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 临床资料及心电图分析 患者男,6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病窦综合征、起搏器埋藏术后。附图A行与B行为连续记录的Ⅲ导联心电图。窦性P波频率68bpm;梯形图示A行窦性激动S_2、B行S_1、S_4下传受阻于房室结快径路,改经房室结慢径路下传心室,P—R间期0.36~0.38s,再由快径路逆传心房,R—P~-间期约为0.06s,形成完全性窦性反复搏动。逆P~-激动进入窦房结,引起窦性节律重整,表现为不完全代偿间歇。P~-波企图下传时则激动受阻于快、慢径路,出现心室漏搏。延迟出现的正常形态QRS波群为交界性逸搏,频率52bpm。部分交界性  相似文献   

2.
女,44岁,风心病、二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电图记录于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第2天,心电图显示每组心搏中第1个为交界性逸搏,逸搏周期1.20s,QRS时间0.08s,交界性逸搏的激动与房室结慢径路逆传心房,R-P间期0.40s,以后又沿房室结快径路前传心室,P~--R间期1.0s。交界性激动沿房室结快—慢径路连续折返两次之后自行中断,构成交界性逸搏—成对反复搏动三联律。心电图上未见到窦性P波,有两种可能:①窦房结自律性降低或窦性停搏;②窦房结被逆行心房传导的激动所抑制而未能表现出来。心电图诊断:交界性逸搏—成对反复搏动三联律。 讨论 房室结双径路传导是一种常见的电生理的  相似文献   

3.
房室结双径路或多径路1:2同步室房传导3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例1患者女性,10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人院时心电图(图1)为不同步记录,但aVL和V1导联图形表现有极好的"同步性".主导心律为窦性,平均心率约110次/min,P-R间期约0.12 s(房室结快径路下传),Q-T间期0.36 s,Ⅲ导联的R1~3在QRS波群后皆连续伴随两个P-波(P1-和P2-),R-P1-间期为0.18 s(中速径路逆传心房),R-P2-间期为0.44s(慢径路逆传心房);aVL和V1的R1~2及随后的波形序列与Ⅲ导联R1~3相同,R4-P1-和R6-P2-间期分别为0.24s和0.22 s,因此处心室率增速,中径路通过心房端共同径路时,后者处于相对不应期,故中速径路传导速度稍减慢,R5是R4的心室回波,是通过快径路回传心室的,回传时间稍长,为0.16 s,形成的机制同上.V1的P-R4-P--R5房室折返波形序列以窦性P波下传的R4开始,以心室回波R5结束,应视为室性反复搏动.aVL的R6通过中慢径路同步传人心房,V1的R6只通过中速径路逆传心房,而慢径路则逆传受阻.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速,房室结内三径路传导,1:2同步室房传导,室性反复搏动,Q-T间期稍延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反复搏动在心电图中的表现及其相关因数。方法回顾性分析3种类型反复搏动患者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表现。结果一种完全性房性反复搏动与旁道逆传相关;一种完全性及不完全性交界性反复搏动与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心律、室性期前收缩房室结逆传相关;一种完全性室性反复搏动与心脏起搏相关。结论反复搏动体表心电图表现与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旁道逆传、窦性心动过缓,室性期前收缩房室结逆传以及窦房阻滞、高位室性逸搏心律、房室结慢径路或慢旁道逆传相关。  相似文献   

5.
窦性P-P间期0.80~0.84s,频率71~75次/min, QRS波群呈典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时间0.13s),其前均有低小心室起搏脉冲出现,P-R(V)间期固定为0.16s,且不以P-P间期的长短而改变,呈现“窦性P波-心室起搏脉冲-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型QRS波群”,强烈提示该起搏器为双腔起搏器(心室为双极起搏),心房电极感知窦性P波后通过设置的P(A)-V间期触发心室发放脉冲,呈现VAT起搏模式。形成这种QRS波群有以下3种可能:(1)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伪室性融合波群:即该QRS波群由窦性P波顺传,存在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室起搏脉冲与QRS波群无关,仅重叠在QRS波群起始部形成伪室性融合波群,此种可能性最大。(2)心室起搏脉冲引发心室起搏形成该QRS波群:一般情况下,双腔起搏器的心室电极大多植入在右心室的心尖部,引发心室除极所形成的起搏QRS忆波群呈类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当其起搏电极穿过室间隔植入左心室心内膜或误入冠状静脉的侧静脉所引发心室除极时,可形成类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QRS波群,但V1绝不会出现典型的三相波(rsR忆型),此种可能性极小。(3)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融合波群:即窦性激动与心室起搏激动共同除极心室形成真性室性融合波群,但以窦性激动控制心室为主;从P-R(V)间期固定,且不以P-P间期的长短而改变及QRS波群呈典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形看,此种可能性较小。〈br〉 综上所述,本例心电图诊断为:(1)窦性心律;(2)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双腔起搏器,以VAT模式工作,其心房感知功能正常,而心房和起搏功能及心室感知功能未能评价;(4)伪室性融合波群。  相似文献   

