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湖州市2005年麻疹高发流行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湖州市2005年麻疹流行特征,探讨流行因素。方法对2005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情况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年麻疹发病明显高于往年,病例以散发为主伴局部暴发,15岁以上年龄组高发,小于8月龄也占一定比例,病例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率低下。结论人群免疫力低下是本次流行的主要因素,小于8月龄儿母传麻疹抗体获得不足、预防接种、麻疹病毒变异等对本次流行也有一定影响,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暴露以及人口流动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2008年桂林市城区麻疹流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桂林市城区麻疹流行情况,探讨麻疹流行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008年桂林市城区发生的麻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部分病例用ELISA方法检测麻疹IgM。结果2008年桂林市城区麻疹发病98例,发病率13.17/10万,其中流动人口发病占45.92%,发病年龄以2岁以下为主,占66.33%,春夏为流行季节,人群流动人口比例与发病率成正相关,免疫史不详或未及时接种占发病数的97.96%。结论桂林市麻疹发病以低年龄儿童为主,流动人口比例与麻疹发病趋势一致,未免疫和不及时免疫儿童是发病的主要群体。  相似文献   

3.
陈秀丽  朱凤才 《职业与健康》2008,24(21):2307-2309
目的分析连云港市近年来麻疹流行特征与流行因素,探讨适合本地区特点的麻疹防制对策与措施。方法收集连云港市1996-2007年麻疹疫情资料及2004-2007年麻疹相关监测资料,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6-2007年共报告麻疹病人1293例,死亡2例,2006年发生局部暴发流行,报告发病率为14.57/10万,人群以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占78.60%;发病年龄集中在15岁以下,占80.64%(554/687),其中〈1岁儿童发病262例,占全市发病总数的38.14%,时间集中在1—4月份,占全部报告病例的79.91%。采取有效措施后,疫情大幅下降。结论连云港市免疫空白人群的积累,人群尤其是小年龄组抗体水平下降是发生麻疹局部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采取追加免疫、应急接种等消除免疫空白人群的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疫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龙岩市麻疹流行状况,探讨加速控制麻疹策略。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龙岩市2007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的病例资料进行分。结果龙岩市2007年报告麻疹确诊病例49例,报告发病率为1.70/10万;流动人口发病25例,占病例总数的51.02%;发生爆发疫情2起,发病19例,占病例总数的38.78%;确诊病例中10~14岁年龄组最多,占32.65%,小于8月龄儿童和成人也占较大比例;病例中有免疫史的16例,占32.65%。结论龙岩市2007年麻疹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据高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麻疹疫苗棒种率是消除麻疹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1980—1998年深圳市麻疹流行状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深圳特区成立以来,麻疹流行经历高发、下降和控制3个分期,各期流行特征既相对接近又有所差异。疫情动态显示深圳市麻疹流行有一定的趋势性、周期性和特殊性。发病对象以儿童为主,而成人发病比例逐年增多,发病高峰季节为3~7月份,病例中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占较多比例。符合一般流行病学规律。麻疹报告病例中外来流动人口为主要发病对象,其中男性发病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03-2007年宜宾县麻疹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麻疹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对宜宾县2003-2007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3-2007年宜宾县麻疹共报告病例337例,无死亡病例,2003-2007年发病率分别是5.78/10万、4.23/10万、6.69/10万、9.03/10万和10.58/10万,平均发病率为7.28/10万;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1~6月,占全年发病的78.34%;男女性别比为1.46:1,15岁以下年龄组人群为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职业分布以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学生为主,占发病总数的89.61%,5年发生2起暴发疫情.结论 宜宾县近5年麻疹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发病模式以散发与局部暴发并存.  相似文献   

