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腰椎骨盆固定术在治疗累及S_1椎体腰骶段脊柱结核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01—2015-01行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腰椎骨盆固定术治疗的累及S_1椎体的腰骶段脊柱结核17例。比较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腰骶角、L_5S_1椎间高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观察手术前后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改善情况。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65(125~170)min,术中失血量1 070(700~1 650)ml。17例均获得随访12~32个月,平均16.8个月。植骨融合时间6~9个月,平均6.8个月。术后ASIA分级:1例C级恢复至D级,1例C级、10例D级恢复至E级。术后腰骶角、L5S_1椎间高度较术前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腰骶角、L_5S_1椎间高度与术后比较无明显丢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评分、ESR、CRP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ESR、CRP较术后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腰椎椎弓根钉联合髂骨钉固定治疗累及S_1的腰骶段脊柱结核有效、可行,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Risser征的胸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行前路矫形术后胸椎及远端腰椎矢状面的重建模式。
方法 分析2002年6月至2006年11月行胸弯前路矫形内固定术且有2年完整随访资料的L enke 1型AIS患者43例,男3例,女40例;年龄11~18岁,平均(14.1±1.7)岁;胸弯Cobb角39°~ 65°,平均46.0°±7.5°。按照患者Risser征评分分为:A组(Risser 0)、B组(Risser 1~3)和C组(Risser 4~5)。分别测量这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历次随访时的胸弯Cobb角、腰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内固定远端交界性后凸角、胸腰椎交界性后凸及骶骨后上缘与C 7铅垂线的距离。
结果 三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60个月,平均27.4个月。末次随访时,A组胸腰椎交界性后凸角为6.6°,较术前的- 1.7°增大8.3°;B组为0.6°,较术前的- 7.3°增大7.9°;C组术后历次随访与术前均无显著性差异。三组患者胸椎后凸角分别为21.2°、18.4°和14.7°,胸椎后凸角历次随访时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的内固定远端交界性后凸角均表现为前凸丢失,后凸增大。
结论 低Risser征的Lenke 1型AIS患者行前路矫形内固定术后胸椎后凸角及胸腰椎交界性后凸增加,可能与胸椎后份生长后矢状面重建引起的胸腰椎交界区失代偿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胸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解剖学可行性和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 20具胸椎标本.仔细解剖胸椎的后侧和前侧方.以清楚地暴露胸椎椎板和椎弓根。以椎板下缘向上、外缘向内各 7 mm为进钉点.在 T1.2、T5.6、T9.10直视下置入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通过直接的置钉和 CT重建.观察胸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实际置钉的可行性.测量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钉角度和钉道长度。结果所有胸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均由上位胸椎下关节突经关节突关节.进入下位胸椎的椎弓根.成功置入下位胸椎的椎体内。重建 CT测量发现螺钉在横断面的外倾角度为 2.1°±0.7°.在矢状面的尾倾角度为 41.4°±3.2°.在各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的螺钉钉道长度为(40.6±4.9) mm.钉道长度由上胸椎向中、下胸椎呈逐渐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09, P<0.01)。结论胸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具有解剖学可行性.可以作为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内固定方法.但置钉时要求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回顾2002年3月以后的病例中对17例胸腰段、腰椎结核病者,行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椎间植骨钛质钉-板、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本组患者术前均有椎旁或腰大肌脓肿,椎体破坏塌陷,椎管内占位,脊柱畸形,不同程度神经功能受损。结果 术中无脊髓、神经及大血管损伤;术后随访1~3年,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椎间植骨全部融合,脊柱畸形被矫正,无病灶复发。结论 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椎间植骨内固治疗胸、腰椎结核具有安全.疗效可靠、恢复快,卧床时间短,护理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一期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月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患者54例,男38例,女16例;年龄23 ~63岁,平均46.2岁.病变位于胸椎12例,胸腰段20例,腰椎18例,腰骶椎4例.病变累及2个椎体36例,3个椎体12例,4个椎体5例,5个椎体1例.手术采用病灶清除一期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2~7年,平均38个月,切口一期愈合,8例Pott截瘫患者全部恢复,椎间植骨全部融合,脊柱结核治愈.后突畸形术前平均Cobb角16°,术后平均4.8°,末次随访时平均丢失2°.[结论]病灶清除椎体间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有利于恢复脊柱的即刻稳定性,骨融合率高,可纠正及预防脊柱后凸畸形,减少晚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体增强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 11月至 2009年 9月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自固化硫酸钙骨水泥椎体增强术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 37例,男 21例,女 16例; 年龄 39耀60岁,平均 47.3岁。术后评估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 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内固定失败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随访 14~37个月,平均 19个月。无内固定失败。 16例术前神经功能部分损害者 12例完全恢复,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自固化硫酸钙平均于术后 3个月开始吸收,椎体骨折术后 5个月内愈合。伤椎前缘高度比由术前 55.40%±9.79%恢复至术后 85.46%±6.56%,最终维持在 82.35%±7.48%; 矢状面 Cobb角由术前 22.45°±7.74°恢复至术后 6.86°±5.27°,最终维持在 9.66°±5.88°。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平均 1.2,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平均 20.4。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自固化硫酸钙骨水泥椎体增强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安全、简便,能有效防止椎体高度丢失及进行性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7.
