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血液分析仪检测末梢血常规、静脉血常规结果,为血常规检验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12月~2020年6月本院的200例健康体检者,每例健康体检者均采末梢血、静脉血,分别作为观察1组、观察2组,获得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参与者知情同意,均以同一种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比较观察1组、观察2组相同健康体检者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WBC)、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血小板(Platelets,PLT)、平均血红蛋白总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eancorpuscularhemoglobinconcentration,MCHC)以及平均血红蛋白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常规检测后,组间RBC、Hb、PLT、MCHC检验结果均值比较差异显著,观察1组明显低于观察2组,P<0.05。组间WBC、MCV检验结果均值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于阜新市某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接受健康体检的600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与末梢血,比较2种采血方法的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受检者静脉血白细胞计数(W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水平低于末梢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受检者静脉血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高于末梢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采血行血常规检验受到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较小,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受检者的血液循环状态,可作为血常规检验的首选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血常规检测中应用末梢采血法和空腹静脉采血法之间的区别,为临床血常规检测采血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2~7月在笔者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测的50例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末梢组25例志愿者,应用末梢采血法;空腹静脉组25例志愿者,使用空腹静脉采血法。比较分析两种检测方式检测的血红蛋白(HGB)、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计数(WBC)指标值及志愿者满意度之间的差异。结果:静脉组采血方法、采血后即刻、采血后3 h、采血后6 h等不同时间的HGB、RBC、PLT、HCT、WBC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同一时间的末梢组,与参数均值更加接近,且志愿者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组与末梢组的平均穿刺时间、平均穿刺次数及疼痛等级三个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测过程中,静脉采血法比末梢采血法检测的结果更加准确,而且更受志愿者欢迎,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更高、更广泛。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采血方式不同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6年5月进行血常规检测的患者100例,根据采血方式不同分为静脉组和末梢组,两组采集血液均行血常规分析,并对结果进行配对比较。结果:静脉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含量(Hb)均高于末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及白细胞计数(WBC)水平低于末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影响,相比而言静脉采血结果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5.
手指血与静脉血血细胞测定结果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手指血与静脉血血细胞参数测定的结果有无差别.[方法]采集门诊108人的手指血和静脉血血样,在XS-1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测定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SD)、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结果]WBC、 RBC、 Hb、 MCH、 MPV、 PDW、 P-LCR与静脉血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指血的HCT、 MCV、 MCHC、 RDW-SD、 PLT、 PCT与静脉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细胞分析应以静脉血为主,应对引起手指血结果改变的诸多因素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两种采血方法应用于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2012年10月在我院体检的100例健康人员,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两组体检人员进行血常规检查,其中实验组采用末梢采血,对照组采用静脉采血,比较两组患者的红细胞比容( HCT)、血红蛋白(HGB)、红细胞(RBC)、白细胞计数(WBC)等项目检查。结果两组的检查结果中,除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静脉采血方法的效果要明显优于末梢采血方法,它能准确检测出血细胞计数,为临床研究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的采血方法,并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血常规被检验者共100例,均分为对照组和比较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末梢血采血法,比较组采用静脉血采血法,对照两组血常规检验结果指标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比较组血常规检验结果相关指标WBC、RBC、Hb、PLT及HCT,相比于对照组相关结果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组血常规检验结果指标MCV、MCHC、MCH相比于对照组相关结果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的血常规检验采用静脉血采集得到的检验结果更为客观准确,对于血常规检验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60例健康人员,将其按照取血方法划分为末梢组和静脉组,每组81例,分别对两组患者采血进行常规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在常规检查中进行血小板、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等项目检查.结果:两组患者采取检测后,两组MCHC检查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PLT、HGB、HCT、RBC、WBC检查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采血方法检测结果不同,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结果较大,两种采血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其中静脉采血方法检测效果较好,能够对血细胞进行准确检测,可为临床研究提供准确、科学有效数据,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末梢血及静脉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0例行血常规检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采血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4例,采集末梢血;观察组36例,采集静脉血。对比两组临床检测结果。结果:两组MCH及MCV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LT、MCHC、Hct、Hb及RB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WB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同采血方式,检测结果也不尽相同,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显著优于末梢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不同麻醉剂和不同采血方式对实验动物血常规结果的影响。方法 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SD大鼠42只,雄性昆明小鼠59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乙醚组、水合氯醛组和戊巴比妥组。乙醚组动物予乙醚吸入麻醉,水合氯醛组、戊巴比妥钠组动物分别予水合氯醛和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对照组动物不予任何麻醉处理。采用眼眶静脉丛、腹主动脉或摘眼球的方式采集各组实验动物血样,分析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RBC)计数、血小板(PLT)计数、血红蛋白(Hb)水平和红细胞比容(HCT)。