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为指导理论,而以经络学说为基础的一种综合性的临床辨证方法.笔者仅以病案举例的方式谈一谈经络辨证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希望能引起临床医师,尤其是针灸医师的关注,重新审视经络辨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经络辨证与针灸临床问题,首先讨论了经络病证不同于脏腑病证,然后讨论了脏腑辨证不能代替经络辨证,最后讨论了应该重视经络辨证的历史经验.全文论证了经络辨证对针灸临床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3.
探究经络辨证的源流与发展。研究发现,经络辨证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先秦至明清漫长时期,先秦帛书始现经络辨证雏形;秦汉经典奠定经络辨证之根基,脏腑经脉络属、循经辨证、络脉辨证、足六经等方面体系完整;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发展了穴位主治与奇经八脉理论;宋金元时期各个流派百花齐放,归经论、十四经等理论多有突破;至明清进一步发展络脉理论,经络辨证体系至臻完善。  相似文献   

4.
应用针灸疗法治疗头痛时,首先要重视经络辨证,应充分考虑经络的分布和走向,选择适当的穴位和针灸手法.后头痛多为风寒之邪侵袭足太阳经所致,前额痛常由阳明胃热所致,巅顶痛每为足厥阴肝经感受风寒所致,偏头痛病位均在少阳,全头痛可见于痰湿阻络证、肾精不足证和气血两亏证.  相似文献   

5.
程海英 《北京中医》2004,23(6):359-360
应用针灸疗法治疗头痛时 ,首先要重视经络辨证 ,应充分考虑经络的分布和走向 ,选择适当的穴位和针灸手法。后头痛多为风寒之邪侵袭足太阳经所致 ,前额痛常由阳明胃热所致 ,巅顶痛每为足厥阴肝经感受风寒所致 ,偏头痛病位均在少阳 ,全头痛可见于痰湿阻络证、肾精不足证和气血两亏证。  相似文献   

6.
浅谈经络辨证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络辨证是中医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自身又有特定的理论体系与构架,因而对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旨在对经络病机的临床应用进行整理与归纳。  相似文献   

7.
经络辨证作为针灸学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但在临床中尚未凸显其重要地位,甚至日益被忽视.通过查阅《素问》《灵枢》等有关篇章,并结合近十年来针灸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观察文献,对比经络辨证与临床应用的选穴发现,经络辨证指导的常用腧穴与临床实际用穴存在较大差异,现代临床应用与经络辨证理论存在脱节的现象.目前,经络辨证并未起到指导...  相似文献   

8.
<正>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经络辨证论治是针灸的特色。临床中针灸医师多根据临床症状进行经络辨证,少数医生根据脉诊指导经络辨证。大部分医生能根据辨证结果进行分经论治,但有少数资料显示治疗取穴与辨证结果有脱节现象。现笔者将经络辨证论治法在针灸临床上应用的文献,按病症进行分类,总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医辨证与经络学说彭静山辽宁中医学院(沈阳110032)1927年,掀起全国中西医之论战。有人说:“中医一人而兼十三科,是不可理解的。”实际中医的精华在于“辨证施治”四个大字,对哪一科都可以使用。1首先辨别阴阳阴阳是中国人一大发明,古代没有文字所谓“...  相似文献   

10.
陈峰  林巧媚 《光明中医》2007,22(3):14-15
本文从<伤寒论>条文出发认为经络根源于脏腑,其功能异常会影响到脏腑,一定条件下甚至可导致新的病变;脏腑决定经络功能,六经传变是脏腑病变转移的结果,所蕴含经络功能是间断不连续的假设是六经辨证体系的基础,也是其理论内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经络辨证对针灸临床实践起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在临床上此法的运用日趋淡化,甚至有被脏腑辨证取代的趋势。本文在分析《内经》经络辨证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古今的问诊、望诊、切诊法,现代经络穴位电、热学等失衡现象的测定法及其临床应用,旨在强调经络辨证在针灸临床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曾慧琳  刘兵 《中国针灸》2024,(5):574-578
以经络辨证的第一层次——辨“在经在络”为研究对象,结合古代文献和针灸临床实际,对辨“在经在络”的方法及其意义进行系统阐述,发现通过分析病症表现之发病部位、病变层次和经络诊察之切诊、望诊,可以辨别疾病是“在经”或是“在络”,进而可指导刺灸法的选择;经络辨证首辨“在经在络”不仅有利于提高针灸疗效,而且对于在针灸视域下更好地认识疾病、理解刺灸法相关概念、健全完善经络辨证体系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泄泻为临床常见病,从古至今有多种辩证施治之法。本篇主要根据经络学说的理论,对泄泻进行经络辨证,认为:泄泻的病变经络主要责之于肺经、大肠经、心包经、脾经、肾经,其中邪气“逆传心包”及肾阴虚之泄泻在临床上虽不多见,但如若发生,则病情危重,不可不防。  相似文献   

14.
经络辨证与针灸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为指导理论的一种辨证方法 ,与针灸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关系极为密切。经络辨证主要以《灵枢·经脉》中的十二经脉的病症及《难经·二十九难》中的奇经八脉的病症为依据。通过十二经辨证 ,奇经八脉辨证 ,经别、经筋、皮部辨证 ,选用相应的经穴 ,以扶正祛邪 ,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15.
经络辨证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认为经络辨让创立是基于对各种不同病症按经络的循行分布来归纳;经络辩证有广义、侠义之分,实际应用多以后者,即十二经脉辨证和奇经八脉辨证。经络辨证所依据的内容较多,并不只是《灵枢.经脉》所载的十二经病候;进行经络辨证时,望、问、切四诊应有侧重,并结合一些新的诊察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经络辨证作为中医辨证中极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在临床中广泛被应用,其相关理论源于《足臂十一脉灸经》及《阴阳十一脉灸经》,至《难经》时期形成以十二经脉经络辨证和奇经八脉经络辨证为主的经络辨证,后世医家不断发展和完善,将经络辨证广泛应用于临床。经络诊察为经络辨证的依据,主要内容首见于《内经》,现临床以近代医家王居易基于《内经》相关理论所总结的经络诊察法应用较多。王祖红教授在临床中擅长经络辨证,继承和发展了经络诊察相关内容,形成了包括定位诊断、定性诊断、必先五胜、治病求本、治未病的经络辨证五步法,为中医临床提供了系统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8.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指导着中医临床的辨证施治。仲景先师《伤寒论》中的六经分证论治及针药结合应用,就是经络学说与辨证施治相结合的典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经络辨证的定义,简介了经络系统的内容.结合临床病例,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本经自病,调其本经”、“某经病症,表里经同治”、“本经有病,兼调子母经”4个方面论述了十二经脉循经辨证的方法和运用.  相似文献   

20.
临床上常常遇到一些所谓疑难杂症,具有典型的时间性发病的特点,此时按照常用的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等方法,难以准确进行辨证施治,而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规律辨证,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此本人不揣浅薄,记录下治疗过的两例比较典型的医案,以获指正为盼。1定时腹泻案侯某,男,63岁,2011年就诊,患者诉腹泻十年余,每天上午11点过后发作腹痛,痛后即泻,大便不成形,每天大便约3次左右。10余年间曾在医院先后诊断为"结肠炎"、"肠菌群紊乱综合征"以及"胃肠功能性消化不良",除用各种西药及中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