6.
患者植入起搏器后出现起搏-反复搏动二联律和起搏-窦性夺获二联律在临床上并非少见,现列举3例予以解读.例1 患者男性,58岁,临床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AAIR起搏器2年.设置的基本起搏周期1 000ms,频率60~120次 / min.心电图(图1)未见窦性P波,可见心房起搏P′-QRS-P--QRS波群序列,以二联律形式重复出现,R-P-间期0.40s,P--R间期0.12s,起搏逸搏周期0.84s,频率71次 / min.心电图诊断:AAI起搏伴房性反复搏动二联律,起搏器功能未见异常,房室交接区双径路传导.  相似文献   

7.
房室结折返激动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倘若折返激动未引起心房回波和/或反复心室除极,则为隐匿性折返。这种现象仅能从其对下一个激动形成和/或传导的影响而推断其存在与否。本文报告1例伴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的显性和隐匿性房室结折返激动。 患者男,74岁。心电图描记前未服任何心血管药物,无心脏方面主诉。图1为连续描记的Ⅱ导联心电图(图中数字表示R-R间期),具有下列5个特点:(1)基础心律为窦性,P-P间期为0.74—0.78s。(2)窦性心律呈文氏现象,如上行第3个P-R间期为0.26s,而第4个P-R间期是0.34s。(3)每个文氏周期均被心房回波(P'波)中断,如上行2、4个QRS波群之后所出现逆行P波。P'波出现与P-R间期之间引内在联系,即仅在较长P-R间期的窦性QRS波群之后才出现心房回波。如上行第3个P-R间期0.26s,QRS波群后无P'波,而第4个P-R间期较长(0.34s),QRS波群后出现P'波。(4)这些心房回波未传抵心室,但它可侵入窦房结并重整窦房结周期,导致较长间歇。这些间歇有时被交接区性逸搏所间断,并与几乎同时出现的窦性P波发生干扰。如上行最末1个,中行第3个和下行第2个QRS波群均为房室交接区性心搏并与窦性P波发生干扰现象。(5)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周期为1.21—1.24s。然而,有几个间歇比预期还长却未按时出现交接区性逸搏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52岁。因反复劳力性气促6个月,加剧4d入院。查体:血压100/70mmHg,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54次/分,律齐。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二叶式主动脉瓣,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入院后多次描记常规心电图(图略)示:三度房室阻滞伴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后经动态心电图(图1A)示:窦性P波规律出现,P—P间距0.56s,房室间呈2:1传导,下传的P—R间期固定为0.18s,QRs波时限0.14s呈典型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型(胸前导联),R—R间距1.12s,示:2:1房室阻滞,并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当窦性P波规律出现,  相似文献   

9.
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常见原因有多种。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现象,为一常见的电生理现象,是房室结内存在着功能性纵行分离的两条不同性能的传导径路,即快径路和慢径路。而房室结双径路1∶2传导是由一次窦性激动经房室结双径路同步下传两次激动心室,这种情况连续发生就会导致两倍于心房率的心室率,表现为非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男性,40岁。反复发作心悸2年,体查心率150次/分,心律不齐,未闻及杂音。体表心电图为窦性心律(图1),P波规则出现,P-P间距0·62s,心房率为94次/分,大多数1次窦性P波后跟随2次QRS波,形成P-R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引起的心电图表现及其形成机制.方法 对27例患者动态心电图中出现的房室结双径路现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房室结双径路传导表现为9种心电图特征: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无心房回波,呈不典型文氏现象及反文氏现象;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伴心房回波,呈不典型文氏现象;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隐匿性逆传快径路连续发生蝉联现象,貌似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诱发慢-快型或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下部共同通道阻滞不中止折返环;窦性P波分别经快、慢径路传导致心室双反应(即房室结双径路的1∶2传导现象);经慢径路或慢快径路交替顺传、旁道逆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 动态心电图上P-R间期呈跳跃现象提示存在房室结双径路.  相似文献   

11.
例1患者女、70岁,因反复晕厥入院。门诊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V1导联连续记录(图1A)示:窦性心律,心率83bpm。下传心室QRS波呈左、右束支阻滞型,且不固定比例交替。同时PR间期亦呈长短交替,长短PR间期差>0.06s,其中右束支阻滞型QRS波前PR间期长,约0.16s,左束支阻滞型QRS波前PR间期短,约0.08s,两者形成十分固定的"匹配"关系。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记录还出现较长时间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及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其前也分别呈现固定的长短两种PR间期(图略),上述情况可以排除室性期前收缩,考虑为房室结双径路,快径路经左束支下传心室,慢径路经右  相似文献   

