未经治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极差。据文献报告,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孤立病灶者平均生存期约为  相似文献   

9.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1例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1例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64.0%(71/111)和49.5%(55/111).有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42.3%,30/71)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62.5%,25/40)(P=0.002),有脉管侵犯者5年生存率(39.7%,25/63)显著低于无脉管侵犯者(62.5%,30/48)(P=0.025).肝转移灶个数≤3个者5年生存率(53.2%,50/94)显著高于>3个者(29.4%,5/17)(P=0.021).肝转移灶局限于半肝者5年生存率(51.0%,53/104)显著高于左右肝者(28.6%,2/7)(P=0.001).结论 手术切除是惟一可能治愈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方法.原发灶无淋巴结转移、无脉管侵犯、肝转移灶不超过3个、转移范围局限于半肝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因此,深入研究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分子机制尤其重要。新近研究表明,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肿瘤转移的各个环节中起着重要促进作用,包括肿瘤细胞粘附内皮细胞,肿瘤细胞迁移出血管,转移瘤定植、血管再生、增殖等。本文主要探讨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与结直肠癌肝转移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早预防和早诊治的目的,从而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在喉癌及喉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喉癌及喉咽癌患者46例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实验证实为喉癌与喉咽癌,明确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21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检查,比较病理结果与螺旋CT对喉癌及喉咽癌的病理分期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结果。结果 CT对喉癌及喉咽癌的术前T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T分期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CT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检出率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21例淋巴结转移患者螺旋CT增强显示均可见淋巴结不同程度增大,18例患者淋巴结相互融合成团并呈现不规则、分叶状,淋巴结界限不清并与周围组织有粘连,中心可出现低密度坏死区或环样强化。结论 术前螺旋CT检查可准确评估患者病理分期,并且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较高,可用于指导临床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方案的选择,具有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马鹏  余开焕  任俊  宋湧  汪逵 《职业与健康》2011,27(16):1895-1897
蛋白质组学是以双向凝胶电泳、质谱鉴定和生物信息分析三大技术为支撑,从整体生物机体的角度研究生命活动的主要执行者——蛋白质。作为研究胰腺炎的新方法,蛋白质组学在寻找和发现这类疾病新的标志物、进一步了解其发病机制、开发新的药物治疗靶点、预测疾病的转归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其方法应用于肺癌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揭示肺癌的发病机制、寻找早期诊断标志物、预测转移与预后及选择治疗方案。科学的内部矛盾以及科技进步推动着肺癌蛋白质组学的不断发展,其发展是一个从还原论到系统论,最终实现还原论与系统论辩证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随着质谱技术不断发展,精子蛋白质的检测已实现高通量化,蛋白质组学也成为研究精子的重要工具之一。概述人正常精子的蛋白质组学、精子获能相关的蛋白质组学及临床上少、弱、畸形等异常精子的蛋白质组学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蛋白质组学对睾丸组织特异的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testis specific,GAPDHS)、外致密纤维蛋白(outer dense fiber protein,ODF)、A激酶锚定蛋白(A kinase anchoring protein,AKAP)及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等蛋白结构、功能及丰度改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增进对精子发生、精子功能及受精机制的理解;同时筛选出部分关键蛋白,如人可溶性半乳糖凝集素3结合蛋白(lectin galactoside-binding,soluble 3 binding protein,LGALS3BP)、组蛋白丛1 H2ba(histone cluster1,H2ba,HIST1H2BA)、苹果酸脱氢酶2(mitochondrial malate dehydrogenase 2,MDH2)等可能成为男性不育病因分析及研究的靶标,对探索男性不育机制、探索男性避孕新靶点有潜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砷磷四氯化碳肝损害酶学指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择代谢作用和亚细胞定位都不同的三类酶(GPT、GOT、LDH、γ-GT)为指标,观察它们在四氯化碳、三氧化二砷及黄磷亚急性肝损害动物血清和肝脏中的变化,发现如下特点:四氯化碳组血清和肝脏LDH、GPT、GOT和γ-GT均升高,黄磷组肝脏和血清LDH及γ-GT均升高,肝脏GPT、GOT都降低。