7.
常德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常德市麻疹流行规律,为预防、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50年以来常德市麻疹报告病例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对2004年常德市免疫规划信息麻疹报告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实验室诊断。结果 随着麻疹疫苗常规免疫策略的实施,常德市麻疹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麻疹年发病率控制在1.18~8.81/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4.56/10万。病例以14岁以下儿童为主,占90.05%(3665/4070),但发现“双相移位”现象。每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3~7月为发病高峰季节,占65.33%(2659/4070)。局部暴发流行决定全市的发病水平。结论 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关键是在确保高水平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做好加强免疫和疫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现阶段麻疹流行的特征和消除麻疹的策略.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海口市2005~2006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了分析. [结果]海口市这次流行跨越了2个年度,疫情蔓延面广,病例高度分散,疫源地在不同区域之闻有明显的轮换趋势,流动人口、2岁以下儿童以及非免疫规划人群发病较多,病例中有免疫史人群发病占一定比例、免疫史不详者发病比例最高,暴发点病例农村主要集中于小学生、城区病例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 [结论]现阶段麻疹免疫接种率达到高水平的前提下,仍可发生较大规模的流行,故今后应适时采取措施消除累积的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分析广州市不同性别、地区及不同户籍性质麻疹病例的某些流行特征,为麻疹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麻疹疫情监测系统数据及广州市制订的<疑似麻疹病例个案补充调查表>资料,抽取广州市2007年1~11月12个区(县级市)麻疹病例个案调查资料,比较分析不同性别、地区、不同户籍性质麻疹病例的年龄构成、并发症、免疫史、接触史等各项指标.[结果] 不同性别病例之间发病特征存在一定差异,男性多于女性且发病年龄早于女性(P<0.05);流动人口病例发病的平均年龄早于非流动病例(P<0.05),其8月龄~14岁的病例所占比例高于非流动病例(P<0.05).而有免疫史的比例及完成全程免疫的比例比非流动人口明显偏低(P<0.05),完成全程免疫病例所占比例二者均较低(8.67%);农区与城区病例比较可见,农区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城区(P<0.05),其8月龄~14岁儿童病例所占比例远大于城区(P<0.05),而城区病例有接触史的比例高于农区(P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滕州市麻疹流行特征,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滕州市1999-2007年麻疹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9-2007年共报告麻疹221例,年均发病率为1.39/10万。发病率以2002年最低,2007年最高,不同年份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区发病率为3.63/10万,农村发病率为0.91/10万,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年龄为14 d至49岁。其中,〈8月龄的38例,8-11月龄的36例,〉20岁52例。78例(35.29%)的有麻疹疫苗免疫史,111例(50.23%)的无免疫史,32例(14.28%)免疫史不详。病例主要集中在3-5月,共124例,占56.17%。2007年发病季节与往年有明显不同,病例主要集中在10-12月,占全年总病例的78.79%。[结论]滕州市麻疹发病率长期以来低于山东平均水平(4/10万以下),但近3年来麻疹发病出现较大回升。提高麻疹及时接种率、开展麻疹成人免疫检测、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济宁市麻疹发病情况,探讨流行因素.方法根据济宁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资料,对济宁市2005~2006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06年济宁市共发生麻疹1225例,发生麻疹暴发25起,暴发病例占全市发病总数的46.69%.所有麻疹病例中,<8月龄儿童占11.92%,8月龄~14岁年龄组占40.41%,15岁以上年龄组占46.67%,有免疫史24占20.00%,无免疫史占33.88%,免疫史不详者占46.12%.部分病例调查发现有医院交叉感染和病例接触史.结论要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和查漏补种,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强疫情报告,减少暴露、做好传染源隔离治疗也是重要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肥东县麻疹流行特征,探讨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策略和措施,现将肥东县2007~2012年麻疹发病资料分析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麻疹发病资料来源于国家"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肥东县统计局。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应用Excel 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结果2.1发病情况2007~2012年共报告麻疹病例270例,无死亡。  相似文献   

