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氙气CT在脑动脉狭窄支架治疗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氙气CT在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中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评价作用。方法对10例拟接受脑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进行氙气CT检查并予以评价。结果对于患侧脑血流量与对侧正常脑组织血流量比明显降低,但高于10ml/100g/min的患者,给予支架治疗,复查氙气CT示缺血区域脑血流量明显改善,而对于血流量低于10ml/100g/min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对于患侧脑血流量与对侧比无明显差异或者有过灌注状况存在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患者恢复较好。全部患者随访2个月到1年,均未再有脑血栓临床症状发生。结论氙气CT可定量描述患者狭窄血管供应区域的脑血流量,结合其他检查,可以更好的对接受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患者进行风险效益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意义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已经行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对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不同部位的脑梗死,均经DSA证实有颈内动脉狭窄。所有病人都顺利完成支架植入,术前的平均狭窄率(NASCET方法计算)为(78.5±8.6)%,治疗以后的平均狭窄率为(17.2±8.3)%,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有5例患者出现术后低血压、心动过缓,有2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无一例发生脑梗此。术后随访6-12月,无颈动脉支架植入后的冉狭窄的发生,未见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斑块最大厚度对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02—2019-10在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CAS治疗的患者171例进行研究。术前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斑块最大厚度进行检测,术后6个月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患者再狭窄情况进行评估。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有无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将患者分为2组,比较2组管腔缩小率及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并对管腔缩小率与颈动脉斑块厚度进行相关性分析,以ROC法判断颈动脉斑块厚度对CAS术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结果 171例患者中33例(19.30%)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其中7例管腔直径缩小50%及以上。再狭窄组患者管腔缩小率及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均明显大于未狭窄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AS术后管腔缩小率与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斑块最大厚度对CAS术后再狭窄诊断截断值为0.437 mm,AUC为0.841,P=0.000,敏感度为81.8%,特异性为86.2%。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斑块最大厚度与CAS术后管腔缩小率呈正相关关系,斑块最大厚度0.437 mm患者再狭窄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320层容积CT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富脂坏死核心和出血/血栓形成部分的分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1年12月单侧颈动脉狭窄(50%~99%)并拟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共37例。分别于术前1周行320层容积CTA和高分辨力MRI检查,结合多对比MRI信号特点,按照美国心脏协会分型标准分为Ⅳ~Ⅴ型斑块(脂质斑块)组和Ⅵ型斑块(出血斑块)组;比较脂质斑块与出血斑块CT值差异。结果最终共纳入31例共217层扫描层面,脂质斑块88层、出血斑块129层。脂质斑块组脂质核和出血斑块组出血/血栓形成部分的平均CT值分别为(28.07±26.84)和(97.17±35.82)HU,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41,P=0.000)。结论测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值可以帮助区分斑块内成分,识别出血斑块,有助于判断斑块之易损性。 相似文献
5.
高玉良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3):89-90
目的 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14例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脑保护装置下施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治疗.结果 10例颈动脉狭窄管径恢复正常,3例狭窄程度减少90%,1例减少70%,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在1周内消失,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改善.结论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一种预防和治疗老年人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共收集35例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均>70%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脑梗死病史。首先指引导丝通过颈内动脉狭窄处,将脑保护装置通过血管狭窄部位到达远端血管,球囊预扩,支架在导丝支撑下通过狭窄部位。回撤外鞘将支架释放。结果支架定位准确,手术均获成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管腔狭窄程度与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后血压下降程度的关系.方法 观察2008-04-2013-03我院神经内科157例颈内动脉中到重度狭窄行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CAS)患者术中、术后发生低血压的情况,分析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低血压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置入颈动脉支架157例患者,一过性低血压发生率51.6%(81/157),持续性低血压发生率9.6%(15/157),不同狭窄程度50%~70%组、>70%~90%组、>90%~99%,低血压发生率分别为75%、52.7%、30.6%,持续性低血压发生率为21.4%、7.5%、5.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较重的患者低血压发生率较小,可能存在颈动脉窦敏感性下降,术前可根据患者影像学特点评估术中、术后低血压发生的危险性,对防止此并发症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6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颈动脉起始段狭窄52例,颅外段狭窄8例;狭窄程度50%~70%14例,70%~90%28例,≥90%18例)予以CAS治疗,共释放64枚支架,15例应用保护伞。结果狭窄程度由术前(73.4±9.5)%降至术后(12.5±8.2)%,53例斑块消失;5例保护伞中有碎屑。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在1周内消失,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改善。术中及术后发生心率减慢53例,血压下降48例,血管痉挛5例,发生脑栓塞、高灌注综合征、低灌注综合征、晕厥各1例;随访3个月~2年,无1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20例复查DSA,仅1例出现轻度再狭窄。结论CAS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熟练操作可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支架成形术在治疗颈动脉狭窄中的价值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4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50侧颈动脉狭窄进行支架成形治疗.