12.
1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的基本参数 1.1心脏起搏术语(1)S波:为刺激仪发放的电脉冲形成,在心电图上表现出高尖的钉状波。(2)起搏P波:有效起搏后的心房激动波,与S波密切相关,如S波后无P波表示该次电脉冲起搏无效(心房处于有效不应期时例外)。(3)起搏QRS波群:心房起搏激动沿房室结-希浦系统或房室旁道顺传形成的心室激动波,形态应与窦性激动一致。形态异常时,要根据电生理特性进行分析,注意房室传导关系和QRS形态。(4)S1引起的P波、QRS波群称为P1、R1,S2引起的P波、QRS波群称为P2、R2。余分别以此类推。(5)S-P间期:从S波起始到P波起始,代表电脉冲经食管至心房开始激动时的时距。(6)S-R间期:从S波起始到QRS波群起始,在S波有效起搏心房,但其后P波不清楚时代表房室传导时间。(7) P1-R1(S1-R1)间期:代表基础刺激时的房室传导时间。(8)P2-R2(S2-R2)间期:代表S2期前刺激时的房室传导时间。(9)逆行P波: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等发生逆传时形成的P波,以P-波表示。(10)逆行心房激动顺序:①中心性激动:心律失常时激动沿房室结或间隔部房室旁道逆传至心房,造成间隔部心房肌先激动,然后分别向两侧心房传导,这种左、右心房几乎同时开始激动的顺序称为中心性激动。心电图表现出V1与食管导联的P-波几乎同时出现;②右侧偏心性激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激动沿右侧壁房室旁道逆传至右心房,然后通过房间隔向左心房传播,这种逆传心房激动顺序称为右侧偏心性激动,心电图表现出V1的P-波早于食管导联出现;③左侧偏心性激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激动沿左侧壁房室旁道逆传至左心房,然后通过房间隔?  相似文献   

13.
例 1 患者女性,60 岁,临床诊断:病态窦房结 综合征,植入AAI 起搏器 3 年.设置的基本起搏周 期1 000ms,频率 60 次 / min,心房不应期350ms.心 电图(图1)示P4波直立,其顺传的 P-R间期 0.38 s, 考虑该搏动为窦性搏动经房室交接区慢径路顺传心 室或房性期前收缩.  相似文献   

14.
<正>1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的基本参数1.1心脏起搏术语(1)S波:为刺激仪发放的电脉冲形成,在心电图上表现出高尖的钉状波。(2)起搏P波:有效起搏后的心房激动波,与S波密切相关,如S波后无P波表示该次电脉冲起搏无效(心房处于有效不应期时例外)。(3)起搏QRS波群:心房起搏激动沿房室结-希浦系统或房室旁道顺传形成的心室激动波,形态应与窦性激动一致。形态异常时,要根据电生理特性进行分析,注意房室传导关系和QRS形态。(4)S_1引起的P波、QRS波群称为P_1、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65岁。高血压、冠心病。图示aVR、Ⅱ、V_1 3导联同步记录。窦性P-P0.70~0.78s,频率86~77次/min,与QRS波无关系。QRS呈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形态,时限0.14s,R-R间期规整,心室频率36次/min,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室性逸搏心律。图中第2及第9个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_9提前出现,于Ⅱ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R-P~-间期0.20s,为室性异位激动逆向传导夺获心房。P_2形态介  相似文献   

16.
本例Ⅱ导联心电图表现为:(1)窦性P-P间期基本规则时,其P-R间期逐搏延长。最初3—4次心搏之P-R间期延长量较少,提示快径路内呈不典型文氏现象,文氏周期最后一次心搏之P-R间期显著延长,提示激动由快径路转为慢径路传导。(2)每当P-R间期显著延长时即诱发一系列快速的P~-波,频率136次/min。每两个P~-波下传1个QRS波群。提示房室交接区内折返激动在顺向传导时出现2:1阻滞。(3)按窦性P波的出现规律,上行R_4的T波终末部应出现窦性P波。故而R_4之折返激动欲夺获心房至少应赶在T波终末部之前出现;但仔细观察R_4之ST-T既未发现窦性P波亦未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57岁,临床诊断:冠心病,病窦。附图为Ⅱ导联心电图。系录于起搏器植器植入术后2年。全图未见窦性P波,符合病窦诊断。R_1、R_2、R_4、R_5、R_7,与R_8之前有起搏信号,为程控心室起搏心律,起搏频率60bpm。VVI起搏的QRS之后有逆行P~-波,P—P~-间期为0.52~0.90s,P_(2、4、6)~-下传心室,分别产生形态正常的R_3、R_6、R_9。但R_3形态稍异,为起搏脉冲与心房下传心室时共同形成的室性融合波。R_3、R_6、R_9为心房下传的QRS与起搏激动形成三联律。 心电图诊断:心室起搏心律伴慢径路逆行室房传导的文氏现象和致反复心搏形成三联律。 讨论 本例Ⅱ导联P波倒置P~-—P~-规律出现,P~-波形态相同,均出现在起搏QRS之后,可除外心房  相似文献   