腰椎结核的一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内固定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椎板减压后,一期经椎间隙进行病灶清除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于腰椎结核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对21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经椎间隙进行病灶清除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均为单间隙病变,累及两椎体。男14例,女7例;年龄19~47岁,平均34.8岁。L2,3椎体结核2例,L3,4椎体结核5例,L4,5椎体结核14例。所有患者均存在腰背部疼痛,7例患者伴有消瘦、低热、盗汗、乏力症状,2例患者双下肢麻木,1例患者间歇性跛行症状。21例患者术前至少经2~4周的正规抗结核治疗。术前均行腰椎X线、CT扫描及MR检查,按影像学结果拟定病椎椎弓根钉的进钉角度。结果 本组病例均一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治疗,术后结核经病理或微生物学检查确诊。手术时间平均3.1 h(2.5~4.3 h),出血量平均370 ml (250~600 ml)。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术后5.8个月。术后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18个月。无一例患者局部窦道形成,病灶清除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脊柱结核均无复发,腰椎背部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随访无病灶残留及复发,无内固定松动、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在应用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前提下,对于无明显腰大肌脓肿的患者,尽可能避开病灶,灵活置入椎弓根螺钉,一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板间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对自2005-08—2009-01诊治的24例胸腰段脊柱结核均采用后路经椎板间病灶清除植骨联合钉棒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获得38~53个月的随访。胸腰段脊柱Cobb角术前(21.54±4.46)°,术后(3.04±2.56)°,末次随访(3.67±2.8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7.21±1.69)分,末次随访时(0.38±0.65)分。ODI评分术前(62.63±9.56)%,末次随访时(3.04±3.45)%。受累节段均在术后12个月内达到骨性融合,4例随访时出现内固定失败行翻修手术,10例术后2年取出内固定,无继发性后凸畸形。所有患者无结核复发。结论采用后路经椎板间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后方结构的完整对于内固定取出后脊柱稳定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Ⅰ期手术经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治疗儿童胸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Ⅰ期手术经后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儿童胸椎结核的效果.方法:2005年6月至2010年12月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儿童胸椎结核9例,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3~12岁,平均7岁;病史3个月~1年,平均6个月.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胸背痛、肋间神经痛以及脊柱后凸畸形,同时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术前X线片、CT、MRI检查提示病变部位多发生于T4-T9节段.胸段后凸角35°~72°,平均48.2°.术前脊髓功能ASIA分级:B级2例,C级5例,D级2例.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后凸角变化和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ASIA分级评定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无大血管或脊髓损伤,术后随访16~38个月,平均24个月.所有患儿结核症状消失,无结核复发、切口感染、窦道形成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复查血沉正常.术后4~8个月复查X线片提示椎间植骨均获骨性愈合,内固定位置正常.最后随访后凸角12°~30°,平均19.5°,脊髓功能ASIA分级:C级2例,D级2例,E级5例.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Ⅰ期经后路清除胸椎结核病灶彻底,椎管减压可靠,矫形效果显著,行自体或同种异体骨植骨钉棒系统内固定可有效重建胸段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4年1月收集23例胸腰段脊柱结核并有后突畸形的患者,伴有椎管及椎旁脓肿形成。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30~69岁,平均(46.48±12.01)岁。脊柱病变节段后凸Cobb角为17°~40°,平均(30.43±5.74)°。术前ASIA分级:B级2例,C级10例,D级7例,E级4例。均采用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通过研究患者ASIA分级、脊柱病变节段后凸Cobb角、术后并发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VAS疼痛评分、植骨融合时间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术后随访21~41个月,平均(29.30±4.97)个月,无脊髓损伤加重及脑脊液漏,无窦道形成。1例术后伤口延迟愈合,1例出现皮下局部脓肿。术前有神经症状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至末次随访,根据ASIA分级,2例由B级恢复至D级,8例由C级恢复至E级,2例由C级恢复至D级,7例由D级恢复至E级。术后测量后凸Cobb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末次随访时ODI、VAS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本组无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所有患者均在术后5~8个月达到植骨融合,疗效满意。