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anthogranulomatous cholecystitis,XGC)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总结1995年9月~2003年9月经病理诊断的24例XGC的经验。结果占同期850例胆囊切除术的2.8%。全部病例均行B超及CT检查。术前拟诊7例,诊断为胆囊癌8例。所有胆囊与周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浸润粘连。20例经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确诊,4例未确诊。手术方式:单纯胆囊切除12例,附加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5饲及胃大部切除2例,4例行肝楔性切除 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清扫,1例行胆囊大部切除 肝段切除。结论XG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胆囊炎,术前难以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易与胆囊癌混淆,确诊依赖病理检查,手术切除胆囊是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anthogranulomatouscholecystitis,XGC)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经病理诊断的24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占同期850例胆囊切除术的2.5%。全部病例均行B超及CT检查。术前拟诊7例,诊断为胆囊癌8例。术中均见胆囊与周围组织不同程度浸润粘连。20例经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确诊,4例未确诊。手术方式:单纯胆囊切除12例,附加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5例及胃大部切除2例,4例行肝楔性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清扫,1例行胆囊大部切除+肝段切除。结论XG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胆囊炎,术前难以明确诊断。影像学检查易与胆囊癌混淆。确诊依赖病理检查,胆囊切除是基本的手术方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王炜  梁春立  包炎毅 《上海医药》2012,33(12):23-24,27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腹腔镜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11年9月间诊治的23例XG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3例XGC中合并胆囊结石的22例,术前诊断为XGC的仅2例,误诊为胆囊癌的6例。术中均见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胆囊十二指肠内瘘5例;术中均行冰冻切片检查,确诊16例;成功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7例,其中行胆囊次全切除5例;中转开腹6例,中转开腹率26.1%。所有病例均治愈,术后平均住院天数7.9天。结论:XGC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胆囊炎,术前易与胆囊癌混淆,确诊须依靠病理切片,手术切除胆囊是最佳的治疗途径。虽然LC手术难度大、中转率高,但仍可作为治疗XGC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4.
孔凡创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1):2012-2013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后残留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后残留病变再次发病的病例,分析残留病变类型及相应治疗方式,随访1年后总结残余病变再次手术患者的预后。结果残余胆囊并发炎症11例(36.67%);残余胆囊结石8例(26.67%);残株胆囊管结石10例(33.33%),其中3例合并胆总管结石;还有1例(3.33%)为胆囊残株癌变。15例行开腹残余胆囊切除术,4例行腹腔镜残余胆囊切除术,10例行开腹残株胆囊管切除(其中3例附加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1例行胆囊残株癌切除术加淋巴清扫术。除胆囊残株癌变外,其余残余胆囊或胆囊管切除后均经病理证实为慢性炎症改变。胆囊残株癌变患者术后9个月死亡;其余患者随访1年,术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残余胆囊结石发生率高,胆囊术后残留病变以慢性炎症改变为主,开腹残株胆囊、胆囊管切除术为二次手术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38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8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10例(20.31%)术前诊断明确,本组无手术后死亡病例;1例I型患者胆囊切除术后出现胆漏;1例胆囊切除+瘘口修补+T管引流术后10个月再次出现胆总管狭窄;1例IV型患者行胆囊切除+胆肠Roux-en-Y吻合术后5年再发肝内胆管结石并感染;38例中12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4例由于腹腔镜手术中解剖困难、出血中转开腹。结论手术前诊断及术中注意Mirizzi综合征的存在能降低手术胆道损伤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某院2008年10月~2010年5月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怀疑胆总管结石而行MRCP检查的56例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经MRCP检查发现胆总管结石15例,其中6例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LC术,6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LC+LCBDE),3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LTCBDE)。未发现胆总管结石的41例仅行LC术,术后3例出现胆管炎表现,经ERCP证实胆总管结石,行EST取石。讨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对于可疑伴有胆总管结石的胆囊结石病人,MRCP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可根据MRCP检查结果,选择不同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及教训、探讨其临床特点。讨论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经手术证实的32例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结果I型15例,行单纯胆囊切除;Ⅱ型9例和Ⅲ型4例,9例行胆囊切除胆管修补T管引流,3例行胆总管-空肠吻合术;Ⅳ型4例,2例行胆囊切除术,2例行胆囊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32例中12例行腹腔镜手术,9例术中解剖困难、出血,中转开腹,3例术中损伤胆总管,术后发现再次手术,行Roux-y吻合术:择期手术26例,6例行急诊手术。随访时间平均6.1年。结论Mirizzi综合征术前诊断困难,治疗应根据不同类型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行腹腔镜术中发现此病应及时改为开腹手术,腹腔镜不是Mirizzi综合征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病人的临床特点与术后腹泻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相应预测模型。方法 对我科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14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情况分为两组:术后腹泻组及正常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4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病人,术后6月内出现腹泻患者为108例,发生率为9.5%。女性(OR=0.478)、年龄(OR=0.948)、术前胆总管直径(OR=0.356)、胆囊无功能(OR=0.237)为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保护因素;体重指数(OR=1.364)首次胆囊炎发作后手术(OR=8.027)、有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史(OR=2.154)为发生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0.902(95%CI 0.87~0.935,P<0.01)。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出现腹泻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术前胆囊炎发作次数以及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史、胆囊功能有关。