对比患者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变及脑血流值的变化.结果 48例患者中50支颈动脉接受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均成功解除,技术成功率100%, 48例患者术后脑血流值均有明显改善,其中39例(81.2%)临床症状症状消失或好转,术中栓子脱落1例,治疗后恢复.术后30 d随访42例,再狭窄2例,死亡2例.结论 支架成形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改善临床症状,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36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对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均经DSA证实有颈动脉狭窄;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支架置入,治疗前责任病变血管平均狭窄率为(78.8±10.7)%,治疗后病变血管平均狭窄率为(11.6±7.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有9例患者出现术后低血压、心动过缓,有3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无1例发生脑梗死;术后随访6~12月,无颈动脉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的发生,未见TIA及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显示颈部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临床可疑或诊断脑供血不足的24例病人行颈部动脉MSCT检查,其结果与导管法颈部动脉造影对照。结果 24例病人共168段颈部动脉中,导管法造影显示正常或轻度狭窄为147段,MSCT对其中的 139段颈部动脉狭窄程度分级与前言一致;导管法造影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30%)为21段, MSCT对其中的19段颈部动脉狭窄程度分级与前者一致,MSCT显示颈部动脉中度和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5%、94.6%、70.1%和98.6%。在168段颈部动脉中,导管法造影显示正常、轻度或中度狭窄为156段,MSCT对其中的1 54段颈部动脉狭窄程度分级与前者一致;导管法造影显示高度狭窄或闭塞(≥70%)为12段,MSCT对12段颈部动脉狭窄程度分级与前者一致,MSCT显示颈部动脉重度狭窄和闭塞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100%、98.7%、85.7%和100%。结论 MSCT 血管成像显示颈部动脉中、高度狭窄的准确性很高,可以部分替代导管法颈部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的围手术期治疗,总结操作经验,评价长期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3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均经影像学诊断确诊,行DSA再证实,局麻下行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3例患者由于不配合改用全麻,6例患者由于高度狭窄,术前PWI评价脑灌注,行分次治疗,在支架置入2周后局麻下行球囊扩张术.结果 32例患者支架覆盖斑块良好,术后残余狭窄<10%,1例患者同侧肢体偏瘫,经治疗6 h后恢复.术后8例低血压,经多巴胺静脉维持后好转,7例一过性心动过缓,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经1 a随访,未出现脑卒中再发作,2例发生再狭窄行球囊扩张.结论 术前综合评价、术中轻柔操作、防止低血压为手术成功和降低并发症的关键,分次治疗可降低高度狭窄病人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3.
支架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观察支架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 ,探讨临床应用中的相关问题。方法 将临床经颈部B超、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 10 8例 ,实施颈动脉支架术 ,15例行预扩张 ,12例后扩张成形 ,9例使用滤器装置 ,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结果 2例手术失败 ;术后 2例发生脑出血 ,1例脑栓塞 ,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 ,除 1例脑出血死亡外 ,3例治疗后恢复 ;1~ 6个月的随访中 ,10 5例患者无复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 ,近期疗效满意。结论 颈动脉狭窄段支架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具有可行性 ,近期疗效肯定 ,是临床上有推广潜力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 ,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经皮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1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总结我院140例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适应证选择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本组140例患者均经MRA或造影确诊,采用经股动脉入路,应用自膨式支架对颈动脉颅外段狭窄进行治疗。结果140例手术均获得成功,颈动脉狭窄得到有效改善,临床缺血症状术后得到明显改善,全脑循环时间缩短,脑组织血管染色好转,术后早期4例出现并发症,经治疗均获得较满意效果;随访5-24个月,未发现明显脑缺血发作,无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病例。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逐渐成熟,适应证的选择和围手术期的专业处理以及娴熟的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随访观察颈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颅内血流动力学及脑血管反应性(cerebral vascular reactivity,CVR)的变化,比较介入治疗对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03例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治疗意愿分为手术组50例和药物组53例; 手术组均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及药物的治疗,药物组仅接受药物治疗,记录2组的NIHSS评分变化、脑卒中和死亡事件; 所有手术患者均在术前、术后3 d、1、3、6、12个月进行CDFI和TCD检查,测量颈动脉狭窄局部管径、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及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PSV、搏动指数(pulsatilityt index,PI)及CVR,比较手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2组NIHSS评分变化均呈下降趋势(P<0.05),术后3、6、12个月手术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药物组(P<0.05); 术后颈动脉原狭窄处内径明显增宽,PSV及RI低于术前,患侧大脑中动脉PSV、PI及CVR 高于术前(P均<0.05); 手术组手术前后的CVR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84,-0.75,-0.66,-0.78,-0.61,P<0.05)。结论 CAS治疗后颈动脉狭窄患者颈部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中远期预后,且术后CVR的改变可用于预测CAS治疗后的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无症状性颈动脉高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本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治疗的96例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无症状性颈动脉高度狭窄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期90例行常规内科治疗的无症状性颈动脉高度狭窄患者为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3 d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连线测验(TMTa、TMTb)、简易智能量表(MMSE)、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前3 d颈动脉狭窄为(79.51±6.02)%,治疗后3个月残余狭窄为(13.52±6.01)%,治疗后3个月狭窄程度较治疗前3 d有明显改善(P<0.05); 治疗后研究组狭窄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3 d相比,研究组治疗后3个月患者的MMSE评分明显增加(P<0.05),TMTa、TMTb和ADAS-Cog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 治疗3个月研究组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颈动脉高度狭窄可能造成患者认知功能损伤,即使是无症状的此类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也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且可降低颈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7.