[结论]对于有适应证的脊柱结核,一期后路单侧椎板开窗、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安全有效且手术创伤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椎椎体结核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9年5月~2012年2月,收治胸椎结核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平均46.1岁;病程平均16个月。单节段受累3例,双节段5例,3个节段4例。术前后凸Cobb角20°±15°。脊髓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级:E级5例,D级4例,C级3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5.9±1.1。均接受一期后路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结果刀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平均随访15.4个月。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E级10例,D级2例。VAS评分为1.9±1.1。末次随访时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脱出、钛网塌陷及其他并发症。结论一期后路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椎椎体结核组织损伤小、置钉及前路椎体切除操作简便,可作为胸椎椎体结核手术方式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2.
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7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02年9月至2008年7月我院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79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病变范围为T5~S1,病灶累及1~2个椎体72例,大于等于3个椎体7例,其中跳跃性脊柱结核4例。手术方法:a)经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b)后路椎弓根固定术并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术后佩戴支具3~6个月,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个月。定期门诊随访,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观察。结果该组患者随访2~9年,均获临床治愈。79例前路植骨病例,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4.7个月,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8.7°,随访期内丢失2°。合并截瘫29例,术后神经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一期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脊柱结核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抗结核化疗是脊柱结核治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方式选择,及其临床预后。方法:2007年1月。2012年1月我院共收治21例颈胸段脊柱结核患者,根据胸骨柄上缘和病变节段的关系,15例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6例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B级2例,C级4例,D级8例,E级7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1.6个月。所有患者在术后1年均获得骨性愈合,无1例发生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颈胸段后凸Cobb's角由术前的(30.8±5.7)°改善至末次随访的(10±2.3)°(P〈0.01);ODI评分由术前的49.7±4.8改善至末次随访的23.1±3.4(P〈0.01)。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平均提高了1.6级,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D级2例,E级19例。结论:对于颈胸段结核,低位颈前入路可以实现病灶的彻底清除。应根据胸骨柄上缘水平切迹线和病变节段的关系,决定具体的个体化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Ⅰ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胸腰段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1月~2009年1月共治疗胸椎及胸腰段脊柱结核37例,对其中椎体破坏较严重、有明显后凸及侧弯畸形的17例患者采用后路Ⅰ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矫正畸形。术前神经功能评价按Frankel分级标准:B级1例,C级8例,D级7例,E级1例。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局部疼痛和下肢放射性麻痛症状均缓解,术后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C级1例,D级5例,E级11例),植骨均达骨性融合标准。脊柱后凸Cobb角从术前的(36.8±9.0)°降至术后的(17.5±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未见明显矫正丢失(与术后比较,P0.05)。结论后路Ⅰ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能够彻底清除病灶,矫正后凸畸形,可用于治疗部分重度胸椎、胸腰段脊柱结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同一切口经侧前方病灶清除并植骨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例T5~12椎体结核患者经抗结核治疗3周后,行同一切口后路经侧前方病灶清除并髂骨植骨联合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术,观察脊柱稳定性及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185~230 min。9例均获随访,时间6~39个月,植骨部位均骨性愈合。Cobb角由术前24°~52°(37.4°±5.5°)矫正到术后7°~25°(21.5°±3.2°),随访期内无明显丢失。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均有一定程度恢复。胸背部疼痛及不适明显缓解,结核无复发。结论采用同一切口侧前方病灶清除并植骨联合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段脊柱结核可彻底清除病灶,椎弓根钉置钉安全性高,适合大部分中下段胸椎结核的治疗,近、远期疗效均满意。  相似文献   

16.