针对符合高危因素患者行胆囊切除手术需谨慎评估并可予以相应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与外科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8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分型、手术方法等临床资料。结果28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术前确诊1例,术中确诊27例。I型4例,Ⅱ型14例,Ⅲ型8例,Ⅳ型2例。3例行胆囊切除术,1例行胆囊大部分切除术,3例行胆囊切除、胆囊瓣瘘口修补术,18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瘘口修补、T管引流术;胆囊切除、胆肠吻合术3例。术后恢复良好,随访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重视Mirizzi综合征的术前诊断和术中辨认,B超结合MRCP/ERCP检查可以提高Mirizzi综合征的术前确诊率,手术容易损伤胆管,手术方式应根据病理损伤程度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68例行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40例和开腹胆囊切除术组2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组行开腹胆囊切除术.观察2组手术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顺利完成手术37例,其中由于局部水肿严重而放置腹腔引流管1例,胆囊胃瘘中转开腹行胆囊切除1例,胆囊三角区粘连严重而中转开腹2例,经治疗后均顺利痊愈.开腹胆囊切除术组术后出现肺部感染3例、切口感染2例、腹胀9例,放置腹腔引流管1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胆囊切除术组,术后感染、腹胀以及腹腔引流比例均低于明显开腹胆囊切除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效果较理想,更适用于老年人胆囊切除,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张斌 《安徽医药》2012,16(10):1481-1482
目的 总结困难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腹腔镜下困难胆囊切除术病例资料.结果 83例成功完成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1例中转开腹,术后1例胆漏.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6月至3年无胆道狭窄、胆石残留.结论 完善术前评估,提高手术技巧,完成腹腔镜下困难胆囊切除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前腹部B超对手术难易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对423例胆囊疾病的腹部B超诊断与LC术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前腹部B超检查评估相对无困难的3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LC,平均手术时间为34min。而术前腹部B超检查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轮廓显示不清、胆囊萎缩等多种困难因素的78例患者中,有3例(占3.85%)进行中转开腹手术.其余病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平均手术时间为51min。结论:术前腹部B超诊断对判断LC的难易程度可以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复杂病例的处理经验,以降低和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5月至2010年1月272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资料。结果 272例中发生并发症4例占1.56%,其中胆漏2例,十二指肠瘘1例,胆总管远端狭窄1例,除1例转到上级医院治疗外,均治愈出院。结论复杂的LC,应以安全为原则,术前详细检查,术中仔细操作,术后密切观察,可以预防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浆细胞性乳腺炎(PCM)的手术治疗进行探讨。方法对15例经病理确诊的PCM患者的手术诊疗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诊断为乳腺癌2例、炎性包块4例、纤维腺瘤2例、PCM 7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PCM。8例行局部肿块切除术、4例行乳腺区段切除术、3例行脓肿切开引流和二期病灶切除术,其中1例术后多次复发,最后行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单纯乳房切除术。结论本病术前容易误诊,术中需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术后石蜡切片病理诊断确诊。手术切除病灶是本病最彻底、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配合和护理要点。方法对我院2000年以来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术前准备及术中配合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20例患者中,腹腔镜下胆囊切除18例,中转开腹2例,术程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且随着手术的熟练,医护配合的默契,手术时间明显缩短。结论术前的充分准备,术中熟练的手术配合是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确诊率为66.7%(14/21),全部均经手术治疗,其中单纯胆囊切除术12例,胆囊癌根治术5例,姑息胆囊切除术1例,剖腹探查术3例。结论 B超和CT是早期诊断胆囊癌的主要手段,手术切除是最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郭超  汪新天  梁刚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1):178-179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中转开腹原因,在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前提下尽量避免中转开腹。方法:分析1年内本院发生的29例腹腔镜胆囊切除中转开腹原因,24例患者行胆囊切除术,3例行胆囊癌根治术,2例行胆肠内引流术,术后均恢复顺利,临床治愈,无死亡病例。结果:中转开腹率为0.9%(29/3056)。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中转开腹,可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但需采取措施减少中转开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危患者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85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高危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护理措施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d;中转开腹3例;术后切口感染2例;余病例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 针对不同的高危患者,加强围手术期个体化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吴清 《中国医药科学》2012,(19):160-161
目的探讨意外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1例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开腹胆囊切除术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7例。术中冰冻切片证实胆囊癌3例,术后病理确诊8例。行单纯胆囊切除3例,胆囊癌根治术6例,2例行姑息性手术。术后获随访9例(81.8%),其中1例存活已超过5年,目前仍健在;2例存活超过2年;3例存活超过1年;存活1年以内3例,存活时间4~11个月。2例失访。结论意外胆囊癌术前诊断困难,重视高危因素、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是意外胆囊癌诊断的重要依据。而尽快实施手术治疗,并力求根治性切除是其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20.
胆囊炎急性发作期腹腔镜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囊炎急性发作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对102例胆囊炎急性发作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9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获得成功,3例中转开腹手术,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结论腹腔镜胆囊炎急性发作期手术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