18.
房室结双径路或多径路室房传导及其伴发的特殊心电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房室结双径路或多径路室房传导及其伴发的特殊心电现象和发生机制。方法通过常规心电图对6例异位心搏中出现的房室结双径路或多径路室房传导现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特征为:①心室搏动后跟随P^-波,R—P^-间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邻两个R—P^-间期差值60ms。②起搏源性室房文氏现象中,R—P^-间期成倍增长,有时伴心室回波。③室性期前收缩后跟随两次P^-波。形成1:2室房同步传导。结论通过推理性分析可在体表心电图上作出房室结双径路或多径路室房传导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房室结双径路同步传导形成的阵发性非折返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祥 《心电学杂志》1999,18(1):57-61
一、简史1975年,Wu等首次报道1例心房起搏冲动经房室结快-慢径路同步传导引起双重性心室反应.1979年,Caapo报道1例窦性心律自发性房室结双径路同步传导引起的阵发性非折返性心动过速.1980年Gomes等对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电生理研究,并指出普鲁卡因酰胺可改变房室结快-慢经路顺向传导速度和不应期,致使心房起搏冲动能同步下传引起双重性心室反应.1983年Sutton等报道2例窦性心律自发性经快-慢径路同步传导形成  相似文献   

20.
1.4无创性心房标测心脏标测是确定心脏最早激动点或激动顺序的电生理检查技术,通常采用常规导管电极直接标测心腔内各部位的电位,同时结合记录体表多导联心电图的方法来了解心脏电活动。目前,新一代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如心脏激动电磁标测系统(CARTO)和非接触球囊标测系统(EnSite 3000)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心脏激动顺序的心内膜导管法标测包括:(1)窦性心律标测;(2)异位节律标测;(3)心脏起搏标测;(4)心动过速标测等,可了解心脏正常顺向激动与逆向激动顺序、发生心律失常时异常激动顺序、激动起源部位的定位等。无创性心房标测是测量体表各导联,尤其是V1 P波(PV1,代表右心房激动)与食管导联P波(PE,代表左心房激动)的时间,以及各导联的P波形态等。通常采用50mm~100mm/s的纸速,能更加准确测量时距。在窦性心律或心律失常时根据PV1与PE的时间可了解左、右心房的激动顺序,以明确心律失常的性质。1.4.1窦性心律标测窦性频率较快时心房激动常起始于高位右心房,窦性频率相对慢时心房最早激动点多位于右心房中部侧壁,心腔内标测时这些部位的A波最早出现。在心房传导顺序正常的情况下,窦性激动从该处传导至低位右心房、希氏束部位,最后到达左心房。无创性心房标测时,体表各导联出现窦性P波,V1 P波早于食管导联P波出现。1.4.2异位节律标测当心脏某部位出现异位节律时,无创性心房标测可初步了解心脏的激动顺序:(1)起源于右心房的期前收缩,V1 P波早于食管导联P波出现;起源于左心房的期前收缩,食管导联P波早于V1 P波出现。结合Ⅱ、Ⅲ、aVF P波直立或倒置,还可判断期前收缩起源于心房上部或下部。(2)房室交接性期前收缩时,心房激动顺序为逆行性,P波在Ⅱ、Ⅲ、aVF倒置。间隔部先激动,同时向左、右心房呈放射性传播,V1 P波与食管导联P波几乎同时出现。(3)室性期前收缩如果能逆传至心房,提前的宽大畸形QRS波群后出现P-波,从房室结逆传的心房激动顺序与房室交接性期前收缩相似,但R-P-间期长于后者。1.4.3起搏标测创伤性心脏电生理检查可在心腔内各个不同部位进行起搏标测,常见有右心房、冠状窦及右心室起搏。无创性心房标测主要通过经食管心房起搏,改变刺激频率或期前刺激偶联间期来了解:(1)刺激引起的心房激动顺序;(2)刺激诱发的单次折返或心动过速时的心房激动顺序;(3)心房期前收缩顺传心室形成的QRS波群,可视为室性期前收缩。观察QRS波群后各导联的R-P-间期与P波形态,可了解心室激动沿不同途径逆传至心房的激动顺序(图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