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评价颈动脉狭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49例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筛选的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对比剂总剂量为60~100ml,注射流率3.5~4.0ml/s;成像包括原始横断面图像和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容积显示及CT仿真内窥镜图像。依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离术临床试验标准犤轻度狭窄(10%~29%),中度狭窄(30%~69%),重度狭窄(70%~99%),闭塞(100%)犦,比较CT血管造影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结果49例共98支颈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正常者12支,轻度狭窄26支,中度狭窄32支,重度狭窄19支,闭塞9支;与脑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总符合率为96.94%(95/98),其中闭塞和重度狭窄符合率为100%(28/28),轻度和中度狭窄符合率分别为96.15%(25/26)和93.75%(30/32)。CT血管造影能够较好地显示血管腔内的粥样硬化斑块,依靠CT值可区分钙化斑块、纤维斑块及软斑块,钙化斑块的CT测量值为(489±113)HU,纤维斑块(51±19)HU,软斑块(6±28)HU。结论CT血管造影检查不仅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有较高的直观性和准确性,而且能更为直观、确切地评价粥样硬化斑块,有望取代脑血管造影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或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颈动脉狭窄占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的15%~20%[1].对于由重度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采用外科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血管内介入技术治疗比单纯的药物治疗更有效.但最近15年来,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有取代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趋势,尤其是对于施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有高风险的患者[2-4].随着血管内介入器材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治疗经验的增加,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可能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最近发表的颈动脉血管重建剥脱术与支架比较试验(CREST)的研究结果表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可能是一种较安全的治疗选择,尤其是对于<70岁患者[5-6]. 相似文献
19.
Xuegan Lian Min Lin Shuanggen Zhu Wenhua Liu Min Li Wen Sun Qin Yin Gelin Xu Renliang Zhang Xinfeng Liu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2011,18(10):1325-1328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for haemodynamic depression (HD) during and after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 A total of 251 patients with CAS, enrolled between June 2004 and December 2008,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periprocedure observations: (i) a group with H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 90 mmHg and heart beat rate < 50/ beats per minute); and (ii) a group without (non-HD). The risk factors for HD were analysed by univariate analysis and a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he un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showed that the following factor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HD in patients with CAS: severe calcified plaque, stenosis greater than 70%, distance from the carotid bifurcation to the maximum stenotic lesion of <10 mm, balloon dilation lasting more than 5 s with a pressure of more than 8 atmospheres (atm), multiple balloon dilations, balloon length, balloon diameter, and bilateral stenting. The results of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following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HD during and after CAS: the degree of stenosis, severe calcified plaque, bilateral stenting and a balloon dilation pressure of >8 atm. We concluded that patients with stenosis > 70%, severe calcified plaque, bilateral stenting and a balloon dilation pressure > 8 atm may be more likely to develop HD during and after CAS.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技巧,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术中不良事件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共5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右侧狭窄26例、左侧15例、双侧12例;中度狭窄(30%~69%)35例、重度狭窄(70%~99%)16例、完全闭塞2例。结果其中50例单纯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2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动脉瘤夹闭术、1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管腔狭窄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并支架取出术。术后颈部CTA及灌注成像提示颈动脉血管形态良好、血流通畅,脑组织灌注不同程度改善。随访3~24个月,1例因心肌梗死死亡、2例术侧颈部皮肤麻木、1例声音嘶哑、3例仍有轻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脑卒中病例。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安全、有效的外科方法,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及娴熟的手术技巧是保证手术成功、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