13.
连云港市2005—2008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大叶  周克捷 《职业与健康》2009,25(23):2563-2564
目的研究麻疹流行规律,掌握疫情动态,为控制和消除连云港市麻疹采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08年连云港市麻疹疫情资料、监测资料、个案调查表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发生年龄:最小者不足1月龄,最大者44岁,其中〈1岁的占35.2%,6—18岁的占24.5%;2005--2007年的9月份没有病例发生,2008年发生9例,4年中12月份发病计223例。但2008年的每个月份都有报告病例。结论1岁之前的婴儿和青少年麻疹发病率高,发病高峰在12月份;成为近几年麻疹流行的新变化。提示麻疹疫苗接种的月龄应提早,不宜定在8月龄之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2007年山西省太原市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麻疹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2007年在太原市居住发病的麻疹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7年太原市共报告麻疹1121例,发病率为32.43/10万。发病以儿童和学生为主,7岁以下发病率较高,20~30岁年龄组人群发病有所上升;全市各区县均有发病报告且发病率差别较大;全年均有发病报告,主要为5~6月。2起突发事件均发生在学校。结论太原市麻疹发病率仍较高,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并应采取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相结合的措施,提高人群麻疹的免疫水平,有效控制麻疹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5.
淮安市2000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淮安市2000年麻疹流行特征,为制订控制麻疹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0年淮安市发生的446例麻疹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000年淮安市麻疹疫情较1999年有较大增长;大年龄组人群发病所占比例增加;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共发生爆发疫情4起,爆发病例153例,主要分布在6-14岁小学生中。结论:要消除麻疹还要作长期的努力,必须开展强化免疫活动,提高疫情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对疑似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开展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分析流行趋势,免疫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6.
韶关市2003年麻疹暴发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韶关市 2 0 0 3年局部地区麻疹暴发流行的情况和原因 ,为麻疹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韶关市 2 0 0 3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流行因素、临床表现及检测麻疹IgM抗体。结果  2 0 0 3年 1~ 12月共发生麻疹暴发疫情 9起 ,合计 2 2 5例病例 ,罹患率为 1 79%。其中 <13岁儿童发病 2 2 2例 ,占 98 6 7% ;小学生发病 181例 ,占 80 4 4 % ;在 2 2 5例病例中 ,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者占 32 0 0 % ,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分别占 0 89%、6 7 11%。结论 小学生 (尤其是流动人口 )麻疹疫苗接种率偏低是发生麻疹暴发的主要原因。今后在做好适龄儿童基础免疫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复种工作 ,努力消除免疫空白人群和减少易感人群的积累。  相似文献   

17.
自1982年实施计划免疫冷链运转以来,咸宁市麻疹发病率有了大幅度下降,但近年来在城乡仍有局部流行,特别是2006年12月份以来该市麻疹发病持续上升,2007年1月达到高峰(月发病率达2.69/10万),发病率与2006年同期比上升了7.41倍。为分析该市现阶段麻疹的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探讨控制和消除麻疹策略,对2006年7月~2007年6月经临床和血清学诊断的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相似文献   

18.
广德县自1987年以来,麻疹年平均发病率4.91/10万,1996年9月~1997年4月该县境内6个乡镇爆发了一起麻疹流行,共发病174例,发病率为382/10万。发病年龄最小8月龄,最大27岁,以6~10岁年龄段为主,占发病总数的85%。病例多集中在1996年的11、12月及1997年的1、3四个月中,共150例,占流行期的86%。疫情主要在学校传播,2月份学校放假只有4例发病。造成本次爆发流行的原因主要是:(1)疫情报告不及时。9月份开始有麻疹疫情,卫生防疫站12月底才接到报告,大部分病例是通过回顾性调查发现的,由于迟报,传染源得不到及时的控制和处理,造成疫情蔓延。(2)麻疹…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2009年奈曼旗麻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为今后麻疹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麻疹监测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全年共上报实验室诊断病例148例,临床诊断病例12例。分布在全旗所有苏木镇,5月份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集中在0~14周岁,不足初免月龄者发病占有一定的比例(33.98%)。结论婴儿胎传抗体过早消失,儿童含麻疹类疫苗接种不及时接种率低,成人麻疹抗体水平低是本次麻疹流行的主要原因,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提高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减少麻疹易感人群是消除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1980~2002年深圳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解深圳市麻疹流行规律,探讨控制策略,对深圳市1980~2002年麻疹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市麻疹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周期性、趋势性和特殊性。发病高峰季节为3~7月份;发病对象在高发期和下降期以儿童为主,暂住和流动人口是主要发病对象,这与深圳市流动人口的聚集性大、居住条件和卫生环境差以及流动人口免疫接种率低等因素有关,有一定地方特殊性。因此,在控制和消除麻疹策略中,应实施全人口免疫策略,包括成人和流动人口免疫,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