后路病灶清除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后凸畸形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后路病灶清除椎问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后路病灶清除椎问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23例胸腰椎结核后凸畸形患者。结果 术后随访1,5~3年,23例患者胸腰椎结核全部治愈,无复发病例,X线片显示椎问植骨全部融合,后凸矫正度无明显丢失。结论 该术式可在一次手术中同一切口内达到椎管内减压、脊柱矫形、融合和脊柱恢复稳定的目的,能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1例腰骶椎结核患者经正规抗结核治疗2~4周,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术后规范化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 手术时间150~240(180±32)min;术中出血量400~800(600±84)ml;术中无神经、硬膜、大血管损伤.术后1例切口出现窦道形成二期愈合,其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4~54(36.5±2.3)个月.术后1年均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腰骶角为24.5°±5.3°;患者脊柱结核均治愈,无复发;8例神经功能障碍者均恢复至Frankel E级.结论 在规范化抗结核治疗基础上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安全、有效,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腰椎脊柱结核通过前后手术入路行病灶清除一期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前后路手术入路行病灶清除一期椎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32例。术前正规抗结核治疗3~5周,其中术中彻底清除病灶组织,对骨质破坏缺损采用自体髂骨植骨同时行前路钉板或钉棒系统内固定21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后路椎弓内固定系统内固定11例。术后卧床6~8周,继续正规抗结核治疗9~18个月。结果本组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1例患者出现切口不愈合,其他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摄X线片提示植骨及内固定位置良好,Cobb′s角平均14.30°。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4~7个月。无内固定松动、脱落、断裂,愈合后Cobb′s角平均15.2°,无明显矫正角度丢失。术前、术后后凸角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功能恢复良好。其中合并神经损害20例,按Frankel分级,C级3例中有1例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E级,1例分级无明显变化,D级17例中有12例恢复至E级,5例分级无明显变化。无复发病例。结论前后手术入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椎体前方病灶清除、椎管减压彻底,植骨量大,结合有效内固定避免植骨块松动、脱出,植骨融合率高并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9—2014-09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术治疗的46例复发性胸腰椎结核。比较术前、术后2周、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C7矢状位铅垂线(SVA值)。按Brantigan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46例均获得(29.7±5.1)个月随访。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21.8±3.4)个月。按Brantigan标准,46例植骨融合时间(8.5±2.4)个月,其中D级21例,E级25例。术后2周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2周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ODI指数明显低于术前,且末次随访ODI指数明显低于术后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SVA值、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末次随访时均未丢失。结论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胸腰椎结核不但可以有效缓解胸腰背部疼痛、恢复患者自主生活能力并使脊柱结核达到临床治愈标准,还可以矫正后凸畸形、恢复脊柱矢状面平衡并重建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治疗不同病变节段及病变程度胸腰椎脊柱结核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对23例患者中,10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13例行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其中2例分二期手术,21例一期手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23个月。23例均一期愈合、无复发。X线片显示骨性愈合,植骨平均融合时间为8个月,后凸畸形平均纠正29°,随访期间丢失2°。瘫痪均恢复,Frankel神经功能达E级。结论:前路内固定适宜于病变节段1~2个椎体且破坏严重,后凸畸形明显,结核处于静止期,无混合感染,寒性脓肿较大及脊髓压迫伴截瘫患者;后路内固定适宜于多椎体长节段病变,尤其跳跃性脊柱结核,病灶主要位于后方,局限于单侧椎体破坏形成寒性脓肿或伴有混合感染,年龄大、体质较弱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