结果 戊巴比妥钠组SD大鼠RBC计数、Hb水平和HCT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乙醚组SD大鼠HCT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昆明小鼠眼眶静脉丛采血的WBC计数低于同组摘眼球采血(P0.05);水合氯醛组昆明小鼠眼眶静脉丛采血的WBC计数高于同组摘眼球采血(P0.05);戊巴比妥钠组昆明小鼠RBC计数、Hb水平和HCT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麻醉剂可影响实验动物血常规结果;不同采血方式对昆明小鼠血常规结果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采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72例健康体检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6)和研究组(n=36),对照组采集手指末梢血,研究组采集肘静脉血,比较两组血常规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MCHC、RBC、PLT、Hb、H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MCV、WB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查结果会因采血部位不同而发生变化,与手指末梢血相比,采集肘静脉血检验结果更稳定、更准确,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和分析两种不同的采血方法在血常规中的效果。方法:220例健康人员按照其采血方法的不同分为末梢组(n=110)和静脉组(n=110),比较两组的检验结果。结果:末梢组的HGB、PLT、HCT检查结果都低于静脉组(P〈0.05);末梢组的WBC、RBC的检查结果都高于静脉组(P〈0.05);对比MCHC的检查结果,两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测能提高准确率,减少仪器损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120例,按抽血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A组60例采集末梢血,B组60例采集静脉血,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及所测得血常规的差异。结果本次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结果显示,A、B两组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3项指标检验结果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RBC)、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5项指标检验结果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差别不很大,但采用末梢血做血常规较难控制检验质量,部分检验指标不及静脉血明显,采用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时选用静脉血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MCS+血小板单采机在单采血小板的过程发生红细胞溢出的原因,避免单采血小板因红细胞混入过多造成的报废.方法:收集近两年单采血小板过程中因红细胞溢出报废的献血者25例,再随机抽取单采过程正常的献血者25例,分为对照组和溢出组,使用t检验对献血者的RBC、WBC、PLT、Hb、MCV、MCH、MCHC、HCT计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献血者的RBC、WBC、PLT、Hb、MCH、MCHC、HCT计数在红细胞溢出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CV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者红细胞参数MCV值偏低,是应用MCS+单采过程中发生红细胞溢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采血方法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天津市河西区康复医院接受血常规检查的患者55例作为分析对象,在同一时间分别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血液标本的采集,将不同方式采集的血液分为静脉组和末梢组,每组均为55份,为了检验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复性将每1份血样分为两组检验,比较分析两组血液样本的血常规检查指标水平。结果静脉组血样RBC、Hb、HCT、MCV以及MCHC、PLT检测结果高于末梢组,而WBC低于末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CH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性检测结果中,静脉组血样2次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梢组血样2次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实施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将采集静脉血作为采血方法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结果,重复性更好,效果优于末梢血采集,可为临床血常规检验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区别。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1月东丽医院化验血常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肘静脉采血方式采集静脉血化验血常规,对照组采用手指末梢采血方式采集末梢血化验血常规。各组组内分别进行重复性及比对性试验,观察两组患者化验结果差异。结果观察组在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白细胞(WBC)重复性试验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在RBC、HGB、PLT、WBC重复性试验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在化验血常规时成分较稳定且有很好的重复性,便于复查,应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MCS^+型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冲红的原因。 方法 将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出现冲红的献血者20名组为冲红组,随机选择正常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20名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献血者机采前手指末梢血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体积分数(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进行分析。结果 冲红组多项血液参数(包括Hb、Hct、MCV、MCH、MCH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的外周末梢血RBC计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冲红现象与外周血的Hb、Hct、MCV、MCH、MCHC等参数的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低浓度铅接触对工人血常规早期影响的敏感指标.方法 以2017-2018年在杭州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血铅值低于400 g/L的1157名铅作业工人作为接触组,将同期同企业的行政、后勤、研发人员等421名非铅接触人员作为对照组,分析低浓度铅接触与血常规各项指标的关系.结果 低浓度铅接触导致血常规WBC、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红细胞压积(HCT)升高,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计数(PLT)下降;其中男职工RDW-CV升高,MCH、MCHC、血红蛋白(Hb)、PLT下降;而女职工HCT升高;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WBC异常OR=1.839、HCT异常OR=1.348.结论 低浓度铅接触影响血常规多项指标,是WBC、HCT异常的危险因素,WBC、RDW-CV、HCT、MCH、MCHC、PLT可作为低浓度铅接触对铅作业工人血常规早期影响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检查和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差异性。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3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45例,在统一位置进行3次末梢指血和空腹静脉血血样采集,应用同一种设备,在取样后0、3、6 h进行血常规测定,比较末梢指血和空腹静脉血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及红细胞比容(HCT)结果的差异性。结果两种血样3次检测结果比较,除WBC、RBC及HCT第2次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脉血各指标测定结果均高于末梢指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梢指血采血后3、6 h血常规测定结果比0 h低,采血后6 h比3 h结果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静脉血采血后3 h规测定结果和0 h测定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血后6 h血常规测定结果低于0、3 h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时间点静脉血血常规指标测定结果均高于末梢指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末梢指血血样采集用时短但血样稳定性弱,血常规测定结果准确性差,因此血常规测定中应以静脉血样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直接静脉采血、留置针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10月在富阳区妇幼保健院住院并放置留置针静脉输液的324例患者,采集每例患者的肘静脉血、留置针静脉血和左手无名指末梢血血样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末梢采血和静脉采血(直接静脉和留置针静脉)血样的血常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采血血样的白细胞(WBC)高于静脉采血,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血细胞比容(HCT)和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均低于静脉采血;留置针采血与静脉采血血样的上述血常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采血法的血常规检测结果与直接静脉采血血常规检测结果不一致,而留置针采血与直接静脉采血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