三氧化砷组血清LDH升高而肝脏LDH下降,GPT、GOT、γ-GT均未见明显变化。上述三类酶学指标在三种不同毒物中毒性肝病中的不同变化,可为中毒性肝病发病机理和艋床鉴别诊断的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A-Hb3在大肠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对72例大肠癌患者血清CA-Hb3水平进行测定,并同期检测36例健康人血清中的CA-Hb3水平作为对照。结果 大肠癌患者血清CA-Hb3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CA-Hb3水平与大肠癌肿瘤大小、临床病理分期有关,随着临床病理分期(Dukes'分期)的上升,CA-Hb3水平亦明显升高。CA-Hb3水平与肿瘤部位及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因素无关。结论 血清CA-Hb3对评估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分期和判断临床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线粒体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mitochondrial aspartate arninotransferase,m-AST)在不同肝病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123例不同肝病患者血清m-AST及ALT、AST、AKP、GGT、AFU、5'-NT活性,对结果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 各组肝病患者m-AST因病情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急性肝炎组m-AST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肝硬化代偿期,m-AST变化不明显,失代偿期,m-AST持续升高.AST和ALT两种酶在各种肝病时有不同程度升高.AKP、GGT、5'-NT活力主要在肝癌中增高明显.结论 m-AST可作为诊断肝脏损伤、坏死及预后判断的敏感指标,特别是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这条疾病链上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疾病所处时期,作为疾病鉴别诊断、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PA和BuChE在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血清前白蛋白 (PA)和丁酰胆碱酯酶 (BuChE)的检测在肝硬化Child -Pugh分级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测定 66例肝硬化患者和 5 0例健康人血清PA含量 ,BuChE活性及肝功能指标 (包括白蛋白 ,总胆红素 ,谷丙转氨酶 ) ,并按Child分级标准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肝硬化组PA含量和BuChE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1) ,按Child分级 ,肝硬化组A级PA含量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B级与A级 ,C级与B级之间差异显著 (P <0 0 1) ;BuChE活性A级与对照组 ,B级与A级 ,C级与B级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两项指标均随Child分级而明显降低。结论 血清PA含量和BuChE活性检测对判断肝硬化程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可作为肝硬化患者病情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A1、B(Apo A1、Apo B)在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时的变化及其动态检测的意义。方法检测128例肝硬化组患者,健康体检组96例的Apo A1、Apo B。比较肝硬化组与健康体检组、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组与未并发肝性脑病组Apo A1、Apo B的变化。对27例并发肝性脑病的肝硬化患者治疗2周后行治疗前后Apo A1、Apo B的配对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体检组、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与未并发肝性脑病组比较,Apo A1、Apo B均下降,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及P<0.01,P<0.01及P<0.05)。27例并发肝性脑病的肝硬化患者治疗2周后好转者Ap0 A1上升(P<0.01),恶化者下降(P<0.05);Apo B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Apo A1、Apo B的降低同肝硬化肝功能受损相关。(2)并发肝性脑病(HE)时肝功能损害加重Apo A1、Apo B进一步下降。测定Apo A1、Apo B能初步反映HE时肝功能受损的情况。(3)Apo A1和Apo B动态检测有助于判断肝性脑病患者预后,以Apo A1更为敏感,与临床相结合有助于对肝性脑病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建立高血压脑出血肝阳化风证、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及健康对照的血清蛋白质组表达图谱,初步鉴定其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方法各组血清均以试剂盒去除白蛋白及IgG,以BCA法测血清蛋白浓度。以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各组血清蛋白质,考马斯亮蓝染色,扫描凝胶成像,以PDQuest软件对各组血清蛋白质组表达图谱进行差异分析,选定差异点进行MALDI-TOF质谱分析。Mascot软件搜索MSDB和SWISS-PROT数据库鉴定蛋白质。结果⑴初步建立三组血清蛋白质表达图谱。⑵8个蛋白质点在三组血清中呈现差异表达,初步鉴定其中的5个蛋白质:血清淀粉样前体蛋白,铜蓝蛋白,维生素D结合蛋白,载脂蛋白C-III和转铁蛋白。结论得到鉴定的5个蛋白质可能与高血压脑出血肝阳化风证发病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